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的兵器是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或許大多數讀者都會想到那柄威風凜凜的方天畫戟。
隨著《三國演義》的爆火,呂布還成為了方天畫戟的「代言人」。小說《水滸傳》中,便有一好漢名叫呂方,因他善用方天畫戟,所以人送外號「小溫侯」。
可在正史記載中,呂布的兵器並非是方天畫戟。雖說轅門射戟真實存在,但這裡的「戟」,並不是小說中的「方天畫戟」,而是一種同名的古老兵器。
一、門戟的「前世今生」
按《三國志·呂布傳》記載: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這是轅門射戟的經過,可以看見,這裡提到的戟,原是在門外的。而這種一般放置在營帳大門口的戟,就叫做「門戟」。
令人意外的是,門戟雖然是一種兵器,但大多都是用來裝飾的。漢代儀仗隊中最流行的,便是這種門戟。當時的不少貴族,都喜歡在陳列兵器的架子上插上這種套上「鞘」的戟,以示威儀之意。
按《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為前列。」
朝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員出行,一定是要以門戟彰顯自己的排場。往往是門戟數量越多,便代表地位越高、分量越重。
一些功勳卓著的貴族,通常會得到皇帝的賞賜,而門戟就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禮物。皇帝為了以示恩寵,都會將門戟賜給大臣們,而後者也自然以此為榮。
說到這,有些人很奇怪:為何門戟這種肅殺的兵器,能成為儀仗隊中的重要表現工具呢?
對此,有個叫李尤的人,曾在《戟銘》中解釋說:
「鼓戟之設,以戒非常。秉持操持,邪暴是防。」
可以看到,戟最初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顯擺威風,它還有警戒邪祟的作用。
後來,隨著門戟的發展,它成為皇帝御賜之物,這也讓它的作用變得更加廣泛。因為是皇帝親賜,所以在有些時候,它還能被視作「斧鉞」,以示擁有著有執掌生殺之大權。
漢代的假節鉞,其權力是高於假節的。其原因便是「鉞」代表了皇權,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有臨時應變之作用。而在一些場合下,皇帝親賜的門戟也有了這個作用,這就說明門戟已經是區分等級的象徵了。
由此可見,呂布在轅門外設立門戟,也是有彰顯自身身份的意圖。不管這門戟是不是天子賜給的,但它的確展現出了呂布的「小心思」:
邊地武人趁勢崛起,心中難免洋洋自得,欲向中原貴族看齊。
殊不知,卻是東施效顰,惹人發笑。
言歸正傳,門戟到了後世,依舊有很濃厚的象徵意識。例如隋朝時已經明確,三品以上的大員,門前都是列戟的。此外,唐代詩人陳子良的「高門羅虎戟,綺閣麗雕甍」,更是唐代森嚴門閥的象徵。
到了宋代,門戟依然存在,但已經成為了一種裝飾之物。
按《宋史·輿服志》記載:
「門戟,木為之而無刃,門設架而列之,謂之戟。天子宮殿門左右各十二,應天數也。宗廟門亦如之。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亦賜焉,惟武成王廟左右各八。臣下則諸州公門設焉,私門則府第恩賜者許之。」
有趣的是,此時的門戟已經完全脫離了兵器的概念,改成了木製之物。甚至,還會有專人在上面作畫與噴漆。聯想到宋代美輪美奐的漆器,便知此時的門戟有多美麗了。難怪,當時人們都把顯貴之家稱作「畫戟門」。
二、手戟——真·殺敵之器
戟的分類有很多,但最出名的,還是門戟和手戟。當然,與側重於威儀的門戟相比,手戟才是真正承擔「戟」家族兇殘之名的真·殺敵之器。
按《釋名·釋兵》:「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這裡提到的手戟,就是一種短柄的「卜」字型鐵戟,雖然短小,但勝在殺傷力驚人和攜帶方便。從外形上,它像是先秦時期的常用兵器「戈」。
手戟的長度,是非常短的,不足兩尺。按照現在的標準,也就四十多釐米。眾所周知,與人交戰之時,自然是以長柄兵器為主,人未到,兵先至,給敵人以雷霆打擊。
但奇怪的是,兩漢三國時期最受歡迎的兵器,恰恰就是手戟。在進行戰鬥時,人們或把它藏於袖中,或懸掛在腰上,要放置在背囊中,與敵進行近距離廝殺。所以說,手戟往往出現在近身、肉搏之戰上。
當然了,喜歡使用手戟的,還有很多名士清流。兩漢三國時期,或是因為門戟的象徵內涵,導致當時的不少人,都酷愛使用手戟。
尤其是三國時代,手戟一度成為最趁手、最流行的兵器。通讀《三國志》一書,便能發現其中端倪:在一些重要人物的特殊經歷中,手戟的出現率往往是很頻繁的,可謂出鏡率最高的兵器。
那習慣使用手戟的人,都有誰呢?按裴松之注《三國志》,筆者整理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此做一辨析。
