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勁枝,摛鍔耀芒」,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常見的兵器——手戟

2020-12-24 畫筆中的歷史

戟這個兵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現在一些評書中"十八般兵器"中頭四個就是刀槍劍戟,戟能夠作為儀仗器具,也可以用來實戰。在戰場上可以刺擊,也可以勾啄。長戟可能比較熟悉,下面小編來介紹一種短戟——手戟。它既能夠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作暗器來投擲。在漢末三國時期很是常見,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等重要人物都使用過這種兵器。

手戟的形狀

首先從戟來說起。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戟可能是這個形狀:主體是一根長矛,旁邊掛著一個月牙形狀的刀刃,或者左邊右邊各一個。其實原先的戟並不長這樣。這種單邊的月牙刃的戟其實也不能算戟,而算作刀。在《武經總要》中有一篇《刀八色》,其中介紹了八種刀,有一種就是長矛帶月牙刃,被稱為"戟刀",雖然和戟有關,但還是屬於刀的分類。

根據《釋名·釋兵》中的記載:"格也,旁有枝格也。"就是一根長矛旁邊有橫枝,可以視作戈和矛的結合體。前面的矛頭負責刺殺,旁邊的戈頭負責勾割。另外還有裝備兩個或者三個戈頭的戟,以及把戈頭換成斧鉞的鉞戟。不過總的來說應該不屬於主流的兵器。

《釋名》是東漢末年學者劉熙的著作,與漢末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以《釋名》來參考當時的戟的形制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呂布"轅門射戟"的時候,應該就是射中戟上的橫枝才對,這比射月牙刃的難度更大一些。

而手戟在《釋名·釋兵》中也有說明:"手所持擿之戟也。"其中"持"和"擿"是兩個動作,"持"可以手持使用,"擿"就是投擲。根據一些古代畫像石的形象來看,手戟是一種短戟,要不然也不會有投擲的功能;手戟呈"卜"字狀,手持下部的柄,用矛頭和戈頭向敵。整體上來看,就像長戟的戟頭部分。

手戟的實戰記錄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不乏使用手戟的重要人物,以及用手戟實戰的功能。小編查找到的使用手戟的人物有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六人,見於文字記載,沒有被記載或者模稜兩可的人物(曹丕善用雙戟,可能就是手戟)相信會更多。

使用手戟

首先來說使用但沒有直接表現的人物——劉備、太史慈。劉備的記載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引注的《雲別傳》中。在當陽長坂,劉備等人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劉備撒腿就跑,把妻子家眷落在後面。趙雲回頭救援劉備家眷,有人說趙雲已經北投曹操,劉備用手戟投擲他說:"子龍子龍不棄我走也。"非常信任趙雲,趙雲也確實沒有投降,而是保護甘夫人、劉禪返回劉備集團。雖然劉備有投擲這個動作,但很難說是一個實戰的記錄。

太史慈使用手戟的記載在《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當時太史慈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因為兩個人是老鄉,但是劉繇並不想重用太史慈,讓他作為斥候而已。太史慈與一個騎兵外出偵查,正遇到孫策。當時孫策是和劉繇敵對的狀態的。孫策身邊還有韓當、黃蓋、宋謙等宿將。

太史慈上前與孫策格鬥,在廝殺的時候奪走孫策的頭盔,孫策也奪走太史慈背後的手戟。最後兩家的軍隊趕過來,這次小規模戰鬥就結束了。可以看到太史慈是使用手戟的,只不過在與孫策的戰鬥中沒有使用。一些三國相關的遊戲中太史慈的武器就有手戟。

以手戟格鬥

《三國志》當中不乏以手戟格鬥的記載,比如曹操、典韋。曹操用手戟格鬥的記載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注的孫盛《異同雜語》,其中記載了一件事:曹操曾經私自遷入中常侍張讓的家中。一般認為這是曹操刺殺張讓的活動,不過小編個人認為進入張讓家中未必等於行刺,或許這只是曹操為了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提升名望的舉動。這個於本文倒是不重要。曹操進入張讓家中被發現,他就拿著手戟,一邊對抗張讓的人,一邊翻牆逃跑。《異同雜語》評價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另外還有典韋。典韋的武器在《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記載為"大雙戟",一雙戟八十斤重。而根據《太平御覽》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可知,這個"大雙戟"就是手戟,不過這兩支手戟特別長,幾乎有一尋,也就是八尺長,將近兩米。這個恐怕沒辦法投擲了。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進攻宛城,張繡投降曹操,但是曹操佔據張濟遺孀以及拉攏張繡部下胡車兒的做法激怒了張繡,導致張繡叛變。張繡聽從賈詡的計策,殺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曹操和劉備一樣,也是撒腿就跑,典韋在營門斷後。典韋用長戟左右格鬥,身上受了幾十處的傷,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戰死。

