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人間縹緲意,賞李翔山水畫作,感知筆墨學問

2020-12-14 藍鷹書畫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繪出人間縹緲意,賞李翔山水畫作,感知筆墨學問

圖/李翔 文/秋香

山水入畫往往呈現出的自然的美感,但經過畫家的藝術加工,融入精神和個人感知,便能將山水畫作變為個性展現的一個媒介,凝聚成為個人審美標準之下的藝術形式。

李翔多年來勤奮努力,創作大量美術作品,經過多個全國性重要展覽,作品被海內外機構收藏,出版作品幾十部,證明其在當代畫壇中的地位。

01筆墨學問不俗

筆墨作為山水畫作在演繹時的基礎,在畫家技法的堆疊下,將美感從傳統中剝離進行傳承,在千年文化中有著蓬勃生命力.

▲李翔 白雲載山山欲行

也成為民族審美標準的實際體現。筆墨和色彩的關係則是相互依存,但從表現形式來看,色彩更像是筆墨的輔助語言。

筆墨學問不俗,在其內涵中關乎筆法、墨法以及水的運用,加之畫家的寫作形態以及意象塑造的關聯,呈現出的畫卷意味便會從中而生。

▲李翔 淡淡山淺淺煙

而要想掌握筆墨中的紮實功夫,要從筆的勾、點、皴等以及墨的烘、染、潑等形態中尋求真相。

02筆墨關乎成敗

在畫卷中雖然筆墨為基礎,畫卷的興替構成還有其他技法,但是筆墨關乎畫面的成敗,如果沒有好的筆墨,構思便失去了意義。

▲李翔 祥雲疊翠

因此筆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繪就動人的畫卷,則需以筆墨的練習為基礎。

▲李翔 院靜聞疏雨 林高納遠風

筆墨能夠在相互轉化之間,將自然意象和畫家心境得到結合,連通思維和意識形態緊密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理想中的認知。

03筆墨蘊含大道

筆墨在山水技法當中也有著重要地位,行筆時需要關注線條的交錯和堆疊,疏密的程度也是關注重點。

加之線條的粗細和曲直,也是手上功夫,不可忽視。至於點的大小、力度的強弱以及畫面的虛實、高低,其實也是建立在筆墨的基礎上形成的。

▲李翔 花果山下

而山石之態正是依存於這些基礎特點當中,也因此可以從這些基礎中提升技法,將這些景致作為描繪對象,利用筆墨形態的轉變和處理,讓畫卷呈現出更為生動的層面中。

筆墨的處理如果能夠達到自然的程度,看似不經意實則用心,便能讓畫面的表現尤為具有韻律感,落筆在紙上需要有渾然天成之慨,而這種效果則需要長期磨礪。

▲李翔 山高仍有人家住 仙客未必能勝

如果能在筆墨提升中漸入佳境,筆墨中蘊含宇宙大道便能脫穎而出,領悟到「神與物遊,心手相暢」的感覺。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相關焦點

