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二連浩特站
恐龍之鄉
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
中蒙邊境
寒風凜凜觀國門威武
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北與蒙古國口岸城市扎門烏德隔界相望,是中國與蒙古國接壤的唯一鐵路口岸,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邊境陸路口岸。200年前,還沒有二連浩特市,這裡只有茫茫大草原上一個名為「伊林」的驛站。那時,從南方辦茶而後北上的晉商,進入內蒙古後,無論走西口還是走東口,最終殊途同歸,多數會來到這裡,經過短暫休息和調整後沿張庫大道繼續北行。 對於晉商而言,不管前行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環境如何陌生惡劣,生活方式如何不適應,只要有商機,那就要去拓展。故鄉在身後已是遠方,每走一步都面臨巨大挑戰。但商路永無止盡,晉商的無所畏懼、不斷創新也永無止盡。 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雨雪無阻,採訪團一行走過了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自治區8個省份,11月29日、30日終於來到萬裡茶路國內段最後一站——二連浩特市,在中蒙邊境尋訪與萬裡茶路有關的故事。
伊林驛站博物館外觀設計形式以嘉慶年間伊林驛站的建築形態為框架,運用現代建築材料和工藝,打造成「仿舊出新」的歷史遺蹟。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攝
草原驛站因旅蒙商人改變
車從張家口出發,到二連浩特有500多公裡。室外溫度在零下17度攝氏左右,一周前下的雪還沒有完全融化。高速公路上,因有積雪,僅剩一條半車道可正常通行。無邊無際的大草原白茫茫一片,在望眼不達之處,與灰白的天空連為一體。
二連浩特素有「恐龍之鄉」的美譽,它是我國以及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及恐龍蛋化石的地區之一。下了高速,沿著二廣公路繼續北行,很快就看到路的盡頭有兩座巨大的恐龍雕像,分立道路兩側,長長的脖頸向路中伸展,幾乎觸碰在一起,這是二連浩特市門——「恐龍之吻」。從這裡開始,是綿延幾公裡的恐龍景觀大道,道路兩邊矗立的形態各異的恐龍雕像與巨大的白色風力發電機一起,構成了遠古與現代結合的蒼涼開闊之美。
「二連浩特」是蒙語的漢譯音,「二連」是沿用了清朝對「伊林」的寫法。
1956年,中國、蒙古國、蘇聯三國聯運鐵路開通,在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設二連站,同年成立二連鎮。1966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二連浩特市。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二連浩特是作為萬裡茶路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託)線路上的重要驛站而存在。那時,數以萬計的旅蒙商人行走在張庫大道上,在這裡打尖休息後,進入蒙古的扎門烏德,再至庫倫,最終到達俄羅斯恰克圖。
遙遠而艱難的商旅路程,凸顯出了沿途驛站的重要。最初的驛站是政府為了傳遞政令軍情、接待過往使臣官吏、軍隊調動、物資運輸而設立。隨著商業的發展,驛站逐漸為民間商旅提供休息、食宿、補給、換乘、護衛等服務。
二連浩特在元代的名稱為「玉龍棧」。
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在此設立「伊林」驛站。
1899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的電話線,設電報局,將此地標入當時的地圖,名為「二連」。
1918年,張家口大成汽車公司開通張庫汽車大道,「二連」成為這條運輸線路上的重要站點之一。
其實,無論元代的「玉龍」、清代的「伊林」,還是如今的「二連」,它們在蒙語中的寫法是一樣的,發音也是一樣的,由始至終,它在張庫大道、草原絲綢之路乃至整條萬裡茶路上的作用和意義也是同樣的舉足輕重。
博物館中的晉商老物件
11月29日,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二連浩特市區東北的伊林驛站博物館,它是我國首家反映驛站文化主題的博物館,其建築在伊林古驛站遺址南600米處,是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二連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寧培傑介紹說,2009年建成的伊林驛站博物館,外觀設計以漢式建築形態為框架,內部展示以北方茶絲之路、張庫大道和歐亞大陸橋為線索,對古代驛站制度、草原商貿文化、草原鹽文化以及相關歷史主題等進行展示,再現了當時旅蒙商客途經伊林驛站時的景象和商貿交易的情景。
