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西貫中筆墨山水自成風,訪「李家山水」創始人李可染之子李小可

2020-12-12 遠志說畫

京城東南,冬日的陽光斜斜地照進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李小可在與筆者談及故去的父親不時陷入冥思。在中國現代山水畫領域,繼黃賓虹之後李可染是最具當代性的山水畫家。而李家山水的卓絕之處恰恰在於傳統筆墨形式中表現出嶄新的精神氣象,標誌著傳統山水畫的現代轉型,是以時代的感受改造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個實績。

李可染 德勒斯登暮色 李可染 54x44

藝術鏡報(以下簡稱鏡):李可染大師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是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引進中國畫,您對父親的這種藝術風格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可(以下簡稱李):父親對於藝術歷來提倡要精讀傳統與自然這兩本書。傳統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與表現的特殊方式,不同於西方。而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國的山水畫家積累了自身一套獨特的表現方式包含著審美、筆墨、構圖、意境以及程式化。體現的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心性的表現。由於長時間積累的經驗,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對自身的歷史文化要有深度的了解。作為當代藝術家,父親認為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於傳統的把握,而是要始終對文化進行感悟。當然,也包含著對東方詩詞、戲劇、文學等方式的研究。要把對客觀世界以及生活中的直接感受,轉化為個人的表現語言和風格。

李可染 灕江山水天下無

父親對於光的描寫與西畫對於光的刻畫有所區別。在光的作用下自然世界除線性外還有明暗、虛實來使形象更加雄渾、深邃。而雨後、密林、深山逆光就能體現出濃鬱的特殊性。父親在六十年代創作《榕湖夕照》,用墨和留白表現出的逆光濃蔭效果,又不同於西畫中的光,如何把逆光感與中國水墨結合在一起,這需要去不斷的實踐探索。

李小可《正月的雪三》2008年

鏡:李可染大師提出了繪畫的「五字訣」也就是「氣、寒(含)、北(筆)、風(豐)、大」,您是怎樣領會並如何繼承的呢?

李:這是他用幾個字概括了他在山水畫實踐上的一些要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繪畫中的重要部分。首先是「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氣」,作畫需有傳統的筆墨但也要具備獨特的眼光,要包含意境、作畫的選擇和構圖。而我們所說的「生氣」是藝術家對特殊性微妙的新鮮感體會。二是氣韻,要有韻味,畫物象並不是完全寫實,要作為藝術語言表現出來。父親一直是大膽地去涉及這些領域,因此作品具有特殊的生氣和角度。

含,含蓄,藝術不是一目了然,也不是圖解,而是一種意境。在具象與抽象,具體與含蓄之間。越含蓄的作品能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就越大。其次,要使作品留有餘音。這也是父親藝術風格所特有的,與文學中「無聲勝有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小可《正月的雪三》2008年

筆,筆墨,是中國畫意境、構圖、結構表現的一種特殊語言。如同音樂中的音色,有好的旋律與構圖,同時還要有適合表現這種意境的筆墨。筆墨代表著對中國傳統藝術語言的把握,在某種意義上,筆墨體現人的情緒,比西畫更具有魅力。父親早年繪畫與晚年對墨的語言控制發生了較大變化。晚年作品中線的成分相對較少,而運用積墨營造出的山水相接、渾然一體較多。

豐,豐富,是飽滿、充實,分為兩種。其一是作品構圖、筆墨以及內容;李可染的豐富則在於單純的畫面意境中尋求豐富。因此無論作品是濃鬱厚重或清淡飄逸都是如此,都要把畫面結構和筆墨處理豐富。藝術作品要飽滿充實,畫面整體單純卻不簡單,內容要豐富,畫面要發出聲音,這也是父親藝術中很重要的一點。

「大」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講是多方面的,作品的氣勢要大,同時繪畫語言要具有無限性。物象雖小,但表現出內心的感覺和處理虛實關係要大氣。這體現了藝術家的心胸和人與自然的關係。

