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2020-12-16 龍火果果

二戰時,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編制通常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而日軍別出心裁搞了一個不一樣的編制,它的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可別輕易地把日軍的編制和我國的編制混為一談。

日軍的編制在結構和規模上顯得與眾不同。比如當時國軍師一級的標準規模普遍在一萬人左右,而日軍的師團一級規模參考了一戰時美軍的編制,規模和火力的配備上都很強大,一個師團的人數都將近三萬人了。所以在抗戰中日軍的一個師團就相當於國軍的一個軍。

抗戰時,由於日軍注重佔領水陸交通線,在進攻時為了與國軍在戰線上保持兵力上的平衡。通常在後方留一個旅團休整,然後用師團直屬炮兵配合一個聯隊進攻,另一個聯隊防守炮兵陣地。

國軍以營為最小的防禦單位,在面對日軍一個加強聯隊進攻時,基本扛不住。周圍的其它部隊又不敢把部隊分開。日軍空中有偵察機,國軍又害怕日軍另一個聯隊進攻,不敢進行增援,即便有增援的營,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當日軍破口後,把另一個聯隊插入國軍的防禦戰,切斷其後路,被打殘的聯隊死守炮兵陣地,等待日軍後方休整的旅團前來合圍。消極的防守和日軍的作戰迅速,國軍通常只能放棄防線,日軍通過飛機轟炸和地面部隊的分割包圍,導致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日軍的分隊相當於國軍的班,為日軍編制中最小的戰鬥單位。通常三個分隊加小隊部為一個小隊,相當於國軍的排。日軍的中隊規模要比國軍的連大,通常在180人左右,通過加強後的少數中隊有可能配有重機槍甚至迫擊炮等。中隊之上的大隊規模相當於國軍一個小團,人數在1100人左右,有三到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炮兵小隊或中隊。

步兵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還有運輸隊等直屬部隊。聯隊為日軍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旅團是侵華戰爭中的編制,根據戰爭的變化各個階段都不同,大約在3000到8000人,下轄有兩個步兵聯隊。

旅團過了就是師團,是日軍中的戰術兵團。1888年,日本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序號從第一師團到第六師團。1891年又成立了近衛師團。

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還有工兵、炮兵、輜重兵、騎兵等聯隊。日本把這七個最先成立的師團視為第一等部隊。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又相繼成立了好幾個師團。最後保留了十七個作為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隨著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脹和戰爭的需求,日軍的師團也從最初的十七個擴大到兩三百個。分為甲、乙、丙、丁四等。

甲類師團是日軍永久的常備軍,裝備精良。人數將近三萬人。共有十七個。除了近衛師團,其他十六個都參加過侵華戰爭。後來大量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與美軍作戰。

乙類師團是日軍的支援作戰師團,戰鬥力僅次於甲類師團。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大量的精銳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這時候乙類師團開始挑大梁。戰爭結束後,曾有70個乙類師團在中國戰場向國軍投降,另有20個調往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與美軍作戰。

丙類師團戰鬥力比較弱,大多數為新兵,缺乏炮兵和騎兵,只能擔任守備任務。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敵後遊擊戰發展迅速。日本帝國主義的兵力消耗極大,於1942年組建了丙類師團。戰爭結束後,有超過30個丙類師團向國軍投降。師團番號在110師團到300師團以內。

丁類師團的番號在110師團到300師團以外,戰鬥力弱。主要被用於掃蕩和治安戰。戰爭結束時有超過20個丁類師團向我軍投降。

其實遊擊戰在抗戰期間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雖然比起正面戰場上的大會戰,規模太小。但根據曾在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的回憶:「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遊擊戰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幾乎都快要消滅日軍一個師團了。相當於正面戰場上大會戰的斃敵人數。可見遊擊戰爭的威力是相當大的。

