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家豬,都是從野豬馴化來的,家豬是古代先民們重要的肉食來源之一,直到今天,豬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我國的豬類資源非常豐富,其演化的過程也相對比較完整,考古學界研究顯示,豬類的馴化是一個數千年的漫長過程,經歷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將野豬馴化為家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過一個家豬骨骼標本,是目前可確認的國內年代較久遠的家豬,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曾出土過家豬骨骼和陶豬模型。
出土的豬紋陶缽上有著漂亮的花紋,花紋中的豬有著鬃毛和長長的嘴巴,可能是野豬向家豬的過渡形態,和現代的家豬看起來不太一樣,現在的家豬已經被人類馴化了,而且現代的家豬多為國外引進的白豬,而我國馴養而來的家豬其實是黑豬,其祖先野豬的前軀發達,中後軀短小,適於防禦,攻擊和奔跑,成語「豕突狼奔」中的「豕突」形容的便是野豬的威猛。
馴化後的家豬,獠牙漸漸的退化不見了,而且隨著食物結構的變化,家豬的腸道大為增長,下半身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就成了現代的家豬,變成大屁股,渾身圓滾滾的憨態,失去了它原來的戰鬥值,我國的黑豬還保留著每天巨大的運動量,肉質鮮美,而引進的外國白豬飼養在豬圈中,已經失去了其鮮美的肉質,淪為產肉機器。
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可以推測,古代先民在不斷接觸野豬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野豬的生活習性,隨著人們定居生活的穩定,為改變肉食短缺的現狀,開始對野豬進行有意識的控制、馴養、飼餵和繁殖,使其逐漸被馴化為家豬,而馴化的動機就是為了獲取穩定的肉食來源,比較明顯的證據就是大部分地區在豬類馴化之後,人類的肉食來源更加穩定了。
比較成熟的家豬品種「殷墟腫面豬」出現在商代晚期,這是我國考古較早確認的家豬品種。
從出土的豬形文物來看,商,周時期,中國南北方培育的家豬品種主要分為北方大耳豬與南方小耳豬兩種,發展至今,已經演化出72 個家豬地方品種,佔了全世界家豬品種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家豬品種非常豐富。
早在漢代時期,我國的優良豬種就開始了出口,漢代的華南小耳型豬被古羅馬帝國引入,用來和他們的本地豬雜交,進行品種改良,培育出了羅馬豬;英國人引入廣東豬種,通過與英國本土豬,暹羅豬雜交,培育出巴克夏豬。而現在世界上分布較廣的約克夏豬也是英國當地豬和含有中國豬血統的白色萊塞斯特豬雜交育成,毫無疑問,中國的豬類馴化飼養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且,現在很多的養豬人又開始養殖我國的本土黑豬,雖然其成長周期長、出肉率低,但是卻更符合現在很多人的養生需求和對美食口味的要求,相比於飼養白豬而言,散養黑豬更受廣大消費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