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

2020-12-10 澎湃新聞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大同站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大同。11月20日,採訪團首站走進「萬裡茶路」上的重要遺蹟——長城關隘得勝堡探訪晉商足跡。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攝

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有座藏傳佛教寺院,名為大召無量寺。寺院門口,豎立一尊巨大的坐像。坐像上,用漢蒙兩種文字刻有「阿拉坦汗」四字。

明萬曆七年,大召寺開始修建,次年建成。寺院創建者就是阿拉坦汗。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第17世孫,為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傑出首領。他主政期間,與明朝親善。蒙古牧民用牛馬、毛皮換回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明隆慶五年,明朝政府舉行儀式,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這就是改變了明朝與蒙古敵對態勢的「隆慶和議」。此次封王儀式的地點,設在山西大同得勝堡。受封的阿拉坦汗,在漢語中就是人們常說的俺答汗。

在這之前的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邊地急需軍糧,明政府募商人輸糧換取鹽引,憑引領鹽運銷於指定地區,這就是歷史上被稱為善政的「開中法」。得地理之優勢的晉商,瞅準機遇,紛紛北上走出「口外」「上至綢緞,下至蔥蒜」,邊地屯田,邊貿販運,或遊走行商,或開店坐商,經營商品範圍以糧油、棉布、茶葉、牲畜、皮毛、藥材及日用雜貨等為主,逐漸成為旅蒙商中的一支勁旅。

「隆慶和議」後,蒙漢兩族邊境貿易來往日趨緊密。明末清初,晉商捕捉到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順勢而為,尋機開闢出通往蒙俄的國際貿易通道——萬裡茶路。

11月19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大同。11月20日,採訪團首站探訪的就是「萬裡茶路」上的重要遺蹟——長城關隘得勝堡。

遠眺得勝堡。

軍事要塞成「北都商埠」

明清時期,隨著「開中法」的連續推行,商人「走口外」經商熱度持續不斷。

山勢險峻、道路崎嶇的雁門關,是扼守中原、屏障三晉的咽喉,也是晉商從「萬裡茶路」販運茶葉前往蒙古大草原的唯一途徑。

在雁門關黃花梁,有個名為「旗道地」的自然村。據當地人說,這裡原來叫作「歧道地」,是商人走口外繞不開的地方。

有一個傳說在黃花梁流傳至今。走到黃花梁,眼前出現兩條去蒙古大草原的道路:一條途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另一條經由大同、陽高、天鎮去往「東口」——張家口。

面對兩條不同線路,初次出「口外」的商人難以選擇。於是,面朝家鄉,背對兩條不同方向的線路,往後扔一隻鞋子,鞋尖衝哪邊,就義無反顧朝哪邊走。

「無論朝哪個方向走,只有少數人成為巨商大賈,大多數人還是靠種地務農、運輸貨物或者做點兒小本生意為生。不乏窮困潦倒、成為孤魂野鬼者。」11月18日下午,雁門關寒風刺骨,天空飄起了雪花,採訪團隨行專家田建說:「黃花梁歧道地不僅記載了運茶隊伍的滾滾車龍,也見證了山西人『走口外』的艱辛。」

從黃花梁歧道地前往張家口線路的商人,越過雁門關就一路朝北來到大同。

胡服騎射、白登和親、北魏改制、遼金融合、隆慶和議……熟知歷史者不難發現,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歷史事件,均與大同有關。

作為農耕業與遊牧業的天然分界線,北魏都城大同既是農耕與遊牧文化碰撞和交融地,也是東西絲綢之路和南北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大同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馬維平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同特殊的多民族共居的民族結構,也讓它形成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相交相融、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特殊文化環境。這些歷史事件緩和了民族矛盾,密切了民族間的經濟聯繫,促進了多民族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公元五世紀,當時被稱為「平城」的大同作為絲綢之路東起點,與中西亞有密切的商貿、文化交流。

明代,「開中法」在大同最早推行實施,實現了隆慶和議。瞅準機會的晉商迅速參與到明代茶馬互市的民族貿易。

明清交替之際,隨著軍事職能的減弱,大同實現了由邊境變腹地、軍鎮變府縣的歷史性轉變,凸顯出「北都商埠」的作用。從此,這座茶馬互市的民族貿易中心變身為「萬裡茶路」上中蒙俄國際貿易節點,並成為當時晉商經營俄蒙貿易的內陸中轉站。

據粗略統計:清朝年間,大同城鄉各地開設過的字號超過10000家。其中,清乾隆三十九年,大同僅當鋪就有456戶。其他各類商號不光開設於城鎮,鄉村之間也字號繁多,布行、糧行、雜貨行、皮行、缸行、錢當行、鐵器行、木業行、柳編行等經營生活用品、生產資料的各行業也司空見慣。

大同各地寺廟現存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各類碑記石刻上,記載了數千家有能力資助重修寺廟的字號店名及其捐款數,其中就有山西榆次常家設在安化、大同的茶葉分莊「興隆茂」,山西祁縣喬家著名茶票號「大德興」「謙和成」,祁縣渠家的著名票號「存義公」,祁縣喬家的著名票號「復盛店」等晉商商號。

顯然,晉商的蒙俄跨國貿易,不僅為大同帶來商業發展契機,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繁榮發展。毋庸置疑,這一時期是晉商崛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可以說大同是明清時期晉商崛起的策源地。

長城關隘得勝堡前話今昔

11月20日上午,採訪團一行前往地處大同北部的新榮區採訪。沿途,隔著車窗,大家被眼前延綿起伏的長城壯觀景象所吸引。

作為明代九邊重鎮大同的北部門戶,新榮境內築有「大邊」「二邊」兩條長城防線,全長109.5公裡,著名的「邊牆五堡」「塞外四堡」以12.5公裡的堡距分布在兩條長城之內側,形成蜿蜒起伏、堡臺相望,烽堠延綿的巍峨景象。

「邊牆五堡」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包括新榮區內的鎮河堡、鎮虜堡、宏賜堡、鎮川堡以及陽高縣的鎮邊堡。其中位於五堡中心位置的宏賜堡規模最大。而「塞外四堡」是指鎮羌堡、拒牆堡、拒門堡、助馬堡。

11時30分,採訪團在得勝堡前,等候到新榮區委融媒體中心主任張選、副主任陳榮燁。

作為長城上的軍事城堡,得勝堡雖無八達嶺長城雄偉,但其氣勢恢宏壯的觀景象足以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和視覺上的衝擊。

據陳榮燁介紹:得勝堡地處堡子灣鄉得勝堡村,其周邊約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形成了由得勝堡、鎮羌堡、市場堡和得勝口在內的「三堡一口」,構成了國內罕見的古堡群落,凸顯了邊關重地的地位。

得勝堡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5年後重修,為黃土夯築城堡。明萬曆二年石砌磚包。堡周長630丈,高3丈8尺,牆體厚2丈多,軍事防禦意味明顯,是明代大同以北重要的邊關重鎮。

堡門門洞上有磚雕垂花門罩,鑲嵌「保障」二字匾額,背面匾額為「得勝」,落款為「明萬曆丙午歲(明萬曆三十四年)秋吉旦立」。

「現在村裡人少了,原來村裡有四五千口人。」66歲的邢潤所是住在得勝堡內的村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朝堡的北方望去:「長城北面就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的豐鎮市,距村裡也就五六裡地。」

沿著得勝堡的中軸線向北前行,有一座磚券拱形四門相通的玉皇閣。

陳榮燁說,玉皇閣原為二層建築,上部原有木質閣樓,現僅存閣樓底部。四面相同的閣樓門楣上方東、南、西、北面,分別石刻「護國」「雄藩」「保民」「鎮朔」。

登上玉皇閣,環顧四周,一覽無遺:中蒙俄國際鐵路專線中的組成部分——京包鐵路、208國道及大準鐵路線交匯於此,來往的車輛和列車,在空曠無際的大地上平穩行進……

眼前寧靜、祥和的塞外風情,思緒不禁穿越到449年前發生在得勝堡的一幕!

