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從小被父親管得很嚴 遵從「溫良恭儉讓」

2021-01-20 手機鳳凰網

「思考遊戲是最美妙的事情」

南方日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稱作是「史上最難拍、最不可能完成」的一部電影,除了技術層面上的因素,您認為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李安:最大的挑戰,在於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冒險電影。派在海上的漂流歷程,不是枯燥無味,而是非常精彩、高度戲劇化,特別是視覺呈現方面,很有意思。大家過去覺得3D只是一個噱頭,大部分是動作片在拍,沒有人當作藝術品來做,而我越是拍不出來就越想拍,後來就著迷了,非要做出來不可。對我喜歡冒險的個性來講,這部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挑戰,可以學到新的「語言」。

還有就是原著的哲理性和辯證啟發性特別強,所以這些都需要在電影中兼容並蓄地做到。我對原著的本身是非常感興趣的,興趣大到一定程度就忘了恐懼,樂於去接受這個挑戰。電影裡面最難的部分,也是書本裡面寫得最好的部分——什麼是精神力量,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到底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書裡面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非常精闢,又很深入淺出,我讀後馬上介紹給我的太太,我的孩子也在讀,這是我們全家都很喜歡的一本書。

南方日報:通過這部電影,您最終想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李安:其實談不上表達,我希望能夠刺激觀眾的想像力跟情感。我覺得講到信仰,很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老天爺,我們的人力跟智力可以證實、可以觸碰到的物質世界,其實是非常有限的。超過這個物質世界、不能證實的東西就需要人去相信,我們叫作信仰,這個東西是玄之又玄的。為什麼大家今天來看電影,電影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它是最虛幻的東西,也是最真實的。我們在這裡面講的其實是超現實,超過人力控制範圍的東西,事實上又有一種嚮往在裡面,在情感上有一種內在的聯繫。

我是拍電影的人,也是說故事的人,怎麼想是各位觀眾的事情,我這邊沒有解答。就像影片裡,成年之後的派怎麼講其實無所謂,故事講出來就是你的了,不管怎麼拍,還要留三分給觀眾在腦子裡想像。就像「π」這個東西是一個無理數,是一個無解的東西,怎麼在無解中看到一個圓,我希望這部電影是既有普遍性也有深度性的片子,可以供家人、朋友互相討論。我特別珍惜這個題材,我希望拋磚引玉,能夠引發更多可貴的思考和情感。腦筋裡面的演練,做思考遊戲,其實是最美妙的事情。

在剛剛落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著名導演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斬獲最佳導演大獎。一時間,李安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華人之光」,「李安吃漢堡萌照」、「搞怪舊照」以及李安夫婦患難與共的經歷,在網上火速瘋傳,人氣勢不可擋。他的名言「我心裏面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一直以來,李安作品以豐富多元的題材和濃鬱的人文氣息聞名於世。他的通俗,不是一眼看穿的直白,而是曉暢又精煉,從不故弄玄虛、大擺迷陣;無論是含蓄衝淡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水墨氤氳的《臥虎藏龍》,還是質樸深沉的《斷臂山》,經由李安操刀的故事無不在人們心中留下「念念不忘的迴響」。即便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綠巨人》,也在美式英雄形象中注入了一種獨到的敏感和悲憫氣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滋養,商業與藝術的精密權衡,李安以其作品為中國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作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著名影評人韓松落所指出的那樣,許多內地觀眾對李安的喜歡,並不全是建立在其電影作品之上的,而是受到其人格魅力的感召所致。事實上,李安的人生並不平順,人生的開篇甚至顯得有些窘迫,然而,無論是其人生還是電影,不溫不火,細水長流,是他一貫的作風。

去年年底,李安來華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宣傳造勢期間,曾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就電影、人生、「衝奧」等話題侃侃而談,當時受篇幅所限,遺憾未能盡數與讀者共享。為了彌補這份「遺失的美好」,此次我們將訪談未見報的部分進行了重新遴選和編輯,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感受李安「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性格,以及他在追夢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痛苦與喜悅。也許,李安的溫潤、謙和、隱忍,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

「我在電影裡面不需要謙虛,要盡情發揮野性」

南方日報:商業和藝術,東方哲學跟西方思維,您是怎麼樣去處理這些矛盾關係的?