首先要說的,自然就是曹操。在演義中,曹操曾孤軍刺董,而在歷史上,這件事也是由原型的。按《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
年輕時候的曹操,有點像「混不吝」,而且膽大包天,自己就跑去刺殺宦官集團的頭目張讓。在被發現之後,曹操也不慌亂,熟練將手戟舞的飛起,竟然從容退去。當然那,也恰恰是因為手戟短小輕便,曹操才能隨時攜帶在身上。
後來,曹操得了一位壯士,專門為他拿著手戟,他就是被稱為「古之惡來」的典韋。在正史記載的數次戰鬥中,典韋手持雙戟,每次戰鬥起來猶如瘋魔,讓世人為之震撼。
將手戟運用在格鬥中的,還有呂布。這位真正意義上的「武林高手」,也是經常攜帶手戟。在三國時代為數不多的幾次單挑中,呂布便憑藉手戟將郭汜重傷。只可惜,呂布雖然神勇,但依舊不敵涼州軍,最終倉皇逃竄。
既然說到呂布,還要談起一場由手戟引發的「血案」。
按《三國志·呂布傳》記載:「然(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可以說,正是因為董卓這次的無禮行為,才讓呂布徹底倒向了王允。
一方面,呂布暗地裡與董卓的侍妾有染,擔心事情敗露;另一方面,因為并州集團和涼州集團之間的利益不均,呂布對董卓也不再感激。
恰好此時,董卓用手戟來投擲呂布,這讓後者十分驚怒。因為在當時的人眼裡,手戟是大殺器,董卓動用此物,呂布自然認為前者動了殺心。如此一來,他才下定決心,與司徒王允聯合。
此外,這件事還能看出手戟的另一個作用,那就是投擲。在當時,自詡臂力過人者,都善使手戟,一是它使用靈活、攜帶方便;二就是它的投擲作用,能精準追擊到敵人。
相比董卓的「年老體弱」,二十出頭的孫策,在投擲手戟時,便有如神助了。按《三國志·孫策傳》記載:江東豪族嚴白虎的弟弟嚴輿,便是孫策用手戟隔著老遠給「插」死的。可見孫策之神勇,史書所言不虛。
後來有一天,孫策碰上了個「對家」,後者同樣帶有手戟,孫策與之大戰,兩人雙雙扯掉對方的兵刃,然後肉搏相爭。一戰過後,兩人不打不相識,孫策還成功收服了這個「對頭」。沒錯,這裡說的就是「小霸王酣戰太史慈」。
除了太史慈、孫策、董太師之外,劉備也隨身攜帶著手戟。按《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記載:長坂坡大戰以後,有人說趙雲已經反叛,劉備大怒,將手戟扔向那說話之人,口稱「子龍絕不會棄我而去!」
說到這,便能看出手戟在當時的一種地位了。可以說,三國時代最流行、最趁手的兵器,就是手戟。而演義中的方天畫戟,便是脫胎於此。畢竟,三國時代第一猛將,自然要用第一兵器。
三、小結
言歸正傳,我們再來看看手戟的象徵意義。從曹操、劉備、孫策、呂布等人的表現來看,手戟即便不是他們主要使用的兵器,但也是隨身攜帶的。這其中,固然是因為手戟短小的「身材」,但更多的,恐怕是它的身份彰顯。
曹、劉、孫、呂、太史慈等人,都有一個特點,要麼出身寒門,要麼家族名聲不顯。亂世的出現,給了他們「一遇風雲便化龍」的機會。因此他們在做事時,難免向著貴族靠近。
劉備少年時,不喜讀書,反而「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結交遊俠」,這說明他渴望世家子弟的生活;曹操、孫策在年輕時,同樣「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至於呂布「輕狡翻覆」的做法,更是邊地武將乍貴之後忘乎所以的表現。
而聯想到「門戟」在當時的威儀之用,這些人在選擇兵器時,很容易有一種「虛榮」心理。在他們看來:貴族世家用的「戟」,自個同樣是可以用的。
原來,門戟是有威儀之象徵的;而這些三國時代的梟雄,也將手戟納入了這個範圍內,反而導致麾下眾人紛紛效仿。於是,魏晉年間的手戟,也逐漸成為了貴族專用的兵器,成為了一種「潮流」。
當時的朝廷也下令:按照武將的等級,賜予他們斧鉞、手戟等兵器。這其中,只有達到了將軍之職的,才有這個機會。可見此時的手戟,已經不是一般士兵便能使用的了。
如張協《手戟銘》中記載:「錟錟雄戟,淬金煉鋼。名配越戟,用遇幹將。嚴鋒勁枝,摛鍔耀芒。」可見此時的手戟,已經脫離了兵器的範疇,精美的工藝加上高級的材料,反而讓它成為了一件值得收藏和傳世的珍品。
可惜的是,一旦手戟成為一種身份、等級上的象徵,那它必然只會在小圈子中流行。魏晉以後,手戟雖然還是貴族的象徵,但它已經逐漸沒落,不再大規模流行在民間。
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更有殺傷力的兵器。因此,手戟的作用逐漸減弱,雖然在史料中偶有出現,但已經不再是主流兵器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戟銘》、《手戟銘》、《宋史》、《古今刀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