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秀雲
在微信群認識許先生的時候,他太太剛到加拿大讀書,他和孩子陪讀。後來那個群不知道什麼原因解散了。從此再沒有音訊。沒想到一年多以後,竟然在一個陪讀家長群又看到他的名字。得知這時候他已經拿到工籤,正在多倫多一家西人超市做麵包師。
自從爆發疫情以後,加拿大人也經歷了最初的瘋狂搶購,到現在雖然不用搶購了,但是因為封城期間一天三頓都在家裡吃飯,去超市就要採購大量食品。
這也就加大了超市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了確保國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加拿大政府在封城期間關閉了所有不必要的場所,只有賣食品的超市等少數商家還開門。網上也不時傳出哪家超市有工作人員中招了,讓人心驚肉跳。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加拿大的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在超市這個感染風險最高的抗疫一線經歷了哪些事情?從白領轉型到麵包師是怎樣的體驗?帶著一腦門問號,我們聊了很多。
以下是許先生自述:
我畢業第一年是在國有銀行,之後在事業單位工作。沒有編制,做的工作最多,拿的工資最少。工作9年,我已經做到了管理層,可是收入還是很低。在單位,領導說什麼都要贊同。單位裡有機會考編制的都是有關係的,還要裝模作樣找幾個同事陪考。有一個同事不服氣,真報考了,結果說他超齡,沒資格。
我孩子還是假疫苗的受害者(2018年,國內一些廠家爆出假疫苗風波,很多孩子注射了假疫苗引起健康問題)。孩子打疫苗的針孔部位腫起一塊,發炎了。帶孩子去醫院,說是蜂窩織炎。問醫生是不是疫苗引起的,他們不敢回答。
為這事,孩子進了兩次醫院,第二次做了微創,那時候孩子才一歲。兩次入院醫保報銷都是50%左右,一堆自費藥。我們的境遇已經算好的了,廣州醫療資源和醫生良心都還不錯。孩子住院的時候,隔離病床的那些從外地來的病人完全沒有醫保,住一次院花好幾萬,大人還要在隔壁租酒店住。我問他們為何要跑這麼遠來看病,他們說他們那個地方連醫院都沒有。
在事業單位看不到希望,我太太申請到加拿大一所College(職業學院)的學籤,我只有一年的學費,帶著全家人就來了。
很多人怕這怕那的,進了一些移民群幾年,連雅思都沒考。其實思前想後沒有用,行動最重要。
我剛來加拿大的時候,當過服務員、洗碗工、bus boy(巴士男孩)、廚師,幫華人打工也被壓榨的很厲害。
一、說說麵包師:20公斤一包的麵粉一天要扛70包
不少朋友問過我烘培(Baker)這個職業辛不辛苦,適不適合女孩子之類的。
其實我也不算一名資深的麵包師(Baker),所以就個人經歷稍微談一下。烘焙的產品分為蛋糕和麵包兩種,生產過程其實幾乎一樣:製作麵團(蛋糕漿)——分離稱重——塑形——烤——最後的裝飾和包裝。
有些女生覺得這個職業很輕鬆,是因為平常能在蛋糕店看到的都是最後的裝飾和包裝部分。其實真正的具體生產過程都在前面。
首先,無論做蛋糕還是麵包,都需要用到麵粉,加拿大商業麵粉包裝規格是20公斤或25公斤一包,製作麵團的時候需要自己一個人搬。我第一份工作一天要搬70幾包,搬完還要做哦。有人問,我在國內有沒有幹過體力活,我在國內幹過最重的體力活就是電腦裝機,其它的沒幹過了。
然後,在麵包生產過程中,長期的站立、頻繁深蹲和彎腰都是必須的。在indeed等招聘網站搜一下麵包師(Baker)的任職要求就可以看到需要lift 50bl(舉起50磅)、bend(彎腰)、stand 8 hours(站8小時)等都是必須的。
再然後,因為儲存需要,需要頻繁地進出冷庫(零下二十度),而烤爐旁又很熱,一冷一熱的,冰火兩重天,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在加拿大這種乾冷的冬天,人體的水分很容易流失。
最後,想強調一下的是,如果是製作生日蛋糕和瑞士卷,在蛋漿和蛋白的混合過程中,不能使用機器,而要用人手攪拌。一邊彎著腰一邊用手攪拌,熟手大概5分鐘完成,一天做個幾十次。有很多老員工都表示腰椎很多毛病了。
我一開始在華人超市,節奏很快,主管一直站在旁邊催促,好像怕你偷懶一樣。我在華人超市做了幾個月,就跳到了西人的超市。
早晨的工作節奏會快一點。要趕在超市開門前,把麵包做好,擺在超市貨架上。等超市開門以後,我的工作節奏就可以慢下來了。接下來我的工作就是準備第二天的東西,就不用那麼趕了。