明隆慶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明廷在得勝堡舉行隆重授封儀式,即「隆慶和議」。

據史料記載:「當是時,得勝堡外九裡建棚,棚長闊各三丈」「廳用蘭布五十匹,紅布二十匹,席五十領,彩廳四個,彩旗二十對」,庭設黃幃。

當日,明廷欽差大臣及大同各路官員將受封的俺答諸人「大張旗鼓」迎進棚內。欽差大臣宣讀聖旨:「封俺答為順義王,賜金印一方,賞大紅五彩蟒衣一襲,彩緞八裡表」,封俺答妾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就在這年的五月,在「漢韃兩利」的原則下,「馬市」在得勝堡開市。

作為明朝邊境的軍事機構,蒙漢貿易不可能是在得勝堡內交易。

得勝堡「馬市」是由得勝堡、市場堡、得勝口及南北致遠店等建築群組成。與宏賜堡、鎮羌堡成犄角之勢。各個區域分工明確,各自發揮相應功能。

明萬曆三十四年,經過3年多的擴建,得勝堡由北向南建有標誌性建築神武閣、玉皇閣、木牌樓、菩薩閣、城閣等,同時建有新軍營房300間,甕城、月城以及長十餘丈、高一丈五尺的照壁各一處。

如今,除得勝堡及玉皇閣外,其他建築均已不存。據史料記載,在玉皇閣偏東為參將府,府周建有火藥庫、制彈房、新營房、箭島等,曾住正三品參將一員、2960名士兵,馬、騾1191匹(頭),負責本堡及所轄七堡一營的長城軍事防禦事務;玉皇閣西設有一座文衙,內住朝廷七品命官,負責處理堡內居民日常事務。

此外,堡內置五百斤重的「大將軍」炮一門,二百斤重的鐵炮十八門,「牛腿炮」若干門,所用兵器應有盡有。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代,得勝堡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邊堡,也是明代建築規模最大、互市級別最高、交易數額最大的「馬市」。

市場堡諧音「四城堡」,俗稱「馬市堡」,建於明隆慶五年,顯然是「隆慶和議」後取得的果實。

市場堡地處得勝堡東北的0.5公裡處,與鎮羌堡、得勝堡構成一個品字形的防禦體系。城堡原有的磚石、堡門及馬市樓等現已不存,只剩一座脫落了的黃土堡圍。現存堡圍高二丈五尺,周長500多米,呈方形,石砌磚包,有垛口等設施。

因為只是當時官方舉辦大型茶馬互市交易的中心市場,如今市場堡內空曠無屋。

眼前的寂靜,讓人很難聯想出當時「開市」時的熱鬧場景。

由明朝都御史王士琦所輯的《三雲籌俎考》中,對得勝堡開市日的情形有過表述:卯時聞得勝堡晨鐘開啟城門,寓居南、北致遠店的商人便雲集市場,進行交易。

得勝口與得勝堡相距2公裡,南、北致遠店是得勝堡「馬市」的配套餐飲住宿設施。

「隆慶和議」後,明朝在得勝口修建了城臺、馬市樓、街市、紫塞閣、北致遠店、南致遠店以及廟宇、戲臺等。

如今的得勝口,僅剩黃土夯築的城垛。陳榮燁說,「北致遠店」在北門外依山而建,佔地10餘畝,有房20餘間,是專供蒙古商人旅居的。入口東側有一高一低兩個建築物,即為關口馬市樓,它既是開設馬市的標誌,亦是駐口最高長官辦公之所,原建有閣樓、吊橋等,現只剩兩座黃土夯築的墩臺。

由口向南原有一條寬闊的南北大街,「南京羅緞鋪、杭州綢緞鋪、潞洲鍛鋪、臨清帛鋪及絨線鋪、雜貨鋪等,延長四、五裡許」應有盡有,是得勝口最繁華的街市。

南北大街上原有座紫塞閣,上建樓閣,下開四門,構成封閉式的四條大街,北門與得勝口相通,東門與鎮羌堡相望,西門與市場堡相連,南門則通往專供南方漢族商人居住的佔地40餘畝、有房屋200餘間的「南致遠店」。

據說,南、北致遠店最初均由一個名為郝樹平的人所開。上世紀70年代末,南、北致遠店被夷為平地,成為附近農戶的耕地。

沿路從得勝口徒步往北進入內蒙古境內,山西晚報記者看到路西仍殘存著幾堵黃土夯實的低矮土牆,大致形成方形屋狀,也許是當時北致遠店的遺蹟吧?

滄桑兩古橋連接茶路東口西口

位於高山鎮的「懷德橋」。

位於天鎮縣逮家灣鎮李二口村的明長城。

「官市」之後又開「民市」

「隆慶和議」後的首次馬市交易規模很大,影響空前,由此引發新平堡、守口堡等「馬市」的相繼開設。

馬市上交易的商品有啥?陳榮燁說:「簡單的說,就是菸酒糖布茶,牛羊駱駝馬。」

在《明實錄》中可以看到官方對雙方交易情況的文字記載:「宣大總督王崇古報,北虜互市事竣,大同得勝堡自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四日,官市順義王俺答部馬千三百七十匹,價萬五百四十五兩;私市馬、騾、驢、牛、羊六千,撫賞費九百八十一兩,新平堡七月初三至十四日官市黃臺吉、擺腰、兀慎部馬七百二十六匹,價四千二百五十三兩;私市馬、騾、牛、羊三千,撫賞費五百六十一兩……」

據史料記載:這些被稱之為「官市」的馬市,一般是每年一次,或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3天至15天,主要經營的商品是以內地的絲織品、茶葉等生活和生產資料換取蒙古各部的馬匹、皮毛等畜牧產品和其他土特產品,由政府主管,有固定的地點,確定的時間,屬於定期、定額的貿易活動,制度嚴,具體入市交易手續特別繁雜。

從得勝堡可以看出當時「官市」開市時的「盛況」:蒙古方與明廷各派文武官員帶領兵丁總理監督市場事務。蒙古派300人駐邊外,明廷派500人駐市場。市畢,明廷發給守市人一定的賞賜。官市交易額很大,僅大同鎮每年規定易馬數量均為14500匹,實際每年易馬總數都在兩萬匹以上。

