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口,位于靖遠縣城以西約5公裡處,是明清以來靖遠四大官渡之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史稱「邊防要路」。
在虎豹口屹立著一座大型雕塑:四名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奮勇向前,目光堅毅,銳不可當。這座雕塑,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紅軍強渡黃河、血灑疆場的壯烈畫面。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三大主力軍在西北集中,造成了橫跨黃河兩岸、打通蘇聯、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這使得蔣介石坐臥不安。他緊急調集260個團的優勢兵力,企圖趁紅軍立足未穩而一舉消滅。
10月上旬,張學良向中共中央秘密提供了蔣介石的「通渭戰役」計劃,並建議紅軍及早部署「寧夏戰役」行動。早在1936年10月初,朱德、張國燾就致電中央軍委,提議為避免與敵決戰,應抓緊造船,爭取於黃河結冰前在靖遠附近渡河。關於紅軍的具體行動計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提出:紅軍一、四方面軍一部在靖遠地區西渡黃河,而後以三個方面軍的主力跟上,奪取寧夏,若渡河不成,則在西蘭通道地區與胡、毛、王、關各敵進行部分決戰,以拖延時間,待黃河結冰後,再渡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中央權衡輕重,作出了提前執行「寧夏戰役」的計劃,要求紅四方面軍經過短期休整後,配合西方野戰軍進軍寧夏,擴大陝甘革命根據地,在11月10日前完成渡河任務。
接到任務後,紅四方面軍從會寧趕赴靖遠。黃河兩岸峭壁雄踞,巨石參差,河水憤怒地咆哮著奪路而走,加之當時黃河河面比現在寬闊許多,如果沒有合適的船隻和熟悉當地水文的船工,紅四方面軍想要強渡黃河,還不被河對岸守軍發現,其難度可想而知。
紅軍途徑大蘆子時發現:有一條白茨溝,溝裡長滿了粗大的榆樹和柳樹,非常適合打造船隻。於是,紅30軍政委李先念組織戰士們,在白茨溝裡開始打造船隻,再加上當地老百姓的幫助,很快船隻就造好了。
各項準備工作已就緒,渡河行動迫在眉睫,在當地百姓的鼎力支持下,戰士們浴血奮戰,強渡黃河。有一首民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紅軍渡河的情景:
靖海固,水草幹,牛羊歸圈都下山。
虎豹口,上壩灣,人穿皮襖狗戴氈。
一支隊伍要過河,悄悄幫來不言傳。
九月九,月半圓,萬千人馬到河邊。
天氣冷,衣裳單,送走你們我心酸。
打仗要走哪達去,啥時還能再回還?
1936年10月23日,戰士們抬著船隻到紅嘴子渡口開始渡河,當時由於對河床不了解,船行到河中央遇到一個淺灘受阻,當晚的渡河行動未能成功。10月24日白天,軍長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化妝成當地的老百姓沿河岸偵查,他們發現在虎豹口這一帶,水面寬闊、水流平緩。這裡還有大片的梨樹林便於隱蔽集結,對岸的魚龍山下還是大片的灘涂地,便於搶灘登陸,於是就決定在虎豹口渡河。晚上11時許,軍長程世才下達了渡河命令,渡河先鋒連的勇士們,借著夜幕和波濤的掩護聲,乘著木筏和羊皮筏子,悄悄地劃向對岸。當時,為了幫助紅軍渡河,河靖坪村的老百姓和戰士們成立了虎豹口渡河委員會。
委員會中,有一位委員叫葉滿,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十,大家也叫他葉老十。葉老十在渡河的當晚,掌著舵幫助紅軍渡河,就在船隻剛剛行到河中央的時候,在對岸的碉堡裡突然走出一隊人馬來巡河,這時機智的葉滿就大喊一聲,「是我,葉老十,送個病人去看大夫。」因為葉老十是一個老船工,與河對岸的守敵比較熟絡,敵人一聽是葉老十便放鬆了警惕,沒有理會。直到紅軍的船隻靠岸,才發現了渡河行動,便匆忙開火,但為時已晚,我軍勢如破竹炸毀了岸邊的四座碉堡,殲敵一個連成功登岸,控制了對岸的渡口。到次日拂曉,88師順利渡過黃河。至26日,30軍7000多人全部渡過了黃河。徐向前、陳昌浩在渡河前線分别致電朱德、張國燾、毛澤東和周恩來:「我30軍在靖遠上遊十五裡之虎豹口渡河成功,河左岸碉堡已被我佔領。」並令9軍向河邊開進,緊跟30軍渡河。
至28日拂曉,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直屬隊2600餘人和9軍6500餘人渡過黃河。10月30日,5軍4000餘人在三角城度過了黃河。至此,紅軍30軍、9軍、5軍共21800餘人全部渡過了黃河,隨後組建成西路軍踏上了浴血河西的悲壯徵程。
……
青山巍巍,難忘紅軍奮戰路,黃河滔滔,處處皆有紅軍情。八十四載時光荏苒,當年的戰火硝煙早已散去,但紅軍留下的印跡卻鐫刻在靖遠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不曾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