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10萬畝,海工裝備年產值650億元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11月29日上午,來自全國海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齊聚煙臺,參加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共商海洋經濟發展大計。這一全國性的海洋經濟大會為何選中煙臺?煙臺又是如何打好「海洋牌」?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從「四個之城」出發給出了答案。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張術平表示。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煙臺踏在山東推動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戰略性轉變的關鍵節點上,正在悄然崛起。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近年來,煙臺市累計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多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多億元,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110萬畝。煙臺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個,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國家級14個,佔全國的1/8,全市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2018年10月,全國首場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在煙臺召開,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煙臺「海工+牧場」聯動模式;「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三大海洋牧場模式,同時,煙臺海洋牧場經驗也入圍全國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評選。
作為工業大市、海洋經濟大市,煙臺海工裝備產業基礎雄厚,擁有一流的海工產業、一流的海工產品、一流的海工研發隊伍,形成了以中集來福士、傑瑞集團等為骨幹的海洋工程裝備及配套企業群。2019年,全市海工裝備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其中,中集來福士升級版的「藍鯨2號」再次從煙臺建設母港開赴南海執行可燃冰開採任務,實現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中集「泰瑞號」作為發射船、海陽基地作為合練基地,助力我國首次火箭海上發射試驗成功。傑瑞集團成功推出全球最大的電驅壓裂成套裝備,打破國外技術及裝備壟斷,將我國頁巖氣開採成本降低46.7%。
海洋旅遊,煙臺風景獨好。煙臺市以中心城區都市休閒核、蓬萊長島生態旅遊核、濱海一線文旅體驗帶「兩核一帶」為重點,深入推進旅遊向海發展,構建起「海陸空」「白+黑」全域全時的海洋旅遊休閒產品體系。
煙臺還全力打好渤海攻堅戰,做好海水養殖汙染防控,騰退、拆除近岸筏式養殖區20餘萬畝,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推進海上養殖環保浮球升級改造、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升級改造工作。全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到8處,保護區面積2.56萬公頃;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21個,其中國際級7個,約佔全省的60%;年培育各類水產苗種3500億單位,成為全國領先的海水健康苗種供應基地。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youna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