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自動售貨機大爆發是可口可樂進入日本以後的事情。
事實上日本可口可樂的發展、停滯與日本飲料自動售貨機發展高度相關,如今的中國,可口可樂,尤其是太古系列裝瓶廠,有明顯的發力跡象,如果按照日本行業發展的邏輯,目前是不是中國自動售貨機行業爆發的前夜?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引進西方技術,當然,不可避免的也包括生活方式的引進,其中肯定少不了可口可樂,包括芥川龍之介都在自己作品中提及可口可樂,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
好景好長,進入昭和年代,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抬頭並蔓延,在日本國內排斥外國及產品,在國外大搞侵略擴張。
因此,雖然可口可樂進入日本(1918年由明治屋的高村光太郎引入日本,1926年日本進入昭和時代)不到十年,便被遺棄在角落。
二戰結束後,可口可樂才迎來了在日本發展的機會,在龜甲萬的高梨仁三郎與三菱的牧田與一郎推動下,可口可樂在日本不斷發展壯大,並成為日本最大的自動售貨機運營商。
「日本可口可樂之父」高梨仁三郎
龜甲萬醬油現在國內很多超市都可以買到,高梨仁三郎便是龜甲萬第28萬傳人高梨兵左衛門的次子。
高梨從東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供職於龜甲万旗下的批發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成功將公司經營範圍從油類批發發展為食品類商品批發,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充業務。
由於業績突出,高梨憑自己的實力,於1941年,在他不到35歲時成為社長。
高梨與可口可樂的機緣,和駐日美軍有關,因為有美軍的地方就有可口可樂,美軍駐軍日本後,先後在各地美軍基地內設立了6個可口可樂裝瓶廠。
因此有人想介紹銷售可樂的生意給高梨,但由於各種限制,銷售可樂的生意一直沒談成。
不過高梨也不急,一方面自己有主業,另一方面,國家規定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東西。
該來的遲早會來。
1951年,韓戰爆發,吉田茂政府抓住機會與美國籤訂了《舊金山和約》,日本獨立。
1952年,高梨成為日本第一家代理可口可樂的公司,銷售區域為東京。
代理權拿到了,但由於外匯管制以及日本企業排外等因素的影響,五年後,高梨才申請到外匯得以進口可口可樂原漿,且要嚴格遵守日本政府的各種管理,包括售點、售價、廣告,後來隨著日本國力的增加,上述的管制外松、解除。
1956年,就在日後的富士電機零售部門老大永井隆入職富士那一年,高梨的東京可口可樂公司成立,並開始了日本人製造可品可樂的先河,當時產品主要銷售給駐日美軍。
若干年後,永井所在的富士成為自動售貨機行業最大的製造商,高梨所在的可口可樂成為自動售貨機行業最大的運營商。
沒有了束縛的可口可樂取得了飛速發展,高梨的多年付出也得到了回報。
來感受感受東京可口可樂的黃金十年,不看銷量看斜率,40%的年均增長肯定有。
銷量增長的背後是消費水平的快速提高。
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日本軟飲料行業取得了每年20%以上增長的輝煌業績,以可樂、風味碳酸飲料為中心的碳酸飲料的快速成長令人矚目。
與中國不同,日本可樂業績增長的主要品種是可口可樂。
確實,在日本超市、自動售貨機中很少能見到雪碧、芬達、醒目、酷兒之類的產品。
以如今可口可樂在日本的售價來看,當時的可口可樂應該屬於奢侈品。
在滿大街的可口可樂自動售貨機內,可口可樂的零售價基本在100-120日元之間,而50年前,一罐可樂的售價是現在的一半左右,50年間人們收入不知道漲了多少倍,這麼看,可樂的售價在當時並不算便宜。
但當時人們依然願意為一罐可樂買單。
正如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高消費一樣,當時的日本也處於比較類似的情況,當時的日本經濟由於有了較快增長,工資水平提高,老百姓普遍內心膨脹,個個都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消費是美德成了當時日本的社會風氣之一,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有意思的是,根據日本政府進行的「國民生活民意調查」中「生活程度」項目的顯示,只有一成以下的國民自認屬於下流階層,這也是至今,世界名牌仍在日本暢銷的原因之一,因為日本人的內心深處,依然認可自己是有錢人。
當時的這種繁榮景象,日本前總理福田糾夫將其比做「昭和元祿」,字面意思就是:當時的昭和時代的繁榮,和江戶時代早期「元」繁榮差不多的樣子。
換成中國來說,基本就等於康乾時代再現「大唐盛世」的感覺。
同美國一樣,隨著日本可口可樂的爆發性增長,也催生了日本的自動售貨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