沒有疫情的時候,在西人超市挺輕鬆的,工作量不是很大,只有聖誕節忙。雖說工作時間排到中午1點,實際上12點就幹完了,離下班還有一個小時,想賺這一個小時的錢,就自己找活幹,不然閒站著被人看到不好。
現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工作量一下子多了幾倍,感覺每天都忙的像聖誕節,很累很累。因為疫情,很多顧客的採購量大增。而且無論是加拿大政府還是公司的政策,疫情期間沒有任何理由都可以無限請假,公司不能炒他(她)。
疫情開始後,我們超市有個韓國同事就一直不上班,相當於他的工作分擔到我們身上,我們的工作量就加倍繁重。之前上班,我們都說說笑笑的,現在大家累得都沒人說話。很多時候,做完一批麵包剛送到外面貨架上,很快就被顧客買光了,我們只好接著做。
二、從華人超市跳到西人超市:福利會更好
我是自己投簡歷找到工作的,很多人都說有人介紹更好,我沒有認識人,就自己投簡歷。
在超市要是在前臺工作,比如收銀什麼的,對英語要求高一些,我們在內場,對語言要求不高。我的英語就是簡單交流而已,不算很好。我來加拿大之前,閱讀還不錯,啞巴英語,一個句子講不完整。來了以後我就每天找老外聊天,結結巴巴的硬著頭皮聊,老外也無所謂。聊著聊著,我的英語就進步了。
和誰聊呢?我剛來的時候,因為工籤一直沒下來,等了很久。我每個星期都打電話給移民局去催,有時候打電話去銀行客服,就這麼聊。
這個職業無分性別,我在加拿大先後工作的兩家公司都是女員工比男的多,就看能不能堅持了。我現在每天早上5:30上班,中午1點下班。工資的話,無經驗是最低工資,有經驗會稍微高一些,做得久的也不過每小時20加元,這可能就是缺人的原因吧。
現在說說為什麼從華人超市跳槽。
根據安省法律,工籤持有者申請健康卡需要僱主開具證明信,說明申請人是全職職位、至少僱傭六個月且工作地點在安省。出國在外,其實就不想再幫華人打工了。但苦於自己沒有經驗,而華人企業的門檻通常較低,不要求經驗。
所以第一份麵包師的工作,我就選擇了一家西人老闆、華人管理的超市。這家公司的做法很令人不解,他們讓我每周工作35小時以上,有時甚至超過44小時,卻只是一個part time position(兼職位置)。我無法申請健康卡,感到很沒有安全感,過了試用期後便提出要求轉到full time(全職)。可惜等了兩個月一點答覆都沒有。而且主管每次對我提出新的要求,我都會提及這個問題,但都無果。於是為了獲取我應得的福利,我開始了求職跳槽之路。
我主要在一些求職網站(indeed、glassdoor等)投遞簡歷,從2019年八月到十月,投了40封左右。當中有一些面試,但要不就是不符合移民要求,我沒去;要不就是別人沒看上我。另外也參加過一兩個招聘會,都是空手而回。
我告訴自己要忍耐,就算有華人公司有機會也不要再進去了,必須遠離。2019年9月中旬,在偶然的一次網站推送中,看到了現在工作這家超市聘請全職麵包師。這是一家很有名的連鎖西人超市,我師傅的女兒也在其中一家分店工作,她告訴我這家超市的福利相當好,工作環境和文化也不錯。
在加拿大,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是公司必須給員工買的。我現在工作的公司還有額外福利,是眼科、牙科還有人壽保險(在加拿大看牙醫很貴)。只要在這裡工作就給買保險,不論員工是什麼身份。時薪、月薪都是合同寫的,具體福利沒有差別。
我立刻就填資料投簡歷了。時間過去兩周,這兩周我又投了其他的公司也參加了其它的面試,已經忘掉這家超市的事了。然而驚喜的是,在十月中旬的一個上午,收到來自這家超市的面試邀請。面試官是一位白人和一位中東人,他們說話很快,我勉強能聽懂。
總體來說,面試過程很愉快。面試結束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他們正式的offer了,華麗轉身成功。
要我說跳槽的感悟,就是華人企業可以作為新來者的跳板。西人企業通常看中經驗,而華企的好處是低門檻。先到華人企業幹些時日,騎牛找馬,經驗積累之後西人企業會比較青睞。
三、兼職送外賣:取餐時先墊付餐費,有人說下次再給
我在超市是上早班,凌晨4點就要起來,中午一點下班。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睡一會起來,我還會在外賣平臺當司機,賺些錢養家。
平臺外賣司機(Courier)跟國內有兩點不同的是,加拿大絕大部分外賣是用小汽車送的。也有騎自行車的,但是冬天你試試。另外一點就是,加拿大平臺的外賣司機是自僱性質,沒有公司福利,沒有超額獎金等。
