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治下的中美關係何以至此?

2020-12-15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去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明年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在這些頗具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本周正式宣告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鼓動"自由世界"聯手對抗中國。

中美關係,何以至此?這要從美方近年來對中國外交極限施壓的連續動作說起。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對華展開一系列遏制行動,包括動用國家力量、應用非市場行為,對華為、中興通訊等公司實行圍追堵截;在新疆、西藏、臺灣、香港、南海等問題上對華採取分化策略,通過一系列法案為敵對勢力撐腰打氣;脅迫他國與其結成反華統一戰線等。

角力總領館

7月21日,美方突然要求中方72小時內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隨後,川普公開威脅不排除下令關閉更多中國駐美外交機構。外交界人士和學者稱之為"中美建交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

三天後,中國外交部通知美國駐華使館,中方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並對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和活動提出具體要求。

24日下午,美方執法人員強行進入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館舍。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6日在推特上指出:美方的這一舉動,與入室盜竊無異。

華春瑩寫道:"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館舍是中國的國家財產。美國方面強行進入的舉動,不僅侵犯了《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也侵犯了美國憲法,還侵犯了美國的《外交使團法》。這一舉動與入室盜竊無異。"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24日公告顯示,將代管駐休斯敦總領館領區工作職責。

"川普病毒"將美國推向災難

今年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中國本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卻被川普以病毒溯源問題汙名化。

川普在多個場合不斷地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功夫流感"等,公然煽動種族主義。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直言,"川普病毒"將美國推向災難。

川普要求停止向世界衛生組織撥款,並下令切斷與該組織的關係,指責其縱容中國最初的疫情應對不足。隨後,美國司法部指控中國黑客試圖竊取關於美國病毒疫苗研究方面的信息。

直至今日,在美國流傳的種種"謠言"中,抹黑中國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然而反轉總是來的太快,根據CNN25日的報導,醫學研究人員朱迪·米柯維茨聲稱,美國"抗疫隊長"福奇在過去10年中"製造"了新冠病毒,並將病毒"運往中國武漢"。

圍追堵截華為

去年,美國商務部先後將華為及其114家附屬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自2018年12月以來,一紙以欺詐指控為名的引渡令導致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一直被拘禁在加拿大。

上月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正式裁定,將華為和中興通訊列為"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禁止電信運營商使用政府資金向這兩家中企進行採購。

在美國政府施壓下,英國政府本月宣布,將從明年起禁止英國移動運營商購買新的華為產品,2027年前在英國網絡中撤除所有華為產品。

蓬佩奧在訪英期間還大放厥詞,聲稱希望建立國際聯盟來對抗"中國威脅"。

染指南海

蓬佩奧7月13日發表聲明,美國不承認中國對涵蓋南海大部分海域的離岸資源權利主張。他表示,支持2016年中菲南海爭議臨時仲裁庭的裁決,且措辭強烈,一改美國政府往日在南海爭端問題上所持的中立立場。

就在上個月初,蓬佩奧稱美國已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抗議中國在南海的非法主權聲索。

7月4日,"米尼茲"號和"裡根"號兩艘航母在南海舉行軍事演習;7月17日,美軍在南海再次進行"雙航母"演習。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22日在倫敦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發表講話說,美國要依賴在亞洲的夥伴國的幫助,以遏制中國。

幹預香港事務

2019年9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外委會審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眾議長佩洛西邀請"反中亂港"分子參加以該法案為主題的記者會。

隨後,美國國會兩院先後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每年"認證香港的自治狀態",以決定是否維持給予香港的"特殊待遇",並威脅制裁特區政府官員等。

本月,川普將所謂"香港自治法案"籤署成法,並發布行政命令"終止對香港特殊經濟待遇",威脅對中方實體和個人實施制裁。

對臺軍售

2020年3月,美方將所謂"臺北法案"籤署成法,揚言要支持臺灣鞏固"邦交",提升"國際參與"。接下來,美國又多次推動對臺軍售。

5月,美國國務院宣布批准向臺灣出售價值達1.8億美元的魚雷等武器。

7月,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發表聲明稱,美國務院已批准向臺灣提供"愛國者-3"飛彈重新認證,總價值6.2億美元,主要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幹預西藏、新疆事務

2018年,美國國會"2018年對等進入西藏法案"經美國總統籤署成法。該法案詆毀中國西藏對外開放政策,以所謂"對等原則"對有關中方官員採取歧視性籤證政策。

今年1月,美國會眾議院審議通過"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

6月,美方將所謂"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籤署成法,對新疆反恐、去極端化措施和人權狀況肆意污衊、無端指責。

隨後,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宣布對4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官員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實施制裁。

限制中國記者、留學生籤證

今年2月,美方將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並於3月2日宣布削減作為"外國使團"列管的這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40%的中國籍員工,變相驅逐60名中國駐美記者。6月22日,美方又將4家中國媒體增列為"外國使團"。

三個月後,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大幅縮短持I類籤證的中國駐美記者籤證停留期,規定有關記者在美停留期最長不超過90天,到期後需申請延期。如延期未獲批准,須立即離境。

