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天才夢講的什麼?

2021-01-09 小派愛小說

答|百度派 @姿姿abc

《天才夢》是張愛玲19歲時在《西風》雜誌的徵文賽中所創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爾不群的才華,使她在文壇嶄露頭角,一些人還把它視為張愛玲的處女作。張愛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盡言自己,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談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此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平凡的、瑣屑的、親近的張愛玲的世界。如《天才夢》中提到自己讀俗氣的巴黎的時裝報告,生活中學織絨線、做家務的失敗,吃鹽水花生,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等等作為,似乎都是寫我們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這些生活我們經歷著,卻沒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沒有形成文字。可張愛玲就那麼輕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

她是個天才。3歲能背誦詩,7歲能寫家庭悲劇的小說,8歲能寫烏託邦式的《快樂樹》,中學時期蜚聲校園,在香港大學同時拿到兩項獎學金。 這麼才華出眾,卓爾不群,但文中你並沒看出她的驕傲與虛榮。她只是平實地介紹著自己,沒有張揚,沒有炫耀,也沒有隱埋,甚至還告訴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產,母親對她的不理解與諷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廢物等等,一點都不擺譜,也不作秀。這一刻,你也許很難將此文與那個大紅大紫、桀傲不馴、清高孤傲的張愛玲聯繫到一起。