  • 於浮躁中尋覓幽靜,賞古人山水畫作,為心靈開闢淨土
    於浮躁中尋覓幽靜,賞古人山水畫作,為心靈開闢淨土文/錢毛毛當代社會熙熙攘攘間的世事浮沉,讓藝術欣賞這件事也沾染到了浮躁心理,脫離了修養束縛,在品鑑山水畫時也難免有種「銅臭味」,畫貴才是好的,卻忽視了「畫貴」究竟貴在什麼
  • 讀李翔的「漬色」山水法
    李翔 秋新古教堂 紙本設色 24×33釐米 2015眾所周知,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一生致力最多的研究就是「筆墨」問題。他認為筆墨是反映「自然之性」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語言形式,還是人生境界的終極體驗,他晚年總結並提出的「五筆七墨」可謂代表了現代中國畫語言的特徵。
  • 筆墨出於傳統,圖式呈現當代
    今天,與廣州鄉親見面的這一批畫作,更表現出他於水墨藝術上獨到的探索,正如他所說「這也是一次自我總結,通過畫展和觀眾交友交心」。  熟悉羅一平的人都說,他是一個讓人驚嘆的人。同時與觀眾見面的還有一本《羅一平·札記·繪畫》,本書的文字像古書一樣豎向排列,白底黑字,最妙的是這本書可以左右翻頁,左翻是羅一平對中國山水畫美學命題的學習心得,右翻是羅一平此次畫展的畫作。這本精妙設計的畫冊,正反映了羅一平美學理論家和國畫家藝海雙楫的高度。對於愛好藝術的觀眾來說,也不吝得到了一份賞畫和提升中國畫鑑賞水平的雙重大禮。
  • 「創作開運禮」設色山水華美大氣,清代劉彥衝繪《山水冊頁》
    山水本應該是抒發高雅情懷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淪為了追求華美效果的裝飾畫。他久居蘇州,擅畫彩墨山水,有吳門畫派的意韻。這套《山水冊頁》就是他的作品,共分8開,現遴選6開與大家分享,看一下清代中期畫家在學習傳統技法時的努力付出。
  •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就是「四王」,也是注意到筆墨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的。王原祁曾在京西御苑「入值」時遠望四周山水美景,而有讚嘆:「有真山水,可以見真筆墨。有真筆墨,可以發真文章。」而王石谷的好友笪重光著《畫鑑》,把現實與筆墨關係說得更直白:「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墨法,出潤州城南……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
  • 九能儒僧丹青妙筆繪山水,清代六舟和尚畫《棧橋行旅》
    六舟和尚對這些很感興趣,於是他常畫一些山水,用作結交朋友的酬答禮物。這幅《棧橋行旅》就是六舟和尚畫的一幅山水,畫中描繪的是商旅往來川蜀的場景。川蜀一帶多高山峻岭,往來十分不變,只能通過棧道跋山涉水。
  • 借古開今,筆墨飽滿,畫壇大師黃賓虹繪《湖山清夏》
    《湖山清夏》看上去並不「黑」,而是呈現出一種色墨並重的面貌。黃賓虹晚年常在西湖邊上寫生,在他的畫作中常常會出現側鋒用筆。因為寫生的時候,一手執筆,一手拿著寫生冊頁本,很難中鋒落墨,這樣的用筆特點融入作品之中就讓山石有了更多變化。畫中左上方的山石輪廓線中鋒與側鋒並用,既畫出了山石的穩,又畫出了山石的峭。有了這樣的根基,之後無論在用墨還是用色上大膽靈活都不至於破壞山的氣勢。
  • 山水奇珍新感知——LILY商務時裝攜手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全新合作系列
    LILY商務時裝 X 中國國家地理合作系列 用服飾描繪自然、感知自然中國人作畫、攝影,萬物皆為畫布,青山綠水皆可帶來靈感。設計師大膽地以服飾為畫布,把具有強烈中國美學意向的山川河流、動物生靈、文化藝術繪於服飾之上,無論是山水建築或是花鳥蟲魚,乃至宇宙星河,均可畫作衣衫裙裾上的點睛之筆,高度呈現出屬於中國文化的美好,令人驚嘆。
  • 筆墨丹青故鄉情!女畫家高詠梅繪就別樣長白山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2日訊 9月12日,由民盟濟南市委員會、濟南市歷下區文聯、民盟濟南畫院主辦的「溪山靜好——高詠梅山水畫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展出青年女畫家高詠梅的五十餘幅山水畫作品。展出畫作多以長白山為素材,具有樸拙清麗之美。其中《長白山下春來早》《長白即景》《快雪時晴》等作品最為矚目,引發觀眾連連稱讚。
  • 「藝展中國」逸氣山水·清風徐來——霍群洪國畫山水作品欣賞
    ·清風徐來——記著名畫家霍群洪文/史峰著名書畫評論家傳統山水文人畫的發展,在元代曾達到了一段黃金時期,期間湧現出了以元四家為代表的眾多山水畫家今得幸觀賞當代畫家霍群洪的山水丹青,他的山水畫亦是屬於典型的文人畫範疇,作品承襲了元代山水畫的創作風韻,古樸渾厚,淡泊篤定,眾幅山水作品,經由傳統中來,而又不為傳統所拘泥,實乃深入傳統而出筆新奇,簡潔生動,澄練不俗。
  • 率性灑脫,筆墨自由,杜瓊繪《秋山訪友》
