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潛水航母嗎?日本這款潛艇幫了美國一個大忙?

2020-12-16 全球防務看點

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於飛機航程限制,戰鬥機要想在遠洋作戰中發揮作用便離不開航空母艦的幫助,也正是因此,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擁有航母數量的多少就基本可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你可知道,除了航母外,世界上還存在一種能搭載攻擊機的潛艇?

沒錯,這種能夠搭載飛機的潛艇確實曾短暫地出現在世界上,由於其奇特的性能,因此也被稱為「水下航母」。近日,《國家利益》雜誌發布一篇文章就仔細闡述了這一奇怪的「水下巨獸」。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周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兼珍珠港襲擊事件發起者山本恭六郎上將突然腦洞大開,提出一個奇怪的想法——發展一種可搭載飛機的水下航母。他認為,一旦日本發起戰爭,那麼這些來自海底的「航空母艦」就能像雨水一樣在美國主要城市投下炸彈,這可以導致美國人民「失去戰鬥意志」。換句話說,山本就是想換一個手段來一次「珍珠港第二」,以對美國造成更加強大的破壞。那麼這樣一款潛艇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圖為 伊四百型潛艇設計草圖

相關資料顯示,這種「水下航母」的正式名稱為I-400系列潛艇,也被稱為伊四百型潛艇,在山本的初步構想中,這款潛艇能夠在不加油的情況下行駛40000海裡,因此,伊四百型潛艇將載運1750噸燃料以及足夠147-157人的機組人員在海上生存四個月的食物,當然,最大的看點就是其搭載轟炸機的能力。為了能夠順利搭載飛機,潛艇頂部機庫至少需要100英尺(約30米)長,同時還必須足夠堅固,否則飛機很容易在海水壓力或是遭到浮出水面時敵機攻擊下被毀。在綜合考慮所有因素後,這款排水量約為6560噸,長約400英尺(約合120米)潛艇的建造計劃便提上了日程。

在日本海軍最初的計劃中,他們原本應該建造18艘伊四百型潛艇,總共可攜帶36架攻擊機,足夠形成一支戰力強大的特種攻擊部隊。然而這個計劃在日本軍方內部卻遭到了阻礙,最後導致建造數量被大削,為了彌補數量缺陷,日本海軍決定將伊四百型潛艇可搭載的轟炸機數量提升到三架,而且讓I-13和I-14這兩款I-400的「閹割版」也能夠搭載兩架轟炸機。

圖為 I-400系列潛艇模型

在建造計劃被批准後,日本海軍很快便開始進行這種「潛射艦載轟炸機」的研究。據悉,在1943年11月8日,日本這款被稱為「晴空風暴」的愛知M6A潛艇潛水/魚雷轟炸機成功首飛,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潛射攻擊轟炸機。然而首飛成功剛過去沒多久,這項工程又面臨一個問題——由於美國海軍的封鎖,日本的鋼材供應特別短缺,這導致伊四百型潛艇的最終數量被削減到五艘,外加兩艘I-13和I-14。隨後在1944年和1945年,伊四百型潛艇的前兩艘I-400和I-401分別交付給日本海軍,開始投入使用。那麼這款「水下航母」戰場表現如何?真的有發揮作用嗎?

雖然這兩艘潛艇成功服役,但是他們卻面臨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沒有飛機可用。由於生產效率以及技術方面的原因,愛知轟炸機在訓練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可是當日本海軍好不容易解決這一問題時,時間卻來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對於伊四百型潛艇開發者有泉來說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於是在將關於伊四百型潛艇的機密文件、愛知轟炸機和相關武器沉入海底後,有泉選擇了自殺,而這個關於「水下航母」的神奇計劃也徹底終止。

圖為 愛知M6A潛艇潛水/魚雷轟炸機

雖然關於伊四百型潛艇的研究資料都已石沉大海,但是接手了日本海軍剩下三艘伊四百型潛艇的美國海軍依然從中得到了不少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彈道潛艇,也因此,在不少美國人眼中,這款來自日本的「水下航母」可以說是幫助美國贏得了冷戰。

