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現場。
關注國際殘疾人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丹 文/圖
對於廣大因病或意外造成截癱的殘疾人來說,從床上、從輪椅上重新站起來,是他們的渴望。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
現場體驗
「穿」起機器人 癱瘓的他圍著會場走了起來
32歲的自貢人林寒現場帶頭體驗了這款「機器人」。林寒2013年因意外造成腰椎斷裂,神經嚴重受損,下肢癱瘓。
現場,林寒熟練地操作起「機器人」,通過胸部、腹部和腿部的幾條綁紮帶,將這款設備穿在腰上,並固定好。摁下肘杖上的按鈕後,「機器人」將林寒的臀部緩緩抬起,直至其站立狀態,林寒則依靠肘杖穩穩站住。隨後,林寒摁下按鈕,右腿被緩緩抬起,往前邁出一步,緊接著,左腿被抬起,又往前邁出一步。「因為腿部沒有感覺,所以對行走已沒有概念,要保持平衡,需要肘杖及時跟上。」在「機器人」的幫助下,林寒圍著會場走了起來,臺下隨即掌聲四起。
林寒是這款「機器人」研發團隊的志願者,2015年9月,他被邀請參加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開幕式,並依靠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聖火傳遞。這一幕,讓無數腿疾患者看到了希望。
「身體在恢復,心情也好了很多。」林寒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現場的殘疾朋友,「站」起來後,他的身心都在快速康復。
科技賦能
不只幫助行走 更讓殘疾人樹立生活信心
電子科大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工程師邱靜介紹,目前,研發團隊根據不同身高、體重需求,研發出了最新版本,使用者只需要一至兩天,就能實現「人機互動」與「人機合一」。
據了解,本次展驗的外骨骼機器人是由電子科技大學程洪教授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並實現產業化應用。該機器人於2018年首批獲得國家NMPA(CFDA)認證,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製造」。它能幫助肢體殘疾人通過有效訓練,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目標。
「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重新站起來,感覺太好了!」現場,45歲的殘疾人王大姐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剛剛站起來的一刻,激動地叫出了聲。她說,重新邁開腳步的那一瞬間,感覺熱血沸騰,呼吸也變得順暢。
科技改變生活。省殘聯副理事長馬駿表示,目前,國內還有更高能的外骨骼機器人,通過腦、肌聯動,更加智能地為脊髓損傷患者服務;同時,新型材料的運用,讓這種穿戴設備更輕盈,讓損傷更厲害的殘疾人也可以使用並站起來。「通過穿戴設備讓殘疾人站起來,除了緩解癱瘓病人褥瘡、壓瘡等疾病,更能從心理上幫助他們康復,樹立生活的信心。」馬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