由於官市主要是在明朝政府與蒙族領主之間進行,遠遠無法滿足廣大農牧民及各地商人的要求。

為順應需求,明隆慶六年,明朝又沿邊開設了寧虜堡、滅胡堡、雲石堡、迎恩堡、殺胡堡等11處「民市」,使大同長城成為「中三邊」馬市最多的地方。

總而言之,「隆慶和議」之後,給長城沿線蒙漢兩族帶來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入廣泛的交流,和平互市讓大同成為塞北緊密聯結江南經濟的腹心地帶,帶動了運河沿線商業城鎮的勃興,極大地改善了明蒙人民的生活,不僅維繫了明蒙邊疆數十年的和平,還為清初鞏固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在《聖武記》中所言:「高拱、張居正、王崇古等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於今受其賜。」

便行橋和懷德橋的不凡歷史

在長城沿線上,張家口被稱為「東口」,殺虎口被稱為「西口」。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就是以大同為出發點和基準點而言的,稱居於長城中段的大同得勝口為「中口」,是有道理的。清初,「西口」殺虎口監督署署下大關總局轄得勝口分局所在地,就設在得勝口。

11月27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山西8處明代長城重點段名列其中,而位於天鎮縣逮家灣鎮李二口村的明長城李二口段位居榜首。

距李二口不遠處,就是新平鎮,歷史上著名的新平堡馬市就設在鎮上的新平堡村。

新平鎮為山西最北端的鄉鎮。新平堡於明嘉靖二十五年土築,明隆慶六年磚包。據介紹,堡址平面呈方形,邊長約450米。

從現存的堡北門進入,古商鋪沿街兩側而立。在堡的南端,是一座三層重簷歇山頂式磚木的玉皇閣,磚券拱形門洞,四門相通,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比得勝堡玉皇閣早建13年。

在新平堡村邊,距一黃土砌築墩臺不遠處的草叢中,有塊約1米見方的砂石質方石。方石上雕刻著一個立體圓形俯蓮圖案,中間有圓形粗孔,其下端刻有「馬市口千總張錦鈺創建」字樣。

據大同學者推斷,這塊方石應當是駐紮在馬市周邊的明朝軍隊使用的旗杆座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旗杆石孔上長出了荒草,給人留下歲月滄桑之感。

新平堡是歷史上的「馬市」,距長城東側一公裡處,是因明代設置馬市而逐漸形成的村落。據史料記載,新平堡內駐參將、守備各1員,中軍、千把總7員,旗軍1642名,馬、騾596匹(頭)。顯然,在新平堡設立馬市,與堡內駐軍兵力較強有關,是明朝官員的戒備心理使然。

新平堡馬市是隆慶和議後在大同設置的三處官辦馬市之一。清初,新平堡為殺虎口監督署署下大關總局轄新平口分局所在地。

明末清初,隨著茶馬交易規模日趨擴大,晉商茶貿活動逐漸深入蒙俄市場,茶貨貿易線路以大同為必經中轉樞紐,然後向北、西北、東北延伸。

當時,其中一條茶貿路線為:大同府城——大同縣(現雲州區)四十里舖——天鎮縣張西河便行橋——新平堡至張家口,與張庫大道相銜接,然後出關前往蒙俄境內。這條線路是晉商萬裡茶道主要幹道之一。

便行橋位於天鎮縣張西河鄉大橋村,原為清康熙元年所建,是大同通往張家口的必經之路。由於屢次被洪水衝毀,所以又多次重修。

便行橋是單孔石橋,為東西走向,重建時為清鹹豐十年。橋體南側橋洞上有「便行橋」石匾。橋面上鋪就的青石,光滑平整,橋身長43米、高9.33米。有意思的是,石券橋洞高目測約2.5米,寬不足2米。與高大的橋身相比,橋洞顯得非常「嬌小」。

關於這座橋,還在當地流傳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張西河鄉黨委書記荊雲東介紹:清鹹豐年間,與大橋村相鄰的古前堡鎮水桶寺村,39歲的曹弼是遠近聞名的孝子。為了給常年生病的母親祈福增壽,他出資修建這座石橋。這座橋廊南北共有41個造型各異的石獅,南面21個,北面20個。「這座橋修好時,曹弼已經42歲。按照原來的想法,石橋兩側應當分別為21個。可是,現在石橋上的石獅,北面比南面少一個,而且站在橋的中央,南北兩端的石獅,全部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將『目光』向中間匯聚,意為給母親增壽。」荊雲東說,也許是曹弼的孝心感動了上蒼,他的母親壽終時88歲。

便行橋的暢通,為大同前往張家口的茶商提供了便利。

2018年,在大同雲岡區高山鎮高山村,從抬高的河床上,當地人「拯救」出一座古橋。

高山村地處高山古城遺址。如今,在古城甕城南牆門有「靖寧門」石匾,城堡頂部中央立面磚雕鬥拱、垂柱、花飾基本保存完整。而「懷德橋」就在城堡的西邊。

2018年10月17日,被人遺忘的「懷德橋」重見天日。「由於河床的抬高,橋體被泥沙所覆蓋,僅露出橋面、橋欄。」大同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古都協會副會長馬維平說,經過清淤保護和修繕,懷德橋恢復了昔日風採。

「懷德橋」是一座單孔拱式石橋,為東西走向,橋洞上有「懷德橋」石匾。石橋上的青石板凸凹不平,車轍、蹄痕清晰可辨,不禁讓人懷想當時商道上的繁忙景象。

令人驚異的是,在石橋橋洞下的石頭券頂上,竟然有一隻大大「右手五指印」。站在橋下仰頭望去,這隻「手印」對石橋似有託舉之意。

石橋建於什麼年代,也是個謎。

據說,在石橋附近曾經發現兩通殘缺石碑。從石碑現存文字得出結論,懷德石橋修築或修繕於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間。

令人驚嘆的是,在發現的一通功德碑上所記述的募捐人名,主要是歸化(今呼和浩特)、大同、左雲三地的商人,尤以歸化城的商人居多。其中,有熟知的晉商老字號大盛魁、元盛德。

隨團專家田建分析,商人捐款修築石橋,除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與其利益有很大的直接關係,販運貨物經常途經此橋的商人,捐款自然要比其他商人多。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雁門關,在現存的《重修雁門關道路布施碑》等9通石碑中,其中6通刻有266家來自張家口的晉商商號。

從東面來的客商,經懷德橋一路往西,就到了右玉的殺虎口。

如此說來,位於高山鎮的懷德橋,就成為大同通過「西口」殺虎口,前往內蒙古歸化城,穿越蒙俄到恰克圖的「必經之橋」,與天鎮縣通往「東口」——張家口的便行橋,在萬裡茶道上發揮著「殊途同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大同古城:

萬裡茶路上無法繞開的關鍵節點

大同古城

初冬時節的暖陽照射在大同古城,巍峨雄俊的古城牆上,城樓、箭樓、月樓、乾樓、望樓、角樓、樓閣林立!這座東連京津、西接絲路、南關三晉、北通蒙俄的明、清軍事重鎮、繁華商埠,由於地理位置「屏全晉而拱神京」,享有「巍然重鎮」和「北方鎖鑰」之譽。