李安:我23歲之前在臺灣,接受的主要是傳統的中國教育。我的個性、思路,基本在我去美國以前就已經養成了。而我關於電影的基本知識,包括戲劇、視覺方面的訓練,都是在紐約上大學的時候學的。老實講,還是西方的電影比較好看,衝擊性強,這方面我比較受西方的影響。所以我這個人本身就是有東西方兩種特質的,怎麼樣求取平衡,這是在我的血液裡面,很自然形成的。

比方說,我的性格比較害羞,因為我是父親管得很嚴的環境下面長大的,覺得人不能很虛浮、很誇張,要遵從「溫良恭儉讓」那一套。在生活上我膽子也比較小,讓我神氣活現的我也很不舒服。我的謙虛不是虛偽的謙虛,我希望很自然地表達。而拍電影時,我覺得我的個性好像小孩跟老虎的關係,一方面很怕它,一方面又有老虎的野性,我希望我的野性在電影裡面盡情發揮。我在電影裡面不需要謙虛,要儘量地衝,儘量地冒險,儘量讓大家「哇」!我這個人就是這個樣子。(笑)

至於商業和藝術怎麼找到平衡,跟花多少錢有關係,可能兩三千萬美元以內的東西,我隨便拍,我本身有這個市場價值。我只有兩部電影有過商業壓力,一個是《綠巨人》,一個就是這一部。一個新的創意出來的時候,光是聽我講,電影公司的老闆都會覺得很想砸錢;可是我有思想要講的時候,他們就會緊張:這個東西怎麼賣呀?

尤其美國人是比較天真的,全世界的觀眾看到的主流電影,都是比較天真的,哲理部分差不多點到為止就行了。而我來拍片不能這樣,我要對得起書,不能把這個東西淺化,對觀眾要尊重,比如血腥的東西點到為止,大家會意就行了。書可以慢慢想像,可以花一兩個禮拜去看,但是電影就只有兩個鐘頭,不能分神,要隨時全神貫注。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想做「烈士」,拼了,我就藝術到底,拍一個最貴的藝術片,名留青史。後來我想,如果不能滿足廣大觀眾,沒有一種集體的啟發,反而覺得自己很有成就的話,我覺得好像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在我的內心裏面,藝術良心跟商業壓力,讀者的期待,自身的滿意度,還有電影公司的運作通則,掙扎了很久,心靈的折磨非常大。有時候也會覺得像跟著老虎漂過太平洋,不知道哪天到岸。(笑)

南方日報:影片之前參加紐約影展的時候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有媒體預測你會再度拿下奧斯卡獎,您怎麼看?

李安:這個當然很好,我希望有得奧斯卡的機會。得了奧斯卡,電影的放映期長,受到的關注也久,對電影的發行會很好。而且電影要非常普及才有機會得奧斯卡獎,光有藝術品位還不夠,也是這個片子的目標。奧斯卡有好個月的活動,跟臺灣的選舉一樣,要拉票,要造勢,要造口碑,奧斯卡前面的各個獎項都是風向球,所有這些活動都要隨波逐流,都要參與。每參加一次酒席,我們說最保險的是吃雞,起碼要吃15到20隻才能獲奧斯卡。

「人要誠意地活著很困難」

南方日報:電影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您在工作的時候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李安: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嗜好,不拍電影的時候是很懶散的,拍電影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活方式。拍電影期間,很多人都很尊敬我,很聽話,我可以做最喜歡的事情,我一說我要什麼東西,好像所有人的人生就有了方向。我也不曉得幹什麼的時候,整個人神都散了一樣。我這個人需要一個劇情,一個緣由,一個故事,把我的神給凝聚起來。這麼多人喜歡看電影也是一樣的,需要精神凝固的力量。

人的喜悅是跟受的折磨有關係,都是比較出來的,痛苦越大,相對的喜悅也越大,你對喜悅的期望越高,當失望了或者做不到的時候,那種痛苦也是很大的。總之,我們拍電影的人不會無聊,心情會有很多的起起伏伏,這也不是特別健康的事情。(笑)電影是一個非常昂貴的視覺藝術品,有幾千個人跟著我,花好幾年做一個東西,每天大家都非常專注,心心相印。拍片的時候很辛苦,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有多辛苦,但是當夢寐以求的東西在你眼前展現出來的時候,不單是歡喜和驚訝,也會感謝老天爺,感謝所有跟你一起奮鬥的人,即使是很小的回報,也會感到莫大的喜悅,會覺得人生非常有意義。

南方日報:您的不少作品都在探討理性跟感性的關係,到了現在這個人生階段,您對這個命題又有了什麼新的感悟?