相關焦點

  • 從潛艇出發:二戰日本曾有潛水航母,載3機欲攻擊美國本土
    ■日本海軍的91式小型水上偵察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潛艇搭載水上偵察機之一。 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潛艇搭載的主力機型是1940年研製成功的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由空技廠和九州飛機公司聯合開發。該機組裝方便、結構巧妙、主翼摺疊,時速240千米/小時,在戰爭初期曾從潛艇出發,轟炸了美國西海岸,是唯一攻擊過美國本土的日本飛機。
  • 日軍二戰造潛水航母,隱蔽突襲美國本土,載3架戰機塗星條旗
    舊日本海軍的「潛水航母」就是航空母艦加潛艇,這種航母搭載什麼樣的飛機呢?史上第一次空襲美國本土的施行者,正是該種航母的艦載機。他對森林投下兩發燃燒彈(共計155公斤),這個量相比約兩年後美軍重型轟炸機B-29對日本本土猛烈的空襲,簡直不值一提,但這畢竟是史上首次「敵機空襲美國」,給美國人造成心理上的衝擊不容忽視。之後,直至2019年的現在,除了這架舊日本海軍的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以外,再無一架軍用機空襲美國本土。
  • 日本偷偷造航母,還沒服役就被美國潛艇擊沉
    日本的「信濃號」是當時最大的航母,也是歷史上最短命的航母。造船廠方面只能不分日夜趕工並忽視大量的次要流程,在1944年勉強宣布建成,在11月份加入現役,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細節沒有完成,還需要建造和調整「信濃」號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質很差,要他們能夠成功熟練操縱這艘軍艦也得需要數月的時間,由於工期短,美國對日本航線封鎖導致物資短缺,國防工業,包括所有的配套工業都遭到了大規模的空襲的持續打擊,基本屬於豆腐渣工程。
  • 日本一艘潛艇「消滅」美國三艘航母,迫使美國租借英國航母
    說起二戰潛艇,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起當年德國恐怖的u艇及其威名遠揚的狼群戰術。然而,很多人都沒能想到,二戰中最成功的潛艇擊殺戰例卻是由德國的盟友日本的潛艇創造的。1942年9月25日,太平洋戰場上,瓜島戰役已經打了幾個月,此時美國海軍可以作戰的航母只剩下了「大黃蜂」號和「企業」號。
  • 中國研製核潛艇,美國玩具公司幫大忙,美方質疑玩具公司洩密
    文/行人現代戰爭中,戰場維度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陸地水面和空中戰場之外,還有水下戰場,自打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成功投入使用以來,核潛艇這一技術讓潛艇長期潛航作戰變為了現實,許多國家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核動力潛艇,我國也不例外。
  • 二戰時期唯一的「潛水航母」艦載機,日軍晴嵐水上攻擊機
    這樣的觀念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才發生了改變,在實戰中軍方發現大型潛艇存在的操縱性差、下潛速度慢等缺陷很容易成為美軍反潛部隊的突破口,為了擴大海軍的偵察作戰能力,日軍索性將一些有能力搭載水上偵察機的大型潛艇加以改造,大量用於遠程偵察任務當中去,這批潛艇也被日軍稱為「潛水航母」。
  • 日本二戰黑科技,建造水下航母轟炸美國本土,最後只投下兩枚燃燒彈
    二戰的爆發地在歐洲,對於美國來說是十分遙遠的事情。美國本土遠離戰場,沒有直接威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並一舉奪得制海權達半年之久,這件事情引起了美國全體上下震動。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海軍殲滅了南雲的機動艦隊才算扳回優勢。
  • 日本潛艇與航母進行對抗性演練,反潛轉向反艦,警惕其反航母能力
    近期,日本出動了最新的蒼龍級AIP潛艇和直升機航母在中國的家門口的南海進行對抗性的演練。在演練當中日本除了傳統的反潛項目以外還特別針對蒼龍級潛艇的反艦訓練。蒼龍級AIP潛艇是日本最新型的常規潛艇,其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了斯特林AIP閉循環推進系統,在此系統的加持下潛艇在水下的時間更為持久,而且隱蔽新更高。
  • 美軍擊斃山本五十六,中國幫了大忙!機上11人,一看便知誰是山本
    美軍擊斃山本五十六,中國幫了大忙!但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益,為了消除掉一個扎在兩個國家眼裡的眼中釘,中國和美國聯手了一次,這次聯手的效果成績斐然,因為日本著名的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在這次聯手中被美軍擊斃了。山本五十六是何人想必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一定在許多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或者網絡段子裡聽過或見過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反派。
  • 日本新一代潛艇下水,取名大鯨!又是舊日本戰艦名,曾改裝成航母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最新型潛艇——大鯨級(Taigei Class)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於14日亮相,這是繼日本親潮級潛艇和蒼龍級潛艇後的一型新型潛艇。首艦「大鯨」號將於2022年3月服役,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艦隊的第22艘潛艇。
