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啊~~~五環~
你比四環多一環~
曾幾何時
一首北京《五環之歌》紅遍了大江南北
如今,成都五環路來啦!
11月2日上午
成都舉行五環路工程建設啟動儀式
這條環狀城市快速路正式開工
五環路是成都高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裡程約142.8公裡,串聯8個中心城區
服務17個產業功能區、8個特色鎮
項目總投資約349億元
將於2023年前全線完工
以彌補繞城高速和第二繞城高速之間
相距過遠又缺少高等級環線的缺陷
提升成都骨幹路網整體服務水平
建成後可實現城市組團快速連接
增強區域交通互聯互通水平
對支撐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塑造城市整體形象有重要意義
成都這座「城址不變三千載
城名不改二千五」的城市
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到如今「一山連兩翼」的千年格局之變
經歷了無數次發展變遷
從秦朝時的城市線路的「其形似龜」
到現在放射環狀的現代城市格局
成都的城市格局和交通建設
迎來了一系列重大升級和發展
那麼,現在的成都,到底有幾環?
1
成都·內環路
其實,成都在一環路內
還有一條環路,老成都人叫它「內環路」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老成都」範圍主要區域
老成都區域地圖
這是一幅清朝成都地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
老成都一直是一個兩河相抱的格局
兩河都是都江堰分流的一支支流
到成都後分為兩條,分為別府河和南河
成都「內環路」就是沿錦江兩岸繞一圈
約14公裡長,北到北較場、文殊院一線
東到2號橋、猛追灣、東門大橋一線
南到九眼橋、老南門大橋西到通惠門一帶
類似於北京的一環路
該線路周邊成熟社區林立,大小公園眾多
是老成都味道最濃厚之地
前來成都遊玩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且美食多得數都數不過來
2
成都·一環路
一環路是成都最早的環線主幹道
生活街區、商業街區、文化街區和旅遊街區
跨越成都市中心城區
金牛區、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成華區
擁有無數老成都的記憶
1982年,改擴建前的成都一環路。周筱華/攝影
全長19.4公裡的一環路串起
「川西第一道觀」青羊宮、城市音樂廳
「不夜」九眼橋等,在這裡你可以品味到
真正具有市井煙火味的成都慢生活
它自1967年開建
1986年迎來第一次改造
隨著時代發展及市民出行的需求
現在53歲的一環路也面臨「中年危機」
去年,成都正式啟動一環路道路綜合整治工程
一環路道路綜合整治工程
據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環路共涉及13個在建地鐵站
此次一環路道路綜合整治工程的建設內容
主要包括道路斷面優化、路面病害整治
地下管網升級改造、慢行優化、景觀打造等
將著力構建中心城區
「軌道+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方式
打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
現已開展整治點位285處
其中195處已完成,剩餘點位於年內完工
效果圖綜合整治完成後的一環路東一段232號
改造後的一環路東一段。王勤/攝影
3
成都·二環路
在成都二環路上走一圈
你會看見什麼?
火車北站、建設路、龍湖三千集
浣花溪、西南交大、玉林生活廣場
還有數不盡的高樓林立
以及許多充滿煙火氣的90年代老小區
這條28.3公裡、跨越五大主城區
和高新區的城市環線
當時被定義為成都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市政工程
破土動工的那天,世人矚目
這條環線從1986年東半段通車
(火車北站到牛市口段)
到1993年全線通車
它陪伴了成都幾代人的成長
每一寸都是歲月的痕跡
如今當年的雙向四車道柏油馬路
變成了二環路高架
下穿、立交橋複合型交通環線
緩解了交通壓力
現在的二環,已經繁華到看不出一點當年的模樣
就像現在的成都,憑藉驚人的發展速度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它的發展史就像一部濃縮的成都發展史
見二環即見成都
從清晨的日出,再到黑夜裡的萬家燈火
這條成都最重要的交通線
見證著數不清的聚散離合
同時也見證了這座城市變化最快的30年
如今,在二環路的兩側,目之所及
古老、文藝、現代、宜居的成都
充滿活力又悠閒舒適
4
成都·中環(2.5環)
成都中環總長42.6公裡
由成都市五城區和高新區的21條道路組成
位於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
2009年初,成都「2.5環」率先形成了西南環
從一品天下大街、青羊大道、武陽大道
一直通向紫荊小區
2011年9月,成都「2.5環」
建材路完成改造實現通車
2012年1月1日,成都「2.5環」機場路東延線
(成龍路—驛都大道段)通車
2012年8月27日,成都「2.5環」西半環貫通
2012年11月14日,隨著最後一段建材路北延線
完成了瀝青底層路面的鋪築,成都2.5環全面貫通
2014年1月27日起
成都市民俗稱的「2.5環」被整體冠名為「中環路」
5
成都·三環路
在成都人的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議
到底幾環才算是老成都?