李小可《秋》2009

鏡:可染大師經常外出採風寫生,在與父親合作時,您從父親身上領會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寫生過程,是對大自然與客觀世界的再發現與感悟,也是藝術創作之源。寫生同時要領悟前人如何將生活轉化為程式化的語言。在寫生時父親提出「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所謂的「膽」與「魂」就是作為時代的藝術家要在前人的文化經驗和智慧基礎上將自己對於時代和生活的感悟轉化為新的可能性。他曾說過「在我去感悟世界時,要像一個外星人一樣」,要帶有新鮮與陌生感,否則只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度感悟世界細微的特殊性。

李可染 歸牧圖

鏡:您剛才談到自己受父親影響的同時,注意研究傳統並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請問您是如何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呢?

李:在傳統文化中既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吸納世界文化的營養,民族文化是血脈的傳承,外來文化則是可吸納的營養。中西方在視覺規律、造型、結構方式上會有所不同,但也可以借鑑西方藝術的經驗。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和藝術規律要提倡「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李小可《秋》2009

鏡:「對繪畫者來說,創作需要有感而發。」您是怎樣獲取靈感的?當面對靈感缺失時又會如何處理?

李:繪畫確實需要靈感,這是對意境的感悟,並在感悟中尋到對於其的表現方式。過程是瞬間的,有時創作能一氣呵成,有時想更加完善會反覆創作。繪畫的靈感與個人的傳統文化筆墨修養、造型能力構圖控制等緊密相連,是不斷積累的過程。而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創作自然順利。但僅有靈感並不夠,藝術家的成功與風格的建立憑藉條件,而條件需要具備綜合積累,同時需要把頭腦中的觀念轉化為技藝和對畫面的控制。

李可染 楊柳青青牧春牛

鏡:寄情於山水是許多畫家的創作理念,而創作時需要寧靜的心態,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您是怎樣保持這種心態的?

李:藝術創作的好壞需要很純淨的心態。父親曾書「澄懷觀道」,在內心寧靜時才能對周圍的事物看得清楚。「道」,事物的規律。真正觸動畫家使其真正感興趣的是藝術本身,只有在這種狀態,藝術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而我們現在往往會被外界所幹擾,於是藝術也隨之變得浮華,進入不到真正的狀態。

李小可《晴》 179x48

鏡:「李家山水」已經成為繪畫界的一枝獨秀,對於它今後的繼承和發展您是怎樣看待的?

李:「李家山水」並不是圖像的模式,而是一種非物質的藝術精神,要用其指導水墨藝術的發展。因此今人要不停地學習、吸取、研究傳統中國畫。在前進中要留有傳統民族文化的特徵,但不能是簡單地重複前人。「東方既白」就是與西方文化相異的、使之與國際文化相接軌並使世人認可的。這就要依賴藝術家作品的成果而不是簡單理論來證明。我們現在的文化氛圍要比上一代要好得多,更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因此,繼承「李家山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更需要沿襲這種精神。

李小可與父親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順,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小可,1944年生,江蘇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8年,開始隨父親李可染系統研習山水畫。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北京畫院藝委會顧問,黃山書畫院院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西藏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

