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如何抵禦買房壓力?
這個問題問的······簡單直白、直擊靈魂。說句大實話,要想抵禦買房壓力,根本不可能。
畢竟能問出這種問題的,肯定不是園區有兩套大別墅的老張,而是工作不算久,剛準備買房,又常被「現實社會」按在地上摩擦的小李。
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買房壓力最多只能緩解,無可抵禦。
在我看來,緩解買房的壓力,無非包括被動與主動兩種方式。其中,時間是你的助手,因為有時間,會慢慢打磨掉房貸壓力。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提升自身實力,讓自己更值錢。
PART 1.
——被動方式
但凡初次買房,首付總是一個門檻,按照最划算的觀點,永遠是最低首付,能3成就3成,越低越好。某種意義上,有多少錢,就按照最大貸款的量來算,這是資產策略。
然而,壓力也同比增加。這段時間的房貸利率浮動較大,因此要大膽而謹慎,計算貸款與自己現金流的匹配,尤其要注意周期的匹配,儘量細化到每個月。
如果首付夠得著,月收入又能扛得住現金流,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
開頭兩三年肯定壓力大、日子難熬,但接下來的日子就越來越輕鬆,兩個原因:(1)收入會漲,過個幾年,隨著收入上漲,貸款壓力減少;(2)通貨膨脹,每個月要還的錢看上去比較多,但過個幾年,就相對一般了。
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買房時,連10萬元手都在抖,而現在,10萬元被時間稀釋,已經不算什麼了。
人民幣人民幣,但凡「人民」做修飾前綴,隨著時間會變輕。
PART 2.
——主動方式
要記住:工作是核心。無論上班還是加班,每個時間段都要精準利用,莫偷懶,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而不僅僅是做完。請教行業專家、請教公司牛人、請教老司機+自己琢磨,只要付出心血,工作總有成就。
儘管在工作方面,個人能力增長不太好確定,但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隨著經驗、能力、人脈的拓展,收入不斷提高是必然。各位如果對這個還沒有信心真可以不用混下去了,你要做的不是能不能抵禦買房壓力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換工作的問題。
如果在體制內或國企,通道相對取決於關係、資歷與自己的實力,也不要急於求成,「廣積糧,緩稱王」,領導家住在哪裡,多跑跑,做事很重要,做人也是充分運用各方面資源達到做事的目的。
很多人會覺得和領導相處,不知道說什麼,感覺沒有和朋友在一起輕鬆,的確如此——但越是如此,你越要錘鍊自己,脫離「舒服區」。老是和朋友在一起所謂輕鬆,那是退休之後的事。
另外,其他時間,可以拓展生財通道,利用自己的核心優勢去發力,有其他的資產也可做一定理財,讓錢動起來,而不是固定的死在那裡。
另外,收入、支出的計劃性很重要,所謂壓力,無非就是日常消費更有計劃性,而不是隨意性、破格消費,不做炫耀式消費。消費,用到實處,該花錢的地方不省、更精當,不該花錢的地方,因為「壓力」存在,也就不去花了。
對於生活,恰如其分的消費,合理的支出,更多在於投資自己的學習、品位,這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並非艱辛,而是樂觀、達觀、理性的心態,當你把自己看得金貴時,就不會浪費時間精力去憤懣不平、去哀怨人生、去和垃圾人相處。
當然了,你若把自己看得不值錢,自然會去過不值錢的生活。當你自律到極致,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本質美好一面永遠屬於:動腦子、努力的人。
專注的男人最有魅力,哪怕他是認真貼膜的老王。
PART 3.
買房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但卻是一個年輕人、一個家庭真正融入社會的第一步,會更懂得城市的價值與意義,懂得自己在金融系統的信用,由此,你會在社會中尋到自己的坐標。
前幾天,與蘇州一個朋友在WOOBAR聊天,對方表示自已近幾年在園區、崑山都有買房,深圳也有買,並且都是「雞腿盤」——確實,踩點到位,房產也增值。當然,我們都心知肚明,這絕非運氣,而是「意志與基於風險的判斷」。
正如他自己說的,10多年前還是窮屌絲。但相信自己的能力、意志與判斷,10多年時間,改變了他的境遇與狀況。
我並非用結果倒推或資產崇拜論去認知一個人,而是說,唯有「努力與智慧」,才配得上可能有的回報——當然,如果沒有回報,也實屬正常。
身邊也有朋友覺得蘇州房價高收入低,很多年前「升維」到上海,可惜的是一直都在上海租房,沒有及時置換。
對於他而言,儘管有相對較高的收入,但失去了「上海城市發展紅利」,沒有享受到上海房價的增值,因此他回到蘇州,還是無法抵禦生活帶來的壓力。
但這就是人生,每個人的選擇。
所以,在大城市,當你有了自己的坐標,就有了自己的位置,也會安心。而不是虛無縹緲的青春迷惘,年齡不是劃分青春與進入社會年輕人的標誌,而是決策買房及抵禦壓力的態度,懂得把壓力轉化為動力與生活方式,才能遇見更好的未來。
最近幾年來,遇見的年輕人包括兩種:一種是決策買房,通過與專業人士交流與諮詢,下定決心用資產與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去成長;第二種是抱怨、憤懣,用刻薄的譏誚來逃避壓力和責任。前者越活越從容,後者越活越邊緣化。
對一件事的態度和抵禦壓力的方式,其實取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期許。資產不決定一個人,但努力取得資產的方式,決定一個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