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2%的留美博士不想回國,國外的天空更藍?他們說出3個原因

2020-12-19 騰訊網

為什麼92%的留美博士不想回國,國外的天空更藍?他們說出3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科技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只要在科技領域中有所領先,那麼國家經濟方面的發展便會越來越好。而科技要想獲得領先,就必須要注入很多科技頂尖的人才。但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處於科技人才稀缺狀態,主要是因為有很多的留學博士出去了便再也不回來。根據數據統計,中國學生留學最後留在美國的博士比例為92%,是全球國家中最高的一個數據。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讓他們要留在美國呢?專家列舉了3個原因。

一、一開始就抱著美國定居想法

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國內有很多的富豪在賺錢之後,大部分都會選擇移民去美國。他們還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可以獲得美國的國籍。但留學生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人沒有這些富豪有錢,要想獲得美國的綠卡,在畢業之後留在美國就業就是最好的辦法,一般3年到5年就可以獲得美國的國籍。而也正是因為一開始就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們才會在畢業之後並不回到中國來。當然了,也或許是因為社會責任感的缺少,才造就了這個情況。

二、美國的薪資待遇比國內好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很多新聞,不少的留學生畢業之後都是因為抗拒不了美國的薪資誘惑才留下來的。實際上,美國的薪資水平也確實很高。據有關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博士畢業生月薪一般都有8萬美元。而在我們國內並沒有這麼好的薪資條件。最重要的是,在美國學習了幾年早就和國內很多模式脫軌,一回來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甚至還沒有國內的博士畢業生有優勢,所以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薪資,也為了不重新起步,都選擇留在了美國。

三、科研方面更有優勢

有一說一,不是小編貶低中國,我們國內確實和美國在科研上有很大的差距,他們要想獲得一個更好的平臺,唯有選擇美國才是最好的出路。當然,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名和利,希望藉助著這樣的平臺研發出更好的科技技術,然後打響自己的名氣,同時自己還能獲得不菲的收益。而有一部分想的是,留在美國一段時間,藉助美國的科技平臺,掌握到更核心的技術,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後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回到祖國報效祖國。慶幸的是,後者這樣的留學者比較多,現目前我們國內就有許多技術實力強勁的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了中國,為我們國家科研事業做貢獻。