博物館中,採訪團記者見到許多與晉商有關的老物件,如大盛魁的柳編桶裝茶葉、清光緒九年晉商茶莊的柳編桶裝茶葉等,以及在驛站附近發現的盛放茶葉的器具、銅製圓形水壺、鎏金木碗等。
從伊林驛站遺址復原模型中可以看到:驛站內有辦公區,有客房、夥房、庫房、菜窖等,還有張庫電話線修通後設立的電報局用房等。「這個模型,是根據一張老照片復原的。」寧培傑說,1928年,美國人安德魯斯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一個大規模「中亞考察團」,歷經艱辛來到這一帶,意外發現了幾窩保存比較完好的恐龍蛋化石,這一消息很快轟動了世界。後來,安德魯斯成為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在伊林驛站拍攝的照片也長期陳列在了該博物館中。其中的一張照片上可以看到:懷裡抱著一個孩子的中國婦女,左右各站一個小孩;身後是一峰高大的駱駝,駝峰間是一名男子。
在眾多展品中,幾塊水晶石頭格外有「故事」。寧培傑講道,民國時期,伊林驛站的山西籍居民田如明是這一帶著名的皮匠。1943年,日本侵略者佔領伊林驛站前,田如明親歷了客商帶回的水晶石無法運回內地臨時藏在驛站菜窖裡的經過。不知什麼原因,客商最終沒有再來取水晶。上世紀90年代,有人請田如明現場指導,從菜窖裡挖出了當年的水晶石,並且陳列在了驛站博物館中。
2017年,當地邀請內蒙古考古所工作人員一起將驛站遺址發掘了出來。「房屋、庭院等基本建築都還在,還有許多物品,但考慮到下一步的發掘保護,又暫時進行了回填。」寧培傑說,採訪團來的這天,因為此前剛下過雪,遺址被雪覆蓋,與周邊的曠野連成一片,無法辨識。
生意與情誼同樣歷久彌新
11月30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二連浩特國門景區。景區入口大門整體造型是中國「門」字,長約20米,高10多米。順著道路往景區內看去,有十幾座高大的引景門,看上去氣勢非常宏大。43天的時間,行程10000多公裡,從武夷山一路輾轉來到這裡,採訪團的每一位成員都感慨良多。
採訪團隨團專家、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說,二連浩特到蒙古的扎門烏德,兩城市各自的市中心距離9公裡左右,所以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基本接近,「但是從扎門烏德北上到庫倫,要經過千裡戈壁和沙漠,牲口補給極為困難,商隊需要六七天才能通過戈壁,所以要在伊林好好休整。」
走進「風悲日曛,蓬斷草枯」的浩瀚戈壁沙漠,四邊接天,一望無際,朔漠大荒,杳無人跡。那裡氣侯變幻無常,夏天氣溫高達零上40多攝氏度,頭頂炎炎烈日,腳下滾滾黃沙,有時候為了活命不得不喝臭水坑中的汙水甚至馬尿;冬天最冷的時候氣溫低至零下40攝氏度,一旦大雪覆蓋,千裡茫茫,牲畜無草,行人裹足,人畜凍死是常事。
當時的駝隊多是晝伏夜行,黃昏後「三星升而起」,天亮時「三星落而宿」,以北鬥星定方向,食物就是炒麵和鹹菜,或者發麵糕莜麵窩頭蘸鹽水,燒的是幹牛糞,喝的是沼水和雪水。
據統計,1843年通過伊林驛站到恰克圖交易的茶葉有12萬箱,到1917年更是增長到40萬箱。1917年從外蒙古輸入的馬匹有7萬餘、駱駝3萬餘、羊150萬餘、絨毛3800餘千克、皮張1000萬噸。
到了清代後期,庫倫的旅蒙商號發展到400餘家,2萬多人。外蒙獨立前,庫倫約有10萬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國人。
清末路履仁在其《外蒙古見聞紀略》中,按街巷回憶了當時恰克圖(買賣城)大字號的分布,其中屬於榆次常家的有「大德玉」「大美玉」「大升玉」「大泉玉」「大珍玉」和「獨慎玉」6家;屬於太谷曹家的有「錦泰亨」「錦泉湧」兩家;屬於祁縣喬家堡喬家的有「恒隆光」;屬於旅蒙商聯合經辦的有「大盛魁」……
2019年,國家文物局發函,正式同意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二連浩特與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一起成為內蒙古地區為「萬裡茶道」申遺節點城市。
返程途中,採訪團一行偶遇幾輛「蒙古國捐贈三萬隻羊」的接運專車,白茫茫的雪地上,幾輛大紅色的運輸車格外醒目。幾天後在新聞裡得知,湖北以及全國各地抗疫醫護工作者們紛紛收到了這些禮物。據報導,今年全球貿易都受到疫情嚴重衝擊,中蒙最大陸路口岸二連浩特卻創下了兩個歷史同期最好成績:11月7日,進出口運量較去年提前37天突破1400萬噸大關,實現同比增長12.8%;接運出入境中歐班列突破2000列,同比增長了52.8%。
因疫情原因,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活動國內段的行程到這裡圓滿結束。與來時的興奮、好奇充滿期待不同,回程的路上更多了幾份沉甸甸的責任、收穫和感動。
田建說,當年走茶路的晉商先輩們,經過一年的奔波忙碌,到了冬天的這個時間,也該返回山西老家準備過年了。坐在返程的車裡看窗外,高速路兩旁依然是被茫茫白雪覆蓋的草原,卻依稀看到了駝隊的影子,駝背上是在外採購的皮毛用品,賺回的銀兩,還有對親人滿滿的思念。
