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荔:張愛玲的戲曲情結

2020-12-24 騰訊網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張愛玲深深浸潤於傳統文化脈絡間,而她對傳統的借鑑最多的恰恰是最潑辣、最富於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因為只有與日常生活對接的傳統才是有力量的。由此她格外看重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與普及的戲曲,她的為人行文都有戲園子的氣氛與做派。縱觀張愛玲的作品,不要說當行本色的編劇之作,單就張愛玲的小說而言,其中就存在著一個隱而不見的民間戲劇舞臺,而且是中國式的熱鬧的、開放的象徵舞臺,有嘈雜的音樂、鮮明犯衝的色彩,連動作對白也富於戲劇性。張愛玲雖然自稱對國粹京劇是外行,但實際並非一無所知,實際上她看過不少京劇劇目,在觀戲上見多識廣,對京劇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思想。只是她深知京劇的「規矩重」,「就連幾件行頭,那些個講究,就夠你研究一輩子」。所以,她寧願以業餘愛好者的立場來談論見解,反而可以無視規則、破門而入,對此張愛玲自謂「外行的意見是可珍貴的」,「門外漢的議論比較新鮮戇拙,不無可取之點」。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的序中,即以「蹦蹦戲」勾勒出她所要表現的小說世界,她提到舞臺上幕布拉開,「拉胡琴的一開始調弦子,聽著就有一種奇異的慘傷,風急天高的調子,夾著嘶嘶的嘎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我坐在第二排震得頭昏眼花,腦子裡許多東西漸漸地都給砸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最原始的」。露天搭演的草臺野戲,還保留著某些生命力頑強的原始形態,那是鄉村觀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很本能的娛樂,不執著於固定的曲譜,不受套曲形式的束縛,也不必通曉音韻和曲文裡的詞藻典故,而一任方言俚語、土腔俗調自由組合,吟唱出底層人民發自內心的唱詞。民間戲劇的魅力即在暴露人生最原始、最赤裸的面目,表現在真實生活中淬鍊而來的感情,非常動人,可直接滲入人的心靈深處。張愛玲愛這種庶民的歌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她從戲曲中看到過去未來的世界,她說:「將來的荒原中,斷瓦殘垣裡,只有蹦蹦戲花旦這樣的女人,她能夠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裡,到處是她的家。」這個序,如在開篇搭起巍然木閣,張幔蒙屏,懸幡插旗,管弦鑼鼓聲聲響起,鳳冠霞帔、蟒袍繡甲一一亮相起霸,讀者便在這悠揚的迎客曲中入場看戲了,在一種人生和舞臺分不清的滄桑氛圍中,「藝術與現實之間有一塊地方疊印著,變得恍惚起來;好像拿著根洋火在陽光裡燃燒,悠悠忽忽的,看不大見那淡橙黃

的火光,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覺得自己的手,在陽光中也是一件暫時的東西……」

張愛玲筆下的女人多具有「花旦」的原型,美麗俏皮,妖嬈潑辣,渾身都是戲。她們不拘泥於禮教傳統,無論在什麼情形下她都「理直氣壯」,仿佛放開喉嚨就可以唱上這麼一段,她們似乎代表了中國永久的青春,身上散發著一種孩子氣和原始性。張愛玲小說中的女主角,尤其是《傳奇》中的女人多多少少具有這種特質。她們大部分有著一雙花旦般的吊眼梢,如小艾「圓臉,眼睛水汪汪的又大又黑,略有點吊眼梢」,即使是非純正的中國人,如新加坡華僑王嬌蕊,「她那肥皂塑就的白頭髮底下的臉是金棕色,皮肉緊緻,繃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來」。

其中花旦氣息最重者當推白流蘇這位傾城佳人。「陽臺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依著那抑揚頓挫的調子,流蘇不由的偏著頭,微微飛了個眼風,做了個手勢。她對鏡子這一表演,那胡琴聽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簫琴瑟奏著幽沉的廟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幾步,又向右走了幾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著失了傳的古代音樂的節拍。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外面的胡琴繼續拉下去,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了。」流蘇仿佛是戲臺上走出來的花旦,她擅於做作,懂得低頭,眼神步態都饒有韻味。連範柳原都說:「你看上去不像這世界上的人。你有許多小動作,有一種羅曼蒂克的氣氛,很像唱京戲。」連流蘇自己也不否認:「唱戲,我一個人也唱不成呀!我何嘗愛做作——這也是逼上梁山。」