  • 美潛艇失蹤75年,在我國東海被發現,美國:禁止任何人打撈
    潛艇是一種水下作戰的武器,它可以利用其優越的隱蔽性,潛伏在水下找準時機就對海上艦艇造成致命打擊。隨著人們對於潛艇的改進和更新,如今都已經有了更為先進的核潛艇,它在當代海軍的地位堪比航母。美國在二戰期間就派了大量的潛艇用於作戰,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美國海軍也因此而得名,但當時的潛艇完全是為了戰爭需求,所以在設計上相對粗糙,這也就導致安全性能沒有保障,有許多潛艇都在海上被擊沉。美國作為一個人道主義的國家,這些戰損潛艇都會想辦法打撈,但是有一艘美國潛艇失蹤75年後,才在我國東海海底被找到,美國在確認消息後卻要求禁止任何人打撈,這是為什麼呢?
  • 日本研製最大潛艇,作戰半徑可以達到世界任一角落,威力媲美航母
    說起航母,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海上霸主」,自二戰結束至今,各國在航母領域的研製工作中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全球都開始將航母作為彰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徵。但是,海軍的主要作戰武器其實並不只局限於航母,除了航母之外,潛艇也是最能代表海軍實力的武器之一。
  • 未來戰爭當之無愧的「海底偵察兵」,讓航母無跡可尋,無處可藏
    在二戰中,要想了解航母的戰爭,太平洋戰役是最適合不過了,在太平洋戰役中,簡直就是航母的戰場,美國和日本的航母在太平洋打得水生火熱,戰機在空中飛來飛去轟炸,場面十分轟動,剛開始的時候,美國的航母沒有日本多,所以常常吃虧,好在美國還有潛艇,美國士兵在水下利用潛艇發射魚雷,讓日本損失了幾款航母
  • 日軍造二戰最大潛艇,目標美國東海岸,最後戰果令人大跌眼鏡
    1945年8月30日的黎明,也就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兩周後,在太平洋的三陸近海,美國海軍潛艇"加勒比棘鰭"號(USS Segundo,SS-398)發現一艘正在水面航行的大型潛艇,他們未曾見過這種潛艇,立即發射發光信號令對方停止航行。 "加勒比棘鰭"號的乘員接近這艘陌生的潛艇時,為其巨大的艇體而驚愕。
  • 蘇軍潛艇撞擊美軍航母,俄國人毫不在意直接開走,美國人心有餘悸
    日前,美國媒體披露了一起發生在冷戰時期的驚險往事。1984年,蘇聯的維克託級攻擊核潛艇: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意外撞擊了美國海軍的小鷹號航空母艦。事件發生於1984年3月21日,當時載有85架飛機的小鷹號(Kitty Hawk)當時正在韓國以東約150英裡的日本海水域,與韓國軍隊進行聯合海軍演習。
  • 最早的水下航母並不是伊-400,而是日本的老師造的
    【話說軍世】說到潛水航母,日本在二戰時期製造的伊-400型潛艇是繞不開的,這種續航力可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的常規潛艇,擁有放飛3架飛機的能力,被稱為稱「水下航母」,也就潛水航母,不過最早的水下航母並不是伊-400,而是由日本的老師英國建造的。
  • 二戰日本最大的伊400型潛艇,為何沒有在二次大戰中展現實力?
    除了體積大、人數多這樣的基本要素外,最關鍵的是它還是一艘潛艇,一艘可以搭載艦載機的潛艇。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77年前,一起來回顧這艘「超級潛艇」的前世今生。 一、時代的產物 這艘神奇的潛艇就是日本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伊400型」潛艇,它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人們最早對潛艇的認識上來。
  • 「重炮狂鯊」絮庫夫號,90年前潛艇航母,二戰主要任務卻是觀戰!
    而大型遠洋潛艇無疑將成為法國海軍的驕傲,於是其首艇於1927年7月1日在瑟堡海軍造船廠開工,1929年11月18日下水,以法國歷史上的著名海盜羅伯特·絮庫夫命名,這倒是與它未來破壞海運線的任務挺契合。這艘巨大的潛艇最與眾不同的是,潛艇在指揮臺圍殼前安裝了一座重巡洋艦才配備的雙聯裝203毫米重炮,最大射程24000米,能搭載600發炮彈。但限於當時大口徑艦炮的技術,從浮出水面到開炮射擊,至少需要近三分鐘的時間,這讓「絮庫夫」號潛艇失去了重火力的突然性。
  • 勇敢號航母:二戰德國潛艇首個大戰果 極大鼓勵了德國研究潛艇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在航母方面德國一直都是一個大短板,但是在潛艇方面,卻將其作戰功能發揮到出神入化。更是發展出了狼群戰術,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大西洋戰場上,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給盟國的艦隻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
  • 踢館:可否搞一款飛航飛彈常規潛艇?帶鷹擊18飛彈專打航母
    問:堂主來評價下奧斯卡級吧,這種蘇聯特有的飛航飛彈核潛艇專門伺候美帝航母,花崗巖飛彈不僅超音速還外殼堅硬扛毀傷,我兔搞一個常規動力的飛航飛彈潛艇如何?帶上鷹擊18和潛射長劍10,就跟改裝的俄亥俄級一樣,帶上154枚戰斧到處威懾,不僅可以打航母也能斬首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