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仍面臨不良信息侵擾、網絡暴力傷害等諸多風險。
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CN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46%的未成年網民曾遭遇各類不良信息,炫富類信息佔比最高,淫穢色情、血腥暴力、消極思想的佔比緊隨其後;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為42.3%;自己或親友在網上遭到惡意騷擾的比例為22.1%。
CNNIC分析師郭悅說:「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有很大負面影響,暴力和色情信息還可能成為誘發犯罪的重要因素。實施言語攻擊等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的延伸,價值觀正處於形成階段的未成年人,對網絡暴力的抵禦能力低,更應受到重視。」
2019年,我國相關部門聯合集中治理未成年人網絡不良信息,查處「互動作業」等10餘個違法違規產品,清理下架200餘款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應用。「護苗」行動發現並清理了包括「邪典」動漫、兒童色情視頻和其他侵害未成年人的短視頻、網路遊戲、網絡文學、網絡漫畫等一大批網絡有害信息。
郭悅說:「未成年人網絡安全防範意識弱,有時遭遇不法侵害卻未能感知。」
僅靠家長的防護不能給未成年人安全潔淨的網絡環境,立法保護是各國普遍採用的首要治理方式。
今年3月1日施行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專款專項要求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服務平臺,應採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獲得違法和不良信息。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定》不僅解決了此前我國網絡生態治理無法可依的問題,更給了未成年人免受網絡亂象侵襲的護身符,對構建完整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強調,未成年人保護需要長期引導和政策守護,需要構建全網統一標準的未成年人「內容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