總結:上面的三點原因很現實,尤其是第二點和第三點,都是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所以在我們抱怨科技人才流失的時候,不妨想想自身的差距在哪裡。對此,你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的「錢學森」,留美博士研製「發電玻璃」,放棄高薪回國
    美國重點保護對象,拒美國高薪,攜「發電玻璃」回國,被稱為新時代的「錢學森」,留美博士研製「發電玻璃」,放棄高薪回國。新中國成立後,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特別是中國的科技實力遠遠落後於其他各國,但是我國擁有一批熱愛祖國的科學家,他們放棄國外的高薪誘惑,毅然決然的回到祖國為國效力,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國的飛彈專家錢學森。
  • 留美人才有多少?1.5萬富豪算什麼,90%中國AI博士留美才是大損失
    據媒體報導,川普政府當前叫停了各高校的網課,要求他們線下教學,並且對籤證即將過期的留學生們「變相攆人」,否則將強制性遣送回國。 留美人才有多少?
  • 留美小學生優先安排回國,願你以後不是香蕉人,而是芒果人
    昨天,駐美使館明確優先安排小留學生乘機回國一事登上了微博熱搜。4月6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發布公告稱:目前大多數海外留學人員留在當地,考慮到有一些留學人員、特別是未成年的小留學生面臨無法解決的實際困難,需要返回國內,經駐美使館和各總領館協商,現就搭乘臨時包機意願進行摸底調查。公告強調,優先安排小留學生乘機回國。
  • 天才博士回國任教,騙取11億元造芯,如今手握3家公司,在美逍遙
    (一)、載譽而歸,天才博士回國任教在九十年代末期,電腦對於很多人都是奢侈品,而一代狂人牟其中就已經想著要自己研發晶片,以免受到制約。除了他以外,還有張汝京和李德磊都前赴後繼地踏上了造芯之路,但都沒什麼實質性的成果。
  • 12歲考入中科大學,18歲成哈佛博士,面對留美質疑:還不到時機
    梅蘭芳說:「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華羅庚說:「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魯迅說:「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古往今來,有無數璀璨的人,他們或許有很大的成就,或許有過人的才情,他們都是閃爍著熠熠星光的人。
  • 科大畢業,留美博士,知名企業高管,她為何要瞞報回國?
    青鋒她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統計學專業,出國留學,到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畢業後從2009年開始,先是在默克(Merck)公司負責生物統計,又在美國禮來公司擔任研究員,然後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擔任了四年助教。
  •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而不是藍紫色呢?
    陽光是由不同頻率構成的自然光 高頻的藍光,在空氣中比低頻的紅光更易散射,也許你會問「既然藍紫色頻率比藍光高, 為什麼天空不是藍紫的?」首先 紫光和x射線跟藍光比都屬於高頻,這不意味著天空就是其它顏色,因為肉眼看不到射線並且太陽輻射的不多, 然後大氣層阻礙了射線的進入可能是看不到射線的原因。
  • 3萬在美小留學生:留下與回國都充滿挑戰
    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報告,中國在美留學的中小學生數量從2006年的1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3.3萬人。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身處疫情旋渦,在美小留學生們進退維谷。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條路:冒著長途中感染風險輾轉回國;亦或留守當地,獨自面對學習、生活上的諸多挑戰。
  • 在國外被罵「中國病毒」,回國被罵「千裡投毒」……
    最近由於各國疫情急速惡化,很多留學生和海外華人選擇回國這原本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眾多華人中出現了一兩個不配合國內隔離檢疫規則的黎某等人於是很多人開始藉此大做文章,甚至把槍口對準整個留學生群體「建設家鄉你不行,千裡投毒第一名」這樣的言論不絕於耳一些網友還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不讓留學生回國的討論
  • 最近紹興天空越來越藍了!原因就在這……
    近日,市民走在城市街頭,晴空萬裡,感覺空氣很清新,天空也很湛藍了,時不時還出現一道彩虹。城市天空為什麼這麼藍呢?據了解,紹興市越城區藍天辦在攻堅期上實行「精準施策,合力攻堅」,調整頻次、遍數,確保空氣品質達標進位實現高標準、高效化,讓「藍天工程」守護藍天、留住白雲。
  • 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你可曾希望眺望大海,又是否看得見天空的藍
    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你可曾希望眺望大海,又是否看得見天空的藍「井底之蛙,不曾見過大海之遼闊,卻知曉天空之藍」,相信每一個看過《知曉天空之藍》這部動漫電影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深有感觸,本片發生在一個藍天下的小鎮,並大膽的讓少年時代的男主出現在13
  • 井蛙不可語於海,但卻能知曉天空之藍——《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
    『空の青さを知る人よ』正如原名,知道天空有多藍的人啊,就讓岡媽筆下的他們,講述這跨越時間的情感吧。超和平Busters繼《未聞花名》,《心欲呼喊》之後,「鐵三角」——長井龍雪X田中將賀X岡田磨裡的組合再次為我們帶來他們的精神續作《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
  • 中國大叔定居越南後,為啥不想回國了?答案是這樣的!
    有很多國外的朋友因為喜歡我國的美食或歷史文化定居在了中國,但也有不少國人定居在國外的。今天小編想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位定居在越南的中國大叔,他為什麼不想回國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在越南這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沒有我國好,因此很多的中國人都去越南創業。有的人就到了越南不想回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 《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井底之蛙,也能看到天空之藍
    「連結過去與現在,痛苦而不可思議的「第二次初戀」的故事」,是《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以下簡稱《天藍》)的宣傳語。《天藍》的故事圍繞居住在秩父市中的相生茜和相生葵兩姐妹展開,她們的父母在十三年前因為意外而喪生,姐姐茜為了照顧妹妹,放棄了跟男友慎之介一同去東京的約定,選擇留在小城就職並照顧葵。
  • 他用了兩年時間便獲得博士學位,如今留在美國,為何不回國呢?
    因此,很多同學會選擇到國外的高校繼續深造。但是也正是由於國內的本科院校給予這些同學的培養,才能夠讓他們有機會到國外的頂尖名校讀書。選擇出國的同學,有部分學子深造後選擇了回到祖國報效國家。但也有不少同學到了國外學習後就直接定居在了國外。
  • 在美小留學生包機回國5人確診?他們都是我們的「未來」嗎?
    美國紐約機場,一群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中國在美小留學生在排隊等候包機。仔細看這些孩子,只比他們矮一點的行李箱和背後碩大的書包足以說明,這群孩子的回國之路註定會異常艱辛。除了紐約飛廣州的包機,還有一趟包機是從舊金山直飛上海,總共接回384人。
  • 棄美回國的女科學家,成為「亞洲第一人」,為3.5億人帶來希望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優秀留學生在國外留學,他們大部分的人被國外優厚的條件所吸引,選擇學有所成之後,在外國工作、生活。然而同樣也有一批人在學有所成之後,寧可國外豐厚的待遇,也要選擇的回國發展。因為這些人心裡裝著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他們願意用自己的學識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 疫情殃及、招聘凍結,留美中國博士們該何去何從
    圖片輕微惡搞,但是內涵豐富,一來,這無非是博士的自嘲群像:生活單調、缺乏社交,整天浸泡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博士課題作鬥爭;二則,這一類貼圖是留美博士生們窘迫生活的真實寫照:即使被隔離了,還是要硬著頭皮幹活。連疫情這種洪水猛獸,似乎都影響不到與世隔絕的博士生們。3月初的美國高校即將迎來春假,想來大家心情不錯,都對學期中長達十天的修整充滿期待。
  • 晚清的留美幼童:大部分出自廣東,家庭貧寒,回國後貢獻很大
    1872年3月12日,晚清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臣曾國藩在南京兩江總督府去世。5個月後,8月11日,由他親自推動的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開啟他們人生的求學之旅。這些孩子,就是晚清第一批留美幼童。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還有一個小建議,在出國讀研前不妨先試著留一年在國內實習,對探索職業方向更有幫助。 每個留學生其實都是中美人文交流最小的載體。如果雙方足夠真誠、包容、友善,留學生與當地人的交流對兩國人民增進相互理解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