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的持續生產和不斷服役,美國及其主要盟國的空中力量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然而由於隱身飛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問世並參與了90年代以後的多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加上此前一些媒體的片面報導,使得很多人對於F-35的認識仍然僅僅局限於新一代航空作戰裝備的層面。
對其高度隱身性、高機動能力特別是其成軍將導致各擁有國軍事力量結構以及信息化協同作戰樣式,甚至戰略區域力量對比和態勢的重大變化並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這在軍事上是十分不利甚至危險的。
一直以來,不少國內外軍事媒體都把美國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描述成一款戰術飛機,由於該機在設計上並未考慮追求F-22的超聲速巡航能力和超機動性能,因而有部分媒體甚至一度傳言除隱身性外,F-35在與一些現役三代戰鬥機的模擬空戰中不佔上風。
而由於該機攜彈量比現役A-10攻擊機少很多,因此執行攻擊作戰任務的持續性較差,使許多媒體曾對其多有貶損,然而隨著2017年第一階段「紅旗軍演」的結束,美國空軍的F-35A在其參加的首場實際軍演中對F-15及F-16等三代戰機取得了令人震驚的20:1空戰交換比,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更是取得了超過24:1的交換比。
憑藉其優異的隱身特性和更先進的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綜合孔徑光電系統,F-35在與三代機的超視距空戰中佔盡優勢,完全實現了「全面掌握戰場動態,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對手多是在其機載雷達根本沒有察覺到F-35的存在的情況下已被確認被其發射的飛彈命中和擊毀。而即使是雙方進入目視範圍的近距離格鬥空戰,F-35也並未如此前一些傳媒所描述的那樣處於明顯劣勢。
事實上,F-35僅加速性遜於F-15C,其他如高速盤旋及垂直機動等性能並不輸於任何三代戰機,近距空戰結果是互有輸贏,勝負更取決於雙方飛行員的空戰經驗、技能及臨場發揮水平,但顯然F-35即便是近距空戰仍表現出其並非等閒之輩。尤其是F-35作為美國首款具備360度視野的空中戰鬥平臺,為飛行員提供了圍繞機身的全景視野。該機配備的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能夠使飛行員全方位了解周圍空中態勢,這是目前所有三代戰機都不具備的能力。
由此可見,F-35的「低端」只是相對於具有4S(即隱身、超聲速巡航、超機動性以及超強的態勢感知)性能指標的F-22而言的,而其隱身性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則是與各種三代戰機具有代差的主要區別所在。作為聯合攻擊戰鬥機,F-35的另一重要用途就是利用其優異的隱身性潛入和穿透擁有強大防空系統的敵方空域對受到嚴密保護的敵方通信、指揮系統等作戰體系關鍵性目標實施突然打擊,這在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往往具有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效應。
然而F-35戰力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因為其像先前的F-117、F-22或B-2等隱身作戰飛機那樣能夠利用隱身優勢和先進的探測設備進行超視距空戰和對防空空域實施潛入潛出式突襲,更重要的是其實際上還是一個隱身和高度機動的戰場作戰管理系統。
得益於機載電子設備及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F-35對戰場信息的收集、整合、分發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構成F-35「作戰系統體系」的核心作戰系統包括最新一代的先進通信、導航與識別系統、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光電瞄準系統及電子戰系統等。新的數據總線和高速寬帶連接則為F-35的一體化數據共享環境奠定了基礎。
雖然目前一些改進型三代戰機也擁有了類似的子系統,但其一體化程度遠不及F-35。F-35憑藉更先進的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綜合孔徑光電系統、遍布機身的傳感器,具備了大範圍探測和全向態勢感知能力,而通過新一代綜合通信系統,F-35實現了與衛星、預警機、其他作戰飛機、無人機、水面艦船乃至地面裝甲車輛等各種外部戰鬥平臺和設施的信息互通,從而使之擁有了觀察整個戰場的巨大「眼睛」,其可以利用整個作戰網絡的資源實時了解戰場情況。
該機並可作為空中混合機群、無人機乃至戰區其他作戰平臺的指揮系統,將自己獲取的信息與己方預警機及其他偵察系統探測的信息進行處理整合,對作戰目標進行威脅等級評估,確定跟蹤優先級、跟蹤精度和攻擊排序及飛彈分配等,從而在顯著提高了自身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同時,並能夠為戰區其他作戰平臺完成信息整合工作,這意味著F-35的服役和大量出口將使美國及其盟國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力量結構和協同作戰樣式,乃至塑造全新的區域戰略態勢。
可見,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可被視為一款隱身的、同時能夠以360度全景視野操作和管理戰場空間、作戰半徑超過1287千米的飛行作戰及指揮平臺。而其上述能力早在該機尚處於研發階段以及美軍舉行的「北方利刃-2009」和「北方利刃-2011」聯合作戰演習期間,即利用飛行測試平臺對F-35的雷達與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的態勢感知能力在嚴酷的電子幹擾作戰環境進行了驗證。
而在2012年,開發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對F-35的AN/APG-81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AN/AAQ-37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的測試中展示了其全方位態勢感知和目標跟蹤能力。其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能夠在各個方向同時跟蹤多個飛機目標,這在空戰環境中是史無前例的。
而AN/APG-81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除展示了強大的電子防護和電子攻擊能力以及通過數據鏈連接提示傳統戰鬥機的態勢感知外,並為水面艦艇搜索了阿拉斯加灣16萬平方千米的作戰區域,而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探測和追蹤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