流蘇四周濃厚的戲劇氣氛,使小說變成有聲有色,有做功有念白的古典舞臺,讓讀者讀小說時恍如掉進戲裡,掉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世界裡。

又如《金鎖記》中曹七巧一出場活脫是舞臺上的戲子,「眾人低聲說笑著,榴喜打起帘子,報導:『二奶奶來了。』蘭仙、雲澤起身讓坐,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裡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下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被褲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裡一看,笑道:『人都齊了,今兒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遲到——摸著黑梳的頭,誰教我的窗戶衝著後院子呢?單單就派了那麼間房給我,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淨等著做孤兒寡母——不欺負我們,欺負誰?」這段描寫無論扮相、動作、念白有戲劇意味,誇張而富有表演性,而且人物還沉浸於自身的表演中。

到了晚期的小說世界中,張愛玲筆下的舞臺意象更為豐富多彩,由《金鎖記》改編的《怨女》,所有的情節都架設在一個戲劇舞臺上,在浴佛寺替老太爺做六十歲陰壽時,女眷們打扮得花枝招展,作者描寫:「她覺得她們是一個戲班子,珠翠滿頭,暴露在日光下,有一種突兀之感;扮著抬閣出來,在車馬的洪流上航行。她也在演戲,演得很高興,扮做一個為人尊敬愛護的人。」年華老去的銀娣聽京戲,不由得想到年輕時的自己,「她是本地人,京戲的唱詞與道白根本聽不太懂,但是剛巧唱花旦的那身打扮就是她自己從前穿的襖褲,頭上的亮片子在額前分披下來作人字式,就像她年輕的時候戴的頭面。臉上胭脂通紅的,直抹到眼皮上,簡直就是她自己在夢境中出現,看了許多感觸。有些玩笑戲,尤其是講小家碧玉的,伶牙俐齒,更使她想起自己當初」。在這裡,戲與人不分,夢境與現實也失去了疆界,在小說中搭設傳統戲臺原是張愛玲所擅長的,但都沒有像《怨女》這樣,無處不存在著一個戲劇舞臺,它所造成的疏離效果,和如夢如幻的人生寫照,是比《金鎖記》更富於心理層次。

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出又一出充滿色彩、光線、聲音、表情、動作的戲劇。然而這戲臺不全然是古典的舊戲臺,她賦予它們新的形式和內涵,似乎是現實生活的反照,亦是未來文明的寓言,新與舊的交融產生了一種詭異的隔離的效果,這個世界沒有了圓滿的大結局,也失卻了具體細節的和美。李歐梵在《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一文中就提到:「張愛玲小說的戲臺所造成的是一種『間雜效果』,它不但使有些人物和他們的歷史環境之間產生疏離感,而且也使觀眾和小說之間產生距離,這個距離的營造就是張愛玲的敘事手法,是十分現代的。」張愛玲在此表現的疏離與孤傲,從深層心理原因而言是「以矜持存自尊」,儘管她的顯赫家世已在天翻地覆的二十世紀破落無遺,難以收拾,又所遇非人,情路坎坷,但她也決不願意成為一個讓人憐憫的對象,她終生保持了一種高傲拒人的心態,從為人處世到行文從藝均是如此,是一種臺上優伶看臺下眾生、參透悲歡戲夢人生的態度。

「分身」、「化身」似乎是張愛玲的一種欲望,看起來似乎與「自戀」成為相反的趨極,其實是一體之兩面。她以寫小說、劇本來滿足其「分身欲」、「化身欲」,移情於戲中人之意趣。

生活中的她,當年盛名之時,曾奇裝異服在舊上海的街道上旁若無人地遊蕩,即使所到之處路人側目,她也自是灑脫從容,如同一個久慣的戲子。張愛玲曾經說過:「中國的戲劇的傳統裡,鑼鼓向來是打得太響,往往淹沒了主角的大段唱詞,但到底不失為熱鬧。」在張愛玲看來,流言並不可畏,毀譽紛紜不失為沉寂人生的一種熱鬧,就如戲中助威的鑼鼓,縱然人喧鼓響,一切都是隔了一層的,尋常悲喜近不了身。這樣一個天性清冷敏感的女子,又生逢民國,置身於中國社會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張愛玲感到在這時代中人如影子似地沉沒下去,充滿被遺棄的虛無感,為要證實自己的存在,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不求助於古老的記憶,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過的記憶,這比瞭望將來要更明晰親切。所以,貪一點民間舊戲的活力,對著熱鬧喧囂的舞臺,懷念曾經的歲月靜好,這是一種慰藉,用張愛玲的話來說——有一種悽涼的滿足。

