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唐名將符存審大破契丹騎兵,看五代中原軍隊戰力

2020-12-12 史海微言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曾是北宋君臣的百年夢魘,從石敬瑭手中獲得燕雲十六州之後整個華北無險可守、中原門戶洞開,華北大平原從此成了契丹鐵騎縱橫來去的坦途。但是在契丹人在塞外崛起之初,他們的戰鬥力其實並沒有後來那麼可怕,耶律阿保機能夠制服渤海那樣的海東盛國,那不一定就表示他可以輕易戰勝當時中原王朝的軍隊。五代時那些武夫當國的小朝廷雖然把國計民生弄得一塌糊塗,但是手中的刀槍不是吃素的,契丹軍隊在公平對陣時根本不能與他們相比。

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朝代中,軍力國力最為強盛的應該是河東李氏建立的後唐王朝,不說獨眼龍李克用的武勇,就是其後的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等都是難得的統帥之才,他們手下也雲集了五代時最優秀的一批軍人,而符存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將領之一。很多人都注意到此人在後唐消滅後梁朱氏政權中所發揮的作用,其實他有一場非常經典的戰事卻很少有人了解。那就是面對來犯的契丹軍隊,後唐剛剛到手的幽州城岌岌可危時,符存審率軍馳援,大破契丹鐵騎的經典戰役。

這次出兵幽州,契丹人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後唐軍隊的主力正在莊宗李存勖帶領下與後梁軍隊對峙,即將進入決定雙方命運的決戰。而以幽州城為核心的燕雲地區一直是令契丹垂涎三尺的寶地,此時幽州由河東第一名將周德威鎮守,但駐軍並不多,畢竟消滅後梁才是此時第一要務。得到幽州守軍的求援後,李存勖猶豫不決,甚至由放棄幽州、先發起對後梁的攻勢的念頭。但符存審力諫不可,請求自己率本部軍隊馳援,保證自己可以解幽州之圍。

後來符存審用勝利來證明了自己的決心和將才。他統帥的援軍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量輕騎兵作為輔助,後唐的騎兵主力留給了主帥李存勖。但就是憑藉這些步兵,符存審在幽州城下列陣,將來犯的契丹騎兵打得落花流水。他的防禦陣型以長槍兵為主、陣前廣布鹿角拒馬,待到契丹騎兵逼近時,他用大型弩機直接發射長矛、再輔以弓弩,契丹前軍紛紛落馬,然後他點起煙火、擾亂敵軍視線,並讓戰馬驚慌不已。在頂住了契丹騎兵衝鋒、消化了對方衝擊勢能之後,後唐軍隊全軍突擊,以步兵主動攻擊騎兵。

這一勇敢的舉動大出契丹人意外,讓敵軍將領指揮失措,這一戰契丹陣亡騎兵一萬多人,而且以其皮室軍精銳為主,讓契丹將帥為之膽寒。勢力大損的契丹軍隊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塞外。從此之後,契丹人在面對嚴陣以待的中原軍隊時,再不會主動去衝擊對方軍陣。從這場戰鬥的表現看,此時的中原軍隊在勇氣和武藝上都在契丹之上;而反觀初起時的契丹,在謀略和指揮上表現得都很拙劣,比起後來那個力壓北宋一百多年的大遼來,判若兩人。這說明中原王朝不能對抗胡人騎兵,或者說漢人在武勇上不及草原民族完全是個偽命題。