80後的童年記憶裡
一環路就已經是成都邊界
30年前,天府廣場還沒有地鐵站
車輛駛出一環路以後就是大片的農田
等到1986年二環東半環開通
成都的邊界在80後眼裡擴移到了二環
直到2002年10月28日
全長51.02公裡的三環路正式通車
讓成都的範圍大了一圈
讓主城區和溫江、郫都區的距離縮短了不少
它是成都市中心城區一條環線城市快速道路
最高時速100km
如果對老成都來說一環、二環內
是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那麼對於新時代的成都人來說
三環內更能凸顯包容的成都氣質
三環路依次經過金牛區、青羊區
武侯區、成都高新區、錦江區
龍泉驛區、成華區
沿線各區為成都市中心城區
在如今的三環
不僅有被「藝術、音樂、文化」等標籤
包圍的東郊記憶文化產業園
也有充滿著老成都人回憶的佛教聖地昭覺寺
火車南站的凱德天府
城西的成都大悅城等大型商圈
更是備受男女老少所鍾情
三環路串聯起了
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若干高架立交
並經過多次擴能改造
已經成為成都市區一條集快速路
公園、步道於一體的最美三環路
如今走出三環
一條條連通各個區縣的馬路
讓一個個新地標不斷崛起
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也讓成都人的生活圈不斷擴大
6
成都·3.5環路
3.5環,是三環和繞城之間的一條道路
它是利用已有道路並進行改造擴建
同時在重要節點和斷點建設全新道路
以此形成一條在三環與繞城高速之間
與三環平行的大道
2009年,成都曾提出3.5環路打造建設初步方案:
從新都方向起、經金牛區、青羊區到武侯區
與武侯大道相連
成都3.5環線路圖
與此同時
向東穿越幸福梅林周邊區域
沿東洪路直至新都
"西半弧"跑通城西只需三十分鐘
3.5環使區域內的各種斷頭路打通
進一步完善成都的交通網絡
對於區間道路的疏通
和環路內部的交通改善起到較大的作用
圖據四川在線
7
成都·四環路(第一繞城高速公路)
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G4202)
又名成都市四環路,全長長84.96公裡
雙向六車道,是成都「環狀+放射形」
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於2001年12月16日建成
成都第一繞城高速(四環路)
2017年5月25日,正式命名為「四環路」
它連接了金牛區、成華區、青羊區
武侯區高新區、溫江區、郫都區、新都區
串聯起了若干互通立交
對於人們往來周邊區縣提供了最佳的出入線路
它不僅將成都城市線網圈進一步擴大
也拉近了與成都周邊區縣的距離
路段名稱
途經區域
寬(m)
長(m)起點
止點
四環路北段
郫都區、新都區、金牛區
50
23900
西起成灌高速
東止成綿高速
四環路東段
新都區、金牛區、成華區、龍泉驛區
50
16700
北起成綿高速
南止成渝高速
四環路南段
龍泉驛區、高新區、雙流區、武侯區
50
19500
東起成渝高速
西止成雅高速
四環路西段
武侯區、雙流區、青羊區、溫江區、高新區
50
24900
南起成雅高速北止成灌高速
8
成都·五環路
這兩天,成都五環路的消息
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那些生活在
天府新區、高新區、郫都區
青白江區、雙流區、新都區、溫江區
龍泉驛區的成都五環人
實在太幸福啦!
據介紹,五環路總裡程約142.8公裡
建設標準為:車行系統規劃區範圍
按「主6輔4」布設
非規劃區範圍按「主6輔2」布設
慢行系統與綠道統籌規劃設計
與車行系統綠隔分離
綠化景觀與周邊環境、大地景觀協調一致
中央綠化色彩有序搭配、四季見花
路側綠化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確保行車視線通透
五環路日均交通量約10萬輛/天(pcu/d)
貨車佔比約15.6%,與放射狀的高速公路
和快速路形成互通、快速轉換
促進人流、物流、經濟流的高效流動
提升區域產業發展能級
五環路是完善成都市高快速路網的重要布局
彌補了繞城高速和第二繞城高速之間相距過遠
又缺少高等級環線的缺陷
有利於降低繞城高速交通壓力
提升全市骨幹路網整體服務水平
此外,五環路共銜接24條城市軌道交通線
包括6條既有線路、4條在建線路、14條規劃線路
結合城市軌道交通站點
在道路周邊統籌規劃公交港灣站、慢行系統
非機動車停車位、計程車及網約車停車位等
配套設施實現不同交通方式間的高效銜接
五環路與公交及慢行系統接駁設計
當五環建成後
成都的市區範圍將擴展至五環
成都的市區面積將向超大型城市靠近
可以說,五環路不僅是產業環
也是人居環
同時,5環路還是超好耍的一環
沿線各種熱門打卡地聚集
在未來,2個小時就能耍遍成都!
