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又叫「華夏」?原來中國還有如此多的別稱

2020-12-14 往來古今那些事

想獲取更多有趣有味的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吧

中國歷史悠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明之花繁盛綻放香澤千古。中國原意是指位居世界中央的國家,雖然這是古人受限地域的影響,但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時間也確實是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中國之名實至名歸。

而中國現在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所以中華就是中國,那為何叫中華,還需先從「華夏」談起。我們都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文明也常常叫做華夏文明,那為什麼中國會稱之為華夏呢?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武成》中「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裡的「華夏蠻貊」指的就是中原華夏族和周邊民族。此書是記錄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因此可知在商周時期,其族人就以華夏自稱了。後來隨著各民族不斷的融合,華夏逐漸成為包含中國所有領土在內的各民族的合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大也,有廣茂寬大的意思,「華」,美麗而光彩,「華夏」之意為美麗富饒而廣闊之地。此說法還是比較符合中國的客觀事實的。

還有一說來自於《尚書正義》疏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和《左轉註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而來的,把疆域遼闊文明繁榮興盛的國家稱之為「夏」,把身著好看華美的服飾的人稱之為「華」。但這些都是後人讀史所注釋的內容,並不能就此說明是華夏真正的來源。

夏可稱「華夏」,也稱「諸夏」,是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所以夏就是指發源黃河流域文明的中國人,而這裡的「中國」僅指古代的中原地帶,是相對於周圍的夷狄而言的。

又說中原部落分為華族和夏族,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分別為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後來雙方之間爆發大戰,黃帝打贏了炎帝,兩個部落逐漸融合一體,合併為華夏族。所以黃帝也被後人稱之為華夏人的始祖。

還有人認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建立起來的最早的朝代,因為其在上古時期的的文化程度和影響力之大,成為歷史上輝煌銘刻的記憶。夏朝一直以來就是自詡為中央大國(雖然對於以後的領土面積相比實在小得可憐),因此「夏」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而把生活在夏國裡文明程度相對高的人叫做「華」,合在一起就是代表中國是一個高度文明和文化發達的中央大國,慢慢的華夏之名就指代為中國。

可以說華夏的來源說法眾多,因為時間的久遠和歷史文獻的缺失,哪個才是真實的說法已經無從考證。但不管如何,華夏之名是賦予中國更多美好寓意的名稱。中國和華夏自然而衍生為中華,所以中華民族亦可稱為華夏民族。

其實除了中華、華夏,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別稱,比如赤縣神州、九州、海內等,都是聽起來就非常好聽有高大上的名字,你又喜歡哪個稱呼呢?