以手戟投擲

上文提到過了,手戟不但可以格鬥,還能夠用來投擲。在《三國志》當中也有兩個一手戟投擲的記錄——董卓、孫策。董卓用手戟投擲呂布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算實戰,不過確實差一點就殺死呂布。呂布是董卓的親信,與董卓誓為父子,但實際上董卓並不是特別重視呂布,董卓集團中掌握兵權的大多都是涼州出身的人。另外董卓這個人的性格也比較暴烈。呂布有一次稍微違背了董卓的意思,董卓就用手戟投擲呂布,多虧呂布敏捷躲過這一擊。這是呂布反叛董卓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策使用手戟投擲的記載在《吳錄》,是孫策與嚴白虎等山越勢力交戰的時候。嚴白虎派弟弟嚴輿向孫策請和。孫策單獨與嚴輿會面。在交流的過程中,孫策突然拿刀砍在坐席上,嚇得嚴輿動了一下。孫策說,我聽說你能夠坐著跳躍,十分敏捷,所以開了一個玩笑。但實際上孫策是在試探嚴輿,發現嚴輿的能耐並沒有所說的那麼大,和他單挑沒有什麼風險,於是又用手戟投擲嚴輿,把他殺死了。這應該是《三國志》所載的唯一一個死在手戟之下的知名人物。

小結

總體上來說,手戟能夠格鬥也能夠投擲,是很多三國人物喜歡使用的兵器,孫策用手戟刺死嚴輿,也說明它有一定的實戰能力。不過手戟大多比較短小,適用於近身搏鬥或者作為暗器,在戰場上的價值似乎並不太高。典韋手中的大雙戟,達到兩米左右,這個倒是能夠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是似乎又有些脫離了普通手戟的範圍。所以戰場上的主流的兵器應該還是以弓弩、長矛、長戟、刀劍為主,手戟就有些容易被忽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釋名》、《太平御覽》

