中證網訊(記者 周璐璐)針對近期市場較為關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提法,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日前發表研報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提法從5月份開始多次出現在中國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溝通中,可能意味著這是中國政策導向重要的新方向,可能也會成為十四五規劃制定的原則之一。新的「雙循環」格局戰略定位有四方面的投資含義,包括更加重視內需、更加注重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更加重視創新升級、繼續重視外需和市場開放。
王漢鋒從四個方面解讀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定位。
一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大國經濟」的必然。
王漢鋒指出,當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在全球領先經濟體中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速,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空前的經濟體。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發展,也會越來越代表了世界的發展;中國問題已經從此前單純的中國問題,變成了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某種程度上很可能是中國問題的反映。中國在進一步發展、謀篇布局中應該也不得不通盤考慮和應對這一改變。
從發展模式的角度看,王漢鋒進一步指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既要重視外需,但不可能、也不應該只重視外需。
二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特徵。
王漢鋒認為,經濟發展最終要滿足居民不斷增長和升級的多方面需求,這一方面涉及需求潛力,另一方面涉及供給能力。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約1萬美元,需求潛力在進一步展現,供給能力也相應大幅提升。進一步滿足居民「衣食住行康樂」等方面的多樣化、多層次、更豐富、全方位的需求,既是提高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中國下一步發展的依靠和動力源泉。
三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世界變局中尋求產業鏈穩健的要求。
王漢鋒指出,今年年初以來的疫情衝擊,讓分工較為極致的全球供應鏈飽受考驗。中國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應對這一變局,但各經濟體受內部矛盾的影響,更加注重內部和自身利益的趨勢並未改變,這一基本形勢使得中國在繼續開放、引入競爭的同時,要立足「國內大循環」。此外,當今世界風雲突變,使得中國在保持開放心態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產業鏈可能受到潛在區域衝突威脅的可能性,因而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來考慮中國產業鏈供給側的穩健性和安全性。
四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促進和配合。
王漢鋒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開放才能共贏,封閉導致俱傷。中國經濟的「大國」特徵並不意味著中國什麼都能自給自足,中國也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和劣勢。中國的內需未來可能達到空前的規模,不可能也不應該只靠中國的產業鏈來滿足。中國進一步發展帶來的更多樣化、更多層次的需求,也不能僅依靠中國自身來滿足。
最後,針對「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定位下的投資主線,王漢鋒預計中國的發展導向會體現出如下幾大趨勢:
一是更加重視內需,內需可能會成為中國政策制定者思考全局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內需挖掘的政策著力點,可能在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主要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為主要方向。同時堅持「房住不炒」,理順財稅體系、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及養老體系,讓居民有收入能消費、有保障敢消費、有產品可消費。
二是更加注重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可能會更加以滿足中國內需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系統性地重視產業鏈的安全性、穩健性的問題。因此對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口替代可能成為主要趨勢之一。
三是更加重視創新升級。持續的創新升級是保證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前提,人才體系的培養、研發投入的加大也可能會得到加強。
四是繼續重視外需和市場開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代表外需不重要,也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搞建設」,外需和市場開放依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