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這個兵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現在一些評書中"十八般兵器"中頭四個就是刀槍劍戟,戟能夠作為儀仗器具,也可以用來實戰。在戰場上可以刺擊,也可以勾啄。長戟可能比較熟悉,下面小編來介紹一種短戟——手戟。它既能夠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作暗器來投擲。在漢末三國時期很是常見,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等重要人物都使用過這種兵器。
手戟的形狀
首先從戟來說起。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戟可能是這個形狀:主體是一根長矛,旁邊掛著一個月牙形狀的刀刃,或者左邊右邊各一個。其實原先的戟並不長這樣。這種單邊的月牙刃的戟其實也不能算戟,而算作刀。在《武經總要》中有一篇《刀八色》,其中介紹了八種刀,有一種就是長矛帶月牙刃,被稱為"戟刀",雖然和戟有關,但還是屬於刀的分類。
根據《釋名·釋兵》中的記載:"格也,旁有枝格也。"就是一根長矛旁邊有橫枝,可以視作戈和矛的結合體。前面的矛頭負責刺殺,旁邊的戈頭負責勾割。另外還有裝備兩個或者三個戈頭的戟,以及把戈頭換成斧鉞的鉞戟。不過總的來說應該不屬於主流的兵器。
《釋名》是東漢末年學者劉熙的著作,與漢末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以《釋名》來參考當時的戟的形制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呂布"轅門射戟"的時候,應該就是射中戟上的橫枝才對,這比射月牙刃的難度更大一些。
而手戟在《釋名·釋兵》中也有說明:"手所持擿之戟也。"其中"持"和"擿"是兩個動作,"持"可以手持使用,"擿"就是投擲。根據一些古代畫像石的形象來看,手戟是一種短戟,要不然也不會有投擲的功能;手戟呈"卜"字狀,手持下部的柄,用矛頭和戈頭向敵。整體上來看,就像長戟的戟頭部分。
手戟的實戰記錄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不乏使用手戟的重要人物,以及用手戟實戰的功能。小編查找到的使用手戟的人物有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六人,見於文字記載,沒有被記載或者模稜兩可的人物(曹丕善用雙戟,可能就是手戟)相信會更多。
使用手戟
首先來說使用但沒有直接表現的人物——劉備、太史慈。劉備的記載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引注的《雲別傳》中。在當陽長坂,劉備等人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劉備撒腿就跑,把妻子家眷落在後面。趙雲回頭救援劉備家眷,有人說趙雲已經北投曹操,劉備用手戟投擲他說:"子龍子龍不棄我走也。"非常信任趙雲,趙雲也確實沒有投降,而是保護甘夫人、劉禪返回劉備集團。雖然劉備有投擲這個動作,但很難說是一個實戰的記錄。
太史慈使用手戟的記載在《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當時太史慈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因為兩個人是老鄉,但是劉繇並不想重用太史慈,讓他作為斥候而已。太史慈與一個騎兵外出偵查,正遇到孫策。當時孫策是和劉繇敵對的狀態的。孫策身邊還有韓當、黃蓋、宋謙等宿將。
太史慈上前與孫策格鬥,在廝殺的時候奪走孫策的頭盔,孫策也奪走太史慈背後的手戟。最後兩家的軍隊趕過來,這次小規模戰鬥就結束了。可以看到太史慈是使用手戟的,只不過在與孫策的戰鬥中沒有使用。一些三國相關的遊戲中太史慈的武器就有手戟。
以手戟格鬥
《三國志》當中不乏以手戟格鬥的記載,比如曹操、典韋。曹操用手戟格鬥的記載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注的孫盛《異同雜語》,其中記載了一件事:曹操曾經私自遷入中常侍張讓的家中。一般認為這是曹操刺殺張讓的活動,不過小編個人認為進入張讓家中未必等於行刺,或許這只是曹操為了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提升名望的舉動。這個於本文倒是不重要。曹操進入張讓家中被發現,他就拿著手戟,一邊對抗張讓的人,一邊翻牆逃跑。《異同雜語》評價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另外還有典韋。典韋的武器在《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記載為"大雙戟",一雙戟八十斤重。而根據《太平御覽》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可知,這個"大雙戟"就是手戟,不過這兩支手戟特別長,幾乎有一尋,也就是八尺長,將近兩米。這個恐怕沒辦法投擲了。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進攻宛城,張繡投降曹操,但是曹操佔據張濟遺孀以及拉攏張繡部下胡車兒的做法激怒了張繡,導致張繡叛變。張繡聽從賈詡的計策,殺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曹操和劉備一樣,也是撒腿就跑,典韋在營門斷後。典韋用長戟左右格鬥,身上受了幾十處的傷,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戰死。
以手戟投擲
上文提到過了,手戟不但可以格鬥,還能夠用來投擲。在《三國志》當中也有兩個一手戟投擲的記錄——董卓、孫策。董卓用手戟投擲呂布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算實戰,不過確實差一點就殺死呂布。呂布是董卓的親信,與董卓誓為父子,但實際上董卓並不是特別重視呂布,董卓集團中掌握兵權的大多都是涼州出身的人。另外董卓這個人的性格也比較暴烈。呂布有一次稍微違背了董卓的意思,董卓就用手戟投擲呂布,多虧呂布敏捷躲過這一擊。這是呂布反叛董卓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策使用手戟投擲的記載在《吳錄》,是孫策與嚴白虎等山越勢力交戰的時候。嚴白虎派弟弟嚴輿向孫策請和。孫策單獨與嚴輿會面。在交流的過程中,孫策突然拿刀砍在坐席上,嚇得嚴輿動了一下。孫策說,我聽說你能夠坐著跳躍,十分敏捷,所以開了一個玩笑。但實際上孫策是在試探嚴輿,發現嚴輿的能耐並沒有所說的那麼大,和他單挑沒有什麼風險,於是又用手戟投擲嚴輿,把他殺死了。這應該是《三國志》所載的唯一一個死在手戟之下的知名人物。
小結
總體上來說,手戟能夠格鬥也能夠投擲,是很多三國人物喜歡使用的兵器,孫策用手戟刺死嚴輿,也說明它有一定的實戰能力。不過手戟大多比較短小,適用於近身搏鬥或者作為暗器,在戰場上的價值似乎並不太高。典韋手中的大雙戟,達到兩米左右,這個倒是能夠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是似乎又有些脫離了普通手戟的範圍。所以戰場上的主流的兵器應該還是以弓弩、長矛、長戟、刀劍為主,手戟就有些容易被忽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釋名》、《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