「如此的艱難險阻,非但沒有打垮旅蒙晉商們的意志,反而激發了他們更強大的鬥志。其背後的原因,除了經濟利益,更多的是一種開拓進取、無所畏懼的精神。」田建說,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晉商前輩們前赴後繼創下無數壯舉。
重走萬裡茶路:追往昔,思今朝
弘揚晉商精神:延精神,續輝煌
為進一步立足國家「一帶一路」宏大戰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的部署要求,推動山西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機整合新時代萬裡茶道沿線晉商資源,搭建與沿線國家、省份經濟交流合作橋梁,助力晉中乃至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結合山西三大旅遊板塊戰略,打造「全域旅遊」的新格局,並在國內外打響晉中「晉商故裡、中和福地」的新品牌,2020年8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宣傳報導活動在祁縣昭餘古城召開新聞發布會。2020年9月11日,「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宣傳報導活動暨晉中文旅推介會在武夷山啟動,採訪團在武夷山下梅村正式發車。 截至2020年12月2日,萬裡茶道國內段的採訪已全部結束。43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踐行全媒體轉型發展的「四力」,不畏辛苦,長途跋涉,從酷暑走到嚴寒,跨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共8個省份和自治區、23座重要節點城市,行程10000多公裡。先後在國內外的百餘家媒體刊發採訪刊發稿件300餘篇;其中山西晚報刊登144塊版面,文字報導50多萬字;完成41659幅圖片素材、無人機飛行裡程433公裡;著名畫家牛力繪製41幅萬裡茶道作品;打造百餘個自製VLOG,視頻號單條閱讀量累計10萬+;拍攝3.25T視頻素材,製作官方小視頻40多個;進行現場直播二十餘場,共獲得5529.8萬人次的觀看量;打造雲遊茶路全民H5,參與互動量達2712萬多人次。 43天的時間,採訪團對話萬裡茶道沿線媒體、專家、學者,共同探索、發現、整合茶路歷史文化資源,重塑萬裡茶道山西品牌,開闢、共建新晉商國際商道,為新時代山西、晉中經濟的轉型創新發展尋找新的動能。 同時,本次報導活動受到了沿線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各地政府、媒體、商會等都給予了極高評價。
榆次老城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攝
43天,8個省份,23座重要節點城市……
跨越中蒙俄三國,全長13000多公裡的萬裡茶道,其開拓者和經營的主力軍正是以晉中商人為代表的山西商人。他們以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創造了晉商商業帝國的輝煌,同時也因此帶動了茶路沿線各地經濟的繁榮。
從武夷山出發,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先後到達上饒、九江、安化、宜昌、赤壁、嶽陽、武漢、天門、襄陽、南陽、洛陽、晉城、長治、晉中、太原、忻州、大同、朔州、包頭、呼和浩特、張家口、二連浩特等23座重要節點城市。
一路走來,採訪團尋訪著晉商當年輝煌印跡的同時,感動著因茶而被改變生活的當地人的感恩,也見證著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新一代晉商代表們秉承先輩精神披荊斬棘不斷創新的精神。
9月11日,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
「永遠感恩山西人,永遠感恩晉中人,沒有山西人、晉中人,就沒有我們這個家族曾經的輝煌。」面對前來採訪的山西記者,清代茶商鄒英章第29代孫媳楊女士在一間有299年歷史的茶室裡這樣說道。
在下梅,隨處可感受到與山西、與晉中的關聯,許多當地人都是受《喬家大院》電視劇啟發,才知道自己的家鄉是萬裡茶道起點;當地收藏家魏水才收集的從歸化、張家口、祁縣等地郵寄的一封封晉商家書裡,有對家人的思念,也有劫後餘生的慶幸。
9月18日,湖北省赤壁市宣傳部舉行的座談會上——
當地茶文化專家馮曉光說:「萬裡茶道是晉商造就的輝煌,祁縣喬家、渠家在赤壁建有規模較大的茶廠,控制著羊樓洞的茶葉生產,『紅茶幫』『河茶幫』均以晉商為主,在赤壁留下許多寶貴的遺蹟,為當地茶文化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9月21日,湖北省武漢市漢正街街頭——
武漢平遙商會會長張培錄指著多福路整條街上的商戶,自豪地對採訪團一行說道,「這裡90%以上的商戶都是晉中平遙人!」
9月24日,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山陝會館——
如果說襄陽的山陝會館帶給採訪團的是久違的興奮,那賒店的山陝會館帶來的是絕對的震撼。晉商在賒店留下的最大財富莫過於被稱為「天下第一會館」的山陝會館,它不僅見證了賒店的發展與繁榮,而且記載了秦、晉商人的成就與輝煌。
