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群體,就是那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隱士高人們,明明胸中韜略可敵百萬甲兵,卻硬是能夠寧願逍遙在天地之間,與明月清風為伴,也不願為了塵世的功名利祿而有所束縛,但是,往往在世人受到了無法解救的大難之時,又會及時的現身而匡濟時難,以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你這話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啊?還真不是,別看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但是真正決定其走向的關鍵節點也就那麼幾個,而在這幾個關鍵的節點之上,那些身不當難而退隱林泉的隱士高人們,往往起到了關鍵而決定性的作用,正是他們,才使歷史的走向沒有偏離大道,也才造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一脈相承而沒有產生斷續。
比如說在渭水之濱垂釣的姜子牙,本來是隱居林泉得逍遙自在之身(也有人說他是裝的),以他的智慧才能,如果不出來匡濟時難,而是只求保全自身的話,我相信一點問題都沒有,那麼是什麼讓他們放棄了自身的安危而毅然決然的要出來用世呢?在《易經》蹇卦的上六爻之中,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蛛絲馬跡的啟示。
蹇卦上六爻: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蹇卦上六爻以陰居陰,當位得正,處蹇卦之極而下與九三爻相應,是一方面處在無路可走之極端不利之境,另一方面卻也說明其身處蹇難之外的事實,如果上六爻不主動發心去匡濟時難的話,是大有可能置身事外的。
退隱林泉,遠避世事紛爭,本來是那些閒雲野鶴一般的世外高人們所希望的,可是為什麼在天下有難之時,他們又會義無反顧的主動置身於紛爭的漩渦之中呢?而在成功之後又會急流勇退,不爭功,不為名,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素書》原始章第一中說:「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這幾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那些退隱林泉的隱士高人們的所思所想。
在天下無事之時,這些人「閒來靜享無事福」,一旦天下紛爭不斷之時,這些人又心切時艱,深懷憂國憂民之心,不敢以自己身不當難而放棄自己的責任,將事情置身事外,因為這些賢人君子,德行完備,胸懷百萬兵甲,深知能力越大,責任便越大,以平定天下之亂、使天下之人安居樂業為己任,所以才會一心尋找合適之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比如說姜子牙找到了周文王,便是爻辭中所說的「來碩」,碩者,大也,來碩者,九五至尊之爻得上六爻之輔佐而匡濟時難之謂也,如果姜子牙沒有找到周文王,那麼其是否還能夠匡濟時難,建功立業而名垂青史,恐怕就不一定了,所以上六爻與九五爻,是君臣同德而相成。
上六爻居蹇難之十伋,極則生變,而且上六相應的九三爻也是與九五爻同功而異位的人,上六爻行危知止,既與處在下卦的九三爻相應而得眾,又與君爻九五相比而相隨,同心同德而與天下共濟蹇難,則蹇難可出而有功,所以其結果是十分吉祥的。
讀懂了蹇卦的上六爻,也就大約的知道了那些身不當難的隱士高人們,為什麼要出來匡濟時難了,不知大家對此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