相關焦點

  • 沙陀騎兵為何能建立三代王朝,卻又在數十年間神秘消失
    ,這隻軍隊追趕黃巢已經一年有餘,看樣子今天是勢在必得了終於,黃巢的一個手下忍受不了這樣亡命天涯的日子了,在虎狼谷短暫休息的時候,他趁黃巢不注意,砍下了老大的首級,隨即向身後的追兵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黃巢起義宣告結束,那位獨眼將軍因功被唐王朝封為隴西郡王,他就是唐末軍閥李克用,五代後唐王朝的奠基人,他手下那支奇怪的軍隊被人稱為"鴉軍",是極其精銳的沙陀騎兵,這些沙陀人沒有想到,在以後的數十年裡
  • 五代十國簡史:後唐——李存勖滅亡,李嗣源治國,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
    後唐莊宗李存勖滅了後梁後,僅滅族了敬翔、李振、趙巖等後梁重臣,對後梁的武將、地方官員一概保留原職務,使後唐的統治在原後梁地區順利得到擁護。一、莊宗李存勖的治國理政與腐化莊宗滅梁打的旗號是恢復唐朝,於是他滅梁後恢復了唐朝重用宦官的政策。
  • 五代英雄列傳:臥虎藏龍
    隨後,石敬瑭向遼朝借兵平天下,表示願意割地稱臣,遼朝皇帝耶律德光親率5萬契丹鐵騎攻入中原,遼晉聯軍與唐軍在團柏谷爆發激烈交戰,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石敬瑭乘勝長驅南下首都洛陽,後唐王朝統治全面崩潰,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登上玄武樓引火自焚,後唐至此滅亡......
  • 張正明:遼朝同中原王朝的關係 | 契丹簡史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太宗即位不久,鎮守平州的盧龍節度使盧文進,因部下漢人都切望返回故鄉,經明宗密遣使招誘,率其眾十餘萬、車帳八千乘歸後唐,這對遼朝是一個不輕的打擊。太宗命將南進,再奪平州。旋與後唐叛將王都所部會合,南過定州,進圍曲陽。後唐北面招討使王晏球迎戰,大破之。太宗遣軍來援,亦為王晏球所破。
  • 五代十國的沙陀人,曾經3度建立王朝,為何歷史卻鮮少提及他們?
    五代十國的沙陀人,曾經3度建立王朝,為何歷史卻鮮少提及他們?沙陀族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與隋唐時期的西突厥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唐朝滅亡後,沙陀人依然奉唐為正朔,割據於北方一帶,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
  • 五代十國中,最牛的後唐,為何只存在了短短14年?
    公元907年四月,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後梁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的開始,這個大分裂時期,就是著名亂世「五代十國」。從建立的那天起,朱溫就開始與後唐的前身,也就是唐末割據軍閥、晉王李克用建立的前晉展開了爭霸戰,史稱「梁晉爭霸」。公元908年(一說909年),李克用懷著未能幹掉朱溫的巨大遺憾,病死於晉陽。
  • 換一個角度看唐末,「五代十國」只是以宋朝為視角的歷史書寫方式
    唐宋之間是五代十國,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王朝史觀。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歷20年的時間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中原亂世。我們看趙匡胤是如何做的,他在宋朝建立之初便命薛居正主持編撰五代的歷史,從公元973年開始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編撰完成,這便是《舊五代史》。
  • 五代英雄列傳:沙陀突厥
    沙陀騎兵是協助唐朝對抗吐蕃王國的一支重要僱傭軍,並在唐末時期迅速崛起,逐漸成為北部邊患。沙陀軍閥李克用更是戰功赫赫,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權力,左右唐庭決策,沙陀軍閥最終在五代時期取而代之,在中原建立了後唐王朝......沙陀突厥沙陀部落來自北方大沙漠,因其出自於西突厥別部,所以稱之為「沙陀突厥」。
  • 盤點五代時期的8大猛將,鐵槍王彥章排第三,有一人與項羽齊名
    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朝之後的一個大動亂時期,長期的繁鎮割據,彼此間的徵伐,讓中原實力大為衰減,這也是為何後來的遼國和金國能如此囂張的欺虐中原王朝的主要原因;但是在那個動亂時期,誕生出的名將猛將也是數不勝數,但由於動蕩時期的典籍缺失加上記載不嚴謹等問題,導致後世對那段時期的記敘一直很疑惑;現在盤點下五代時期的八大猛將吧。
  • 戍邊大將連城牆都不修,可契丹連攻二百餘日不克,事跡還編入課本
    戍邊大將連城牆都不修,可契丹連攻二百餘日不克,事跡還編入課本韓德讓、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肖撻凜、耶律虎古……《燕雲臺》中,大遼名將悉數出場,在蕭太后的率領下,遼軍北定蒙古,東徵高麗,西平西夏,南戰大宋,好不威風。
  • 唐代以後屢次被蠻族入主中原,是因為蠻族進化成為國家了嗎?
    文/魚尾 看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唐代以後,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打敗中原王朝並成功入主中原的頻率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周邊各族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層面與中原王朝代差逐步縮小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來簡要談談產生此歷史現象的原因。