11月20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走進大同古城,在大同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馬維平和大同文化學者翟勇的講解中,從有「古城第一街」之稱的雲路街開始了古城的探訪之旅。

古城內的華嚴寺

大同古城 「萬裡茶路」上的重要節點

腳下是規整的石條路面,兩邊白牆灰瓦古式建築商鋪鱗次櫛比,氣象宏大的府文廟前,「雲路坊」和「大成坊」兩座牌樓對望著,歷史的風物恍如眼前。

大同古城經歷了十多年的復建歷程,從歷史遺存的黃土城牆到全麵包磚合攏,從鼓樓東西街的整治復建,到鐘樓、太平樓、魁星樓、四牌樓等古城內原有古建築的全面復建,悠揚的晨鐘暮鼓重新迴蕩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上空。

翟勇介紹說,曾為北魏首都、遼金西京的大同,明清後仍為九邊重鎮之首,是北方物流商埠集散之地,古城內各種商鋪鱗次櫛比,尤以錢鋪最多,竟達三百四十餘家,商業發達,在古城內東西南北都形成了各自的商貿特色街區。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如此評價明代大同的歷史地位。他說,在明代,山西的邊境城市大同的繁華也是很有名的。謝肇瀏《五雜俎》:「九邊如大同,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而婦女之美麗,什物之精好,皆邊陲所無者……

對於清朝末民國初大同街市經濟狀況,日本同文會的《山西省志》中有記載:「此地自古以來便是山西北部的重鎮和附近物產的集散地……城區略呈橢圓形,以四牌樓為中心,街道向四面延伸。以東、西、南、北四大街及北大街中段向西拐的大府巷等處為繁華地區。」「南關(南門外)住戶、商店櫛比鱗次,有很多制茶作坊。北關(北門外)地當通往火車站及其他地方的要道,馬路寬闊,有不少地方可令人憶起昔日繁華景象。」「此地的牙行均自營批發業務,並擁有倉庫設備,故一般稱為貨棧。有的牙行還備有客房,成立了行棧組織,為客戶的交易提供方便。經營的商品有的由北京、天津、張家口運來,再轉往各地,有的經此地運往省外。」「錢鋪的業務比較繁忙,錢鋪除主要辦理貨幣兌換外,據說很多還無限制地發行錢票,以維持資金周轉。」……

由程光、李繩慶編著的《晉商茶路》一書中這樣描述:清代大同成為連接歐洲的商品集散地,馬幫、駝幫終年不絕,更是「茶馬之路」上的重要商埠。

「大同城南街、北街、小皮巷、大皮巷主要經營皮毛、熟皮和毛口袋製作,還有很多制茶作坊;北關、玄東門是通往內蒙古豐鎮市的要道,客棧和旅店較多;東街、東門附近主要集中經營農具和農牧產品,生活用品等。」翟勇研究大同地方文化30多年,對於古城內的風物如數家珍。

鬥轉星移,歷經滄桑,這些遺存不少遭到自然和人為破壞。翟勇介紹,目前尚存鼓樓東西街、東西南北柴市角、東西羊市巷、北馬市角和東西馬市角的北半部,還有大有倉留下的街巷名和倉巷。

在古城內的華嚴寺、善化寺、清真大寺、關帝廟,採訪團見到了遺留下來的大量碑刻,這些碑刻上記載了重修這些寺院時眾多明清老字號捐贈銀錢的商號名錄。「這些碑刻,見證著古都大同作為萬裡茶路重要節點所發揮的作用。」馬維平向採訪團介紹說:「它們從側面反映了大同作為『北方商埠』、貿易中心的地位,同時也為大同古城是『萬裡茶路節點』提供了重要歷史依據。」

毛口袋和馬市 「萬裡茶路」上的特殊標籤

資料記載,武夷山茶葉在到達大同前,主要是畜力大車運輸。到達大同後,開始分裝,大量的茶葉分裝在毛口袋裡,由駱駝、馬匹承擔運輸任務,北上外蒙、俄羅斯。毛口袋是商賈馬幫駝隊長途販運的必備工具,通常兩側架在牲畜的背上,每隻毛口袋可以裝運一二百斤貨物。

大同毛口袋防雨、防潮還防沙,受到茶商的鐘愛,尤其是在沙漠中運輸茶葉,茶商極易遭遇盜匪,遇到盜匪後,茶商會迅速將裝滿茶葉的毛口袋埋入沙中躲避搶劫,待躲過強盜後,從黃沙中起出毛口袋,茶葉品質不受任何影響。翟勇介紹,當時,大同城製作毛口袋的加工作坊到處都是,幾乎佔據了商業經營中的「半壁江山」,年產毛口袋近10萬條,帶動大量從業人員。

分裝後的茶葉西路運輸經雲岡、左雲、右玉出殺虎口至呼和浩特、包頭;北路運輸翻越孤山野狐嶺至得勝堡出關,運往豐鎮、集寧,一直向北;東路經陽高、天鎮至張家口前往錫盟、京津地區,直到東三省。「萬裡茶路」回程商隊從恰克圖和庫倫城販運生皮、粗毛,充實大同古城的皮莊、毛行,然後以大同毛口袋裝上大同皮貨、銅器等特產一路南下,開啟又一輪茶道貿易。

大同被確立為北方茶葉貿易的中心地位後,不僅有當地的茶葉批發和零售商家,而且還出現了駱駝隊,進行長途運送茶葉。彼時,從大同到殺虎口,再到庫倫,茶路上,駝鈴悠揚、鞭聲交錯,匯成一部晉商發展史的交響曲,絡繹於途,終年不絕。有的茶商回程時販回馬匹,進入大同城後即成為搶手貨,大同古城內由此而來的東馬市、西馬市、北馬市、南馬市四條街巷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復建後的大同古城裡有一家「晉商茶葉博物館」,其中就收藏了不同年代、不同產地、不同茶莊、不同包裝的多系列緊壓茶和其他茶製品,包括長裕川、喬記、福元昌、祥生號、同慶號等一批重量級茶號遺珍,系統地展示了中國茶文化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進入展室,古拙典雅、古意蕩漾的展品逶迤撲面,古茶櫃、茶瓶、茶罐、茶甕、茶匣、茶餅,百年晉商茶莊那些包裝古舊、封條字跡漫漶的茶品,穿越時空呈現在面前……

距華嚴寺景區僅百米的裕盛祥茶莊是新晉商茶企的代表,創建於2003年8月。在短短17年間,裕盛祥已經在太原、大同擁有實體店40家,在雲南勐海設有綠色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還在大同建起中國北方最大的生態茶倉。茶莊負責人李勇近年來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等地逐漸加大了宣傳力度,以期利用大同作為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重振萬裡茶路,再現茶路輝煌。

歷史文化名城 有眾多彌足珍貴的遺產

大同是國務院於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眾多稀缺資源,特別是大同古城的唯一性、獨特性和相對完整性,與全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相比獨樹一幟。