遭到限制的還有中國留學生群體。今年5月,美國兩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推出一份法案草案,要求禁止中國學生學者赴美攻讀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

同月,川普籤署行政文件,要求限制部分中國赴美留學生或訪問學者的籤證。

川普深陷疫情泥潭

以上種種,美國的挑釁行徑凸顯冷戰思維。然而,反觀美國本土,疫情、種族、經濟、大選,川普早已自顧不暇。

本屆美國總統選舉將於11月3日正式舉行。在距離美國大選僅剩100天之際,民調顯示,由於應對疫情不力,川普的支持率落後於民主黨對手拜登達兩位數。

民調顯示,民眾對川普施政滿意度目前約40%,反對率有55%,相差為負15%。分析指出,美國自1940年起,沒有總統能以此滿意度成功連任。

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416萬,死亡人數超過14萬。隨著各州重新逐步重啟,美國各州的感染病例也迅速攀升。

"這是一次罕見的與經濟無關的選舉。"CNN如此評價今年的美國大選。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選民表示,他們更可能支持、更關注能阻止疫情傳播的候選人,而非重啟經濟的人。

相關焦點

  • 「下一階段」中美關係前瞻:拜登會與川普大不同?|北京觀察
    王毅表示,會爭取使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分析認為,從王毅講話的上下文中顯然可以看出,「下一階段」指的是白宮新政府上臺之時。據《參考消息》援引俄羅斯《獨立報》報導,王毅選擇向這些聽眾表明中方立場並非偶然。
  • 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雖然拜登政府仍會繼續在大國競爭視角下處理中美關係,但其立足點在於「讓美國跑得更快」,與中國展開正和競爭。無疑,與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極限施壓」等對抗性做法相比,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調或許稍顯和緩。但我們不應想當然地認為,中美關係的「紅色警報」會隨著拜登執政而自動解除。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會導致未來幾年中美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和糟糕。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自2017年12月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來,川普政府公開將中國作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採取了一系列打壓和遏制中國的政策,導致中美關係跌至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的最低點。 其四,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中美對抗。由於抗疫不力,川普政府出於選舉政治需要,竭力攻擊中國,以推卸責任,轉移選民視線。川普競選班底及共和黨人,公開將攻擊中國作為競選策略,並利用疫情來推進對華競爭路線。 其五,美國國內氛圍不佳。近年來,美國戰略界、商界對華態度趨向負面。
  • 時殷弘:未來中美關係怎麼走?可以由中國塑造
    導讀:美國大選結束之後,新的中美關係發展撲朔迷離,兩者的競爭關係在所難免,但拜登治下的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態勢仍未明朗,所以在預測兩方關係究竟是較為緩解還是較為緊張上,仍有待商榷。從中國觀點看,或者更精確地說,從較為緩解、較為穩定的中美關係的觀點看,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我認為有如下裨益:第一,拜登很可能不同意川普政府從6月以來反覆宣告的對華根本目標。從今年6月以來,川普政府反覆公開宣告,它的對華根本目標是顛覆和取消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地位。
  • 2021 中美關係還有機會「回到未來」嗎?
    中美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美國構成了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外部環境,川普上臺以來,中美關係的基調從合作逐漸轉變為競爭。在經貿摩擦不斷加深加劇的大背景下,個別沉迷於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客不遺餘力地對華展開瘋狂攻擊。
  • 川普揚言要切斷中美關係,幾個意思?怎麼解讀?
    在中美關係因新冠疫情陷入緊張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周四在福克斯新聞的一段採訪中再次拋出震撼彈,表示他現在不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甚至考慮完全切斷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損失的錢」川普表示,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後不久就暴發了疫情。他對中國未能遏制疫情感到失望。
  • 美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重置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
    【環球時報記者 許海林】美國舉行大選以來,圍繞中美關係的議論持續升溫。兩國關係未來會是怎樣走向?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最有益?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庫恩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修復破裂的中美關係是當務之急
    很明顯,新一屆美國政府的「重建」工作必然也包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中美關係。中國外交部在談及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就提到,要保持中美兩國關係的穩定和健康,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美國國內有識之士和國際社會的一致期待。中方願意和美方加強溝通、合理解決分歧、積極開展友好合作,為推動中美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而作出努力。
  • 美媒:川普回歸「一中」驗證中美關係不容任性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10日刊發題為《川普的「一個中國」政策「重啟」:新現實主義還是戰術撤退?》的文章稱,川普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導致中美關係遇到一些挫折。近日中美兩國元首通了電話,川普收回了此前的表態。學者對此表示,後撤是正確之舉,川普最終意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
