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隨我探|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

2020-12-17 騰訊網

科技前沿

邊飛邊學!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深入開展,運載火箭在發射後,有可能會遇到沒有預測到的環境、沒有預測的事件發生等各種複雜問題。

這就需要火箭自己「會學習」、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作為一枚成熟的火箭,這是很有必要噠。

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目前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團隊已開始著手對我國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力爭在2025年使我國在役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20-10/21/content_1030556.shtml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在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生命的基因「藍圖」)發布二十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

最新蛋白質組草圖囊括了人體約90%的蛋白質,有望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從而為疾病預防和個性化醫學提供重要信息具有裡程碑意義。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66.shtml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

華龍一號是我國完全具備自主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10月21日15時09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標誌著機組正式進入帶功率運行狀態,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連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312.shtm

人類有望根治「痘痘」

臉上長「痘痘」一直是很多人的困擾,尤其是愛美的女生。

「痘痘」就是痤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病,但由於痤瘡發展的分子機制並未得到充分理解,導致人們一直都無法真正根治這一「小小」的皮膚疾病。

不過,現在可能有希望了!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0日發表一項衛生領域最新研究稱,英國研究團隊發現GATA6蛋白在痤瘡中的表達會減少,科學家建立起了人皮脂腺類器官最新模型,而GATA6蛋白這一新靶標的出現意味著新療法的開發和新研究方向的出現,或為人類根治這一常見皮膚病奠定基礎。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2_4763885.shtml

2025年,機器將替代8500萬工作崗位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設備代替人工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近日,世界經濟論壇(WEF)《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到2025年,「機器人革命」將使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被機器取代,我們正一步步走進「科幻大片」裡。

不過大家不必太恐慌,被機器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

文章連結: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01023/20201023630905.html

科學新知

冷漠可能是痴呆症信號

冷漠與痴呆症之間有關係嗎?

美國《神經學》雜誌近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重度冷漠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風險可能更大。

當老人不再想和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不再對他們的愛好感興趣,這些跡象可能表明老人有患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採取幹預措施將有益於這類老人的健康。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75.shtml

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新器官

你真的了解你的身體、知道你的身體有哪些器官嗎?先別著急下結論,我們來看下面的消息。

近日,荷蘭科學家意外在人體喉嚨上部深處發現了一組秘密的唾液腺。新器官平均長約3.9釐米,由於它們位於一塊被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之上,因此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咽鼓管唾液腺,這個新器官對於癌症治療中減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看來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還有很長路要走啊!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0-10/23/c_139460736.htm

鐵定甲蟲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破譯

你能承受相當於自己體重4萬倍的壓力嗎?

鐵定甲蟲能,這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他們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自帶堅硬的外骨骼前翅,即使被汽車碾過都安然無恙。

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有了人類夢寐以求的鎧甲。

近日,科研人員在它們的鞘翅中央觀察到了一連串形似拼圖的聯鎖關節。研究發現,這些關節的幾何結構以及它們的層狀微結構讓鐵定甲蟲的外骨骼實現了極其出色的機械聯鎖和堅韌性。這種鞘翅的結構特徵和物質組成,能讓鐵定甲蟲承受最大149牛頓的力(約為其體重的3.9萬倍)。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2_4763880.shtml

大滅絕使哺乳動物和鳥類變恆溫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曾使高達95%的生物滅絕。

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

據一項《岡瓦納研究》上的文章,科學家認為正是在這次滅絕之後,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同時開始了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的轉變。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69.shtml

247仄秒!短時測量世界紀錄誕生

你可能聽過飛秒和阿秒,但仄秒就比較冷僻了。

簡單類比一下,如果把1仄秒時間當成我們熟悉的一秒鐘,那麼真實的一秒鐘又變成了多久呢?差不多要2.8億億年!

日前,德國科學家首次研究了一個發生時長比飛秒短得多的過程——他們測量出光子穿過氫分子所花費的平均時間為247仄秒,這是迄今科學家成功測量的最短時間,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轉瞬即逝」。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0_4763536.shtml

