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嘗鮮|《梁衡的21堂作文課》:橫看成嶺側成峰 文章要有新角度

2020-12-12 封面新聞

文/梁衡

蘇東坡有一首寫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從遠處看是一座山峰,尖尖的。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的時候,它就不是尖尖的,而是長長的一條線,橫看成嶺了。這首詩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講了一個道理,一個事物你從不同角度看,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

寫作也是這樣。有的文章為什麼不好看,就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角度,總是在重複,原地踏步,自己還不知道。全國每年出版的小說、散文集、詩歌不計其數,讀者都懶得看。什麼原因呢?就是作者老在重複,今天寫了一篇遊記,明天換了個地方又寫一篇遊記,今天寫山,明天還是山,總是一個面孔。突不破,不出新。

我曾經因此寫了一篇短文,《砍的不如旋得圓》。如果你拿一塊木頭,想把它砍成圓球,一刀一刀地砍下去,肯定會越來越圓。但是你再怎麼砍,也不如在車床上幾秒鐘「唰」的旋一下圓,為什麼呢?因為你那個是手工砍的,他是機器旋的。文章也是這樣,你總是用同一種素材、同一種手法,等於是在不停地砍。寫文章最怕原地踏步式的重複。

要注意兩個情況,一是儘量不要和別人重複,別人寫過的題材、角度、立意等等,就不要再寫了。再一個是不要和自己重複,自己寫過的同樣題材、立意、角度,等等,也不要再用了。只有克服這兩個重複,才能寫出最好的東西,我曾有一首談寫作的詩,專講這個道理:

文章從來無中求,恥踩前人腳印走。

文不驚人死不休,篇無新意不出手。

但是有同學可能會問,怎樣才能出新呢?最好當然是選新題材,寫過去沒人寫過的。如果遇到了舊題材,我們就換一個新角度。世界石油大會有一年開會,會議的邀請函上有一段話,我覺得對我們寫文章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曾經無數次地在新地方用老方法發現了石油,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發現了石油。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發現過石油。

我們寫文章也是一樣,你不可能用老的題材、老的方法寫出一篇新文章。

下面,我用自己的文章舉例,來說明怎麼換一個角度讓文章更新鮮。我寫過一篇文章,名叫《夏感》,為什麼它會被選入語文課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這是一個別人很少寫的題材。在寫四季的散文中,寫春天的最多,寫秋天的次多,寫冬天的也有,但是寫夏天的卻很少,幾乎沒有。因為大家寫得少,你寫了,當然就很容易選上。我們來看一下其中的句子。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扑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扑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經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這種描寫過去很少見到,我在文章裡也說:「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閒情逸緻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而我卻要大聲地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別人不寫你寫,這就是新意。

還有一種情況,舊題材、舊內容,怎麼能夠出新呢?有一年我和幾個作家應邀去江西宜春的明月山採風,主人很想讓我們寫一些文章,但是看了兩天,也沒找到感覺。最後很多人都走了,只剩下少數幾個人,第三天大家說咱們乾脆不坐車了,邊爬山邊看。回來後我寫成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大家都覺得有新意,文章裡寫到了竹子,這也不奇,奇的是很少人知道竹子還分公、母。

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幾不見土石,全為翠竹所蓋;河卻無岸無邊難見其貌,其實就是兩山間一谷。谷隨山的走勢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漸行漸高。谷間只有四樣東西:竹、樹、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橫飛,竹木相雜,堆綠染紅,好一幅深山秋景圖。

石頭一色青黑。大者如樓,小者如房,橫空出世,雜布兩岸。有那順洪水而流落谷底者,無論大小皆平滑圓滾,俯仰各態。雨,似下非下,朦朦朧朧,溼衣潤膚。正行間,路邊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圍藤樹橫繞圍成天然扶欄,我說好個「一石觀景處」。憑「欄」望去,只見竹浪層層,滿川滿山,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近處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蘇東坡詩意「竹外一枝斜更好」。

竹子這東西無論四季,總是一色的青綠,永葆青春朝氣。大家就說起蘇東坡,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說到城裡菜市場上賣的竹筍。主人見我們對竹感興趣,突然說:「你們知道不知道,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們一下子靜了下來,都說不知。他說:「你看,從離地處起往上數,找見第一片葉子,單葉為公,雙葉為母。」眾人大奇,撥開竹子一找,果然單雙有別。我自詡愛竹,卻還不知這個秘密。大家又問,這有何用?「採筍子呀!山裡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這山原來不只是為了人看的。