相關焦點

  • 世間最悲慘的愛情,那便是「戀父情結」!張愛玲的《心經》
    張愛玲,1920年9月-1995年9月,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後輾轉香港,最終定居美國。從7歲便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創作和發表了《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說起張愛玲,不得不提其顯赫的家世,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之女李菊藕。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在她蒼涼人生的背後,蘊藏著悲美的文學情結。「張愛玲體」的形成與她的自身經歷、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張愛玲接受的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薰陶。1、張愛玲作品裡滲透著古典小說的遺風,這是「襲舊」。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鴻章又很注重子女教育,這種家風融進了張家,給張愛玲古典文學啟蒙的源泉。張愛玲7歲寫小說,終身研讀《紅樓夢》。
  • 專訪《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張愛玲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天才
    近些年,張愛玲生前未刊作品不斷被發掘、被出版。以至於人們對張愛玲文學和生活世界的了解,謬誤逐步被糾正,形象逐漸清晰。晚年並不潦倒身後留下近270萬元港幣  張愛玲是傳奇。但圍繞著「傳奇」的,也往往有很多理解的偏差。比如在網上有不少解讀張愛玲的文章,總是把張愛玲的傳奇過多渲染在她生命的早期,而把她的晚年狀況想像得過於悲催:潦倒。
  •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他對張愛玲的讚美多不勝數。如痴如醉地愛著張愛玲。哎,張愛玲啊!這個在她的作品中對愛情充滿悲觀情緒的女人,在她的文字間,把愛情形容的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但,這一次,她也傻了一回!女人在第三者的角度總是可以把愛情分析透徹,但倘若自己之身其中,卻又總是犯迷糊!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原標題: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這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
  • ...顧曼楨王嬌蕊九莉三女主同框,話劇《尋她芳蹤·張愛玲》登陸魔都
    李伯男說: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最偉大的女性,一個是李清照,一個是張愛玲,她們的偉大在於經典地位,毫無疑問地站在中國文壇的最高峰。紀念張愛玲的價值不僅在於她的文學作品,還在於她對生活有著永恆的參照。我們創作話劇《尋她芳蹤·張愛玲》的意義,是想更好地通過愛玲先生的作品,解讀自己的人生。」
  • 1945年,張愛玲與李香蘭座談,李香蘭:比我還小?張愛玲直言回懟
    在張愛玲即將實現她的「英格蘭之夢」的時候日本人進攻香港,她的學習生涯隨之中斷,在1942年的時候搭船回到上海。1943年五月,張愛玲在月刊《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
  • 經典情感系名句,張愛玲語錄
    ——張愛玲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張愛玲有些話不說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見不代表就遺忘。——張愛玲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張愛玲一個人 ,如果沒空 ,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 , 一個人 ,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不想走開 , 一個人 ,對你藉口太多 ,那是因為不想在乎。——張愛玲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比如皇冠出版社推出了「百歲誕辰紀念版」的張愛玲文集,一共18本。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  其中,《對照記》收錄了最新發現的張愛玲英文散文。這篇散文稿是張愛玲英譯者金凱筠在賴雅遺物中發現,寫張愛玲在紐英倫小鎮的生活,有張愛玲和賴雅共同修改的筆跡。
  • 寫在張愛玲誕辰百年之際:張愛玲活到現在會怎樣?聽聽他們怎麼說
    ,但對人生充滿悲劇感;她,是謎一樣的張愛玲。後來不知怎麼就把三毛看淡了,或許感覺三毛不能真正觸及生命本相,她一直假裝快樂,壓抑自己,不如張愛玲戳破人生的美麗泡沫來得直爽、痛快。再讀別人的書,還是不如張愛玲直爽、痛快,張愛玲的書就成了隔一段時間必看的東西,張愛玲的身世也關注起來了。5. 你現在還看不看張愛玲?當然看!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張愛玲和姑姑)《張愛玲面面觀》較能涵蓋一切1990年8月16日,張愛玲來信提到書名想改為《張愛玲面面觀》。這裡需要交待一下背景,《對照記》準備出版時,皇冠準備在1990年出版給張愛玲全集的新版精裝本,字型、版面、封面無一不換,全部重新設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是其中的一冊,也是張愛玲文集中賣得非常好的一本。「爆款再印」皇冠不同意改名,找宋淇協商,宋淇再去信跟張愛玲商量。
  • 傳奇女作家系列之張愛玲
