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你我都有成佛的本性,只是迷失在紅塵中沒被喚醒,不信你看

2020-12-22 五臺山小師妹

小師妹有話話:【小師妹發願將用200篇以上的文字為前來五臺山朝聖或旅遊的善信們,詳細介紹五臺山人文歷史、玩法攻略、佛學智慧,傳遞善心秉持善行,今天是系列第45篇】感興趣的往下看。

佛陀在法華經曾有這樣的譬喻:有一位家財萬貫的富翁,他的兒子在童年的時候不慎丟失,富翁悲痛不已,四處尋找也未找到,很是絕望。

多年後,一次偶然的的機會,富翁看到了一個乞丐,他一眼便認出了那就是自己的兒子,於是便要前去相認。不幸的是,兒子因常年流浪,被人欺負,遭人侮辱,以為富翁要欺負他,要拉他去官府治罪,就逃走了。

富翁便想了一個法子,讓窮人來他家做事,之後慢慢的一步一步提升他的職位。慢慢的,窮人變得不那麼自卑。富翁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終於與兒子相認了。

這個故事比喻:兒子是眾生,富翁是佛陀,眾生長期生活在世俗紅塵之中,不免迷失自己,已經忘卻自己成佛本性,總是作業多端。只有在佛陀的教化和引導下,教化眾生棄惡從善,減少業障,虔誠修煉,人人都可以成佛。

本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喜歡五臺山人文故事、了解五臺山旅遊建議,歡迎來諮詢關注我,我是五臺山小師妹,我在五臺山等你!

有緣認識或更多交流可點我頭像私信【小師妹】三個字,免 F 啟智納福

感恩閱讀 感恩分享 感恩關注!