相關焦點

  • 李寶林|「現代山水」的探索者與先行者
    峰高圖 中國畫 173.5cm×92.5cm 2019年「現代山水」的探索者與先行者文/尚輝李寶林是「李家山水」畫派中的重要畫家之一,雖然他在李可染的山水繪畫中汲取了一種壯闊而幽深的意境於是,李寶林的山水繪畫選擇了一方面繼承了李可染的筆墨風格,於濃墨幽深之間呈現著一種雄渾樸茂與蒼茫厚重,另一方面也有機地結合了現代藝術的形式結構,並且在這兩者的融合層面做得尤為出色。因此,李寶林在後來的山水繪畫中,進一步強調了物象結構的個性化特徵,使得他的圖示面貌愈加鮮明和獨特。
  •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王原祁一生宗黃公望,自稱所宗的也是黃的筆墨。曾題畫稱「筆墨一道,用意為尚。而意之所至,一點精神在微茫些子間隱躍而出。大痴一生得力處全在於此。畫家不解其故,必曰:某處是其用意,某處是其著力。而於濡毫吮墨,隨機應變,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火候到而呼吸靈,全幅片段自然活現,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 李可染畫院|李庚水墨山水畫
    在構圖上他力求打通氣息,上接天宇,下通大地,虛實相生,陰陽相濟,一種混沌之氣浮蕩在畫面之中。畫家以單純的墨色歸納天地萬象的色彩變化與天地玄黃之中,尋找到一條超然物外的藝術之道。——陳宜杉李庚的水墨畫把父親早年的墨戲和晚年的抽象推到了一個風神飄舉的境界,其作品玄韻淡泊,情思淹濟,風氣韻度似父而更其恣縱邁達。
  • 齊白石再傳弟子-少白湯發周趣說:齊白石弟子李可染拍場的那些畫
    畫面的上方和左側以李可染典型的書風長題,純以中鋒直下,筆筆見力,力求生拙,填充構圖的同時再次強調作品的主題。縱觀可染先生的藝術人生,無時不在苦心鑽研,即使晚年仍舊孜孜不倦。《苦吟圖》既是可染先生當年自勉之作,如今觀之,亦是對晚輩後生的鞭策,令不由得為之肅然起敬。可染先生筆下《苦吟圖》雖有數本,有如此巧妙之處者,此作當是第一。
  • 「山水之盟」蔡萌萌山水畫作品展陝西省圖書館開幕
    他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對每一個畫種的投入,並不是淺嘗輒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身體力行,盡心盡智,奮力精進。」這就解釋了畫展為何命名為《山水之盟》:日月作證,明水為誓,為造化寫照,與山水結盟。這是何等氣魄!與蔡萌萌先生亦師亦友的當代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之子宋玉麟先生點評道:「萌萌作為一名頗具造詣的油畫家,有著很強的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著深厚的學術修養。萌萌就是屬於悟性很高的藝術家。
  • 山水懷抱|著名山水畫家石峰作品鑑賞
    《潮平兩岸闊》137cm×68cm紙本設色2020年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郭思在《林泉高致序》中,曾說:「先子少從道家之學,吐故納新,本遊方外」,郭熙認為,畫山水應該體悟山水精神,要先「飽遊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而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最後達到人與物融「身即山川而取之」。很明顯,郭熙對山水體悟方式是道家的,是對老莊「虛靜」、宗炳「澄懷」的進一步發展。「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
  • 這組山水寧靜祥和,如夢似幻,能讓人瞬間放鬆心情!
    ▲以上一組畫是陶一清先生筆下的灕江山水作品,他在繪畫創作中採取傳統「以大觀小」的處理方法,以形寫神,把灕江之精髓活躍紙上。煙嵐清奇之境,經一清先生之手刻畫,亦呈嫵媚。
  • 他才是桂林山水的畫魂
    在人生的最後20年隱居的日子裡,創作了數不盡的桂林山水,與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創立了桂林山水畫新風。這些都應該是前期的畫作了,因為在我了解宗其香的故事後,心裡不免有些沉重,查看資料顯示,宗其香是當時中國繪畫界受文化大革命最重創的一位畫家了。這也就是後來為什麼在很多的畫作中看到最多的就是關於桂林風景的作品了。
  • 萬壑墨韻——湯玉林現代山水的寫意精神
    彼時他就讀於杭州閘口小學,課餘特別愛好美術,對風景(山水)更是喜愛有加。可以說,那次奇遇不僅讓他不大不小地出了一次「風頭」,也堅定了他做一名畫家的信心。儘管成年後他未能從事專業美術工作,但五十多年來,無論是在下鄉務農的歲月還是在回城工作後的日子裡,他幾乎把自己的業餘時間全部奉獻給了心愛的中國山水畫。
