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A股多年的永安期貨發布公告稱已正式遞交上海主板上市資料,對比目前南華期貨的市值,其上市後市值或將達千億。這對於持股三分之一的大股東財通證券無疑是天大的利好,不過在如此利好下,財通證券股價卻沒有絲毫波瀾。這背後體現的或是二級市場對「資本運作」帶來一次性收益的「摒棄」。
12月16日,新三板公司永安期貨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於15日向證監會報送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申報材料,並申請公司股票12月16日在新三板停牌。
其實永安期貨早在2012年10月便完成股改,謀求A股由來已久。而當時作為控股股東的財通證券,已經報送了上海主板的申報材料。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絕對控股的子公司不能單獨上市。
因此,永安期貨2015年10月掛牌新三板,12月完成首次定增,引入浙江省產業基金有限公司。除財通證券外,大多數股東進行同步增資,財通證券的持股比例從51.09%下降至33.54%。而股權的稀釋也為永安期貨日後單獨上市做好鋪墊。
作為期貨一哥,永安期貨的市值必然不低,而對於持股超過三分之一的大股東財通證券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股權收益,無疑會增厚其淨利潤。
但二級市場對這一股權增值似乎並沒有反應,股價表現平平,這背後或許是近年來投資者對公司經營主業的追捧,對資本運作的「摒棄」。
「千億」資本盛宴,財通證券獨享三分之一
永安期貨成立於1992年9月7日,因評級較佳,再加上業績一直處於期貨行業第一梯隊,素有「期貨一哥」之稱。
財報顯示,永安期貨2019年實現營收231.3億元,同比增長45.33%;永安期貨2019年淨利潤為10億元,同比增長14.74%。而2019年期貨全行業淨利潤為60.5億元,一家賺走了全行業六分之一的利潤。
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前6月期貨行業總營業收入為141.53億元,而上半年永安期貨營業收入就達到110.95億元,同比減少6.67%,幾乎佔據了全行業的八成。
另外,永安期貨是新三板掛牌企業中總市值最高的公司。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永安期貨總市值為399億元。
除已經上市的瑞達期貨、南華期貨等公司以外,今年有三家期貨公司準備衝刺IPO。包括中期期貨、新湖期貨和永安期貨。
目前A股市場僅有2家期貨上市公司,南華期貨和瑞達期貨。作為中國期貨業上市第一股的南華期貨,2019年8月30日登陸上海主板,上市時總股本5.8億元,當時股票最高價為每股33.86元,最高市值近200億元;彼時市盈率達160倍。即便在目前情況下,南華期貨依舊保持100倍以上市盈率。
參照南華期貨上市時的市盈率,永安期貨2019年淨利潤10億元,可粗略預估永安期貨上市總市值或在1000-1600億元之間,其背後股東所持股權將在上市時大幅度增值。
資料顯示,有三家上市公司持有永安期貨股權。其中財通證券佔比33.54%、浙江東方持股12.7%、物產中大持股2.1%。倘若按照1000億的估值,財通證券持有永安的股權價值將超300億,而截止12月18日,財通證券的市值為461億。
不過即便擁有永安期貨這麼一塊金子傍身,財通證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難令人滿意。
「定增王」財通證券折戟
財通「定增王」的稱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偏私募性質的定增專戶產品,而非公募性質的定增基金。
實際上,財通「定增王」的稱號——基於以定增為主題的資管計劃的規模——最早在2014年已經叫響,截至2015年1月,其專戶參與定增的規模已達到367億元,穩居全行業首位;而它的第一隻定增基金,即被稱為「定增公募1號」的財通多策略精選(501001.OF),直至2015年7月才成立,當時規模為25億元;第二隻定增基金,即被稱為「公募定增2號」的財通多策略升級(501015.OF),則直至2016年3月才成立,當時規模為46億元。
而定增王最大的滑鐵盧是參與樂視網的定增。2016年8月,樂視網以每股45.01元的價格完成近48億元的定增,財通基金等3家公募基金參與了樂視網定增,其中,財通基金認購3910.24萬股,認購金額17.6億元,為本次定增認購股份最多的基金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財通基金旗下參與樂視網定增的產品高達83隻,單個產品參與規模從幾百萬到過億不等。
原本定增是財通與其它券商的差異化路線,但是隨著樂視網的暴雷,加之2017年定增市場政策趨嚴,融資新規、減持新規相繼出臺後,使得定增基金獲利空間進一步收窄。財通證券也開始失去往日的風光。
資料顯示,財通證券2015-2019年的營收分別是102.41億元、42.56億元、40.17億元、31.68億元、49.52億元;淨利潤分別是30.75億、17.86億、15.04億、8.19億、18.73億。
不難發現,財通證券2015-2018年的營收、淨利潤逐年遞減,2019年營收、淨利潤有所增長,但仍只有2015年的一半。
業績連年下滑的背後,財通證券一度陷入股東減持、股價破發的尷尬境地。2018年10月,財通證券上市剛滿一年,20.48億股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解禁後,多位股東提出減持計劃並大舉拋售。彼時其股價已經連續大跌一年多,一度破發。
隨著資本市場的成熟,一次性股權投資增值已然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開始對其冷淡。市場更在乎主業的經營情況。
投資者對「紙面富貴」態度的急轉
投資者對一次性股權投資的追捧可以追溯至2014年,彼時景興紙業受益於持股公司莎普愛思上市,股價短期翻倍。
2014年6月11日,景興紙業持有20%股份的莎普愛思IPO申請獲得證監會批准,公告發布2天後股價開始連續以漲停板收盤,15個交易日漲幅超過110%。
從股價的漲幅來看,足以見投資者對一次性股權收益的追捧。不過隨著市場的成熟,投資者對這類「紙面富貴」呈現一種冷漠的姿態。
被稱之為「資本玩家」的利歐股份靠著大手筆投資,縱橫一二級市場。曾以4.5億元的成本投資理想汽車,截至目前,利歐股份持有的理想汽車股票市值浮盈近百億元。但在巨額的投資收益面前,市場並不買帳,利歐股份的股價也未曾有過明顯漲幅。
而利歐股份目前的市值僅211億,理想汽車的投資收益佔市值近一半。
投資者對「紙面富貴」態度的急轉本質上是市場的成熟化,對此類資本運作的「摒棄」。尤其是在以業績為王,主業突出的大藍籌風格偏好下。
當前想靠著一次性股權收益「割韭菜」的行為正逐漸遠去,這或許能夠解釋二級市場對永安期貨上市給財通證券帶來不菲股權收益但股價卻不感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