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樓市總是充斥著「房價下跌」的聲音,買房人看到這些信息,心中暗暗竊喜,認為再等等或許房價就能跌至水平線以下,到時候再買房不遲。
事實真的如此嗎?指聞君認為未必,網上的房產信息真真假假,究竟有幾條是真的誰也說不清。你說房價下跌了?咱們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案例1:面對樓市下行的風向,有些效益不佳的房地產開發商開始著急了,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演繹一場「降價潮」,於是從市場上臨時聘請了20位「群演」扮演買房人,約定時間、約定地點,約定媒體,當天這20名群演來售樓部以「降價太多,要求開發商退錢」為由砸鬧售樓部,在媒體的宣傳下,加上群眾的獵奇心理,這件事兒越傳越廣,最後人人都以為這個售樓部大降價了,趕緊來撿漏買房子。
案例2:另外一家開發商不想用「砸售樓部」的方法銷售房,怎麼辦呢?那就真槍實彈地進行降價銷售吧,但是也有訣竅,分門別類進行:A城市位於一線城市,樓盤銷售本來就很旺盛,所以不能進行降價,反而每平米價格增加600元銷售;
B城市有5個樓盤銷售不理想,所以適當降一點,但降價也有門道,拿出6套房子,原來售價1萬元,加價到12000元,然後打八折出售,實際銷售價格為9600元,略有降價。6套房子內部人員售完之後,其他買房人會被告知8折已經售完,引導購買12000元的房子,如果實在不願意,還可以9折銷售,買房人還真的以為自己佔了很大的便宜。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咱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說,市場上突然出現房價「跳樓價、大幅下跌,降幅達到30%」等這些信息其實存在一定失真的可能性,買房人要分辨清楚。
很多人說,房地產調控越來越多,樓市把控越來越嚴了,所以房價下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這裡筆者要強調一點:調控的初衷和終極目的都不是為了降低房價,而是為了讓樓市穩健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房地產價格上漲不能太快,但與此同時,也不能跌的太多。大漲大跌都不行,這才是調控初衷,而從現階段樓市發展來看,下跌是不可能的,緩慢上漲倒是大概率事件。今年買房難,明年或許更難!咱們看看過去20年各領域價格變化:
1、鞋子衣服,筆者家門口在20年前就有一家賣鞋子的店面,當時一雙差的鞋子大約40元,好的300元,現在價格依然跟這個水平差不多,品牌鞋子雖然略有漲價,但從300元漲到600元,等於沒漲。
2、汽車大件品,多年以來,汽車的售價越來越低,原來60萬元才能購買的汽車,現在甚至降低到了20萬元就可以入手,一方面市場飽和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汽車成為了家庭必需品,汽車消費市場爭奪也日漸白熱化了。
3、生活原材料,例如大米、白菜,這些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價格有多平穩咱就不說了,20年前大米價格可能是1元錢/斤,白菜的價格是3毛錢,現在大米的價格依然在2-3元左右,漲幅約3倍,白菜的價格同樣差不了多少,也在6-7毛錢左右。
4、生活服務費,筆者一位親戚就是開理髮店的,15年來,剪頭髮的價格沒有多大的變化,15年前剪頭髮男士5元,女士7元,15年後的今天,這位親戚貼出的價格是:男士20元、女士30元。基本都上漲了3-4倍左右。
5、再看看房子,20年前,房子的均價是1900元/平米,2019年房價漲到9300元/平米上漲了500%,也就是5倍左右。
通過以上的鞋子衣服、汽車、家電、大米、理髮、房子等多品類價格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房子的價格可以允許上漲,其他的物品都與民生息息相關,容不得大幅度提升。而過去20年裡,廣義貨幣M2持續保持GDP領先態勢,超發的貨幣將流向何方?唯有房地產可以承接。
經濟委員副主任王林曾表示,我國居民財富超過80%是房子,全國大約有400-430萬億元的資金被鎖定在房產中。在這其中,大量資金都是因為M2超髮帶來的資金沉澱。
2021年房價會降嗎?大概率不會,而且伴隨著城市化產業發展,很多城市的房價依然會保持增溫狀態,所以說,明年,買房壓力比今年更大,這或許是大概率事件!
撰文/樓市指聞
學習房地產知識,關注作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