李安:理性和感性,其實人要學會平衡:理性的部分,比方說我跟人怎麼相處?因為人是群居動物,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氛圍和方式,同時讓大家能夠接受自己,彼此可以交流,這一點作為群居動物是很重要的;而感性的部分,相對來說,活到現在更加重要。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人生大概是這麼回事,可是心裏面追求的那個感性,人的真實性是怎麼樣的,其實很難琢磨明白,不都是光明的,但那是人的真性情,很可貴。所以我其實是藉由電影,通過戲劇性的表現,在一個假的環境裡面,把人的個性裡面潛伏的真實的東西演出來,戲假情真。這是我跟人類,我的同胞們,能夠真誠交流的唯一工具。

我覺得人要誠意地活著很困難,歲數越大,可能越需要造假。我自己到底怎麼回事,人生怎麼回事,其實是摸不透,說不清楚的。我會儘量貼近我心裏面最掙扎的部分,把我的人生中最困擾我的問題,用電影表現出來。我希望跟大家做一個心的交流,希望能夠真誠,也希望大家欣賞,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孔夫子溫良恭儉讓的由來
    孔子的高材生也被稱為儒商鼻祖的端木賜(子貢)的回答成了對孔夫子品行的千古評價:「這是因為主政者被老師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德打動自願傾訴的,怎麼會和喜歡打探小道消息的小人一樣呢」?溫是外貌,如溫水一般,水已為至柔至善之物,溫水讓人感覺更加親和。所以想要擁有強大的親和力首先具有溫水的特性,這對當今性格修養也有深刻啟示。
  • 男演員的教子書,女人要溫良恭儉讓?從男性角度看擇偶標準!
    今天,一條名為「郭濤」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原來是,影視演員郭濤在其新書《父親的力量》中,講述了自己第一次大女人的經驗,並認為女人要溫良恭儉讓。不少網友認為這本書雖然名為《父親的力量》,但卻更像是一本「女德」書。女性一定要溫良恭儉讓嗎?
  • 演員郭濤在書中衡量女人的標準是溫良恭儉讓,這真的合理麼?
    出演過<父母愛情>的演員郭濤的一本新書<父親的力量>,名為一本教子的書,但在書中卻描述了自己第一次打女人的經歷,更直言女演員不適合結婚,女子應該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品德。那女子是否應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品德?
  • 要求女人「溫良恭儉讓」的郭濤真的擁有「父親的力量」嗎?
    然而,不看不知道,看了也不敢相信,郭濤竟然出了一部名為《父親的力量》的「巨作」,書裡歧視女性,宣揚打老婆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本名為《父親的力量》並獲得了謝娜徐帆李湘梅婷等一眾明星力薦的神秘教子書裡中竟公然抨擊汙化女演員:「女演員愛慕虛榮容易給男人戴綠帽子,所以絕不能娶???」一棒子就把全部女演員給打死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這是儒家倡導的待人接物準則。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春秋時期,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有個人姓陳名亢,字「子禽」,又字「子亢」。子禽十八歲入孔門,拜孔子為師,後跟隨孔子到了衛國。陳亢到衛國後,以儒士身份,留在衛國做了官。陳亢因看見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先熟悉這個國家的政治,感到很奇怪。
  • 溫、良、恭、儉、讓得之!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譯文】子禽向子貢問道: 「夫子每到一國,一定能知道它的國政,他是打聽來的?還是別人告訴他的? 子禽:即陳亢 字子禽 生卒年不詳。 子貢: 即端木賜,字子頁。孔子弟子,生於公元前520年 卒年不詳。 春秋時期衛人。 史料稱其能言善辯,善於經商,家累千金 所至之處足與王侯貴族分庭抗禮。
  • 要求妻子「溫良恭儉讓」的郭濤:你可知這5字後有更重要的一句話
    目前《父親的力量》在豆瓣的得分為2.4,能做到這麼低也當真是不容易的,網友在評論區也是表達了不少對他的質疑。對此事,筆者認為婚姻中的事是冷暖自知的,我們外人其實是不好評論什麼的。筆者感興趣的,倒是他用來要求妻子的「5字箴言」:溫良恭儉讓。
  • 閒思論語之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通譯:子禽問子貢問:夫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去了解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夫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夫子提出了請求呢?恭,莊重。儉,節制。讓,謙遜。愚見:個人認為,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對話。因為按實際來說,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有一國君主確實認為孔子的學說可以大用,那孔子也就沒必要周遊列國了。但是,孔子學識淵博品德高尚,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否則那些國君也沒必要向孔子甚至是孔子的弟子請教政治。
  • 郭濤:你知道「溫良恭儉讓」後,還有一句「忠孝勇恭廉」嗎