相關焦點

  • 門戟、手戟與方天畫戟:三國時代最流行的的兵器,是如何沒落的?
    眾所周知,與人交戰之時,自然是以長柄兵器為主,人未到,兵先至,給敵人以雷霆打擊。但奇怪的是,兩漢三國時期最受歡迎的兵器,恰恰就是手戟。在進行戰鬥時,人們或把它藏於袖中,或懸掛在腰上,要放置在背囊中,與敵進行近距離廝殺。所以說,手戟往往出現在近身、肉搏之戰上。
  • 刀矛劍戟斧,三國兵器譜
    今天為讀者朋友介紹一下漢末三國時代的常見兵器。希望對讀者有所裨益。我的三國類文章配圖,往往會做黑白處理;但是類似科普兵器道具類的配圖,經仔細考慮,還是直接放彩圖,視覺效果更直觀。方便讀者閱讀。狹義三國時代是從220年曹丕篡漢,至280年晉武滅吳。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衝、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任姓人物?
    漢末時期有不少同一姓氏的人物,他們未必來自同一家族,也未必籍貫相同。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的任性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任姓人物們,列份名單:任藩、任夔kuí、任福、任氏、任峻、任燠yù、任安、任旐zhào、任嘏gǔ、任岐、任光、任奕、任度。
  •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從沒用過方天畫戟?豪傑梟雄們都用手戟?
    這只是小說家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或者說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並不了解三國時期長戟與手戟的使用情況。戟是中國古代的兵器沒錯,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上矛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矛尖相連,然後就具備了勾啄和刺擊的雙重功能,其殺傷力比戈和矛都強。春秋戰國時期,戟多為青銅製造,大量用於車戰,號稱「車戰五兵」之一。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諸葛姓人物?
    漢末時期各種人物輪番登場,也有同一家族的子弟在多個勢力效力的情況。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的那些諸葛氏。諸葛玄、諸葛珪、諸葛均都出現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珪是諸葛亮之父,諸葛玄是諸葛亮叔父,諸葛均是諸葛亮之弟,至於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則有自己的傳記】 「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自然是漢末三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諸葛姓人物了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管姓人物?
    本篇來看看三國時期的管姓人物。之前在寫管承的時候,就已經順帶提過了三國時期的管姓人物們,稍事增補列個名單:管寧、管邈miǎo、管貢、管輅lù、管孝國、管季儒、管辰、管統、管亥hài、管承、管篤。管寧、管邈、管貢這三人應該放在一起說,管寧是青州北海朱虛人,後人耳熟能詳的漢末名士,以德行與學識著稱。管寧、華歆、邴bǐng原被合稱「一龍」,曹魏數代君主的徵辟都被管寧拒絕了,因此也被稱為「獨行君子」。雖然管寧年少時家境貧寒,但管寧是有宗族的人,同族兄弟想要接濟還被他拒絕了。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梁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重名的人物不多,姓氏相同的倒也有一些,他們未必相識卻同樣留名史冊。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梁姓人物們。梳理了《三國志》中的諸位梁姓人物們,列份名單:梁綱、梁紹、梁岐、梁鵠、梁興、梁習、梁施、梁幾、梁寬、梁雙、梁緒、梁虔、梁寓、梁廣、梁宏。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樊姓人物?
    漢末時期人才輩出,曾有眾多豪傑賢士活躍在舞臺上,只是史料中未必有他們的名字。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有哪些樊姓人物。梳理了《三國志》中提及的樊姓人物,列個名單:樊陵、樊稠、樊能、樊普、樊子昭、樊震、樊阿、樊建、樊氏、樊岐、樊正、樊友、樊伷。
  • 在史料中能看到哪些漢末三國時期的名馬?
    古時候行軍打仗需要準備的內容頗多,如士卒、兵器、軍糧、馬匹等,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名馬。此外,三國時期還有不少外族進獻名馬,比如兒禪、軻比能等人。其實孫堅的那匹驄cōng馬也應留有姓名,它指引著將士們找到了重傷墜落草叢的孫堅。桓典與他的青驄馬也留下了「桓典乘驄」的典故。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呂姓人物?
    提及漢末時期的呂姓人物你會想起誰呢?顯然呂布、呂蒙都會出現在備選答案中。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有哪些呂姓人物。、呂威璜、趙叡等首」————《三國志·武帝紀》註解【呂威璜,袁紹部將,官渡一役落敗時被殺】「東平呂曠、呂翔叛尚,屯陽平,率其眾降,封為列侯」——《三國志·武帝紀》【呂曠、呂翔,總是聯袂出場的兩人,叛而復降】「是時冀州統屬鎮北,而鎮北將軍呂昭才實仕進,本在範後」——《三國志·曹爽傳》註解【呂昭、呂巽xùn、呂安、呂粹、呂預,這都是一家人
  • 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哪個郡,出過哪些名人
    漢末三國時期,天水地區扼守著甘肅、四川、陝西三省的交通咽喉,是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戰略地位。因此,此地也成了一塊必爭之地。其中,主要徵伐的對象就是天水地區,其用意,就在於佔據天水這一特殊的戰略之地繼續與曹魏抗衡。
  • 青龍偃月刀並不存在 三國時期兵器詳解
    現代工匠還原的漢劍,在三國時期,劍已不再是主力兵器,而更多承擔著禮儀(佩劍)和防身的用途。    儘管三國時代,劍的殺傷力較過去更加強大,但其在戰場上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了刀。因為像刀這樣的劈砍類兵器,對材料的硬度和韌性都非常挑剔,這就需要使用高質量的鋼,而在漢代,由於對外戰爭的需要,煉鋼技術很早便被用於兵器製造。    到戰爭頻繁的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國的統治者都非常關心兵器製造業,冶煉和鍛造技術也不斷提高:比如曹操早年起兵時,就曾與工匠共同打造各種刀,以便用來裝備部隊;後來曹魏政權打制的寶刀,名震中原。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龐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頗多,也不乏父子均有著出彩表現的記載,均被載入史冊。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龐姓人物們。 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龐姓人物們,列個名單:龐熙、龐德、龐會、龐季、龐迪、龐延、龐子夏、龐恭、龐義、龐氏、龐樂、龐統、龐德公、龐山民、龐林、龐宏、龐煥。
  • 張郃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231年),字俊乂,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早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歸屬袁紹後,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參加官渡之戰,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
  • 名將之後、萬夫不當之勇,聊一聊「白袍」李肅在話本、雜劇的形象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李肅的人物形象的變化。歷史上的李肅:首傷董卓;消滅牛輔失敗被殺各種關於漢末三國時期的話本、雜劇、小說,無不是從歷史的基礎上創作而來的。首先我們看一看歷史上的李肅,其實出場並不多。在《三國演義》中李肅本來是董卓的部下,勸說呂布殺死丁原投降董卓。
  • 與兄弟爭死而得名,冒死挪用袁術軍糧,聊一聊舒邵這個人
    袁紹、劉璋、劉表包括袁術都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失敗的軍閥,不過相對而言,袁術的部下的知名度要低於其他人,有名氣一些的孫策、周瑜也是被視為袁術集團之外的人,因為孫策最終還是脫離袁術,成為一個獨立的軍閥。小編下面要介紹的就是袁術集團中的一個人物,叫做舒邵。
  • 漢末三國時期,真正意義上十萬大軍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由此可見能夠出兵十萬的魏、蜀、吳三國中只有魏才有可能出兵十萬。而且是在最鼎盛的時期。接著跟著本人來一起分析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中的出兵數量,以此來推斷歷史上的十萬軍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 參與與涼州起義軍的戰爭,位列「西園八校尉」,聊一聊鮑鴻這個人
    思量陳壽已饒舌,又費先生一管城。在東漢末年有這樣一支軍隊,就是"西園八校尉",是東漢朝廷的中軍,有八個校尉,其中上軍校尉蹇碩統領西園軍,蹇碩是個宦官,他是不能獨立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所以西園軍其實是漢靈帝直接掌控的一支軍隊。
  • 三大雷人遊戲兵器:三國竟有武士刀忍者劍,簡直顛覆社會發展史!
    就拿三國手遊《血梁徵袍》來說吧,人長得顛覆傳統不必說,裡面的兵器實在是雷人。三國武將竟然用上了唐代以後的武士刀、忍者劍,簡直就是顛覆社會發展史,武將集體大穿越!周瑜兵器。東漢末年吳地武將周瑜,《三國志》等史書並未說明他用什麼兵器,《古今刀劍錄》提到他曾造一把刀,名「蕩寇將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載:「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蕩寇將軍』字,八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