開始講到的竹、竹海、竹浪滾滾都是給人看的,最後突然引出一個能吃的竹子,以及吃竹筍的訣竅。披露了一些新的知識、新的信息,舊題材就有了新內容。這裡主要用到了採訪的功夫。

再看我寫的另外一篇文章,《方志敏的最後七個月》。

方志敏是大家熟悉的一個革命領袖。紀念長徵勝利七十周年時,我很想寫一篇關於方志敏的東西,當時寫方志敏的文章很多了,要找到新的角度才行。我把《方志敏全集》讀了一遍,又到他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包括他犧牲的地方走訪了一遍,回來以後我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從他被捕入獄到最後就義,一共不到七個月。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居然在近七個月裡寫了二十萬字的文章,這些文章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用這七個月來折射他的人生,寫成了一篇五千字的長文,發表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後來獲得首屆「方志敏文學獎」。

在中國的土地上有很多古樹,過去我們對古樹的觀察,一般都是看它的外形,古老蒼勁,或者樹形長得很怪。那麼,古樹身上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關注的東西呢?近幾年來我在幹一件事情,就是挖掘古樹身上所記錄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揭示樹和人的文化關係。從這個角度上來深挖,我寫成了一本書,叫《樹梢上的中國》,並且致力於創立一門「人文森林學」的新學科。這本書前面有一首序詩,可以看出我研究古樹的角度。

在伐木者看來,

一棵古樹就是一堆木材的存儲;

在科學家看來,

一棵古樹就是一個氣象資料庫;

在旅遊者看來,

一棵古樹就是一幅風景的畫圖;

而在我看來

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教科書。

我在中學時期對數理化是極無興趣的。那枯燥的公式定理,算不完的習題,一想起就頭疼,所以數理化成績並不好。到後來懂得自覺去學,也就是說有了興趣時,讀書的最佳年齡業已過,真是後悔莫及。我又留心一下,為什麼文學能引起一般人的興趣。一生不做理化實驗,不演算高深的習題,這樣的大有人在;一生不讀一篇小說或散文的人幾乎沒有。

另外,數理化是邏輯思維,與文學的形象思維不同,它沒有曲折的故事和生動的形象,自然也就枯燥些。倘若沒有專門的目的和壓力,人們很難去親近它。我想,能不能借文學之力培養數理興趣,變苦為樂呢?於是,我就想能不能用小說的形式,將那些數理化方面的知識寫出來。一九八五年的時候,我開始了《數理化通俗演義》的寫作,並在《科學之友》雜誌上進行連載,四年後出版成書。

這也是一個找新角度的例子,我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針對數理化寫一些教輔類的東西,而是換個角度,挖掘每個公式、每條定理背後的故事。要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一部自然科學史絕不比一部社會科學史遜色。這本書自出版至今三十五年來暢銷不衰,總銷量近一千萬冊,深受中學生們的喜愛,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害怕學習數理化的孩子。

我們來小結一下。上面舉到的例子有山水,有樹木,有科普,有革命領袖等題材。不管是什麼對象,我們在處理的時候,都可以換一個角度,從而挖掘出一些新的東西。我不把樹當木材看,而當人文記錄來看;我不把科學發明當枯燥的公式定理看,而當故事來看。換個角度,就能看到事物不一樣的地方,就能看到別人沒有看見的東西。這樣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相關焦點

