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返利的幾種思考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對於經常網上購物的人來說,返利這個詞應該不陌生。它能夠使賣家買家和平臺三方受益,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本文將以DD特賣為例,針對返利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天要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APP——DD特賣。

有意思在哪兒呢?

創新返利玩法,佣金竟然還能用來搞融資返利疊加微商,獲客能盈利+留存也能盈利

一、科普時間

在講DD特賣的返利創新玩法之前,先給部分同學科普一下啥叫「返利」吧。懂行的同學跳過此段~

話說,淘寶有一個開創性的牛X業務模式叫「淘寶聯盟」。淘寶聯盟是幹啥的呢?以服裝類淘寶商家為例,賣服裝的利潤空間假設為70%,商家拿出其中30%做為佣金,誰能幫忙把這件衣服賣出來,就能得到這30%的返傭;

淘寶客應運而生,他們或是用組織內容的形式做為吸引點,或是直接用返利XX%做利益鉤子(把商家30%的佣金返一部分給消費者),搭建自己的網站APP、或是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等渠道接觸消費者,推廣有返利的商品引導消費者購買,從而賺取佣金(因此發家致富人不在少數)。

同時,為了讓淘寶客有「抓手」驅動消費者下單,商家還會設計專屬的優惠券,對消費者來說也就有利了,正常淘寶賣100的商品,通過淘寶客可以領10元的優惠券,省一筆,買了東西還能再拿返利,又省一筆!購買轉化率必然高的。並且,消費者是直接向商家購買商品,商品質量和服務不會打任何折扣。

在此模式下,消費者花更少的錢買到東西,高興!淘寶客賺到佣金,高興!商家賣出貨品,薄利多銷也高興!而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淘寶一分錢推廣費用沒花,卻獲得了淘寶客帶來的大量流量及交易數據,更高興!!!一個想讓人點超讚的商業模式!

話說回來,「返利」這個詞兒是絕對的消費者視角。

官方的返利網站中,淘寶的是「淘寶聯盟」、「一淘」;京東的是「京粉」;拼多多是「多多團長」;用官方的返利APP拿到的佣金,是沒有淘寶客做中間商賺差價的;但是返利也分等級,如果購買金額不夠就拿不到最高等級的返利,有時也還不如三方的返利網站給的佣金高。

三方返利網站對接了官方的返利接口實現返利,這類平臺有一個優勢,是可以同時對接個官方返利網,即,消費者可以在一個三方返利網站上,購買到所有官方返利網站上的商品;但是消費者拿到的返利也是要被三方返利網站過一道手的,相對會少一些。這也就是三方返利網的盈利模式。

國內知名的三方返利網站有「已經借殼上市的返利網」、「花生日記」、「粉象生活」、「55海淘網」、「淘粉吧」等等。

官方返利網一淘,直接就告訴你,買這件返多少錢;三方的會再「包裝」一下,告訴你買這件獎勵多少錢。

淘寶同店同款的九陽豆漿機,官方返利網一淘,返利59.9;三方返利網粉象生活,獎勵28.17;吶,這一件商品上,三方返利網就能賺31.7喲~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去下載返利APP了,哈哈哈,下載了的請留言告訴我,讓我康康幫助多少人省了錢。

市面上的返利網站玩法,基本就是這樣了。

今天要講的「DD特賣」屬於三方返利網站,記住,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普通的三方返利網站,DD特賣的盈利點是靠返傭扣點。但在返利這個點上,他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創新,咱們來學習一下。

二、創新的返利玩法

先看看這個產品長啥樣兒:

視覺和布局上平平無奇,感覺有點偏下沉市場;但是,你關注到亮點沒有?

買多少返多少,100%返現哦!花錢買東西,東西到手了,錢還能全部返回來!天上掉餡餅了呀。

DD特賣不可能從商家那裡拿到百分百的返傭,那他又為什麼敢百分百返現?讓我們仔細看看規則。

4個重點幫大家劃出來了:

完結訂單的購物金額,每天返現萬分之5。已經買了東西的購物金額,返現產生收益年收益率能達到18%,哦吼,P2P都不敢吹這麼高。第3次開始,提現是有門檻的。每個月只能提現1次。怕受騙的我們,自己算一算。哎?好像沒有毛病,花掉的1萬塊確實是產生了18%的年收益哎。

換換腦子,如果我們是完全不知道「返利模式」的用戶,DD特賣難道不是一個特別棒的購物軟體嗎?

