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說唱俑擊鼓說唱俑
國家博物館有一尊東漢擊鼓說唱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由於在中學歷史課本中被普及過,見過它的人不算少。這尊俑由灰陶製成,塑造了一個說唱藝人瞬間的表演狀態,動作誇張,眉飛色舞。
在春秋戰國時期,說唱藝人已經是成熟的工種,被稱作「俳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修離宮數百所,倡優成千」,大興娛樂。到了漢代,俳優表演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皇室貴族、富豪、官吏大批蓄養俳優,宮廷和民間人士都很愛他們,東漢班固的《漢書》就有「擊鼓歌吹作俳優」的熱鬧場面記載。
擊鼓說唱俑是一個中年男子的形象,頭扎布巾,立於一個石墩上,赤裸上身,單腳躍起,左胳膊圈著一面小鼓,右手揮舞著鼓槌,滿臉堆笑,咧著大嘴,一腦門皺紋。這尊說唱俑最吸引人的是「笑」,似乎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在笑,這種笑很感染人,看到它的人往往也會心一笑。
笑成這樣的人真的是因為快樂嗎?仔細看一下說唱俑的身體,腦袋大到和身體不成比例,短胳膊短腿,赤裸上身,褲子松垮……他們看起來有些怪異。
實際上,這種說唱藝人身體是有缺陷的,甚至大部分人都是侏儒,天生畸形的身體被上層人士認為很有趣,專門拿來取樂。據《漢書徐樂傳》記載,漢武帝時,「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證明了當時侏儒說唱藝人的流行程度。
俳優們能說會唱也會跳,表演以調侃、出醜、諷刺的方式進行,類似現在的滑稽戲和脫口秀,他們還自備樂器,是世界上最早的說唱歌手。俳優在主人招待客人和外出赴宴時隨侍左右,即興演出,一邊擊鼓一邊表演,供主人和賓客取樂。
「不要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現代人都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但在等級森嚴的時代,是完全沒有道理可講的。漢代極為重視衣冠禮儀,裸著上半身表演,說明說唱藝人的社會地位相當低賤,更確切地說,他們是可以隨意買賣的奴隸,沒人關心他們快樂還是痛苦,他們只是主人財產的一部分。在漢代大墓裡,說唱俑是跟陶狗、陶豬、陶羊俑等堆放在一起的,跟這些畜類一樣的待遇。
說唱藝人的笑臉,是一張畫皮,也是謀生的道具。當他們失去製造歡樂的能力時,會像垃圾一樣被丟棄。
漢代國力強盛,講究視死如生,厚葬之風盛行。尤其是王侯貴族,特別不希望死後生活質量下降,既然死後還要繼續享樂,侏儒藝人的說唱表演也是不能缺少的。因為殘忍的活人殉葬在漢代已經被取消,只能用陶人俑做替代品,民間藝人們順應市場需求,為他們特供說唱俑。因為是供應特權階層的人俑,能工巧匠們不敢懈怠,精心製作了大量生動傳神的說唱俑,客觀上也創造了藝術。
在社會保障制度超級不健全的中國古代,被當成玩意兒豢養或者出賣缺陷逗君一樂,都只是這些可憐人生存的方式而已。他們臉上的笑也不能說是虛情假意,逗笑別人,在那個年代,就是他們的生存價值。
來源 濟南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