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庫存」,裝得下三個唯品會

2020-12-22 i黑馬

作者|崔恆宇 來源|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

劉娜很喜歡現在的「工作」:替品牌商家賣庫存尾貨。

通過她所在的平臺,原價599元的Gap棉服夾克,只要80元;699元的太平鳥連衣裙,剪掉標籤,售價69.9元……而劉娜的工作內容就是拉一個微信群,丟商品連結和圖片,有人下單,她就能拿到相應的提成。

「一個月大約能掙二、三千元。」劉娜告訴「電商在線」。這個收入不高,但順手就能掙到,發貨和客服全都由平臺去完成。

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5月,我國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總額達到4.47萬億,同比上漲9%。在這些存貨中,服裝和紡織業的存貨總額達到913.8億元和1656.9億元,都處於高位。

以「品牌折扣尾貨」打折促銷,消費者省了錢,企業快速也能回流資金,整個環節都受益。線下以奧特萊斯為主,線上則有唯品會、愛庫存、貝倉等平臺。

這個特殊的春天,商店關店,物流停擺,庫存電商平臺迎來一波紅利。

「疫情之後,整個行業的庫存加大,供應商也願意給出更好的貨品和更低的折扣。這個紅利最起碼到今年年底,我們確實看到貨品巨大。」在唯品會上一個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董事長兼CEO沈亞強調。

眼前的紅利,並非只屬於庫存電商,無論是品牌自身,還是淘寶特價版、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都已經入局庫存尾貨市場。

庫存已經從一個「燙手山芋」變成了「棄之可惜」的存在。

「庫存越來越多,競爭也在加劇。我們看到很多平臺也在賣尾貨,我們希望在供應商的整個庫存環節中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沈亞說。

這句話背後的意義在於,庫存尾貨的銷售格局將迎來一場硬仗。

在談競爭之前,我們還應該討論的是,品牌的庫存尾貨是否會長期、大量地存在?在庫存電商領域能否長出第二個淘寶?以及淘寶特價版、拼多多的下場,對於去庫存玩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去不掉的庫存

消費者不會踏進同一片商品流。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決定了新品必須永遠在路上。

在服裝領域,這種變化尤其明顯。當SKU(庫存量單位)疊加能夠創造更多利潤的時候,所有品牌都拼命往前衝。衝刺的背後也帶來了庫存壓力。

「服裝有春夏秋冬四季,還有季中季末,每一個季度都得推新品。並且流行款式很快會過時,棉麻類紡織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保管的問題,導致質量問題出現。」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告訴「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

這些特點決定了庫存問題最集中出現在服裝領域。如果1個紅色L碼的SKU產生100件庫存,那麼1000個SKU就有10萬件庫存。

而當一個品牌在市場失去活力,服裝領域常見的解決方案是推出「多品牌」戰略,搞一個子品牌,覆蓋不同的消費群體,讓自家的產品獲得更多機會。

以李寧為例,多品牌戰線下,產品SKU迅速翻倍,導致供應鏈的管理難度倍增,曾經因庫存失控,虧損一度超過30億。

「對於服裝品牌來說,做特許加盟,一年庫存能控制在10%以內是很好的;直營品牌一般控制在20%左右也算可以。」程偉雄估算。

但是,高度膨脹的SKU、多品牌運營戰略的機制下,實現10-20%的庫存率並不容易。

6月底,都市麗人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上半年虧損將不少於1.2億人民幣,上年同期利潤為3550萬人民幣。

作為曾經的中國女性內衣龍頭企業,如今股價只剩下4毛多。根據財報,2016-2019年,都市麗人的存貨分別為11.51億元、11.12億元、11.65億元、6.80億元,有了大幅收窄。但今年「黑天鵝」的影響,又將很多品牌拖回沼澤。

快速去庫存,無疑是企業減少虧損的解藥。可事實是,產品一上市,價格就會從最高逐步往下走。「賣掉的價格越高,帶來的毛利就越高;反之庫存越大,企業帶來的毛利就越低,越往後它價值就越低。」程偉雄分析稱。

誰來解決庫存問題

庫存這麼多,為什麼不能從源頭上減少生產,「少量快產」的柔性供應鏈模式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庫存問題?