  • 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點在哪?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賈慶國:我覺得中美關係非常的複雜,它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有合作、都有衝突,在某些方面可能在加緊聯繫,在某些方面在脫鉤。現在可能是處於衝突、脫鉤色彩比較重的一個階段,在過去的四年裡頭,在川普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國方面的回應可能也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那麼使得中美關係處於一個衝突不斷的增加,脫鉤在逐漸展開的這樣一個過程中。
  • 時殷弘:拜登上臺,對中美關係有何利弊?|風向
    就美國對華行為而言,川普與拜登將有什麼區別?中國應該如何進行戰略選擇?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風向》對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時殷弘。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趨勢,頗大程度上會有中國的影響,甚或由中國塑造。中國應當採取主動,停止中美對抗或競鬥的狀況;應當堅決足夠和較持久的設施,戰略軍事收縮,在一段時間內,堅決不整美英以外其餘發達國家和任何發展中大國,戰略集中,減少一二線對手。4. 到明年1月20號,中美關係依舊是緊張的,但比之前略微緩解。
  • 中美關係愈發緊張 避險需求繼續推動美元上漲
    此外,中美關係愈發緊張,這成為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最新負面因素。川普周三晚些時候的言論將新冠病毒爆發歸咎於中國,並重新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川普周四甚至揚言美國可以切斷整個中美關係。外匯市場:美元本周在震蕩中上漲,連續第二周收高,當周上漲0.6%,終報100.35。
  • 中美關係難有顛覆性改變,中國切忌放鬆警惕
    在川普上臺前,中美之間雖然常有矛盾但總體來說還是和平佔據主導。川普上臺以後,則採取強硬的對華政策。自2018年美國不顧中方勸阻,單方面挑起貿易戰開始,就多次採取措施對華施壓。近年來,中美之間摩擦一直不斷,給中國和美國都帶來了消極影響。
  • 明星背不下兩行詞?流量綁架行業何以至此?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明星背不下兩行詞?「流量綁架行業」何以至此?這兩天,一向敢怒敢言的知名編劇汪海林,又曝出了一個娛樂圈「潛規則」——編劇們已經很多年沒寫過超過兩行的臺詞了,流量明星背不下來。「流量經濟」扭曲至此,讓不少人驚掉下巴。前有「摳圖」「念數字」,今有「背不過兩行詞」,近些年,流量明星因業務能力差一直飽受詬病。更重要的是,大量作品因此撲街,帶累著行業名聲一路走低。可弔詭的是,儘管「鮮肉」一詞已經「由香變臭」,「流量+IP」模式也不再能隨意「割韭菜」,流量綁架行業的現象卻沒有得到太大改觀。
  • 鄭永年:應對中美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美經貿關係是全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拜登的當選會給2021年的中美經貿關係帶來哪些變化?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於拜登時代的中美經貿關係,鄭永年認為,拜登不會像川普那樣進行非理性的強行脫鉤,但不會立刻廢除川普和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也不會立刻取消對中國徵收的關稅,而且他很有可能還要做加法。「支持2021年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正在慢慢釋放」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看待2021年的全球經濟形勢?鄭永年:雖然當下歐美又有了第二波疫情,並且出現了變異。
  • 鄭永年:中美是整個國際關係的兩根柱子 誰都不能倒
    川普在Twitter上表達出來的東西是說給老百姓(行情603883,買入)聽的,跟老百姓能談什麼哲學?但是,兩個大國之間關係能不能搞好,就必須有一種哲學。   因為只有在哲學層面,大家才能達到共識,達成一致的價值觀。在具體利益層面都是衝突,不會有共識的。所以就像習近平說的,我們有一千個理由要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個理由要把中美關係搞壞。
  • 周文重談中美關係四十年:利益讓我們不會太好 也不至於太壞
    休斯敦總領館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堅持站完最後一班崗,三等功是對他們所做貢獻的肯定。  「川普欠我們一筆債」  記者:您是一位資深外交官,老美國大使。當兩國之間發生這種突發事件時,作為一名外交官,他們身上要承擔多大的責任和壓力?
  • 首談對華政策,中美關係回不去了?
    在過去的日子中,中美關係正在以一個出乎意料的速度不斷下墜,這都與川普執政時期對中國的步步緊逼脫不了關係。自從貿易戰打響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就越發明顯。可以預見,川普儼然將中國視為自己最大的威脅。不過好在今年大選之中,川普最終還是與連任擦肩而過,由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而拜登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會遵循歐巴馬時期的政策修復美國形象和政策,這也給不少人帶來希望。但是,拜登上臺之後,中美關係真的會得到好轉嗎 ?
  • 吳斯懷:中美關係即將「換軌」,蔡英文還有條件「逢中必反」嗎?
    而對於「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如何處理對臺關係」這一問題,國民黨「立委」吳斯懷於近日公開表示,從近日以來拜登的對華政策講話中能夠發現,中美關係現如今已經出現轉折,就如同鐵軌「換軌」一般,拜登現在並沒有將中國當作是敵人
  • 支持率超過川普,78歲拜登如果當上總統,中美關係會變好嗎?
    川普能不能再幹4年,關鍵要看他在這一天能不能幹掉拜登。拜登是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川普在今年3月已經確定繼續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拜登,78歲高齡,前副總統。CNN民調顯示,拜登支持率領先川普9%。美國前總統卡特、柯林頓、歐巴馬也紛紛站臺:下一屆美國總統,必須是拜登。對中國人來說,拜登還顯得有些陌生:拜登到底是誰?今天就來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