在大多倫多地區的外賣平臺主要有以下這些:華人:飯糰、饞貓、FOD、foodhwy等;西人:Uber Eats、Skip the Dishes、Dashdoor、Foodora。以上這些都是正規的公司,需要合法工作身份、稅號。
首先準入門檻來說,華人平臺和Skip the Dishes都只要求G2(初學司機)的駕照,其餘的需要G駕照。其次,靈活性。Uber Eats是靈活性最高的,想做就打開app,不想做就關掉。其餘三個老外平臺需要排一個輪班,司機只能在輪班的時間內才能收到訂單,但是不強制幹活。華人平臺也是排班,而且排了班一定要幹活,否則就取消司機資格了。
然後,支付方式。Uber Eats是完全的在線支付,每星期結算一次給司機,省心。其餘的均有在線支付和現金支付兩種方式,由客人自己選擇。在線支付好理解,現金支付的意思是,司機取餐時先墊付餐費,送到客人手上時,客人把餐費連同其他費用(一般是配送費、小費)一起現金支付給司機。
我曾經遇到很多華人平臺的留學生客人現金支付時,採用微信或支付寶的方式支付。這其實帶給我很大困擾。我明明在加拿大生活,房租、保險、買菜全部都用加幣,你給我人民幣有什麼用?我還要花時間和手續費去兌換,還有匯率損失的可能,心塞。
加拿大冬天經常下大雪。雪天的路面很滑,我作為南方人,有一次開車在雪地轉彎,車整個漂移出去很遠,幸虧旁邊沒有車,太危險了。
再說說外賣司機通常遇到的困難。有的客人給的地址是公寓,但沒有提供房號,打電話不接。有的客人住獨立屋,我送餐到門口按門鈴沒人,打電話不接。有的甚至我已經去到門口了,打電話給客人,客人說正從外面回來。
有的客人選的現金支付,明明寫的需要支付總價是21加元,餐送到了卻說自己只有20加元,能不能下次給。可是,我下次怎麼才能遇到你?服務業是遇到各種奇葩的最好的行業了。想當外賣司機的可以有個心理準備。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了外賣司機的工會,工會的名稱叫Foodsters Unitied(美食家聯盟)。是由Foodora(美食)這個外賣平臺組建的。這個工會平時會發郵件通知一些免費的修車課程,還提醒會員,若受到不公對待記得找他們。
發生疫情之後,戲劇性的是外賣平臺Foodora宣布退出加拿大市場。疫情期間應該是外賣行業最火的時候,Foodora的退出令人很困惑。
正在我們很無助的時候,工會幾乎每天發郵件說,Foodora不在了但工會還在,會一直陪伴你不用擔心之類的。擔心司機因為Foodora的退出而影響收入,工會向社會發起了募捐,募捐的資金用來平分給會員作為免稅補貼,我也收到了這筆錢。
之後工會的人還打電話問我,這段期間過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影響,如果有需要請及時聯繫他們。再之後,工會發郵件過來說聘用了一位律師,準備起訴Foodora拋棄司機,應該給予司機賠償。邀請會員在線上跟律師會談,和提交一些重要資料作證據,我當然也交資料了。
總體來說,工會對於司機來說是很有人情味的。但Foodora真正的退出理由不得而知,他們也沒有交待是否跟工會有關。不過對於普通老百姓,工會真的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各種問候、補貼、信息等都很到位。
四、將來的打算:想去學數據分析
有句話說,沒有傘的孩子就只好拼命奔跑。我們積蓄少,到了加拿大只能努力工作掙錢養活自己。我現在一周7天都工作,沒有一天休息。除了在超市做麵包師,就是在外賣平臺送餐。雖然很累,但是收入比在國內高很多。
忙了一天,晚飯後坐在院子裡吹著涼風,感覺很愜意。有時候超市裡龍蝦節,加拿大龍蝦特價才8.99加元一磅(折合人民幣45元),我就買一些龍蝦回家改善夥食。 在國內的時候,龍蝦(就是大家現在常見的大龍蝦)都特別貴,我只是參加婚宴的時候才吃過,在這裡吃龍蝦卻很平常。
以前在國內,我精神壓力很大,晚上經常失眠,現在每晚都睡得很香。
現在我太太也畢業了,也在找工作。她現在一邊複習雅思,一邊投簡歷。
等拿到身份以後,我也想去讀書。我對數字感興趣,以後想學數據分析,這個職業在加拿大的收入是年薪8萬到10.7萬加元(折合人民幣40萬到53.5萬元),屬於中等偏上。
作為第一代移民,剛開始肯定要經歷各種艱難困苦,我相信,以中國人的勤奮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