作者是用輕緩的筆觸,平淡地敘述她的天才夢的,語言樸質、平易、乾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感染力,但時不時又會冒出幾句奢華、睿智、生動、深邃的話,將大俗與大雅、華美與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處。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畫,鮮明的對比,隨意的嘲弄,無處不在。如寫自己3歲誦詩時的「搖搖擺擺」,聽詩的滿清遺老「滾下來的淚珠」,雖是簡筆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在寫彈奏鋼琴時,「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一句擬人,將孩童世界豐富的想像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結尾「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比喻,又讓你大吃一驚,怔忡不已——19歲風華正茂的歲月,為何會如此滄桑,如此悲涼?但這就是張愛玲的語言——獨特的、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藝術家的敏銳,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裡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高潮低谷,但沒有結束。也只有她,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她成功了,同時,她的天才夢也激勵了多少後來者,讓他們也不自覺地構建自己的夢,並不斷努力去靠近那個夢,從而使他們生活得精彩別致,卓爾不群。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進念新作《說唱張愛玲》直播,林嘉欣、陳綺貞演「天才夢」
    海報2020年是張愛玲誕辰百周年,為紀念這位文學傳奇,香港著名的實驗表演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特此製作了一部全新的《說唱張愛玲》。受疫情影響,劇場仍未全面開放,《說唱張愛玲》因此將於5月30日和6月6日20:00在YouTube網上直播。
  • 才華滿身,無畏向前——書評《張愛玲: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
    張愛玲能有如此多令人矚目的作品,這與她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張愛玲: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便從張愛玲的家境、童年、生活、飲食、感情等方面入手,探尋其寫作素材、寫作風格,隨著她的文字感受她所經歷的無畏、絢爛,而又孤獨的人生。張愛玲自幼家境富裕,有錢有閒,有車有司機,有傭人有保姆。
  • 收聽超200萬次的喜馬拉雅爆款課,許子東用四個字講透張愛玲
    她的父親張志沂在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使命,似乎就是把張佩綸的DNA帶給張愛玲。用她弟弟的話說,「性格孤傲,擇善固執,頗得祖父的真傳。」一個最有名的故事,有一次弟弟被父親罵,張愛玲在餐桌上為他哭。後母在旁邊說,又沒罵你,你哭什麼?
  • 寫在張愛玲誕辰百年之際:張愛玲活到現在會怎樣?聽聽他們怎麼說
    如果給張愛玲貼標籤,你最願意貼上什麼?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女子。她在《我的天才夢裡》裡曾說過,「我是一個古怪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你什麼時候開始讀張愛玲?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記得姑姑從外地帶回一些書,這些書成了立在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批書。有《紅樓夢》,當然只看寶黛愛情部分,其他全略過。有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字是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好像還沒了封皮,也沒開頭部分,半截的故事只留住女主葛薇龍的一點惆悵。後續沒跟上,把她當一般作家對待。因為不懂什麼文字是美的,什麼腔調是我愛的。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特立獨行、從不欠「人情」的祖師奶奶如果在天有靈,會對這位忠貞不渝的研究者說點什麼呢?且不管答案如何,我想,張愛玲的粉絲們,會衷心地對陳子善說一句:謝謝。一、張愛玲因《小艾》知道陳子善說到陳子善與張愛玲的緣起,可以確鑿無疑地追溯到一篇文章——《小艾》。
  • 死前被跳蚤折磨,一絲不掛,張愛玲為何在美活得像狗,仍不肯回滬
    ——張愛玲這句經典的句子出自張愛玲的《天才夢》。1939年,那時候的張愛玲只有19歲,卻寫出了這樣一句如此深邃老道的話語,似乎與她的年紀格格不入。1941年,她的這篇《天才夢》榮獲上海《西風》雜誌獲獎徵文,文章中的這句話至今也廣為流傳。01、想要成為林語堂那樣「以英語寫作聞名世界的中國作家」1935年,那時候的張愛玲才15歲,還沒有什麼驚人的作品,但是卻暗暗發誓,立志成為林語堂那樣「以英語寫作聞名世界的中國作家」。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為資深「張迷」,自上世紀90年代起即開始研究張愛玲,說起張愛玲身世經歷,如數家珍。淳子新書《傳奇 張愛玲》以行走的方式閱讀張愛玲,探尋張愛玲故居,從大陸到美國,踏足張愛玲到達過的地方,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照片,踏訪紀錄,引領讀者走進張愛玲的世界。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正是這個原本善意的機會,導致了這位著名作家驚豔的人生有了一個不好解釋的「汙點」——被加州大學(後稱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解聘,換句話說,張愛玲於1971年6月「不得不」離開了加大。▲張愛玲(圖/視覺中國)「被炒」的理由,張愛玲沒有公開講出來。
  • 傳奇女作家系列之張愛玲
    從此一直到上研究生前,基本上再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寫作經歷。 臨近畢業時,找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導師批評我說,我的論文虎頭蛇尾。開頭寫得非常不錯,文從字順,但是結尾潦草,讓人失望。這在我心中確實是遺憾,但是現實情況已經不允許你靜下心來好好寫論文了。所以讀研讀博的小夥伴兒們,能儘早完成論文的還是儘早,臨近畢業事情太多,心不容易靜下來。
  • 1945年,張愛玲與李香蘭座談,李香蘭:比我還小?張愛玲直言回懟
    在張愛玲即將實現她的「英格蘭之夢」的時候日本人進攻香港,她的學習生涯隨之中斷,在1942年的時候搭船回到上海。1943年五月,張愛玲在月刊《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原標題: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這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
  • 黎荔:張愛玲的戲曲情結
    縱觀張愛玲的作品,不要說當行本色的編劇之作,單就張愛玲的小說而言,其中就存在著一個隱而不見的民間戲劇舞臺,而且是中國式的熱鬧的、開放的象徵舞臺,有嘈雜的音樂、鮮明犯衝的色彩,連動作對白也富於戲劇性。張愛玲雖然自稱對國粹京劇是外行,但實際並非一無所知,實際上她看過不少京劇劇目,在觀戲上見多識廣,對京劇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思想。只是她深知京劇的「規矩重」,「就連幾件行頭,那些個講究,就夠你研究一輩子」。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此處他借用了悲劇(tragedy)與整體真相(whole truth)的區分來闡明這種洞察——悲劇講的是藝術家從人類整體經驗裡孤立出單獨的因素,而整體真相的藝術家必須照顧到經驗的全部。 以迷醉生命的視角來看,張愛玲確實是一位關注整體真相的藝術家。
  • 經典情感系名句,張愛玲語錄
    ——張愛玲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張愛玲有些話不說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見不代表就遺忘。——張愛玲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張愛玲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張愛玲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愛錯了人,要懂得放手。
  • 專訪《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張愛玲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天才
    近些年,張愛玲生前未刊作品不斷被發掘、被出版。以至於人們對張愛玲文學和生活世界的了解,謬誤逐步被糾正,形象逐漸清晰。晚年並不潦倒身後留下近270萬元港幣  張愛玲是傳奇。但圍繞著「傳奇」的,也往往有很多理解的偏差。比如在網上有不少解讀張愛玲的文章,總是把張愛玲的傳奇過多渲染在她生命的早期,而把她的晚年狀況想像得過於悲催:潦倒。
  •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他對張愛玲的讚美多不勝數。如痴如醉地愛著張愛玲。哎,張愛玲啊!這個在她的作品中對愛情充滿悲觀情緒的女人,在她的文字間,把愛情形容的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但,這一次,她也傻了一回!女人在第三者的角度總是可以把愛情分析透徹,但倘若自己之身其中,卻又總是犯迷糊!
  • 張愛玲半閉著眼睛網友:安全
    喜歡張愛玲,好像也懂張愛玲在涼薄人世裡的感受,心情,因為,張愛玲的圖片裡,目光中看不到火熱,不是目視前方,就是斜視著別處,有時候還閉上了她漂亮的眼睛。 張愛玲的家世大家都是知道的,張佩綸的後代,李鴻章的後裔,可是,張愛玲只有那顯赫家世的好名聲,好像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一生孤獨,也沒有親情,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也沒有給她多少愛,
  • 不合時宜的故事: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發表前一個月,張愛玲發表了《封鎖》這篇令胡蘭成從南京到上海探訪張愛玲的小說。在《傾城之戀》公演的四個月前,三十八歲的胡蘭成和二十八歲的張愛玲結婚,就是胡張兩人相戀成婚的時段裡張愛玲寫出了《傾城之戀》。現在可以先透露此小說的結尾:「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張愛玲和弟弟的塑料姐弟情
    張愛玲把所有身後的遺產和版稅都轉贈給了香港的摯友宋淇夫婦。大洋彼岸的上海,一間十幾平米的小房子裡,一位老人聽聞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忍不住掩面哭泣,他找出張愛玲的書,翻到那篇巜弟弟》,淚眼模糊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叫張子靜,張愛玲的親弟弟。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張愛玲和姑姑)《張愛玲面面觀》較能涵蓋一切1990年8月16日,張愛玲來信提到書名想改為《張愛玲面面觀》。1990年9月8日,宋淇回信覺得《張愛玲面面觀》比《對照記》好,他還想到一個名詞:「有相為證」是Fuji Film的廣告詞句。張愛玲1990年9月26號信中反駁:「有相為證」會使人問證明什麼。證明我確是漂亮過?系出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