11月12日,晉中市祁縣來遠鎮北關村——
「祁縣,我們回來了!」這一天,採訪團從長治武鄉縣南關進入祁縣境內,邁進晉中的第一步,與此前每一站口號「我們來了」不同,採訪團成員激動地喊出了「回來了!」
回到晉中,回到了萬裡茶道的中心點,祁縣渠家、喬家,太谷曹家,介休冀家,榆次常家……不產茶的晉中,卻走出了一位又一位因茶而興的商人,他們的故事至今激勵著後世晉人奮發圖強。
11月22日,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走西口(殺虎口)是舊時人們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但吃苦耐勞的晉商靠著獨有的智慧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現如今,這裡依然是晉蒙交通要道。
11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國門景區——
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門景區暫時關閉,國內段行程結束。雖然無法看到國門宏偉的樣子,但國門在每一個人心中。國外疫情肆虐,國內民生安定如常。回顧幾百年前晉商歷史,其最輝煌的階段也是清政府最興盛的時期。唯有國泰才有民安,唯有祖國富強才有商人的穩定發展。
沿線媒體、專家、學者關注點讚,反響強烈
本次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活動,山西晚報以報紙、網絡、客戶端、微信、微博、短視頻、攝影、場景互動H5、無人機拍攝、現場直播等手段全力出擊,實現了全媒體報導、全方位傳播,完成山西晚報社眾多「首創」和「第一」。
包括央視頻、人民網、新浪、搜狐、網易、騰訊、澎湃新聞、鳳凰網、東南網、學習強國、今日頭條、中國新聞網、中國旅遊報、中國日報中文網、中國經濟網等國家級媒體,以及省外燕趙都市報、江南都市報、北方新報、三湘都市報、大河報、海峽都市報、閩北日報、襄陽日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襄陽廣播電臺等沿線媒體對本次採訪進行了全方位報導,山西省人民政府、襄陽市人民政府、嶽陽市人民政府等政府網站均對本次活動、對晉中市進行了集中報導。
為保障「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報導的權威性,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了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主席張維東、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全程進行了參與指導。
在武夷山,活動各舉辦方還舉行了「茶路融通融合晉閩共建共贏」專題研討會,邀請了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福州大學、福建武夷學院等的9位全國知名專家學者,以茶道、商道、文旅品牌、史學價值等多種角度切入,就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拓展晉中經貿發展空間、傳播晉中晉商文化等議題共同探討,為晉中發展提供前沿理念、先進思路、成熟經驗。
本次採訪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沿線幾個重要節點城市,如南平、武漢、襄陽、赤壁、大同、呼和浩特等地,當地萬裡茶道相關專家非常重視本次活動,紛紛召開研討會,與採訪團現場交流。還有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南陽市、呼和浩特市等地的市委、政府、宣傳部,山西省多個地市的領導,山西長城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內蒙古博物館原館長等都對活動給予了肯定,並做出極高的評價。
正如內蒙古博物館原館長塔拉所說,從萬裡茶道中蒙俄三國申遺以來,還沒有哪座城市以這樣的精力和投入,去總結、尋訪、探究並延伸萬裡茶道的重要意義以及其體現、傳承的精神。
除此之外,本次活動還得到了沿線各山西商會、新晉商代表、晉商後人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如武漢的平遙晉商會、襄陽的山西商會、洛陽的晉商會、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山西商會等等,在外打拼的山西老鄉們,也用他們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奮鬥故事,感染著採訪團的每一位成員。
以晉商茶道為媒,助力晉中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子
本次「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宣傳報導活動,以及「愛上晉中·牽手南平——晉商萬裡茶路再出發」文旅推介暨招商宣傳活動,是主辦方晉中市委市政府,繼2017年「發現晉中·愛上晉中」山西晉中市文化旅遊招才引資推介會(北京),2018年「愛上晉中·牽手深圳」晉中市文旅推介暨招商宣傳周活動之後,推出的「愛上晉中」系列又一大型活動。