相關焦點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悉達多王子未曾開悟成佛之前,也曾是個普通人,禪宗有個說法:「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因此呢,從這點上講,普通的人也都是會有成佛的機會的。有了成佛的機會,就都能成佛嗎?那就不一定了。不必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都並不一樣,即便是相似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下,也不見得就都能把握住成佛的機會。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一個人一世能修成佛嗎?佛陀告訴你答案!
    按照佛經中的論述,一個人從發願到修成佛位,要經過三大阿僧衹劫,這個過程要經過52個階次,而這個還是最快的速度,如果中途發生心生轉退,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一個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經歷的時間更是無法計量。修成佛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聽起來也是駭人聽聞的。
  • 《金剛經》:空性、無住、成佛
    但是我們卻認為有一個實實在在「我」存在,並產生了對「我」的執著。我們堅信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存在,並產生對「法」的執著,這就形成了我執和法執這兩大執著。世上的人見了什麼就迷在了什麼上面。見財了就成了財迷了,見色成了色迷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證悟不到空性。
  • 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就是真理
    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學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譯。意譯是覺悟的人,並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我們雖然是迷著的。但我們的本性沒有迷。佛揭示了這個奧秘。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就是真理。凡夫與佛在本性上沒有區別,迷了就是凡夫覺了就是佛,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由迷到覺的過程。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陀的思想,言論,行動,以佛陀為師,向佛陀看齊。
  • 佛養心,安頓內心,尋覓幸福;道養性,回歸本性,找到自我
    然而,現實常常與我們想像中的相差甚遠,生活中並不總是豔陽高照,人生中也不總是風光旖旎,陰影不時飄過,荊棘時有出現,人生之路布滿了泥濘坎坷,生活中不如意之處十有八九。在夢想的幻滅中和挫折的打擊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對人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在燈紅酒綠的世界中放逐浮沉,漸漸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心智,迷失了本性,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對生活越來越感到難以掌控,對幸福和成功越來越感到迷茫。於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觀望,找不到人生的前行方向,體會不出生命的真正意義。
  • 佛渡你成魔還是成佛
    曾經,佛說萬物皆空,眾生平等,但佛卻忘了春夏秋冬更迭,世態炎涼交替,人星自然隕落,他一個跳出三界與凡塵,不在五行之中的佛,如何知曉眾生本來就三六九等,唯自己博出的位份,才是公平。佛你徒有虛名罷了,這天下不太平,只有國人救國人,哪來菩薩救世人。
  • 迷失本性的神奇寶貝
    神奇寶貝大部分都是比較平靜溫和的,但是它們在受到攻擊或外界因素的幹擾時,它們也會變得暴躁,有些甚至會失去本性,變成一個暴怒的機器。現在,我們來看看動畫中有哪些迷失本性的神奇寶貝吧?1、三聖鳥三聖鳥原本生活在亞西亞島附近的三個小島上,彼此之間相安無事。
  • 佛說:別再嗔恨了,那些傷害你的人,才是渡你之人
    佛曰:你的一切緣都是你曾經的因果際會。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緣法二字,若是無緣面對面,誰也不知誰是誰,人與人之間如果真的沒有緣分是沒有辦法見到面,而一旦有緣分,就會有各種因緣促進彼此的相遇相見。為什麼佛陀說世間一切是迷幻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因果糾纏相聚,一旦這個因果全部了解,一切皆空!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父母之緣,兒女之緣,男女之緣無不是因緣機會,這裡面的因緣可能是善緣也可能是惡緣,那麼就可能就造成是有些人就是來討債的。這其中的關係該如何理清?
  • 從一個常人修成佛,要經歷多少年,佛陀告訴你真相
    佛說:芸芸眾生,皆可成佛。這個是佛陀鼓勵無明中的眾生的一句話,也給人們成佛的希望。話雖如此,但是還需很多的條件才能夠達到當佛的目的,我們聽說過的就是要經歷過多少劫難方能成就自己的果位。所以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是講究累世累劫修行,才能成就如來果位,當然這個過程之中,還不能心生轉退,一旦發生這些心就會延長這個時間,當然一個人修到了菩薩果位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心了。那麼從一個常人修成佛,要經歷多少年,佛陀告訴你真相。
  • 佛陀尚有做不到的事,我們又何必強求?
    我們普通人害怕「果」,佛與菩薩害怕「因」,有了因就會有佛和菩薩都難以控制的「果」。因此佛只能傳授世人各種法門,而成佛的「果」就要靠每個人自己去修行了。佛祖釋迦牟尼能夠戰勝魔王波旬,證得佛果,具有無邊的法力。但是佛陀也不是萬能的,也有佛陀所辦不到的事情。佛法中記載佛陀的一生有兩件事辦不到。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自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在印度遞傳二十八代,祖師多為三藏大師,經、律、論,無所不通,戒、定、慧,更是堪為人天師表。初祖迦葉尊者,在佛陀的諸大弟子中,頭陀第一。頭陀行即苦行。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禪宗就是讓你參透人生,具足智慧,你參悟了嗎
    僧人放下鋤頭,欣慰的說:「隧道完成了,我心願已了,現在請你殺了我吧。」然而官員的兒子卻不肯殺他了,他說:「你的所作所為,我都看在了眼裡。可以說,你是我人生中的老師。因為你的善行,我決定不殺你了。」這段禪宗公案是南懷瑾老師講經時,引用的一個故事。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但他每說的一句話,都極有分量,會讓你思考半天都明白不過來,他所預測的事情分毫不差,太神奇了!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意思是:一、具備了大智慧光明的真實道理;二真如心遍照十八界法的真實道理;三、真如心如實了知一切法的道理;四、真如心體本性清淨的道理;五、真如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的道理;六、真如心寂靜不變而又自在的道理;七、以上六種超過恆河沙數非一亦非異的不可思議佛法永遠都不曾暫斷過、永遠都不會斷絕的道理。
  • 佛陀為什麼無所得
    佛陀為什麼說無上正等正覺都沒有法可得呢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那可是大法呀!這一句話,我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就明白了 。第一,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智慧德相 ,是眾生本自具有的 ,沒有什麼得到,得不到之說,只是因為眾生的妄想執著把這個本來就有的德相掩蓋住了而已。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達摩血脈論》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從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開始,就教導人們,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實際上給孤獨不僅不孤獨,而且有錢又有地位,他的兒子娶了舍衛國中一位同樣很有名望叫珊檀那的大臣的女兒,有一天給孤獨去看望親家的時候發現對方打掃房間,準備飯菜,莊嚴隆重,他就急忙問是怎麼回事,難不成國王要大駕光臨嗎?珊檀那就回答說,我不是恭請國王,而是恭請「佛陀」來家裡說法。
  • 看過《遙遠的救世主》後,再看《天幕紅塵》,你有什麼感悟
    從來沒有遺世獨立的性格,和特立獨行的人,每個人都在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裡面生活,有無奈、有妥協、有抗爭、有拼搏,誰的人生都是波浪形的,曲折的,一帆風順的人生是最沒有波瀾的死水。豆豆三部曲用文化、哲學、歷史闡述了人性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不同抉擇,以及各自守護的東西不一樣,獲得不一樣的命運,我所說的命運是人一生的經歷和脈絡,而不是結果,很多人以目的為導向,那是經濟世界裡面的遊戲規則,對於我們自己而言,似乎知道守護愛、家庭、以及家人才是我們應該重視並且用心經營的東西。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舍利子在僧團中威望很高,本來世尊涅槃之後應該是他來帶領僧團的,只不過他不忍心看見世尊離開,所以寧願選擇先走一步,就在佛陀入滅前三個月,他先涅槃而去,由此也可見他已經達到了生死自如的境界。而這裡觀音菩薩和舍利子說法,也證明了他的智慧很高,畢竟心經乃是般若部的經典,智慧很高,大乘佛法的代表,一般的小乘根器是很難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