「明代大同的歷史,雖沒有北魏首都、遼金西京時的輝煌,但也是藩王之城、九邊重鎮之首。明王朝在這裡置衛屯田、納糧開中,特別是『隆慶和議』結束了戰亂局面,促進了山西商幫的興起和發展,形成了『繁華富庶,不下江南』的良好局面。隨著明清兩朝的更替,大同由邊境變腹地、由軍鎮變府縣,民族間的商貿活動益加頻繁、更趨興旺,進而成為民族貿易與國際貿易緊密結合的北方商埠、『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會長安大鈞接受採訪團採訪時說。

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同市由於對挖掘城市文化資源、弘揚古城文化價值認識不夠,對於作為其文化、商貿象徵載體的大同古城的保護,一直停留在局部保護和個別修復的被動層面。2008年6月,大同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的決定》,吹響了大同名城復興的號角。

2008年,剛剛從大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位置上退休的安大鈞應大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邀請,帶領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奔走於各個古城修復工地,盤清了古都文化家底,用實際行動豐富著古都文化內涵,在古城修復中傾注了無數心血、汗水,為大同古城修復做出了極大貢獻。

為了搜集整理萬裡茶路申遺節點城市——大同的有關資料,安大鈞用了整整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每天上、下午各四個小時扎在工作室裡,雷打不動,閱讀調集涉及大同在「萬裡茶路」中的史料記載、專家的著作和學者的論文,共計一千多萬字,摘錄了有關的十萬多字,寫出了三萬多字的論文。

2016年11月18日11時,歷時8年的大同古城牆修復工程完工,城牆合龍的那一瞬間,現場的安大鈞感慨萬千,禁不住淚流滿面,大同老百姓通過直播電視鏡頭記下了那一刻……十數年時間內,大同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同古城的歷史文化魅力充分彰顯,大同作為「大古都」的重要地位和「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更為學界所認可。

「在大同,最早實行了『開中制』,實現了『隆慶和議』。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大同就沒有晉商的興起和發展;沒有明代茶馬互市的民族貿易,也就沒有晉商的萬裡茶路。」安大鈞接受採訪團採訪時表示:「萬裡茶路不可能繞過大同,歷史遺產申遺也不應該少了大同。」

探秘「中國北庫」大同九邊老茶倉

在新晉商裕盛祥茶莊的九邊老茶倉,採訪團成員對這座中國北方倉儲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大型生態茶庫進行了探秘式網絡直播。

茶路迢迢,關山重重;風雨兼程,因你而來。

11月20日,雪後初霽的大同市北魏鹿苑故地。在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鏡頭的聚焦下,一座規模宏大的倉儲式茶庫,正徐徐開啟一道打破「萬裡茶路」百年沉寂的雄渾之門。

這座使用面積3100多平方米、倉儲市值5億多元老茶的倉儲式茶庫——九邊老茶倉,是大同新晉商企業——裕盛祥茶莊全力打造的一座中國北方倉儲規模罕見、設施功能先進的大型生態茶庫,被業界稱為「中國北庫」。它的建成,標誌著「九邊重鎮」大同在明清萬裡茶路沉寂百年後重新擁有了大型茶葉倉儲中心,對於古都大同重振茶馬遺風具有興廢繼絕的意義。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大同後,慕名來到九邊老茶倉,見證茶馬文化與晉商精神在萬裡茶道節點城市大同的傳承與弘揚。

茶香縹緲,音樂曼妙。隨著人流,清透的陽光從門縫中擠進來,光影斑駁中,那些發生在昔日「萬裡茶路」上的盛大茶事,恍若眼前。

「地處北緯40度的大同四季鮮明、乾爽宜人,氣候條件比潮溼的南方倉更適合存茶。幹倉儲存的茶葉不會發黴,雖然轉化較慢,但能保持老茶的真性。」隨著裕盛祥茶莊大同區域副總經理張蕾的介紹,採訪團成員的思緒才從時空巡遊中回到現實。

眾所周知,茶是有生命力的。尤其是黑茶,後期發酵、轉換至關重要,茶品出廠後,如果儲存在合適的環境中,發酵到位,轉換充分,其口感和營養即為上乘。反之,如果儲存條件達不到要求,即使優質茶品,也會因外部因素而破壞其原有的品質。

張蕾介紹,為確保九邊老茶倉內的茶葉有穩定的轉化效果,倉內的通風、溫控、加溼、避光、除異味等設施、設備,都是嚴格按照茶葉倉儲最高標準建造的。

伴隨著縈繞茶倉的音樂聲,採訪團成員饒有興趣地邊採訪邊進行網絡直播,「聽著音樂,品著茶香,感覺氣氛是不是很搭?」張蕾笑著說:「這個音樂可不單單是為了烘託氣氛的,而是專為茶葉量身定製的。」聽音樂的茶葉?採訪團從福建一路走來第一次聽說,大家都好奇起來。

「科學研究發現,植物能夠感應音樂。伴隨音樂生長和陳放的茶葉,可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轉化,達到提質和抗病菌的功效。」張蕾介紹說,裕盛祥結合這一科研成果,為倉儲老茶量身定製了「音樂套餐」。九邊老茶倉每天24小時循環播放特定頻率的音樂,讓樂聲與老茶的固有波頻產生共振,達到「讓老茶聽著音樂陳放轉化」的倉儲效果。

聽著音樂,在歲月中沉澱,這樣的茶葉怎能讓人不心生嚮往?為解除投資收藏老茶的顧客有茶無處存或老茶存後變質的後顧之憂,九邊老茶倉專門為顧客提供專業存儲服務。很多茶友反映,在這裡存儲過的老茶,品質口感均有蛻變。

採訪團了解到,九邊老茶倉中的每件茶葉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產地、用料、年份、重量等一目了然。這裡的茶品均來自茶葉核心產區,大部分為十年以上的老茶。如白沙溪茶廠2006年生產的千兩茶,是該廠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前生產的最後一批國營千兩茶。目前,這批千兩茶在全球範圍內只剩不到200柱,單柱價格已由當初出廠時翻了十數倍;又如湘益建廠五十周年紀念茯茶,其珍稀程度更是被業界譽為「老茶中的勞斯萊斯」。

在老茶倉的茶室,裕盛祥茶莊董事長李勇特別為採訪團展示了九邊老茶倉的鎮倉之寶——1953年生產的安化天尖,這是裕盛祥2005年在央視二套鑑寶節目現場以重金購得的。目前,它的單克市值已遠超黃金十數倍。

在鏡頭的聚焦下,「67歲」老茶撩開神秘的面紗,沒人知道在那些沉甸甸的過往中,究竟發生了何樣的故事,能讓它在時光的浸漫中,如此靜默從容。

優雅端莊的女茶師戴著白色潔淨的手套,表情神聖地撬動著老茶——李勇董事長現場宣布,用這款稀罕的老茶款待不辭辛勞重訪晉商萬裡茶路的採訪團成員。稍顯喧囂和躁動的現場頓時安靜下來,在茶師們的傾情演繹中,裕盛祥特有的九邊茶藝與天尖老茶完美結合,一片片泛亮黝黑的茶葉,如同一個個跨世而來的精靈,在水中翩躚遊走。