聲明:本文為【往來古今那些事】原創,禁止一切搬運、抄襲行為,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漲知識了,原來表示時間的「年」,還有這麼多別稱
    所謂寒來暑往又一年,「年」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平年365日,閏年366日,中國字漢博大精深,在表示時間單位,除了「年」還有哪些詞?說說「年」的別稱。歲年的別稱「歲」,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等等。
  •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登高節、踏秋節?還有哪些別稱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二、重陽節還有哪些別稱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 用月份別稱起中國風小名,既有古典韻味,又蘊含濃濃詩意!
    當我們驚嘆於古人的驚豔名字時,應該更驚嘆他們起名的能力,當你看到一些古人對事物的雅稱,就會被他們形象貼切,美到驚豔,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十二個月份都有屬於自己的唯美別稱,而父母為孩子選名字就和挑衣服一樣,看多了就容易挑花眼,不如利用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來給孩子起一個中國風的名字,基本不會出錯
  •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要知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的記述,表明西周時代中國已出現了鬆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雛形。同時,周人的疆域觀念與商人不同,不僅將眾多諸侯國的地域視為自己的疆土,還把商人稱之為「方」的地區視為周的疆域。
  • 中國古時候又叫做「華夏」,這兩個字是怎麼演變的?有什麼意義?
    中國古時候又叫做「華夏」,這兩個字是怎麼演變的?有什麼意義?我們先說「夏」。「夏」當然是夏朝的「夏」,夏商周三朝中間那個「夏」,這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中原王朝。在這之前我們知道是堯舜禹禪讓的時代,傳賢的時代,而自從大禹把他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兒子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父傳子,以及後來有的情況叫兄傳弟的世襲制的傳統。那麼世襲制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從夏朝開創,一直到清朝延續了4000多裡。夏朝的紀年大概成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延續了400多年。夏朝的君主一共有16位,首位是啟,末位君主是桀,這是夏朝歷史的一個基本情況。首先「夏」的初義是蟬。
  • 為什麼要叫火神山?火神又是誰?中國的火神山到底是哪座山?
    海外也被火神山的建造速度震驚,我想除了中國應該沒有別的國家能夠做到。火神山,究竟承載了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要叫火神山?火神又是誰?中國的火神山到底是哪座山?火神山logo【為什麼要叫火神山--燧人氏】可以說是燧人氏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由此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人尊稱為」火祖「。【火神又是誰?--炎帝】
  • 天天喊華夏民族,你知道為何叫華夏?原來背後大有深意
    《說文·攵部》云:夏,中國之人也。「夏」為「中國之人」的釋說,不獨指夏代的「夏人」,而是包括我國中原地區所有的「中國之人」。「夏」字,甲骨文作有頭、有手、有足的人形,這是「中國之人」的象形。而「中國之人」周邊民族,如「羌人」的「羌」字,甲骨文作頭上有羊角,軀體作人形的象形,與「中國之人」的「夏」字相比,顯然有種族觀念上的區別。
  • 為何說歐洲的義大利,就是東方的中國?原來義大利和中國如此相似
    若說到世界上和中國發展,中國文化魅力比較相似的國家,可能率先提到的應該都是越南,緬甸,甚至是日本,韓國等幾個和我國相鄰的國家。但接下來咱們要說到的這個國家,距離我國有著9619km。卻號稱是處在歐洲的中國。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猜到了,這個和我國最為相似的歐洲國家名字呢?
  • 中國有北京、南京,那西京和東京在哪?作為華夏子孫都要了解
    北京,在古代曾經是六朝都城,有20多個別稱,3000多年城史。南京古稱也非常多,比如金陵、建康等等。100萬年前南京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翻了翻歷史記載,南京建城是從公元前571年開始的,到如今已經有2591年了,不得不說古城底蘊深厚。
  • 你需要知道的端午節:別稱多達20餘個,屈原原來不姓屈
    端午節的別稱何以多達20多個?端午節是如何演變為紀念屈原的?屈原不姓屈,那姓什麼?端午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解讀熟悉卻並不了解的端午節。
  • 【金文講壇】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幾千年的服飾發展史折射著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勾勒出華夏民族連綿不絕的生活畫卷。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投射在多姿多彩的服飾圖景中。這燦爛的畫幅,正是由中國歷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發展交織而成。想看更多中國服飾發展軌跡嗎?想了解豐富絢爛的中國服飾文化嗎?
  • 一個外國人來中國旅行,給中國取了個名字,讓世界叫錯了700多年
    譬如南北朝時,南朝人管自己叫中國,北朝人則認為他們才是正統中國。還有金、遼、南北宋都稱呼自己是中國,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想比「中國」這兩個字,我國古人其實更喜歡叫國家別的名字。比較為大眾熟知的有「九州」、「華夏」這種。《左定十年傳》首次記載了「華夏」是我國的一種正式叫法。
  • 為什麼中國第一艘航母會叫遼寧號?第二艘叫山東號?
    中國第一艘航母叫「遼寧號」,第二艘叫「山東號」。看似平靜的名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這可不單單是因為,中國的艦艇都以地名命名。最重要的就在於,這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1894年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向中國挑起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在清朝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於此戰中全艦覆沒。這個重大的歷史轉折中,發生了兩個事件,成為了今天中國航母命名的起因。第一個就是旅順大滅殺。日軍在1894年11月21日,攻佔了遼東半島的旅順後,進行了四天三夜的滅殺。
  • 《有一種文明叫中國》之一:華夏文明的締造者是誰
    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因公殉職的偉大帝王,祖國大地上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一把耒鍤敲響了原始社會滅亡的鐘聲,開啟了綿綿不斷的華夏文明。01水,孕育滋潤了生命;洪水,無情摧毀著生命。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與洪水作鬥爭的民族。
  • 黃河為何叫河,長江為何叫江?江河有啥不同,作為華夏兒女要了解
    大家都知道,漢字最為奇妙的一點就是一字多義,這也是外國人在學習中文時最為崩潰的地方,有一位外國人便是鬧出一個這樣的笑話:一位外國女孩,來到中國被叫做「姑娘」,結果女孩很疑惑,問為什麼要叫她姑媽?因為在漢字中「娘」跟「媽」不是同一個意思嗎?說來也是讓人覺得特別搞笑了。
  • 為什麼肯德基能在中國如此受歡迎?
    這就是肯德基在過去20年中擁有如此不同的形象變化的原因: 以我的家庭為例,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湖南普通家庭,在過去的十年中家庭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的飛躍
  • 為什麼中國被叫做九州?代表九州的九鼎如今何在?一文讓你全明白
    說起「九州」,相信大家都知道,九州,是中國的代指和別稱。甚至古代的華夏君主,還有「九牧」的別稱。那麼,中國為什麼被叫做「九州」?而且,代表九州區域的「九鼎」又去了什麼地方?這一切可謂說來話長。大禹根據天下的山川河流情況,將天下劃分出了9個板塊,這就是所謂的九州,事後的歷朝歷代君王,於是將華夏大地稱之為九州,這便是傳統歷史觀念中,九州這個概念的來歷。
  • 日本妖怪來源華夏?中國妖怪與日本妖怪不得不說的神秘關係
    談到妖怪,資深動漫宅總會想到日本,無論是大天狗、八歧大蛇還是玉藻前,幾乎都是來自日本,甚至在日本號稱八百萬神靈,還有知名的「百鬼夜行」傳說。 那麼問題來了,與中國相比,到底哪國的妖怪傳說比較多呢?日本傳說與我國傳說中的妖怪又有什麼關係和區別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 最早中國 華夏之源
    2019年10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成,是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國文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從此,「最早的中國」——夏王朝走進了世人的視野。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1915年,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翻譯了一本名為《華夏集》(Cathay)的中國古典詩歌文集。這本詩集出版以後,在英語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它的出版立刻在英美詩壇掀起了翻譯中國古詩的熱潮,甚至它使中國古詩一度淹沒了英美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