  • 黃賓虹——價值長期被低估的山水宗師
    黃賓虹 山川臥遊圖 中國嘉德供圖黃賓虹與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並列近現代山水四大家,與同時代的齊白石更有「北齊南黃」之說。在近幾年的藝術市場中,黃賓虹作品的漲幅始終比不上與之齊名的藝術大師,為何出現這樣的一種市場狀態?
  • 山水畫講座|唐宋山水,自然的觀照與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
    如陶淵明在《歸去來兮》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序》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些關於山水的名句名篇都是作者對自然的直接觀照而激發出對山水獨立審美意識的覺醒。
  • 與古為徒樂不疲 筆墨山水寓真情 《鄭雁廷山水畫集》出版
    同時又遊歷我國名山大川,絕覽山川之勝概,得山水之靈氣,經二十餘年之刻苦,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卓有成就焉。」與古為徒樂不疲   筆墨山水寓真情文/鄒連忠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隨著繪畫實踐的深入,繪畫理論逐漸確立,被稱為中國第一篇山水畫論的是宗炳的《畫山水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視法則:「豎畫三寸,當千刃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遠」。與宗氏同代的王維,亦是縱情丘壑的人物,他在《敘畫》中提出了「望秋雲,神飛場;臨春風,思浩蕩」的怡情說,和「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的尺幅千裡說。
  • 繪出人間縹緲意,賞李翔山水畫作,感知筆墨學問
    繪出人間縹緲意,賞李翔山水畫作,感知筆墨學問圖/李翔 文/秋香山水入畫往往呈現出的自然的美感,但經過畫家的藝術加工,融入精神和個人感知,便能將山水畫作變為個性展現的一個媒介,凝聚成為個人審美標準之下的藝術形式。
  • 許俊的青綠山水畫,有著來自自然山水寫生的原型
    我作為此展的藝術主持在畫集的序言中寫道:「風格見精神也就是風格見性情,在已經有了生活積累和一定的筆墨功夫之後,畫作的格調高下、品味濃乏與否就成為評價的尺度。匆忙和粗率是我們這個時代藝術上經常出現的問題,既然山水畫的宗旨是與純淨的自然精神相接,那就需要畫家這個中介保存一份透明的、集中的和內在的性情,所謂人品即人的品性總會在具體的畫跡中顯現出來。」
  • 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 手繪山水&花鳥:以畫為詩,禪意澄明
    利用這種變化略施筆墨,豐滿它的形和意,可以說是文化的使然,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對話,在滿足審美訴求的同時,寄託著山水的情懷。正如中國山水畫寄託著中國人最深厚的情思,體味暢遊山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一山、一景、一人、一物,通過意境的渲染,格調氣韻鋪陳,展現民族文化底蘊和自由的性情。
  • 央美|梅婉婷畫山水,沒有山的山水
    遠眺平遠之處,蘆葦隨風擺動,似歌唱,似低吟,似群體起舞,蘆頭探纓點點,它,成為了主角…慣於每幅作品的自然生長,丘壑從性靈出發,或渾穆,或流利,或峭拔,或疏散。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隱者的閒適生活與寧靜的內心世界,似乎是我孕育新生命的數月寫照。己亥春末夏初,懷著朦朦的嚮往與期待,偶爾伏案塗塗抹抹,朗朗然,清澈且明亮的心情躍然筆端。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浦君藝術創始人胡桂忠與滿維起合影浦君藝術帶您從滿維起手中取畫如今滿維起的青綠山水在當今畫壇備受矚目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
  • 重鑄江山,再造自然的水墨山水畫大家之一賈又福作品欣賞
    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師從李可染、葉淺予、李苦禪、宗其香、何海霞、私淑潘天壽、石魯。苦心力學,矢志不移,致力於中國山水畫的教學與創作,如今將哲學引入化學,開創了觀化山水。繼黃賓虹、李可染之後,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開拓與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