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貴軍為「鄉建藝術家」頒獎(央廣網發 寧海縣宣傳部供圖)
央廣網寧波12月17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徐銘懌 儲玲琴)「我的作品叫『喜悅』,手織棉布以傳統植物染方式,刺繡、縫製後做成各種工藝品。」站在田野舞臺上的寧波市寧海縣前童鎮前童村村民童雪汀,剛剛獲評五星級「鄉建藝術家」稱號,看著臺下滿座的村民,顯得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興奮與自豪。12月16日,像她一樣,來自寧海各個地方的70餘位普通村民,走上位於寧海大佳何毛洋村的「鄉建創意藝術節頒獎典禮」的舞臺,領取獎項,當起「鄉建藝術家」,分享他們用藝術改造鄉村的經歷與感悟。
村民變身「鄉建藝術家」,源於一場大賽。今年10月,寧海啟動首批「鄉建藝術家」星級評定暨「鄉建」創意大賽,邀請各個鄉鎮的民間技藝高手報名參賽。11月25日,選手們根據技能特長,或單獨或組團參賽,木匠、漆匠、石匠、花匠、蔑匠等工匠各顯本領,圍繞毛洋村內一處破舊的四合院及周邊,劃定地方,打造作品,角逐獎項。大賽將綜合作品的技藝技能水平、創意水平、啟發意義等方面,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授予選手們一星級至五星級「鄉建藝術家」稱號。
現場,「鄉建藝術家」們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我這個作品定名為匠魂,採用本土材料,糅合寧海西鄉傳統的『五匠』元素進行綜合創意,裡面有石匠、泥水匠、木匠等,花了3天才想出來的。」剛剛獲評五星級「鄉建藝術家」稱號的葛招龍,是岔路鎮湖頭村裡的一名木匠,平時就是奔走各地以修復古建築為主。「作品詮釋的是匠人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終一生、愛一事』的精神。」
當天,在四合院內,「鄉建創意館」正式揭牌。走進四合院,左手邊一面「星空」燈光景觀映入眼帘,煥然一新的地板上,放著木雕、竹編籃、書畫等藝術作品,一座半開放式的茶寮,抬眼是一片錯落有致的小花園,一群用銀杏葉做成的「蝴蝶」停在果茶壺上……四合院裡廢棄的老物件重現原有的活力。房間外的牆壁上,掛著幾幅用廢舊牛仔衣物拼貼而成的山水畫;房間內,創意版「湯包」也引人注目,每一處都富有創意和韻味。
一次藝術的大賽,讓村莊煥發新活力,也激活了村民內生動力。看「鄉建藝術家」們幹得火熱,村裡的老百姓也坐不住了。毛洋村村民劉滿才和他的「三泰鬥笠團隊」,在原本破舊的到地上,用大大小小千餘根竹篾絲,拼接、編織出一個高約3.5米,直徑4.5米的碩大鬥笠。「這個鬥笠不僅美觀,而且村民也可以來這裡坐坐,遮日擋雨。」說起自己的作品,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劉滿才今年58歲,13歲開始學篾作,21歲改行做木匠,已經38年沒有做竹編了,這次正好借「鄉建藝術大賽」重拾自己的技藝。「我來參賽,就是想證明一下,搞藝術也不難,村民自己動手打扮村莊,更有意思!」
據了解,寧海首批「鄉建藝術家」星級評定暨「鄉建」創意大賽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人才強縣戰略,以民間人才「鄉建藝術家」星級評定為抓手,充分激發基層群眾的內生動力、匯聚分布在各行各業技術能手、傳統匠人等對象的文化創意,培育和發現一批帶不走的「鄉建藝術家」。現場,共評出三星級以上「鄉建藝術家」45名,優秀「鄉建藝術團隊」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