    而這本讓他上熱搜的書,也正是當初參加完《爸爸去哪兒》之後小火一把應運而生的《父親的力量》。他衡量女性有五字標準:溫、良、恭、儉、讓他說自己的妻子全都做到了。她的妻子要做什麼呢?從早到晚,送孩子上學、幫父母做事、陪孩子寫作業、哄孩子睡覺排得滿滿的,還要分攤郭濤的雜事。這不是就是家裡的全職保姆+司機+出納嗎?
  • 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回答說:「夫子以溫、良、恭、儉、讓的品德和態度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說給他聽,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 郭濤找老婆標準溫良恭儉讓''啥意思,網友:大男子主義很惡臭!
    古人說,溫良恭儉讓,即溫和、善良、恭敬、勤儉與忍讓。這是為人處世的一個誠懇的態度。無論古代還是現今社會,都是最能打動人心,待人接物的一個標準。最近,這句話出現在一個公眾人物的書中,引起人們的熱烈討論,這個人就是郭濤。
  • 國學賞析:最佳的取得之術,莫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結合解讀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思想,主要解答以下問題:人生之取得或獲得主要靠什麼?「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價值為何?為什麼說「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最佳的取得之術?踐行「溫、良、恭、儉、讓」之道德,我們需要做到什麼?人生之常為,在於取得或獲得:或得其利祿,或得其功名,或得其幸福,或得其長壽。
  • 所謂君子之風,就是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次到一個國家,必定要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要求了解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道:夫子是靠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些態度獲得的,夫子了解各國政事,與別人了解各國政事有不同之處吧?
  • 《論語》: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從《論語·子張篇》中所記載的事來看,他並非孔子的學生。
  • 藍議員嘆:國民黨太「溫良恭儉讓」,臺網友:是太軟弱無能才對
    國民黨桃園市議員褚春來表示,國民黨黨性「溫良恭儉讓」,撿到槍也不夠力,而且目前也看不到值得期待的政治領袖。褚春來指出,國民黨目前看不到值得期待的政治領袖,他雖支持前主席朱立倫,但也覺得朱太溫和。對於現任主席江啟臣因仍顧及黨內「大佬」,不能放開手腳把改革一次做完,他認為,江作為中生代,應該有魄力完成改革,並直言「國民黨最壞也是這個程度!」
  • 洪秀柱說馬英九溫良恭儉讓「天下」:那是調侃他
    她說,中國國民黨的DNA和民進黨不一樣,國民黨人都是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馬英九是謙謙君子,才會有點調侃他。(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
  • 孔子的風採: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問子貢:「夫子不論到哪個國家,必定聞知那個國家的政事,是求知打聽得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得來的呢?」子貢說:「夫子以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而得知。夫子求的方法與別人求的方法不一樣啊!」
  •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 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孔子到一國,必聞其政,主 要是關心,並不見得是想「幹預」其國的政治,更不是為了得 利。張栻(南宋學者)說:「夫子至是邦必聞其政,而未有能 委國而授之以政者。蓋見聖人之儀刑而樂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慾害之,是以終不能用耳。」說得也許有道理, 但如說孔子似在意「委國授政」,無疑看小了孔子。
  •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天上不會掉餡兒餅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注釋】子禽,陳亢(gāng)。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善於雄辯與經商。聞,聞名,有廣泛的知名度。政,指的是管理政事的那些人,或者是政權的參與者與管理者們,譯為政界。與,同舉,舉薦。
  • 論語|《學而篇》第十講: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問子貢說:「孔老師去到一個國家,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各個國家的國君主動以自己國家的政事諮詢,親口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來取得他們的信任。他老人家參與政事的方式,大概與別人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