在急切地盼望中,茶湯出來了,醇厚而又明亮,香味跟著漫溢,深沉而又悠長。

採訪團成員各自品茗,竟都不做聲,似乎怕那經年的味道一不小心就從嘴邊溜走。打開每個人味蕾的,除了滋味,還有一種情結,走過千山萬水,一路訪茶的採訪團隊員們,此時都沉浸在氤氳的茶香和歲月的風情中。片刻安靜後,一位隊員緩緩地說:「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形容這種感覺,但我的心裡明白了。」

臨近採訪結束,李勇介紹,在下一步的規劃中,九邊老茶倉還將繼續賦予倉儲的科技功能,在這裡存儲過的每一片茶葉,將都會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用手機掃描後,這片茶葉在倉儲過程中所處環境以及音樂「薰陶」等所經歷的一切,都將還原呈現。

「九邊老茶倉還將深化拓展社會功能,讓老茶倉成為一處體驗晉商輝煌、體悟茶道繁盛的旅遊以及研學場所。」李勇表示,大同是明清萬裡茶道重要的節點城市,茶事資源豐富、遺蹟眾多。從當年的得勝堡茶馬交易遺址,到如今功能先進的九邊老茶倉,古都大同在萬裡茶路沉寂百年後,重新擁有了中國北方規模罕見的大型茶葉倉儲中心,裕盛祥以當代晉商的社會責任感,助力大同提升在萬裡茶路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會長安大鈞接受採訪團採訪時表示:從現有資料上看,大同茶馬交易史上還沒有過九邊老茶倉這麼大規模的單體存茶的茶倉,這讓人感到震撼和自豪,對宣傳大同在明清「萬裡茶路」上節點城市的地位有著重要意義。

裕盛祥:秉承晉商精神,

17年蹚出一條新晉商之路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古都大同,探訪裕盛祥茶莊的九邊老茶倉時,發現採訪團「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的主題與裕盛祥「重建茶馬古道續寫晉商輝煌」的建企理念不謀而合。「是一種巧合,更是一種理念趨同。」裕盛祥茶莊董事長李勇說。

裕盛祥是山西著名商標企業,所售茶葉均來自核心產區,打造出「晉商」系列普洱茶、裕盛祥西湖龍井等多個自主品牌,現擁有實體店40家,太原、勐海、杭州等分公司5家,同時在雲南勐海建有自己的茶葉種植和生產基地。

百多年前,山西商人憑著驚人的智慧和勇氣,不畏艱險,讓不產茶的山西聞名中外的故事,一直激勵、鼓舞著這家山西最大的茶企在重塑萬裡茶路山西品牌、傳承晉商文化過程中守信創新。

誠實守信是新晉商發展的原動力

李勇早年曾在晉商故裡平遙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他悟出了「誠信」的內涵。「誠信永遠擺在首位,不要急功近利,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業。」「信」是晉商精神的靈魂,也是裕盛祥自2003年創辦以來,在企業經營這片汪洋大海中航行的海圖中一以貫之的信條。

「不是每一片茶葉都有資格進入裕盛祥。」李勇說:「堅守品質,是裕盛祥對每位顧客信守的基本誠信。」裕盛祥設在中國普洱茶第一縣——雲南勐海的茶葉種植基地裡,1200畝茶樹全部都是深山古茶樹,沒有汙染不用農藥,原料來源天然純淨;裕盛祥設在勐海的生產基地——觀茶坊茶廠的生產設施和技術力量,即使放在整個勐海也屬一流。每年春茶秋茶上市時,李勇還會駕車數千公裡,親自去南方組織進貨,訪茶山、拜名師,到茶葉原產地把關驗收。

裕盛祥的每一家店,都有追隨多年的老顧客,有的甚至一家三代都是店裡的常客。李勇常對員工們講:「在裕盛祥,決不允許慢待那些低消費顧客,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多研發、多組織又好又便宜的茶,哪怕我們不掙錢,也要讓大部分普通消費者喝上好茶。」顧客偶有失手打碎一些小物件,裕盛祥從不追究、為難。「每一個進裕盛祥的人,都是成就我們的人。尊重他們,就是看重我們自己的這份事業。」

誠信立業,一諾千金。2020年2月23日19時,由於網絡伺服器發生事故,導致裕盛祥線上預訂小程序全面癱瘓,當日下單的各地顧客未能在次日收到茶品。裕盛祥對此高度重視,隨即向這部分顧客致歉並承諾予以雙倍賠償。一位外地茶客說:「我是第一次從網上在裕盛祥購茶,通過這件事,感受到他們對顧客高度負責的精神,這樣的企業值得信賴。」

從2003年的一家小店,裕盛祥用17年的時間發展成如此規模的茶企,李勇的創業經歷正是一個現代企業對於晉商精神傳承和發揚的過程。走過了17年,市場變了、格局變了、環境變了,但裕盛祥的靈魂始終沒變:「清清白白做人,規規矩矩做茶」,聽起來土味十足,卻是對消費者說的最美情話。

凝聚力是新晉商開拓的助推力

郭楊是「裕盛祥」的一位老員工,與企業攜手走過16年,為企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2019年1月,裕盛祥旗艦店開業,李勇為表彰這位老員工,將旗艦店命名為郭楊旗艦店,同時決定旗艦店營業額的百分之一給郭楊,而且,可以傳給後代。裕盛祥此舉在大同業界一時傳為佳話。

十多年來,裕盛祥堅持讓每一個員工的「身體、收入、心情、家庭」好起來的樸素理念吸粉無數,引來大批擁躉。每年全員體檢、每年重獎有貢獻的集體、工齡滿18年的老員工每月發1000—3000元不等的補貼,節假日發放的福利從來都是乾貨。

「企業發展以人為本,凝聚力有了,發展的助推力就有了。」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多企業受到了衝擊,很多毫無防備的中小微企業因此陷入危機,裕盛祥也不例外。硬扛了兩個月,到了3月,疫情還是把企業拖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財報顯示公司再沒錢發工資了。

李勇深知,共度難關的信心比現金流更加重要。他在公司群發了一條微信:「是我把大家拉到這條船上的,你們的背後,是需要贍養的雙親,是需要吃飯上學的孩子,這條船沉了,大家就都沉了,我不能讓它沉。」隨即在公司幹部視頻會上表態,即使賣房賣車也不會欠薪。這番頗具悲壯色彩的表白,瞬間激發起全體員工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公司高管表態不拿工資、技術人員日夜鏖戰用最短的時間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員工請戰、後勤人員參戰……

裕盛祥人一夜之間成長為微商,熱火朝天地轉戰線上銷售,各種奇思妙想的文案讓李勇禁不住讚嘆:危機讓我們成長!銷售額奇蹟般地實現了同比增長。公司沒有裁員,員工沒有減薪,復工復產後,往日的生機漸漸得到恢復。度過危機,李勇給店長開會時動情地說:「聽著,我要和你們所有的人『白頭到老』!」一句話,讓在場的員工瞬間眼熱。

新晉商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企業作為時代浪潮裡的一朵浪花,想要永立潮頭、與時代同頻共振,必然要有大局觀,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職責。這既是價值觀問題,同時也是生存下去的保障。」裕盛祥發展過程中,一直將企業擔當的社會職責放在重要位置。「作為新晉商,必須具備社會的責任感和時代的使命感。」李勇說。