相關焦點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
    該衛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將對這型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進行全面在軌驗證。東五平臺填補了我國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未來20年的大容量衛星應用需求。
  • 在人的喉嚨深處,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人體奧秘還有多少?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而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未知的秘密,雖然現在各國都在探索海洋和外太空的秘密,但我們人體的奧秘還存在著很多,在近段期間,外國科學家在人體當中又有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在我們的喉嚨深處,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奧地利科學家發現大多數人體內含有塑料顆粒
    這樣的塑料製品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沒有人會想到,一個最常用的物品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危害!奧地利科學家發現大多數人體內含有塑料顆粒!霍金的預言也許可以證明這一點!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塑料製品不僅給地球的生態循環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且開始危害我們人類!
  • 人體新發現:近些年來,科學家們所發現的幾個新的身體部位
    但事實上,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和神秘的機制,你知道嗎?科學家們其實在不斷發現新的器官和關於人體的新秘密。在近些年來,科學家們所發現的幾個新的身體部位,了解一下?名字叫做間質,並且這個器官可能是最大的人體器官!
  •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 未來人類會進化成為什麼樣?
    在今年的9月份,一篇論文的出現又顛覆了我們的三觀,人類的身體可能一直在持續的進化當中,因為在人類的喉嚨部位,有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器官,這是近三個世紀的時間內,第1次發現,那麼這一奇觀究竟是什麼呢?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 來搜狗英文搜索看外媒怎麼說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了一個從未被注意到的「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它可能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間質可充當「減震器」,減輕人體組織受到的損害,而且,其可能與癌症擴散有關。那麼,它有何特徵?能對人體正常運轉發揮哪些作用?鎖定搜狗英文搜索,了解國際前沿科學的新進展,實時瀏覽權威海外媒體的最新報導。
  •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 在喉嚨深處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美媒稱,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器官:藏在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這一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非常重要。由於其位置在一塊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這些新腺體的發現者稱它們為隆凸唾液腺。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潤滑和溼潤鼻和口腔後面的上咽喉部的,研究人員在9月23日的英國《放射療法與腫瘤學》雜誌上寫道。報導稱,這是個意外發現。
  • 小孩才玩遙控飛機,科學家:我遙控人體細胞! | 一周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幾種常用藥物(包括一些消炎藥、降血脂藥等)與抗生素類似,會促使細菌的DNA更多、更快地與周圍環境中的抗藥性基因結合,從而獲得耐藥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由於非抗生素藥物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我們應該多關注非抗生素藥物可能導致的危險後果。2石墨烯竟可遙控神經元活動
  • 火箭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落後於美俄歐和日本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任沁沁 王敏)「中國運載火箭作為實現國家和平開發利用空間的前提和基礎,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不久前的一次宇航發展內部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談及這樣一個話題,引發與會科研工作者的深思。
  •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美媒稱,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文 / TIER2020-10-23 08:03:36來源:FX168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美媒稱,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器官:藏在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這一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非常重要。
  •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任務,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介紹稱:「長徵八號是一款兩級半構型火箭,2017年5月正式批覆立項。
  • 實探江寧高品質次新房,意外發現……
    對於這個小區,我真是印象深刻,於是也激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小區現在到底如何?曾經中籤率僅1.2%,江寧限價盤漲幅明顯!這裡先說下,我為什麼會對武夷名仕園這個小區印象深刻?實探:小區房齡新、樓間距大,但綠化率低、景觀少武夷名仕園位於江寧大學城板塊,小區對面就是南廣傳媒學院,臨近方山風景區。但是小區距離地鐵站較遠,最近的地鐵站就是中國藥科大學站,從地鐵站轉公交到小區差不多20多分鐘。昨天早上,冒著風雨,我在9點多來到了小區。
  •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能力空白
    「長八」火箭首飛成功,將填補中國在太陽同步軌道3-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也將為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22日12時37分,隨著一聲巨響,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36期: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揭曉
    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揭曉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最終評選結果揭曉: 「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 「錢學森傑出貢獻獎」10名, 「航天貢獻獎」267包為民構想「航班化航天運輸」:計劃2045年1小時全球抵達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會上表示,中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找不到受體這扇『大門』,就更不可能『進院』了。」李文輝說。自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都相繼加入「尋門」之旅,然而之後的40多年裡仍無法覓其蹤影。
  • 星際移民或將實驗,科學家發現一種物質,可用於打造月球殖民地
    2019年7月,印度為了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登月成功的國家(前三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發射了一枚名為「月船二號」的無人探測器。結果,在距離月球背面約2.1公裡時,月船二號突然與地面失去了所有聯繫,並發生劇烈爆炸。至此,印度的登月計劃被迫宣布失敗。
  • 不止長徵五號,新一代長徵運載火箭家族個個不凡
    執行「嫦娥五號」任務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抓總研製,除了這位個頭大、分量重的「明星」,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新一代長徵火箭家族還有許多成員,他們個個都不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錢航博士向記者介紹了長徵運載火箭家族的「明星」們。
  •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中含有微塑料,這還不足以引起重視嗎?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中含有微塑料,這還不足以引起重視嗎?「無處不在」的塑料曾經科學家在深海6000米處所捕獲到的魚類生物,它們的體內已經含有塑料微顆粒了。這並不是終點,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這些體型比較小的魚,會被大魚吃掉,經過層層的疊加,最終這些大魚會被人類捕撈端上餐桌,進入人類的體內。
  • 一周裡中國航天人經歷了什麼?
    編輯:崔相光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圖為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