打比方說,以後中午在郫都區吃了蔣排骨
想去雙流區啃兔腦殼
那麼,把車子開上五環,可能就10多分鐘的距離
去龍泉看桃花,也就半個小時左右的事情
有了五環路,去耍簡直不要太方便
還有五岔子大橋
就在「成都五環」上高新西區
清水河生態藝術公園縮小版「巨石陣」
新都·桂湖公園
雙流黃龍溪古鎮
郫都·三道堰古鎮
溫江紅楓林基地
龍泉山
青白江杏花村
以後去這些地方都更方便了
9
成都·六環路(第二繞城高速公路)
成都現在已經有六環了
2017年5月25日
成都市政府對環路命名方案做了批覆
同意將繞城高速、「成環路」、第二繞城高速
分別命名為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
在2018年《成都市六環地圖》就已發行
成都市六環地圖
成都也成為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該地圖是雙全開大幅地圖
內容詳實,覆蓋面廣
除了對縣改區、鎮變街道、新樓盤等
信息進行及時更新外
重點規範了新命名的四六環的標註
成都市六環地圖(一環、二環)
據悉,為保證測繪數據的現勢性和準確性
此次六環地圖的繪製
充分利用了測繪地理基信息礎成果數據
成都市近幾年的城市建設成果
有了更直觀的展現
成都市六環地圖(五環路)
成都市六環地圖(六環路)
成都市六環路(第二繞城高速公路)
位於成都四環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
外側平均10餘公裡處,全長223公裡
設計時速100公裡,兩個多小時跑完全程
連接青白江區、金堂縣、龍泉驛區、雙流區
新津縣、崇州市、溫江區、郫都區
新都區、彭州市、廣漢市
簡陽市等12個區(市)縣
實現分流城市過境交通
完善了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將極大促進成都二、三圈層之間
及區縣市、廣漢、簡陽的經濟發展
未來,成都周邊在將形成衛星都市圈
圖據成都區劃地名網
10
成都經濟區環線(成都第三繞城高速公路)
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SA3)
全長459公裡,為雙向6車道
最高時速設計為120公裡
沿順時針方向環行
分為西北東南四個工程段
該高速公路將經過蒲江縣、彭山區
仁壽縣、簡陽市、金堂縣、中江縣、旌陽區
什邡市、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縣
邛崍市再接蒲江縣,串聯整個成都經濟區
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西北東南四個工程段
均已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
成都第三繞城高速
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的建設
完善中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引導城市空間和產業合理布局
並極大地促進了成都大都市區的經濟發展
同時對確立成都作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龍頭
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完善了成都的交通路網,跨區連縣
有利於成都在都市區的基礎上打造都市圈
11
成都·地鐵7號環線
三繞的建設
讓成都公路線網放射環狀覆蓋面積不斷擴大
但成都基於城市發展和人們的需求
建設了全市首條地鐵環線——成都地鐵7號線
地鐵7號線是成都市首條環形線路
線路全長38.6公裡
設地下車站31座,與既有地鐵線路設有8個換乘站
是首條一次性開通車站數最多
初期配車數最多、換乘站最多的線路
位於二環、中環之間居住用地最密集的
環形交通走廊上,沿線串聯了成都站、成都東站
成都南站、城北客運中心四大重要交通樞紐
作為成都地鐵首條閉合環形線路
7號線與其他放射型線路形成換乘關係
形成「井+環」骨幹線網
其開通後大幅提升了線路間的換乘能力
同時,針對「環線無終點」的特點
為準確、明了地向乘客顯示導乘信息
7號線首推「內/外環」概念
以「內環順時針/外環逆時針」方向
表明列車運行方向
12
成都·外環鐵路
成德眉資四城市民看過來
成都外環鐵路,完成預可研審查啦
據四川省發改委官微消息,9月7日至9日
受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省鐵路機場辦)委託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來蓉
對成都外環鐵路組織現場踏勘
並召開預可研報告評審會
成都外環鐵路已納入
《成渝地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15-2020年)》
是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構建成都極核的標誌性項目
對加快推動成德眉資交通基礎設施「同城同網」
深入實施省「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預可研報告
成都外環鐵路的功能定位
是一條服務於成都平原經濟區
各組團之間城際客流
兼顧部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內部跨線客流的城際鐵路
項目正線運營長度約450公裡
其中新建正線長度約390公裡
利用既有成蒲鐵路、成灌鐵路約60公裡
設計速度擬採用250公裡/小時
(其中,蒲江至都江堰段擬採用200公裡/小時)
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帶動
成都平原都市圈城鎮空間和產業帶高質量發展
-成都為什麼是這樣的城市格局?-
從內環,到三繞
從地鐵環線到外環鐵路
成都竟然有12環
城市的發展,就像樹的年輪
隨著時間的變化,年輪圈不斷增多
那麼成都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城市格局?