11月25日是裕盛祥第11期公益茶藝培訓班開班的日子,李勇對培訓班的老師們特別強調:「培訓就是培訓,不能向學員推銷一點茶葉,不能賣一分錢的茶葉,誰賣開除誰!既然是公益,就要做到乾乾淨淨。」這個誕生於疫情之後的公益培訓活動,已經面向社會連續做了11期。堅持公益的純粹性,是李勇每次都要強調的重點。

疫情期間,裕盛祥茶莊專程為大同市發熱患者定點診治醫院——中醫院送去了精心準備的150片白茶,感謝醫護人員夜以繼日默默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平安健康。還給大同市11個快遞站點的610名「快遞小哥」每人贈送一片「紫林」白茶,感謝他們在抗擊疫情期間,勇敢「逆行」為社會大眾做出的服務。

疫情緩解之後,李勇決定去趟湖北。那時,全國各地都在為湖北賣貨,朋友向李勇推薦了湖北恩施的茶,說那裡的茶因為環境原因,硒含量高,但因為疫情出現滯銷,茶農面臨困境。「現在全國都在為湖北賣貨,我們也要在能力範圍內,為湖北做一些事情。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互相拉一把、拽一把,大家都不能垮掉,不能倒下!」4月27日,疫情中「劫」後餘生的李勇到達湖北恩施巴東,經過實地考察,帶回2000斤巴東茶葉,開始在各門店及線上銷售。

巴東縣委書記單豔平感謝李勇說,裕盛祥在茶農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前來收購茶葉,減少了疫情給茶農帶來的損失,助力茶農脫貧,體現出了山西茶企的社會責任擔當。

圖說

邊境變腹地

軍鎮變府縣

茶馬互市為「萬裡茶路」奠定基礎

得勝堡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5年後重修,為黃土夯築城堡。明萬曆二年(1574年)石砌磚包。堡周長630丈,高3丈8尺,牆體厚2丈多,軍事防禦意味明顯,是明代大同以北重要的邊關重鎮。

玉皇閣位於天鎮新平堡內中央,又名鎮邊樓。

翻過雁門關,向西北走就是號稱「西口」的殺虎口,北上就到了當初的大同府,這也是去往「東口」張家口的必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商貿的發展,註定了大同成為東西絲綢之路和南北萬裡茶道的重要節點城市。

位於雲岡的「古道車轍」。

天鎮縣便行橋是單孔石橋,為東西走向,重建時為清鹹豐十年(1860年)。橋體南側橋洞上有「便行橋」石匾。橋面上鋪就的青石,光滑平整,橋身長43米、高9.33米。有意思的是,石券橋洞目測高約2.5米、寬不足2米,與高大的橋身相比,橋洞顯得非常「嬌小」。

大同,曾是北魏都城,稱平城,也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地。公元五世紀,平城作為絲綢之路東起點,和西亞有密切的商貿、文化交流。隨著明清兩朝的更替,大同由邊境變腹地、由軍鎮變府縣,各民族間的商貿活動益加頻繁、更趨興旺,進而成為各民族貿易不斷與國際貿易緊密結合的北都商埠。

採訪團走進大同。

市場堡地處得勝堡東北的0.5公裡處,與鎮羌堡、得勝堡構成一個品字形的防禦體系。

明清時期,大同成為晉商崛起的策源地。明代,在這裡最早實行了「開中制」,實現了「隆慶和議」。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大同就沒有晉商的興起和發展;沒有明代茶馬互市的民族貿易,也就沒有晉商開拓的萬裡茶路。

天鎮李二口村的明長城。

新平堡西馬市口遺址。

明清交替之際,大同軍事職能減弱,其北都商埠的作用日漸突顯,實現了由茶馬互市的民族貿易中心向萬裡茶道國際貿易節點的發展,成為後來晉商經營俄羅斯和蒙古貿易的內陸中轉站。

大同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明代大同,經歷了北魏首都、遼金西京時的輝煌之後,仍以藩王之城、九邊重鎮之首雄踞中國北方。

大同古城內的華嚴寺。這座建於遼金時期的千年古剎,見證著古都大同作為萬裡茶道重要節點所發揮的作用,這裡的十數通碑刻記載著眾多商號名錄。

如今,大同古城馬市角、柴市角、東西羊市巷、倉街、倉巷等名稱依然延用,眾多寺觀廟宇記錄商號為其修繕捐款的碑記依然清晰可辨,新平堡依然人聲鼎沸,得勝口古堡群得勝堡、鎮羌堡、得勝口、市場堡依舊保留完整……