相關焦點

  • 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人,相當於我軍什麼級別,為何需要十幾萬人圍殲?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令人興奮的大勝仗不多,萬家嶺大捷算是其中最經典的一個。可是為了圍殲日軍的一個師團,薛嶽調集了三個軍,十幾個師,總共十幾萬人參戰,最後雖然大勝,但最終也沒能全殲日軍的一個師團。那麼日軍的一個師團到底有多厲害,有多少人,與我軍相比又是一個什麼級別呢?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當然我們在資料之中,也會看到,日軍師團實際上分為四種,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丙種師團、丁種師團,這其中按照戰力排行,也應該是甲種師團戰鬥力最強,不僅人數最多,就連裝備方面也是最齊全的,那麼就會產生一個疑問,日軍為什麼不將所有的師團都設置成甲種師團的規模呢?其實軍隊的建設要遠比我們一般人想像的複雜得多,不能簡單來論述。
  • 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18師團堪比甲種師團,106師團被銷番號
    當時日本有四類師團,分別為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之後更是有丙種和丁種師團,這其中後面兩個更不用說說了,在抗戰進入後期,由於本國人口不足所以將很多老人和孩子都充當士兵湊數了,而甲種師團則不用說了,當時絕對是以彪悍著稱,不得不承認當年甲種師團確實給我軍民造成了重大傷亡,就連當時的美軍都感嘆甲種師團的強大。
  • 二戰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團,其中以十四師團最強
    一九四零年三月,微操大師在陪都召開各大戰區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曾提到,抗戰初期國軍三個師可以對抗日軍一個師團,到了徐州會戰時五六個師才能擊敗日軍一個師團,而現在以十個師還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而此時全面開戰不過兩年半,微操大師已痛心地承認國軍十個師已經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這可不是有意誇大其詞或者潑冷水,而是事實就擺在眼前。
  • 二戰時日本甲種師團的戰鬥力如何?比神劇裡厲害多了
    二戰中,日本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侵略了亞洲多個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在中國戰場,日本軍隊勢如破竹,中國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儘管在電視劇裡,日軍非常蠢笨,而中國抗日武裝則厲害的不得了,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八百裡爆頭之類的橋段屢見不鮮。有人甚至開玩笑,說一個燕雙鷹就能幹掉一個師團的鬼子。但實際上,真實的日軍可比神劇裡厲害多了,尤其是日本甲級師團,比中國軍隊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 鬼子十大王牌師團的最終宿命!
    【日寇的師團】抗戰初期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抗戰中期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 日軍甲種師團有多強大?一個師團近三萬人,相當於三個德械師
    師團,是日軍特有的固定軍事編制,是最基本的常設戰鬥單位。二戰前後日本一共組建了173個師團:其中戰前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156個師團。而這戰前的17個師團是日本陸軍的17個「常設」師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甲種師團。其屬於日本陸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之強悍,在亞洲範圍內,堪稱無敵。
  • 製造南京大屠殺的六個日軍師團,最後下場如何?
    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家的無數革命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與入侵者們抗爭,最終才取得了勝利,不過那個時候日軍已經在中國犯下了無數的暴行,其中最為殘忍的莫過於南京大屠殺了,整整三十萬軍民在那個時候被殺害了,整個南京都被鮮血染紅。不過天道有輪迴,當時參與南京大屠殺的六個師團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 二戰時期日軍組建的乙級師團,戰鬥力方面與甲級師團是沒有分別的
    說到二戰時期日軍成立甲級師團,人們往往認為是日軍最為精銳的部隊,這17個師團幾乎代表著日軍全部戰力代表,而往往忽略日軍二戰時期成立乙級師團,而日軍對乙級師團劃分是從21到110編號以內作為乙級師團編號,比如常駐廣東嶺南地區日軍第140師團就是屬於日軍丙級守備師團,其性質是海岸防衛部隊師團
  • 二戰日本關東軍的「精銳」甲種師團也是二戰日軍最「窩囊」的師團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但卻在日軍中卻有有這麼一支日軍部隊與其他兇悍的日軍部隊大有不同——大阪第四師團。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甲種師團之一。在二戰時期他們不會如其他日軍一般實行瘋狂的自殺式衝鋒,其士兵甚至會做一些倒賣軍用物資之類的「小買賣」。
  • 抗日劇中經常出現的鬼子師團,究竟是師還是團