正如他的說明「該花的錢一樣要花,不用DD特賣,沒有人給你返一分錢」,但是用了DD特賣,每一天都能看到已經花出去的錢,在產生收益,天上真的掉餡餅。

但這餡餅要吃到,是有門檻的。門檻就是購買一張價值88元的「返現卡」。只有購買了返現卡的用戶,才能獲得100%返現。

這是DD特賣的第1個盈利點——與微商結合賣返現卡獲利,即獲客就是盈利。先按下不表,詳細說說他是如何用返現佣金融資。

假設,我們購買100元的商品,官方返利是10%,即10元錢。在確認交易後,官方返利軟體就會把10元錢返給我們。

如果用DD呢?

購買100元,在DD全部返完需要2000天(5年半),返到10元,需要200天。在緩慢達到「DD能拿到的返佣金額」的時間裡,DD完全可以把平臺上用戶購買產生的返佣金額,拿去做其他生意盈利,打的就是時間差。

只需要每天一點點的向用戶帳上增加返現數字,不提現都不算出帳呢。且你還記得每個月只能提現1次,從第3次開始提現是有金額要求的吧,這樣時間線就拖的更長了。拖的越長,DD在這個點上能賺到的錢就越多。

以上,就形成了DD特賣的第2個盈利點:以融資思維,藉助時間差,聚合用戶的返利佣金形成資本,然後去賺更多的錢。但這個盈利點需要一個基礎,就是源源不斷一直有很多用戶使用DD特賣購物。

重點來了:

這套「100%返現」的目標用戶是誰?DD又是怎麼接觸並轉化目標用戶的呢?它又如何保證已轉化的用戶持續使用產品呢?下面詳細分析。

三、返利疊加微商,就是要盈利

把3個重點捋順,大家也就清楚DD特賣是怎麼在玩了。

1. 目標用戶特徵及空間

目標用戶的特徵相對還是清晰的,我分析有2個點:

特別愛網購的人(100%返現會形成強大吸引力)不知道返利網站的人(部分可能用過返利網站,但是不動腦子算帳的人)根據QM發布的數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網民在今年618當日達到6.15億;其中應有半數以上是不知道「返利」的(沒有數據,拍腦袋估的),假設轉化其中20%就有6000萬+的用戶的空間!

2. 接觸並轉化用戶的策略

如何接觸並轉化這類人呢?就要講到DD特賣和微商的結合了。

第一代微商模式:主要靠下級代理拿貨壓貨,讓頂部總代賺錢。

這套模式現在大多數的微商團隊已經不怎麼用了,因為發展下級代理的成本比較高,很難快速擴大代理規模。但是,DD特賣目前就是用這種壓貨的代理模式,通過微商群體擴大用戶體量。

普通用戶需要花88購買的返現卡,代理成本最低只需要10元。但是做頂級代理是需要一次性投放2萬元購卡的。一旦入了場,代理與平臺就變成利益共同體了,拼了命的賣卡,不賣掉就是虧錢。對於代理來說,除了賣卡賺錢外,下線購物還會有5%~10%的返傭收入。

雖然模式本身導致用戶體量擴展相對慢,但是每一個新用戶加入,意味著平臺都會至少收入10元。聽說用戶量已經突破2000萬了,你算算公司已經賺到多少錢了。

3. 用戶留存策略

已經轉化的目標用戶,怎麼樣才能持續讓其留存?DD的策略也很明確,就是用88元返現卡套牢用戶。算一筆帳,在DD購物滿1000元的用戶返傭拿到88元都需要176天!

是不是很厲害,讓用戶自己付出成本,約束自己持續留存。且只要留存就有持續的機會做轉化引導購買,讓平臺產生盈利。

4. 做個小總結

DD平臺:

包裝出更有噱頭的返利模式招募頭部微商成為大代理通過大微商發展代理,驅動用戶增長每增長1個用戶,平臺獲利至少10元;購卡用戶在DD購物,DD獲得返傭拿去做其他投資盈利。只需分出小部分維持用戶可提現即可。微商:

被「返利模式」和「返利卡的利潤空間」吸引,批量買卡成為代理通過」讓花掉的錢產生價值」的理念傳遞,引導用戶購買返利卡後獲利發展下級代理賺更多用戶激活返利卡併購物後,再拿5%~10%返傭普通用戶:

被100%返利吸引,購買88元的返利卡,讓DD和微商各賺一筆通過DD特賣購物,獲得原本就屬於自己的返利的一小部分從用戶視角來說,對於懂返利又愛算帳的人來說,這套模式很坑;對於不懂返利的人來說,這套模式又非常好。不懂嘛,難免要交學費的~

分析完DD特賣,除了佩服他們有想法、有商業思維之外,我還有一個收穫:如果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那還是直接一點比較好,在不犯法的前提下,明確你要賺什麼錢,賺誰的錢,怎麼才能賺更多。不要又想講故事騙融資,又想建平臺搞影響力,還想賺錢。