    也有元代畫家筆墨自由的意趣。 杜瓊 秋山訪友 這幅《秋山訪友》是杜瓊的作品,根據畫中年款可以推算出這幅畫是他70歲那年畫的。一般來講,隨著年紀的衰老,畫家的造型能力和筆墨技巧都會呈現出退化的趨勢。畫家晚年的作品要麼精彩絕倫,要麼「慘不忍睹」。杜瓊屬於前者,精彩絕倫的那一類。全景式山水畫起來十分吃力,按照畫面布局分析,他應該先畫近景處的幾棵大樹,然後再畫中景處的高山,最後補足相關細節。他的創作過程存在著程式化的套路,但在筆墨運用上,呈現出鬆弛、自信、灑脫的美感。
  • 紫砂壺大師擅畫山水,陳曼生繪《溪山積翠》
    陳曼生擅畫山水、花鳥,風格清新別致,洋溢著一股灑脫不羈的逸氣。《溪山積翠》就是陳曼生畫的一幅山水。 在傳統繪畫中墨色可以替代一切顏色,比如自然界中沒有黑色的竹子,畫家用墨汁畫出的黑色竹子也不會讓人覺得無法接受。同樣,用墨色也可以畫出山水的蒼鬱蔥蘢。墨分五色說的是墨色的細微變化,同樣也可以理解為墨色能夠替代色彩描摹瑰麗多彩的大自然。畫中用淡墨皴擦出的肌理效果,從點及線而後過渡到面,讓山體變得蒼茫渾厚,綠色匯聚成濃綠遠遠望去就會透出黑色。
  • 人間至情寄筆墨|齊白石_網易財經
    此後逢白石翁的書畫展示,只要有機會必然一睹為快,包括拍賣會上的白石畫作(贗品自然不在少數)也因之見識不少。入門處有竹簾,仿佛看得到「人散後一彎新月如鉤」的簡潔清朗——策展人的巧思在其後不斷:一樓展廳入口設一白石,瘦骨嶙峋,後麵粉牆竹影,婆娑搖曳,讓人想見白石書畫風格與南方山水草木的關係(不過個人感覺此白石如再樸拙一些或會更佳)。因為上午約了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對話,只能先走馬觀花。
  • 雪韻禪心,一塵不染——解讀趙春秋冰雪山水之「淨」
    雖然經歷一千多年的時光流逝,其真跡均已遺失,但我們從傳王維所作《雪溪圖》《長江積雪圖》《江山雪霽圖卷》中所看到的都是極為渾融潔淨的畫面,為後世畫家們畫雪樹立起一個標杆:在純淨的白紙上畫出純淨的雪,景要淨,境界要淨,筆墨要淨,畫家的心更要淨,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標準,作品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雪純淨潔白、寒冷、清淨,化為水,滋潤萬物。
  • 陳樂︱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
  • 與古為徒樂不疲 筆墨山水寓真情 《鄭雁廷山水畫集》出版
    正是緣於對傳統文化的虔誠與熱愛,對國畫藝術的傾心與痴迷,雁廷潛心翰墨,寄情山水,師古人風範,師天地造化,從傳統中汲取深厚營養的同時,又樂於搜盡奇峰打草稿,將胸中的塊壘與激情化為筆下雄奇的山川,將大自然的神奇與靈秀傾注於飽含深情的筆端,展現出氣象萬千的山水之美。其山水畫技法精湛,氣息古雅,耐讀耐品。有畫作發表於《中華博覽》、《美術》、《中國美術報》等專業報紙與期刊。
  • 融西貫中筆墨山水自成風,訪「李家山水」創始人李可染之子李小可
    在中國現代山水畫領域,繼黃賓虹之後李可染是最具當代性的山水畫家。而李家山水的卓絕之處恰恰在於傳統筆墨形式中表現出嶄新的精神氣象,標誌著傳統山水畫的現代轉型,是以時代的感受改造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個實績。而雨後、密林、深山逆光就能體現出濃鬱的特殊性。父親在六十年代創作《榕湖夕照》,用墨和留白表現出的逆光濃蔭效果,又不同於西畫中的光,如何把逆光感與中國水墨結合在一起,這需要去不斷的實踐探索。
  • 水墨丹青人生路,筆墨有情繪華章——記著名畫家高雲生
    高雲生的繪畫作品細膩生動,筆墨追求神韻,構圖講究氣勢。名家言。其山水意境渾厚,心與象交融,情與景相通。讀其山,見山之骨,觀其水,悟水之靈,畫山川大河,則雄闊莊重呈現出時空無窮,大美無言之境。高雲生的山水作品呈現出四王、石濤傳統筆墨革新精神,筆墨精到,簡練,更深入的理解自然之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理解與實踐。
  • 他才是桂林山水的畫魂
    宗其香,一位經歷了痛苦和打擊的一位中國畫家,在沒有看到他的畫作之前,我也沒有聽說過他,當看到他很具有力量的山水畫時,我才決定要了解一下這位畫家,當我認真的讀完他的故事,心裡不由真的有點為宗其香老師所觸動。人家可是自學成才的呀!在人生的最後20年隱居的日子裡,創作了數不盡的桂林山水,與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創立了桂林山水畫新風。
  • 原來他的山水畫更妙,八大山人繪《山水冊》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八大山人在畫壇中的地位要高於石濤,人們對他畫作認可度更高一些。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八大山人的作品風格趨於統一,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都表現他脫俗的氣質與孤僻的性格。其次,八大山人沒有像石濤那樣,為了功名利祿由南到北跟隨清朝皇帝的腳步。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有一種「我不爽」的感覺。他的不爽來自於他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