大同古城樓。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重走萬裡茶路的尋訪之路依然在繼續。挖掘歷史、重現歷史,弘揚晉商精神,我們義不容辭……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 郭斌 劉俊卿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趙宏傑 郝智暉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連接茶路東口西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右玉站:哥哥走西口,唱盡千年晉商萋萋滿別情...
    隨著「隆慶和議」的成功,蒙漢兩族紛爭偃旗息鼓,邊貿活動日趨繁盛。這條充滿烽火和兇險的北方軍事通道,卻在精明的晉商腳下被踏成一條通往蒙俄境內的國際貿易大通道——萬裡茶路。當年,由南而至的販茶晉商馱隊,來到雁門關黃花梁歧道地,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榆次站: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過去五百年間,作為在「萬裡茶路」上經營時間最長的晉商茶幫,榆次商幫早已成為晉商的重要代表。尤其是榆次常氏,開拓了從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裡茶路」,並以雄厚實力執茶葉對外貿易之牛耳。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路行來,常家當年的茶山、茶場、貿易貨棧舊址猶在。「榆次,我們來啦!」
  • 忻代走古城,風雪探雁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忻州站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忻州站,也是晉北商品集散地,更是晉商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在忻州老城中,秀容書院依山而建寬大宏偉,作為忻州第一所學府,培養了大量的知識人才參與到晉商各商號的管理與經營中,為晉商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雁門關,山勢險峻、道路崎嶇,作為軍事要塞,歷來是扼守中原、屏障三晉的咽喉。換個角度來講,雁門關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區,是古代南北通商的重要貿易通道,更是晉商萬裡茶路唯一的孔徑。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恐龍之鄉,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中蒙邊境,寒風...
    從武夷山出發,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先後到達上饒、九江、安化、宜昌、赤壁、嶽陽、武漢、天門、襄陽、南陽、洛陽、晉城、長治、晉中、太原、忻州、大同、朔州、包頭、呼和浩特、張家口、二連浩特等23座重要節點城市。一路走來,採訪團尋訪著晉商當年輝煌印跡的同時,感動著因茶而被改變生活的當地人的感恩,也見證著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新一代晉商代表們秉承先輩精神披荊斬棘不斷創新的精神。
  • 從下梅村出發,晉商精神洋溢萬裡茶路
    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販茶國際商業古通道,隨著山西晚報「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的啟動,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之前,在腦海中,「萬裡茶路」僅僅是個歷史名詞。晉商遺存令人震撼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尋晉商印跡是採訪團的「重頭戲」。二三百年間所有與晉商販茶有關的線索,都成為採訪的目標。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忻州站:書院商號遺韻連綿,山險道崎茶路猶存
    東南西北開四門,時代浪潮前進中,代州古城也逐步從防禦鎮守角色轉變為邊境貿易重要的一站。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代縣,行走於代州古城,訪國家級文物寶藏,更穿梭在光陰裡覓晉商足跡。「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直至今日,人們都會盛傳這樣一句話。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
    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萬裡茶道9月23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到達湖北省襄陽市。與以往站點不同,襄陽站的採訪開始於一場主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的座談會。主辦方特別邀請到多位襄陽當地文化名人,以及在襄陽的山西老鄉、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後人等諸多萬裡茶道相關專家、新晉商代表參加了討論會。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各方人員就萬裡茶路襄陽段的相關情況,現存老碼頭、遺址遺蹟,申遺現狀等進行了分享。同時,襄陽新晉商代表也紛紛表示,在外做生意,絕不能丟老家人的臉,一定把晉商精神發揚光大。
  • 重走晉商萬裡茶道丨羊樓洞:逢亂世罹戰火晉商打造新基地;聶市鎮:老...
    在清同治、光緒年間,臨湘的茶田約佔全市一半的耕地。聶市既是茶馬古道南方起點之一,又是「中俄萬裡茶路」湖南段的重要節點。它與安化縣「中國黑茶第一鎮」小淹鎮齊名,茶文化遺蹟猶存。2008年,聶市鎮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9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一行來到臨湘磚茶博物館以及聶市鎮,重走晉商老街,聽晉商後裔、年逾八旬老專家講那過去的故事。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弘揚萬裡茶路精神就是要弘揚晉商精神,本次活動要尋訪、總結、弘揚晉商及晉商一手締造的商業歷史和現在。」晉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孫軍軍介紹。在活動過程中,山西晚報將廣邀學者專家舉辦「壯行會」,為萬裡行提供路線建議、文化培訓等智力支持;舉辦「研討會」,搭建起學界和政府以及各地之間共同發展晉中的平臺。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古漢口:「九省通衢」東方最大茶港;漢正街:竭力...
    重走萬裡茶路的江城第一站晴川閣,這裡北臨漢水,東依長江,與武昌蛇山的黃鶴樓隔江相望,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茶產業的興盛,使蒲圻、崇陽、鹹寧山區百姓皆以茶為業,務茶的園戶大大多於栽禾的田戶,為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推動了近代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隨著擁有雄厚資金的晉商在羊樓洞大顯身手,使得這個鄂南小鎮迅速崛起,隨之成為中國磚茶的發源地之一,「洞茶」遠銷西北邊疆、蒙古草原、俄羅斯等國家與地區。
  • ...包頭站: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迢迢,因晉商崛起...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迢迢,因晉商崛起塞上水旱碼頭當年,南方辦茶的晉商一路輾轉回到山西,稍事休整後,帶著印有自己商號的茶貨繼續北上。經忻州過雁門關到黃花梁,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走「西口」的商人,過殺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心還抖」,歷經千難萬險後到達包頭。
  • 在魅力晉中,逛古城看商賈滄桑之變,遊大院憶晉商昔日雄風
    它的開拓者就是堪稱晉商中流砥柱的名門望族——榆次常氏。常氏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氣概豪邁,萬裡馳騁,開創中歐茶葉貿易漫漫長路,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外貿易世家。常家莊園便是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築群。
  • 古往今來山西人 ▏探究晉商的傳奇故事
    古往今來山西人 ▏探究晉商的傳奇故事 2020-12-16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晉商網讀-K66]《晉商精神論》序
    《晉商精神論》從縱向論證了晉商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又從橫向作了必要的比較與分析,進而拉長問題的時間序列,延伸至當代晉商及其精神進行分析與研究,發掘出了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新的思想。很值得一讀。一、明清晉商精神晉商精神,應當說是在明清時期形成的。
  • ...暢聊首屆晉商聯合國論壇——晉商生態國內行2019年第三站...
    晉商生態國內行2019,5月份正式拉開帷幕,中國晉商俱樂部秘書處再次踏上徵程,宣講晉商生態理念、走訪各地晉商企業、路演首屆晉商聯合國論壇。——  2019年5月18日上午,中國晉商俱樂部劉文斌秘書長攜秘書處工作人員周慧敏、李倩、韓青峰一行在葫蘆島市山西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俊明陪同下參觀考察了葫蘆島市山西商會副會長兼監事長丁開端旗下企業「萊利電玩城」。丁總向大家介紹,當年白手起家在廣州學習烤麵包的手藝,然後在北京和葫蘆島開始在商城內做烤麵包的生意,並且獲得了第一桶金。便在此紮根立業。
  • 五彩琉璃醉臥萬裡茶道 斑斕茶品香飄千年介休
    原標題:五彩琉璃醉臥萬裡茶道 斑斕茶品香飄千年介休   到介休,是嚮往已久的一件事。因為在「萬裡茶路」採訪中,無數次提到這個地方。
  • 走進山西,領略晉商文化的精髓,讓你認識真正的山西!
    晉商作為明清時期重要的社會經濟力量,不僅創造了萬裡茶道、百年票號、500年商業文明史,而且在國內、外貿、金融服務等方面也以一代富商巨頭的集群發展走在了前列,他們曾經以借勢九州、匯通的勢頭壟斷了近代中國的金融匯兌業一個世紀!
  • 晉商在明末時期對外貿易資敵,大明王朝的滅亡晉商的責任有多大?
    既然說到了「晉商通敵」,那麼肯定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晉商到底要為明朝的滅亡負多大的責任呢?晉商所扮演的角色晉商,自古有之,只是在明朝之前只是不起眼的角色罷了,在明朝時期卻成了燎原之勢,這和當初山西的商人支持朱元璋有關,當時山西的商人給朱元璋的北伐部隊送吃送喝送糧草輜重,得到的回報是一張叫鹽引的「白條」,封建時期的鹽鐵都是國家專營的,有能力的才能做分銷商。
  • 【萬裡茶道集結賽】湖南:時愈遷,茶愈興,行走在路途中的絢爛茶文化
    這塊茶事官碑的出土,是聶市古鎮作為萬裡茶道上重要節點的一塊十分珍貴的物證。這塊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鐫刻的治理茶事的禁令官碑,為杜絕「欺行霸市,茶中摻雜使假,茶商短斤少兩,船駁運轉阻制,腳夫格外多索,婦人恃眾擾鬧」等諸方弊端,作出了四條具體禁令。可見當時各級官府對茶業之重視,茶市管控之嚴謹,營商環境之和諧。這也正是聶家市這個「小漢口」茶業興盛的根本。
  • 晉蒙邊界大同得勝堡,古堡長城斷壁殘垣連天際,邊塞風光無限好
    山西行第十篇從廣武城過大同繼續向北,在晉蒙邊界處有明長城的重要關隘遺址——得勝堡。得勝堡在明代時期隸屬於大同鎮,是一處重要的邊塞關隘。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修建綏虜堡,萬曆年間改名得勝堡,與周邊的鎮羌堡、四城堡以及得勝口長城相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在此,明王朝與蒙古韃靼部落滅烽火,啟互市,一代晉商由此興起,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融合。「堡方二裡,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