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東南,冬日的陽光斜斜地照進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李小可在與筆者談及故去的父親不時陷入冥思。在中國現代山水畫領域,繼黃賓虹之後李可染是最具當代性的山水畫家。而李家山水的卓絕之處恰恰在於傳統筆墨形式中表現出嶄新的精神氣象,標誌著傳統山水畫的現代轉型,是以時代的感受改造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個實績。
藝術鏡報(以下簡稱鏡):李可染大師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是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引進中國畫,您對父親的這種藝術風格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可(以下簡稱李):父親對於藝術歷來提倡要精讀傳統與自然這兩本書。傳統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與表現的特殊方式,不同於西方。而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國的山水畫家積累了自身一套獨特的表現方式包含著審美、筆墨、構圖、意境以及程式化。體現的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心性的表現。由於長時間積累的經驗,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對自身的歷史文化要有深度的了解。作為當代藝術家,父親認為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於傳統的把握,而是要始終對文化進行感悟。當然,也包含著對東方詩詞、戲劇、文學等方式的研究。要把對客觀世界以及生活中的直接感受,轉化為個人的表現語言和風格。
父親對於光的描寫與西畫對於光的刻畫有所區別。在光的作用下自然世界除線性外還有明暗、虛實來使形象更加雄渾、深邃。而雨後、密林、深山逆光就能體現出濃鬱的特殊性。父親在六十年代創作《榕湖夕照》,用墨和留白表現出的逆光濃蔭效果,又不同於西畫中的光,如何把逆光感與中國水墨結合在一起,這需要去不斷的實踐探索。
鏡:李可染大師提出了繪畫的「五字訣」也就是「氣、寒(含)、北(筆)、風(豐)、大」,您是怎樣領會並如何繼承的呢?
李:這是他用幾個字概括了他在山水畫實踐上的一些要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繪畫中的重要部分。首先是「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氣」,作畫需有傳統的筆墨但也要具備獨特的眼光,要包含意境、作畫的選擇和構圖。而我們所說的「生氣」是藝術家對特殊性微妙的新鮮感體會。二是氣韻,要有韻味,畫物象並不是完全寫實,要作為藝術語言表現出來。父親一直是大膽地去涉及這些領域,因此作品具有特殊的生氣和角度。
含,含蓄,藝術不是一目了然,也不是圖解,而是一種意境。在具象與抽象,具體與含蓄之間。越含蓄的作品能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就越大。其次,要使作品留有餘音。這也是父親藝術風格所特有的,與文學中「無聲勝有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筆,筆墨,是中國畫意境、構圖、結構表現的一種特殊語言。如同音樂中的音色,有好的旋律與構圖,同時還要有適合表現這種意境的筆墨。筆墨代表著對中國傳統藝術語言的把握,在某種意義上,筆墨體現人的情緒,比西畫更具有魅力。父親早年繪畫與晚年對墨的語言控制發生了較大變化。晚年作品中線的成分相對較少,而運用積墨營造出的山水相接、渾然一體較多。
豐,豐富,是飽滿、充實,分為兩種。其一是作品構圖、筆墨以及內容;李可染的豐富則在於單純的畫面意境中尋求豐富。因此無論作品是濃鬱厚重或清淡飄逸都是如此,都要把畫面結構和筆墨處理豐富。藝術作品要飽滿充實,畫面整體單純卻不簡單,內容要豐富,畫面要發出聲音,這也是父親藝術中很重要的一點。
「大」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講是多方面的,作品的氣勢要大,同時繪畫語言要具有無限性。物象雖小,但表現出內心的感覺和處理虛實關係要大氣。這體現了藝術家的心胸和人與自然的關係。
鏡:可染大師經常外出採風寫生,在與父親合作時,您從父親身上領會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寫生過程,是對大自然與客觀世界的再發現與感悟,也是藝術創作之源。寫生同時要領悟前人如何將生活轉化為程式化的語言。在寫生時父親提出「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所謂的「膽」與「魂」就是作為時代的藝術家要在前人的文化經驗和智慧基礎上將自己對於時代和生活的感悟轉化為新的可能性。他曾說過「在我去感悟世界時,要像一個外星人一樣」,要帶有新鮮與陌生感,否則只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度感悟世界細微的特殊性。
鏡:您剛才談到自己受父親影響的同時,注意研究傳統並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請問您是如何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呢?
李:在傳統文化中既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吸納世界文化的營養,民族文化是血脈的傳承,外來文化則是可吸納的營養。中西方在視覺規律、造型、結構方式上會有所不同,但也可以借鑑西方藝術的經驗。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和藝術規律要提倡「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鏡:「對繪畫者來說,創作需要有感而發。」您是怎樣獲取靈感的?當面對靈感缺失時又會如何處理?
李:繪畫確實需要靈感,這是對意境的感悟,並在感悟中尋到對於其的表現方式。過程是瞬間的,有時創作能一氣呵成,有時想更加完善會反覆創作。繪畫的靈感與個人的傳統文化筆墨修養、造型能力構圖控制等緊密相連,是不斷積累的過程。而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創作自然順利。但僅有靈感並不夠,藝術家的成功與風格的建立憑藉條件,而條件需要具備綜合積累,同時需要把頭腦中的觀念轉化為技藝和對畫面的控制。
鏡:寄情於山水是許多畫家的創作理念,而創作時需要寧靜的心態,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您是怎樣保持這種心態的?
李:藝術創作的好壞需要很純淨的心態。父親曾書「澄懷觀道」,在內心寧靜時才能對周圍的事物看得清楚。「道」,事物的規律。真正觸動畫家使其真正感興趣的是藝術本身,只有在這種狀態,藝術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而我們現在往往會被外界所幹擾,於是藝術也隨之變得浮華,進入不到真正的狀態。
鏡:「李家山水」已經成為繪畫界的一枝獨秀,對於它今後的繼承和發展您是怎樣看待的?
李:「李家山水」並不是圖像的模式,而是一種非物質的藝術精神,要用其指導水墨藝術的發展。因此今人要不停地學習、吸取、研究傳統中國畫。在前進中要留有傳統民族文化的特徵,但不能是簡單地重複前人。「東方既白」就是與西方文化相異的、使之與國際文化相接軌並使世人認可的。這就要依賴藝術家作品的成果而不是簡單理論來證明。我們現在的文化氛圍要比上一代要好得多,更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因此,繼承「李家山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更需要沿襲這種精神。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順,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小可,1944年生,江蘇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8年,開始隨父親李可染系統研習山水畫。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北京畫院藝委會顧問,黃山書畫院院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西藏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