    傳奇女作家系列之張愛玲 如果你是一名寫作者,你想成為張愛玲那樣的人嗎? 我想很多人都很難說不想。張愛玲年少時就盛名在外,佳作頻出,自作品出版之日起就一直被人關注、熱議。幾十年過去了,她的作品、她的生活,甚至她的衣著打扮還在被人們談論、研究。很多文學大師還說自己有幸能看到張愛玲這麼偉大作家的文字。 她的一生是孤寂的,是蒼涼的,但又是非常獨特的。
  • 民國鄙視鏈:冰心諷林徽因綠茶,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作
    談到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很容易就會想到楊絳、張愛玲、冰心和林徽因等人。但是這些才女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不像我們所認為的才女們惺惺相惜,這幾個才女之間形成了民國時期的鄙視鏈: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不起冰心,林徽因綠茶被冰心諷刺。楊絳是中國著名女作家,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有兩本重要的書信集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是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書信集《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由宋淇兒子宋以朗先生編輯,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一是夏志清編注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此書曾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今年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張愛玲的天才夢講的什麼?
    答|百度派 @姿姿abc《天才夢》是張愛玲19歲時在《西風》雜誌的徵文賽中所創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爾不群的才華,使她在文壇嶄露頭角,一些人還把它視為張愛玲的處女作。張愛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盡言自己,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談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
  • 張愛玲:薔薇花開兇殘之夜
    他人的解讀只能是李歐梵所言「後設的後設」,張愛玲並不想真正暴露自己,正如她後半生在大洋彼岸的隱居,當得知鄰居是粉絲時,她馬上搬走了。這與她在淪陷時的上海高調寫作、生活的狀態截然相反。「這是亂世。」二十五歲的張愛玲望著黃昏時分的上海,黯然神傷。四個月後,日本投降,然而亂世還像「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看似離去,實際上以另一種形式(張愛玲將其比作紅月亮)延續。
  • 張愛玲半閉著眼睛網友:安全
    喜歡張愛玲,好像也懂張愛玲在涼薄人世裡的感受,心情,因為,張愛玲的圖片裡,目光中看不到火熱,不是目視前方,就是斜視著別處,有時候還閉上了她漂亮的眼睛。 張愛玲的家世大家都是知道的,張佩綸的後代,李鴻章的後裔,可是,張愛玲只有那顯赫家世的好名聲,好像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一生孤獨,也沒有親情,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也沒有給她多少愛,
  • 張愛玲不相信眼藥水
    正如48集電視劇《情深緣起》的導演此生無法懂得1942年的張愛玲。 張迷——不是張一山的張迷——也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要看到這樣的張愛玲。 張一山,劉嘉玲。相差27歲,並未交集的兩個演員,在2020年底的爛劇歡樂匯,跨越南北,意外聚首。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本科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研究生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2011年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為中國首位跨戲曲文學、戲曲導演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執導和編劇的作品有引發近年小劇場戲曲熱潮的小劇場京劇《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好漢武松》《人面桃花》等;中日韓合演舞臺劇《麥克白》;京劇《大宅門》《菊苑擷芳》《光緒之死》,大型桂劇《破陣曲》,大型越劇《雲水渡》等。
  • 戲曲走向衰落的今天,戲曲文化該如何發展?
    中國是戲曲大國,戲曲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其主要代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 加上各個民族地區的戲曲種類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使得中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彩。但是,現在戲曲文化已經陷入低迷狀態,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在加上歐美文化以及韓流文化的衝擊,使敘事方式緩慢的戲曲越來越不受待見,到現在只剩下老一輩的人和很少的年輕人才能夠欣賞戲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