  • 50年寫作經驗首度公開,梁衡講述21堂作文課
    梁衡是在世作家中,文章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作家,也是中考、高考閱讀理解文章常選作家。近日,《梁衡的21堂作文課》由閱文集團華文天下出版發行,這是梁衡老師五十年寫作經驗的首度公開,他用21堂作文課,為學生們講述他獨創的寫作方法,記住這個公式:兩個方針+三層美感+五個訣竅,孩子寫作文不用愁。
  • 沙雕押韻很可愛的rap的文案:橫看成嶺側成峰,帥哥都是我老公
    今朝有酒今朝醉,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Have a drink today,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興衰兩千年》——「橫看成嶺側成峰」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這是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所寫。用以說明,歷史不僅僅代表了過去,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擁有一種了解過去文化和歷史的習慣,才能給自己以文化自信心。
  •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與方法不同,給人的綜合感受也就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提供的視角不是靜止的、平面的,而是活動的、立體的,給人以峰迴路轉、煙霞明滅的藝術感受,以及妙不可言的意境。有時候,它們甚至會突破空間局限,使有限的畫幅產生「無盡」的效果。南宋李嵩的《西湖圖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中國古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佛教中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身上,以為像牆;摸到鼻子,以為像棍子。可見,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有位青年畫家,為提高畫畫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滿意的畫放在公眾面前,請大家用筆點出不足的、不好的地方來。不一會兒,整幅畫就被點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畫還有這麼多不足之處。於是,他很灰心。
  • 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又如何求同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所敘述的是詩人從不同角度觀賞同一座廬山,而呈現在眼前的風景卻是不一樣的。這句詩也揭示了一個道理,同樣是一個問題,由於人們所看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 由於觀察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對世界所產生的感性認識也不同
    觀察角度不同帶來的生活滿足實際上這一點與第二點是相似的,都是由於將幸福作為一種由心態或期望決定的滿足之後而帶來的困難。不同的是,標準過低更多指的是相對於其他人來說生活於較不利環境中的人們通過自我心態和期望的調整而獲得滿足感,觀察角度的不同則針對的是同一個人對自身生活環境觀察角度的轉換而帶來生活的滿足,然而這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人對自我生活的心態與態度問題,亦即同樣可能陷入一種態度決定論。
  • 換個角度看世界,跳出世界看自己,尋不一樣的人生
    當我們跳出圈子看自己,換個角度看世界,你就會發現許許多多的不同之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其實用在生活中,也是適用的。「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像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這是詩人海子寫過的一句話。
  • 換個角度看問題,您得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事情,並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看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人是高級動物,具有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但往往也局限於真實背後的認知障礙。
  • 【影像】換個角度看世界
    以下文章來源於華哥圖文 ,作者楊廷華 華哥圖文分享原創圖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欲窺全貌 必須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智者必察
    剛才我煮飯之時,有灰塵落到飯中,想著扔掉總是不好,於是我就把髒的米飯抓出來偷吃掉了,現在食物已經不潔淨了,怎麼能拿來祭祀祖先呢?」孔子於是感慨道:「親眼所見,亦非真實。」我們在生活之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自己看到一些東西,只見其中一段,未知全貌,便開始胡亂猜疑,以為自己所見即是真相,徒給自己增加了無盡煩惱。
  • 蘇軾是這樣看待為人處世的,確實精闢,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譬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就啟迪了人們: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而這也是蘇軾為人處世的一種方法。所謂為人處世,就是指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的處理方法,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題西林壁》,便是和蘇軾為人處世的方法息息相關。正如前面所說,就算是很平常的自然景物,在蘇軾眼中也會蘊含深刻的道理。
  • 攝影角度和模式不同,效果就不同
    你是否有這樣的疑惑:拍攝同樣的內容,為什麼別人拍攝的照片效果更好看呢?其實,影響拍攝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對焦是否準確、構圖是否合理、拍攝角度是否有變換等等。其中,我認為有一條非常重要,在拍攝活動中,即使拍攝同一對象,我們也要嘗試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拍攝模式,拍攝角度與模式不同,呈現的效果也就不同。這讓我想起了北宋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告訴我們: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會不相同。
  • 人像拍攝怎麼找角度?
    來源:新浪眾測作者:拍照阿喵詩中寫到: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觀看到不同的風景。在人像拍攝中,拍攝角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態也是絕不相同的。有的人長得很可愛,卻是塌鼻梁,有的人從正面看長相一般,卻有非常驚豔的側顏;只有發現了人物面部漂亮的角度,才能拍出漂亮的效果。人像拍攝角度到底有多重要?1、拍攝距離與臉型的關係拍攝距離是被拍攝者與相機之間的距離。
  • 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後漢書》記載:"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劉昭注引南朝宋代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老,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指為仙人之廬而命焉。"意思是說,相傳殷周間有匡姓兄弟結廬於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