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紅軍長徵突破國民黨軍層層封鎖,抵達貴州省西北部的甕安縣猴場鎮,召開著名的「猴場會議」。在激烈爭論之後,李德、博古等「回頭東進與賀龍紅二、六軍團」的建議又被否決了,因為湘軍有湖南省主席何鍵5個師在路上,紅軍只剩下三萬人,根本不可能過關。
其他方向的敵情也很嚴重,西南方向到貴陽的公路上,盤踞著中央軍吳奇偉的4個師和兩個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師;在中央軍周渾元的4個師追擊的背後,還有作為後防的紅5軍團;在周渾元的背後,新桂系的兩個精銳師也一路追擊,隨時可能撲上來增援。
而且紅軍正面橫亙著貴州省第一大河烏江,250米寬的江面雖然把孫家渡、楠木渡、桃子臺、茶山關、回龍場、江界河、袁家渡、巖門8個渡口一筆勾銷,但黔軍軍閥侯之擔的教官已先期趕到這裡,在每一個渡口都安排了重兵布防,特別是離紅軍最近的孫家渡,還特別部署了1個機炮營,共4門75毫米野炮和24門迫擊炮,專門用來封鎖江面。
隨著各路敵人的步步為營,紅軍被逐步壓縮在50多公裡長、30多公裡寬的狹小地帶,只剩下一條強渡烏江的路了。不只是因為比較起來,數侯之擔部的戰鬥力最弱,更因為過烏江,便可暢通無阻地進入黔北較為富裕的地區,補充糧食等緊缺物資;同時,也可利用烏江之水,在後面甩開追兵,爭取短暫的休整時間。
但是烏江防線要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江兩岸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岭,自古有「天險」之稱。甚至在渡口附近也有10裡上下的陡峭石山。與此同時,渡過烏江所必須具備的三大要素,即「大木船、風和日麗、熟悉烏江水性的船夫」,這些都是紅軍所沒有的。
此時,紅軍從當地袍哥重金買來渡河器材,烏江上100公裡處的船隻都被黔軍燒得一乾二淨,船夫也大多被趕走,剩下的也都躲在了烏江北岸。此外,嚴酷的敵情也不允許紅軍去找船和船夫,更不允許耽擱時間等待好天氣,因為除了貴州地方軍閥部隊星夜兼程增援外,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還從滇黔邊境派遣了5個旅的滇軍來加強烏江北岸的防禦。
一月二日,橫渡烏江的戰役在許多渡口打響。孫家渡渡口,因為沒有船,紅軍就在烏江岸邊的工棚裡,找到了當地袍哥,用七萬餘元買來竹子、鋼絲等材料,就地綑紮竹筏,僅在孫家渡渡口就綑紮了幾百人,這些竹筏一齊綑紮起來,形成了一座巨型蜈蚣形浮橋。
趁黔軍官兵吃完飯後大吃一驚之機,紅軍戰士們將浮橋的一端固定在岸邊的巖石上,然後讓浮橋的一端隨水流緩慢漂流,靠向北岸,最後將浮橋固定在對岸的大石頭上,只用了10分鐘,橋就搭好了。後來,近3千名紅軍戰士分用木排進行強渡,並通過浮橋衝鋒,一舉攻佔了孫家渡的渡口,並迅速向其它渡口推進。
海岸守衛部隊迅速崩潰,僅團長一人就被俘8人。紅一方面軍主力順利渡過烏江,乘勝追擊,緊跟在黔軍敗兵後面奪取遵義城,在這裡召開重大轉折遵義會議,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