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觀經四帖疏》18
後皈依什麼,皈依佛,你要嚮往,皈依佛皈依什麼,皈依極樂世界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皈依這個變化所作。這就叫佛。你皈依法,皈依什麼法,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就這麼修。你皈依僧,鐵定了一生補處,這也是皈依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能夠鎖定這樣的皈依,你能把淨土的修法,推至放大到這個層面。
那麼我們才這裡講到的說,帶著淨土的發心,透過皈依三寶的功德,那麼把自己的心調到究竟大方便,顯究竟這個往生之法上。千方百計地調,這才能入道。好,那我們再看看下面幾句,這是叫「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下面叫:「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這兩個偈頌,大家看到了,實際就是給定調。
就是說皈依的這個根本法,皈依所對的這個根本境,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願入彌陀界。那我們前面講的想必還沒有理解錯,它是這麼一個皈依。那大家看,總的來看,剛才我們讀的這兩個偈頌,是屬於發願,前期的發願。後面的十二個偈頌,一直到第五頁的這些,五個字五個字的這個,那麼這屬於正歸敬三寶。其實歸敬三寶裡邊,前七個偈頌也是歸敬序,就是主要針對歸敬的內容。
後五個偈頌是發起序,就是說我為什麼要造這部論典,皈依完了以後,再講我為什麼要造這個論典。總而言之,這就叫正明發願歸三寶。什麼叫道和俗?各位居士同修知道什麼叫道和俗嗎?什麼是道和俗?你們聽過我們跟師父們一起統稱叫四眾弟子,這個話聽過嗎?有時候佛門裡邊又講叫七眾弟子。出家修道者就稱之為道,出家有五眾:男眾,女眾。
男女眾裡邊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一個式叉摩那,這五個都算是出家眾,在古印度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就是在座的男居士和女居士,叫優婆塞,優婆夷。你們不是皈依了三寶受五戒以後就叫優婆塞,優婆夷,就近事男女。我們合起來,我們都叫,大家不要忘了我們都是佛弟子,同在解脫路上,把手同行的。
道友也是一個稱謂,同修也是一個稱謂,那麼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友也是一個稱謂。所以這裡叫「道俗」,就是指的在家出家,合起來四眾七眾弟子。那當然我們也知道,這個道和俗,不是我們通常說還有道教,還有什麼其他的宗教,這個「道」是講的佛中道實相的道,就修這個道的。如果你離開這個道,就屬於外道。這個「俗」,不是指的完全不了解佛法什麼的這些凡夫俗子。
是指的受了三皈,甚至五戒,已經皈依了的佛的俗家弟子、外護弟子。這叫做道俗,這裡講的這些。後面的叫「時眾等」,才是指的歪打正著,剛好來了,正好在這個法會裡邊。所以大家要看到,淨土的微妙就在這裡,能化的主,就是佛要講這個法,這個善導大師要注這個法,弘揚這個法的時候,剛好有人遇上這個法。有的遇上了他很明白,有的遇上根本就沒明白,稀裡糊塗今天坐在這就聽了,這也叫做「時眾等」。
什麼叫時眾,就是正好碰上他來了。就像我們去普濟寺,正好師父們在唱誦梵唄,哇你一聽聽得特別相應,跟觀音菩薩親臨來了一樣,就淚如雨下。這個就是你正好碰上了,善根顯發了。他這裡講的這個情形也是這樣的。而且這個「時眾等」,不僅僅是當時善導大師所在的時代,我們現在,我們坐在這也算在時眾等的這些時眾裡邊。
因為這個佛的教法,善導大師注釋的這個遺教,流布到咱們此時此刻,我們在這個時間段裡邊,所以叫「時眾等」。那大家要參究一下,這一句話也很微妙,為什麼叫「時眾等」?正好說明什麼,淨土法門它就是這麼個特色。你看佛講的時候,也是這麼一個特色。韋提希或者說緣起中請法的時候,也是這麼一個特色。法藏比丘當時要作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是這麼一個特色。什麼特色?就是說他不想自己修行。
你知道嗎,他在這裡就講到,他不在自己修行斷了多少煩惱、證了多少實相上論,他不在這個上面論,他就看你能不能碰得上這個法,能不能承擔這個法,彌陀救度的法。所以我們一直說,不在斷惑多少,而在遇緣大小。你正好混到這堆人裡邊來了,你就得度了,就這麼個法。所以叫「道俗時眾等」,它有這樣的內涵在裡邊,那我們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