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於飛機航程限制,戰鬥機要想在遠洋作戰中發揮作用便離不開航空母艦的幫助,也正是因此,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擁有航母數量的多少就基本可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你可知道,除了航母外,世界上還存在一種能搭載攻擊機的潛艇?
沒錯,這種能夠搭載飛機的潛艇確實曾短暫地出現在世界上,由於其奇特的性能,因此也被稱為「水下航母」。近日,《國家利益》雜誌發布一篇文章就仔細闡述了這一奇怪的「水下巨獸」。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周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兼珍珠港襲擊事件發起者山本恭六郎上將突然腦洞大開,提出一個奇怪的想法——發展一種可搭載飛機的水下航母。他認為,一旦日本發起戰爭,那麼這些來自海底的「航空母艦」就能像雨水一樣在美國主要城市投下炸彈,這可以導致美國人民「失去戰鬥意志」。換句話說,山本就是想換一個手段來一次「珍珠港第二」,以對美國造成更加強大的破壞。那麼這樣一款潛艇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相關資料顯示,這種「水下航母」的正式名稱為I-400系列潛艇,也被稱為伊四百型潛艇,在山本的初步構想中,這款潛艇能夠在不加油的情況下行駛40000海裡,因此,伊四百型潛艇將載運1750噸燃料以及足夠147-157人的機組人員在海上生存四個月的食物,當然,最大的看點就是其搭載轟炸機的能力。為了能夠順利搭載飛機,潛艇頂部機庫至少需要100英尺(約30米)長,同時還必須足夠堅固,否則飛機很容易在海水壓力或是遭到浮出水面時敵機攻擊下被毀。在綜合考慮所有因素後,這款排水量約為6560噸,長約400英尺(約合120米)潛艇的建造計劃便提上了日程。
在日本海軍最初的計劃中,他們原本應該建造18艘伊四百型潛艇,總共可攜帶36架攻擊機,足夠形成一支戰力強大的特種攻擊部隊。然而這個計劃在日本軍方內部卻遭到了阻礙,最後導致建造數量被大削,為了彌補數量缺陷,日本海軍決定將伊四百型潛艇可搭載的轟炸機數量提升到三架,而且讓I-13和I-14這兩款I-400的「閹割版」也能夠搭載兩架轟炸機。
在建造計劃被批准後,日本海軍很快便開始進行這種「潛射艦載轟炸機」的研究。據悉,在1943年11月8日,日本這款被稱為「晴空風暴」的愛知M6A潛艇潛水/魚雷轟炸機成功首飛,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潛射攻擊轟炸機。然而首飛成功剛過去沒多久,這項工程又面臨一個問題——由於美國海軍的封鎖,日本的鋼材供應特別短缺,這導致伊四百型潛艇的最終數量被削減到五艘,外加兩艘I-13和I-14。隨後在1944年和1945年,伊四百型潛艇的前兩艘I-400和I-401分別交付給日本海軍,開始投入使用。那麼這款「水下航母」戰場表現如何?真的有發揮作用嗎?
雖然這兩艘潛艇成功服役,但是他們卻面臨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沒有飛機可用。由於生產效率以及技術方面的原因,愛知轟炸機在訓練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可是當日本海軍好不容易解決這一問題時,時間卻來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對於伊四百型潛艇開發者有泉來說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於是在將關於伊四百型潛艇的機密文件、愛知轟炸機和相關武器沉入海底後,有泉選擇了自殺,而這個關於「水下航母」的神奇計劃也徹底終止。
雖然關於伊四百型潛艇的研究資料都已石沉大海,但是接手了日本海軍剩下三艘伊四百型潛艇的美國海軍依然從中得到了不少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彈道潛艇,也因此,在不少美國人眼中,這款來自日本的「水下航母」可以說是幫助美國贏得了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