    按照日軍自己的分類,師團一般分為四單位制師團、三單位制師團,二戰後期又分為甲、乙、丙、丁四等; 按組建順序又分為常備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 按用途又分為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等。
  • 二戰日本關東軍的「精銳」甲種師團,也是二戰日軍最「窩囊」的師團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但卻在日軍中卻有有這麼一支日軍部隊與其他兇悍的日軍部隊大有不同—— 大阪第四師團。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甲種師團之一。在二戰時期他們不會如其他日軍一般實行瘋狂的自殺式衝鋒,其士兵甚至會做一些倒賣軍用物資之類的「小買賣」。
  • 二戰期間一個日軍甲種師團有多難打?別被抗日神劇忽悠了
    但抗日戰場畢竟還不在橫店,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到底有多麼不可一世,一個甲種師團到底有多難打呢?所謂的日軍的甲種師團,是二戰前採用四四制編制的17個常備師團,每個師團差不多在1.5w到2w人之間,連上後備軍的話差不多3w人不到。甲種師團之中有經歷了日俄戰爭和一戰的洗禮的老將老兵,成軍之後幾乎經歷了中國戰場之上所有的大戰事,其戰鬥力在日軍在首席之位,是日軍的作戰精銳。
  • 德國第六集團軍巔峰時期,能否打贏同時期的日軍十個甲級師團?出乎...
    德國第六集團軍是二戰德軍一支極為精銳的集團軍,雖然在史達林格勒最終全軍覆滅但是其強大的戰鬥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甲種師團也是日軍級別最高的師團,是二戰日本陸軍最精銳的主力師團。第六集團軍和十個日軍甲種師團對攻,勝負如何呢?下面先來分析一下雙方的實力。
  • 日軍師團番號變化史:不是所有叫師團的都是王牌精銳
    據不完全記載,從侵華戰爭到二戰結束,日軍共有123個師團投入對外侵略的戰爭當中。當然這123個師團當中戰術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這一點我們從他們師團的番號上看就能顯現的非常明顯。1到第6,一共6個師團,而到了盧溝橋事變前,日軍已經將常設師團增加到了17個,分別是第1-12(含近衛)、14、16、l9、20師團,一共17個師團,除了靠近山地的北海道第7、金澤第9、善通寺第11師團為用於山地作戰的馱馬師團(全師團2.8萬人)之外,剩下14個師團皆為用於野戰的挽馬師團(全師團2.2萬人),挽馬和馱馬師團的差別,主要在於的炮兵和輕重兵上,馱馬師團馬匹為馱馬,專門馱載和分解過的野戰炮
  • 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抗日戰爭打響之後,就軍隊和編制這兩個方面來說,這兩個方面日軍的水平都高於我國。不同於中國的師,日本的師團是一種獨特的軍隊編制,有利於多兵種作戰時師團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師團這個編制聽起來不大,但是一個師團往往就能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值得慶幸的是在抗戰初期,日軍雖然師團眾多,但是常備甲等師團只有17個,剩下的就是,乙等支援師團,丙等預備隊,丁等維持師團。
  • 二戰時期日軍六個「海洋師團」結局,有的全軍覆沒,有的順利投降
    對日本軍隊或者二戰戰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日軍陸軍的基本編制是「師團」,舊日本帝國陸軍的師團分為甲種師團(常指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和乙種師團。前者採用四四制編制,約15,000至20,000人,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後者採用三三制編制,約10,000人,裝備一般、戰鬥力較甲種師團為弱。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抗戰時期日軍的一個師團有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輸? 抗戰初期,日軍共有17個常備師團,這個時期日軍的師團一般下設2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設2個步兵聯隊,人數一般在1.8萬人左右。 到了抗戰中期,隨著日本開闢的戰場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日軍把師團劃分為了四個等級:甲級、乙級、丙級、丁級。
  • 二戰時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抵過日軍多少個甲級師團的戰鬥力?
    這支軍隊有著極其恐怖的實力,這支部隊有兩個裝甲集群、兩個集團軍,除了這兩個超級大殺器以外,這隻中央集團軍群還配備有各種輔助部隊,可謂是地表最強了。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的下轄差不多是60多個整編師,這其中一半還是實力超級強大的機械師,也就是純裝甲摩託化部隊。在進攻蘇聯之初,德國對中央集團軍群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強,達到了70個整編師,實力的恐怖之處,可見一斑。
  • 緬北反攻戰:強大的對手,日軍第18師團
    04在之前的抗戰系列中我們說過,日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師團是仙臺第2師團和熊本第6師團,至於傳說的中最猛的近衛師團,因為沒有單獨秀一把的機會,所以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猛。最強的部隊打得並不出彩,日軍中打得最出彩的是第5師團和第18師團,這也是日軍中兩支出鏡率最高的部隊,可以說打遍天南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