  • 其實,變的是中原王朝
    在唐朝以及之前,北方的遊牧民族並不比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弱雞,相反甚至更加可怕。以漢、唐為例,這兩大以強盛聞名的王朝,在起步階段,卻無一例外面臨著北方草原政權的凌壓與羞辱。在擊敗項羽後,漢高祖劉邦對於當時統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在思想上並沒有足夠的認識。公元前201年,他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結果中了對方的誘敵之計,被40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7天7夜。
  • 大宋武功不濟誰的鍋?兩宋騎兵:我再能打,也扛不住朝廷自廢武功
    契丹雖是遊牧民族,又有全民皆兵的傳統。但真正頂用的騎兵,要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才能「造」出來。契丹立國接受了華夏文明,但並沒有實行全面漢化,較為落後的遊牧民族經濟仍佔比較高,官兵的馬匹、口糧、刀劍、弓矢等均需自備,國家不會提供一分錢的補助。經濟上的先天不足決定了遼國不可能將全部的「控弦之士」軍隊化。比如他們引以為傲的皮室近衛軍,對外號稱三萬,可實際上只能維持2000-4000人的規模。
  • 亂七八糟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段時間之一(另外一個是南北朝),一般歷史課也不太詳細講解這兩段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皇權衰弱,社會進入藩鎮割據時代。藩鎮領主手握實權但名義上仍尊重李唐皇室,直到黃巢起義給了李唐王朝最後一擊。
  • 五代十國沒那麼亂,三分鐘帶你了解這段歷史!
    五代十國是存在於唐朝之後,宋朝之前共計54年的時間裡。等於是宋朝皇帝趙匡胤是這個時代的終結者。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偉大,也就是他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最起碼結束了中原長期的戰亂,給百姓提供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先說五代是哪五代?梁、唐、晉、漢、周就是所謂的五代。
  • 終於搞清楚了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了
    五代十國是存在於唐宋之間的一個時間,開始於唐朝末期,結束於宋。 宋朝算是結束了唐朝末年以來的半個世紀的分裂,但是只是一部分,最終結束分裂的算是元朝。因為宋朝的時候北面還有一部分在少數民族的手裡面。所以宋朝當時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看一下五代十國。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李世民) 唐太宗去世後,唐周邊軍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更迭的亂世時期,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仍是李唐王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
  • 十三世紀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用的是阿拉伯彎刀?
    後世史學家們在驚嘆蒙古大軍無可抵擋的強大戰力的同時,也對蒙古大軍的武器裝備產生了諸多的疑惑——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弱小遊牧民族,靠什麼徵服了一個個人口、版圖、經濟和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他們的民族和國家?威震全世界的蒙古騎兵,到底裝備著怎樣的武器?  而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正是蒙古騎兵非常重要的一件武器——蒙古彎刀。
  • 唐朝的疆域遼闊,只有60多萬軍隊,到底擁有多少僕從軍?
    高句麗滅亡以後,殘餘部隊則被唐朝軍隊收編。認真地說,任何一個政權的武裝力量,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隊,高句麗也不例外。高句麗的重裝步兵赫赫有名,唐朝收編了高句麗殘部以後,利用高句麗重裝步兵,對抗北方契丹等遊牧部落的進攻(後來,宋朝面對遼國、西夏國,也是這個套路)。對於高句麗將領,唐朝能夠做到充分信任,很多將領都是高句麗人的後裔,例如唐玄宗時代的名將高仙芝等等。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具裝騎兵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厚重,到隋朝時期具裝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成為了騎兵主力。隋朝具裝騎兵在楊素等良將的帶領下,三次對突厥進行了大反擊,曾在靈州之戰,重創突厥主力,突厥統帥達頭可汗也身負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