主辦方希望以晉商茶道為媒,沿昔日晉中商人開闢的國際商道,尋訪沿途的每一個城市節點,以考究晉商販茶、制茶的遺蹟,尋訪新型晉商、新型企業代表,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尋晉商精神,觀察對話新老晉商的變化。以全方位、多維度、新高度、新視角,記錄萬裡茶路上的晉中印記和晉商故事,從而更深層次地挖掘文化旅遊資源與商業密碼,助力晉中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子。
著名作家、學者馮驥才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晉中:「在晉中,一磚一瓦,甚至一粒沙子也包含著文化的內涵……」
但在這樣的文化內涵下,仍舊有學者餘秋雨的《抱愧山西》,「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一輩人的心目中一定是世所共知的常識,我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唯一可以原諒的是,在我們這一輩,產生這種誤解的遠不止我一人。」
於是,如今的晉中大地已經形成「一切為了轉型、一切服務轉型」的工作格局。
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建設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是黨中央賦予山西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招。
轉型之於晉中是一場深刻革命,是高質量發展的唯一出路,唯有在「率先」上搶先機、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才能抵達轉型成功的勝利彼岸。
示範區晉中開發區作為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建設的「一個主戰場、兩個集團軍」之一,無疑是晉中轉型發展的最大優勢。示範區晉中開發區高舉轉型綜改示範區「金字招牌」,咬住項目建設不放鬆,充分發揮輻射、帶動、引領作用,晉中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產糧地」功能日益凸顯。
行走在晉中大地,可以領略到千年古城的風雨滄桑、晉商民居的恢宏壯闊、靈水秀水的綽約風韻,更可以感知到勤勞質樸、誠信友善的民風民俗和惟實惟先、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強勁的發展動力,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時代發展與需求升級的雙重背景下,晉中高品質推動文旅融合,在創新求變中挖掘新的引擎,文旅產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景象,為全省轉型發展提供了一條文旅融合的「晉中路徑」。
如今,承載著三百餘萬人民的美好和夢想,與時俱進的晉中正在書寫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嶄新篇章。
圖說
冰天雪地
見證晉商開拓精神
伊林驛站博物館。
二連浩特,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國內段最後一站。對於這個未曾去過的城市,腦海中浮現的一個字就是「冷」,採訪團也做好了最冷的時候到最冷的地方的準備。
伊林驛站博物館展廳包括序廳、驛站文化廳、玉龍棧廳、伊林驛站廳、滂北站和額仁淖爾廳(鹽文化廳)。車隊駛出河北進入內蒙古,路上車少而多積雪。放眼遠眺,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即便坐在車裡也能感覺到絲絲寒意。
二連浩特,也就是晉商萬裡茶路上的伊林驛站,是萬裡茶路張庫大道上的重要節點。在中蒙俄茶葉之路最興旺的時候,無數趕著駱駝的晉商帶著茶葉、絲綢、瓷器,從內地來到這個草原驛站。
伊林驛站博物館裡展示的晉商經商場面。二連浩特,可以說是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國內段的最後一站,也可以說是國外段的首發站。明年,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將從這裡出發,經蒙古國最終抵達萬裡茶路的終點俄羅斯聖彼得堡。
再見,二連浩特。明年,我們還會來!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琴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郝智暉
視頻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張婷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