作者:艾菱莎,8年網際網路大廠運營;公號:艾寫筆記(aixiebj)

本文由 @艾菱莎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DF網盤分享
    書籍自己認真拜讀了,現梳理重要知識點如下:01第一章:寫給-1到3歲的產品經理產品是什麼?產品是用來解決某個問題的工具與途徑,同時它也是在平衡用戶、商業、技術幾者之間的關係。好產品能夠改變世界。用例文檔(UC)類圖(描述系統中各個對象的關係)、用例圖(描述各個用例之間的關係)、狀態圖等幾種表示方法(表示系統中實體的狀態轉化)理想狀態下,一個UC代表需求文檔中的一行,但是並不絕對。
  • 包容性設計的價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我思考最能讓我思考的話題的時候,我發現了兩個模式:上一頁為所有人設計為了人類的多樣性為婦女,為社區,為殘疾人。兒子尋求新方法的婦女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受到正在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的利益。對Marian來說,在製作產品時,我們要關心的是,從身體、認知和情感的角度看,產品適合每個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設計時,不能相信所有使用者和使用者都能百分之百地掌握他們的技能和感官,設計必須預見到並考慮到人們正在不斷變化。
  • 社區登記工具產品PRD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果做得不好,也希望有更好的產品經理來優化,真正幫助到社區工作者,謝謝。產品概述產品背景疫情持續,各地方復工在即。為預防疫情進一步擴散,全國各地社區紛紛組織工作人員在社區出入口登記出入人員信息與量體溫。社區工作人工登記方法傳統,不利於統計。社區與社區之間信息不同步,難以判斷登記者是否隱瞞。信息匯總不及時,不利於社區預防工作開展。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王淮,《打造facebook》當下行業中產品經理多如牛毛,而好的產品經理卻鳳毛麟角,造成了產品經理人才供給市場上高低檔次的不均衡。好的產品經理能盤活一個公司,報酬待遇上至百萬,卻良將難求,普通的產品經理只能完成一些簡單任務,待遇自然也不過爾爾。
  •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不管是蘋果手機便宜幾百,還是充話費節省幾毛,還是拼團分享能省幾塊,只要利益足夠吸引人,就一定會有人為此付出。2. 勝負欲拼多多許多活動設置的門檻超級低,但是誘惑力度卻很大,比如一分錢抽蘋果11。而拼多多每次設計的活動,都會讓用戶覺得不堅持下去很可惜。比如砍價領紅包,100塊錢的紅包,自己砍一刀就能砍到98.7元,剩下只有1塊或者幾毛錢的差額。
  • 產品經理面試中,如何回答「一支筆的20種用途」?
    角度一:用「結構化思維」思考有些同學可能不太理解什麼是結構化思維,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假如現在有兩個候選人,他們分別基於「請列舉一支筆的20種用途」進行了作答。好幾個你都沒想到?但是,它充其量算是個60分的答案,現在你把閉上眼睛,數一下自己記住了幾個?大部分都沒記住對不對?這就是問題。B的回答:我將鋼筆的用途分了五類:書寫類、工具類、增值類、娛樂類、攻擊/防身類。
  • 成熟的產品思維,讓產品經理職業生涯走得更遠
    對產品經理來說,掌握專業技能只是職業能力的及格線,成熟的思維方式才能讓產品人擁有廣闊的視野與更高維度的產品思考,讓自己走得更遠。想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產品感?01 目標思維-我要解決什麼問題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並不是產品設計,而是解決問題。通過前置環節中最重要的需求分析,已經充分明確當前要解決的問題,那麼在後續的任何環節中都需要記住: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 網際網路考古地圖(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網際網路世界裡有太多出現得比誰都早,結局比誰都慘的悲劇。恰好,在關於網際網路的早期歷史方面,我最近看到一份資料,集合了過去二十多年關於網際網路的所有較為知名的創意。它所提及的 100 個網站,曾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的影響力,很有群眾基礎,相當值得研究。
  • 產品經理「七宗罪」:這七種問題,你是否遇到過?
    前期整個網際網路和社會對產品存在大量訴求,從而催生非常多的產品經理崗位,這促使很多不同崗位的朋友都投身於產品經理,但由於之前崗位的局限性,轉行的朋友可能只接觸產品的某一部分就轉行做產品經理,缺乏對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經歷和理解,導致老闆不滿意、同事不討好、產品不好賣,最終走上背鍋俠的不歸路。
  • 淺談移動端原型頁面的設計策略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畫原型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而移動端PM更是少不了要畫APP原型頁面,這其中的設計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其實複雜的事情。頁面的設計與寫作相同,都需要在具體設計前先進行構思。先思考頁面的基本結構,然後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思考其合理性並收集整理相應的素材。這個先構思樹幹然後通過其向四周進行思維發散的過程,我稱之為發散,強調思維的發散。