翻開歷史的地圖你就會發現它的根源
開明王朝最後將古蜀國都城定都於成都
此時修建的城池位置偏北,被稱為「北少城」
整體形態方正,近似一個矩形
城池西側和南側有兩江流過
城池非南北朝向,而是北偏東30°朝向
先秦時期的成都都城
開明王朝的繁榮一直持續了好幾個世紀
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
秦在蜀地設置蜀郡
蜀守張儀、張若在原開明王城城址上重修治所
此次築建將城池向南遷移
臨江修築大城和少城,並設城門
秦代大城少城示意圖
大城為軍事、政治統治中心
形狀為不規則矩形
少城則為外城,經濟功能為主
東西狹窄、南北較長
「惟西南北三壁,東即大城之西墉。」
城池的布局與河流相呼應
保留開明王朝時期北偏東約 30°的朝向
城池整體平面形態非方非圓
形狀曲縮如龜,故又被稱為「龜城」
圖為金沙遺址出土的佔卜用龜殼
公元256年
李冰父子修築了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使成都平原徹底擺脫了水患困擾
他們將寶瓶口引水幹道分為兩支
形成雙重水道,命名為郫江和檢江
郫江從北側流向西側,在西南隅轉向東流
而檢江則從西向東流
兩江在城市東南隅匯合向東流去
這一「兩城相併、兩江南流」城市格局
一直保持到唐代前
成都城內分為大城和少城,二城並列,兩江南流。圖據悅藝圈
到了漢代
成都以前所未有的發達之勢
一躍成為全國「一線城市」名列「五都」之一
工商業大發展,在城市格局也能看出一二
揚雄《蜀都賦》用「兩江珥其市」
來形容成都的城市格局
成都「城」像人之頭部
而成都的 「市」像一隻珥飾
安放在城外南邊緊臨的「二江」 之間
「兩江珥市」,是當時成都城邑與商品市場
即「城」與「市」的最佳布局
漢代少城西南發展圖,可明確看到西南角的「錦官城」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西川節度使高駢對成都進行大規模擴建
在大城外圍修築羅城
他將郫江分流改道
在城西挖了條新河道經北門繞過城東
在城東南角與南河相匯合,後稱之「府河」
從而改變了成都自秦漢至唐前期
「二江珥市」的城市格局
形成「二江抱城」之態
「二江抱城」。圖據《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勝全圖·成都府圖》
這一城市格局繼續維持了成都城址的穩定性
府河之水流淌千年直到今天
成都中心城區「二江抱城」景象依然未改
從一張張曾經的成都地圖中
不難發現成都在歷史上的每一次崛起
都伴隨著城市拓展與格局的新變化
而每一次城市格局的新變化
必將給成都的歷史、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
帶來新的機遇
從秦代至今,成都城與錦江的演變
成都這個放射環狀的現代城市格局
隨著五環的開工、六環、外環鐵路的建設
不斷地擴大
不僅是對千年城市格局的發展延續
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繁榮多元
更體現出成都包容、開放的大氣格局
一個個環狀的線網
圈出的不僅是成都發展的雄心壯志
也圈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隨著圈層的不斷融合
成都這座城市變得更豐滿立體
也讓成都及周邊的人們幸福感不斷提升
你是幾環人?
還記得你初到成都時它的樣子嗎?
線網的擴大是否改變了你生活的模樣
留言告訴小微吧
綜合:成都日報、蓉城政事、成都發布、不二成都等
你家住幾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成都,到底有幾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