  • 一個產品新人如何通過產品經理大會破解迷茫
    一、一個最重要的建議賀曉麟老師的演講無疑是被觀眾最喜愛的幾場演講之一,生動有趣的講述了其所理解大B產品經理之路。本來以為收穫頗豐了,沒想到在晚宴上賀老師更是直言不諱的表達其最真誠的想法。有學員問不知道老闆的意圖是什麼,賀老師說那你的老闆恐懼什麼?恐懼一定比價值大。
  • MONO產品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用戶看到的電影書籍等內容,種個草,有時間的時候可以拔草,進一步加深體驗。3、分析總結MONO的核心功能定位在趣味性閱讀,內容選取主題為「文藝」的「有趣」的「乾貨」,形式是利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獲取精良內容,變得有趣。接下來我們就對於以上內容進行用戶畫像,分析用戶。為什麼要對產品進行這樣的定位?
  • 醫療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更不是所有的傳統醫療產品都適合網際網路化,它有可能智慧化,接變化等等多種可能性,醫療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其實更偏向於醫療的屬性,需要了解醫療細分領域的行業特性的同時深入了解多種用戶角色的需求。一般來說,最容易想到而直觀的定義是:醫療產品經理,是直接應用或間接涉及了傳統醫療的工作流程、行業政策規範、醫療用戶特性,進而完成相關醫療產品的設計、分析、研發、推廣、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作的產品經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我個人目前傾向於從「網際網路」和「智慧」角度,分別來對「醫療產品經理」進行定義和分類。
  • 產品經理的一天工作內容
    10:30分基本完成了申請,打開另一份文檔《千萬不要跟產品人討論產品》,仔細再理一遍,排版、插圖重新再整理一遍,然後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幾個主流網際網路媒體發表。11:00,基本文案事情處理完,跟團隊開發、運營小夥伴了解下進度,發現今天數據運營這塊小夥伴還沒跟進的很好,商量下後跟他一起登錄後臺把相關事情搞定。
  • 漫畫人產品體驗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根據易觀國際提供的數據,由「只過1%生活」的微博紅人陳安妮打造的「快看漫畫」目前市場用戶滲透率最高,老牌「有妖氣漫畫」和具有資本、渠道優勢的「騰訊漫畫」緊隨其後,其餘排名靠前的幾個漫畫應用彼此間差距較小。
  • 產品經理擺攤往事
    網際網路時代,一個關於產品設計的經典理論:MVP,最小化可行性產品。基於這一理論出發,我突然想到,地攤豈不是最小化產品嘗試的絕佳方式嗎?投入成本低,幾十元,幾百元即可;可以先兼職摸索,待時機成熟即可all in行業賽道;而且依託於過往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理論體系,如今正是落地實踐的契機。
  • B端產品經理入門的第一年做了什麼?
    編輯導語:作為產品經理,你入門的第一年都做了什麼呢?本文作者作為B端產品經理,為我們分享了他入職第一年,作為一個產品新人的一些經驗和想法,希望能對一些剛入門B端產品經理或者對產品經理行業感興趣的人帶來一些參考。
  • 產品經理需要哪些基本素質?
    在我們團隊,有三位產品經理,分別負責數據產品設計、B端產品設計、C端產品設計,大家都是90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標、興趣愛好、思考模式和行為方式,而我作為PO,與大家職級相同且沒有實際可分配利益的情況下,前期遇到很多阻力,BC兩端產品經理遇到問題互相推諉、拒絕加班做設計、有問題找PO……不知不覺中,我變成了團隊成員的瓶頸
  • 產品經理入門及進階修煉指南:七維能力模型
    本文從七個維度來闡述產品經理入門以及進修修煉指南,enjoy~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有幾年時間了,在此期間,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或者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能力產品經理所要做的,是在一千種使用場景中去尋找共性,去尋找絕大多數用戶的最大公約數,去分析所有特殊性需求背後共同的動機和初衷,否則將會迷失在場景的森林而不自知。
  • 【乾貨】牛逼產品經理的18種能力
    總是有朋友問,產品經理的能力水平如何衡量?最基本的衡量,就是產品經理從需求發現開始到完成產品上線,並持續運營,實現既定產品目標,可以說是入門了。經歷過騰訊、YY、迅雷的產品經理能力體系,也和同行交流過百度、阿里的職級體系,其實大同小異,相對來說,騰訊的職級標準和能力水平評估相對比較完整。前陣子有一篇獵頭的文章,提及BAT的職級能力結構,雖然和實際的有些出入,但某些地方還是蠻中肯。各個公司對產品經理能力描述有差異,但總體上,大致是以下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