以Zara為例,一直以來,靈敏的柔性供應鏈是Zara的成功方法論,決定了可以快速地洞悉市場變化。

Zara一年推出的時裝種類達到12萬種,每一款都是小批量生產,以減少龐大SKU帶來的庫存壓力。

但在疫情的影響下,這套供應鏈失靈了。Zara母公司Inditex在財報中提到,今年2-4月,史上首次淨虧損超32億元。導致Inditex關閉了1000多家Zara門店。

C2M反向定製和柔性供應鏈能減少一定的庫存,但當產品的「推陳」與「出新」不斷交叉進行,企業的考驗是極大的。

「服裝是一個冗長的過程,從紗線、面料,再到輔料,是個很長的過程。」

假設一款產品的第一批貨賣爆5000件,當企業想追加第二批、第三批5000件的時候,很可能做出來就是滯銷。

市場隨時在發生改變。包括氣候變化、促銷變化,或者用戶變化,以及其他品牌競爭。

「供不應求」的貨只存在於少數產品身上,「供過於求」才是常態。

現實和預判總會有一定落差。老闆想試探下市場,先下小量訂單,生產成本就不會有優勢;如果有一個1000件的服裝訂單,老闆又想,萬一能賣到2000件?如果供不上就失去了賺2000件的機會。

落差的大與小,直接導致了庫存的大小。

此外,當銷售端跟不上產品的更迭速度,就會導致庫存層層積壓。

「時裝產品就像賣水果一樣,要新鮮賣,如果過時了,可能變味了。當你的產品款式不那麼新的話,品牌只能靠打折去拋售,這個時候資產和存貨都會減值,毛利受到影響,帶來的影響是連環的。」馬克華菲CEO楊坤田曾對「電商在線」表示。

賣不掉的衣服去了哪裡

3年,這可能是一款衣服的銷售周期。

一名服裝行業從業者告訴「電商在線」,「庫存尾貨一般是分新品剩餘和往季的,現在銷2019年的過季款賣得還可以,2018年的滯銷款庫存,基本賣不動。」

不同的年份決定了庫存尾貨的折扣。都市麗人在公告中提到,目前還在清理2017年之前的存貨,計劃以稱重的方式出售這些庫存(約0.5折),售往東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

一般來看,服裝的銷售鏈路是:先在一二線城市銷售,過季的、過時的挪到三四線城市,搬到唯品會、愛庫存這些折扣電商,再往後,則銷往發展中國家。

越往下走,價格越低。

從全世界的需求維度來看,消費分層更多,銷售周期拉得越長。不同的時間、地域帶來的價格差讓庫存得以喘息。

在這個過程中,庫存電商成為那個「抓住最後一口氣」的存在。在線上,包括唯品會、愛庫存、貝倉等平臺;在線下,奧特萊斯同樣作為庫存尾貨的主陣地。

品牌也選擇建設工廠店、折扣店等自己的尾貨銷售渠道。

都市麗人在公告中提到,減少庫存的措施包括:聚焦經典款產品並大幅減少SKU,通過各中心銷售及分銷渠道提供合理折扣,並開設超過100間工廠折扣店清理庫存。

通過自建工廠折扣店,不願完全把庫存給分銷商,不把價格直接打穿,是品牌「最後的體面」。

「滯銷」養成的巨頭

不難看出,快速去庫存是品牌剛需,這也意味下遊可以生長出更多的去庫存類銷售通道。

在線下,根據奧萊領秀的數據顯示,2019年統計的34家奧萊項目銷售額超過了700億元。有統計顯示,全國以「奧特萊斯」來命名的折扣賣場達到400家以上。奧萊的繁榮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庫存尾貨的生命力。

在線上,庫存電商同樣肥沃。

根據艾瑞諮詢2019年的報告,庫存電商市場規模達數百億級。玩家量級在100-150家左右,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玩家佔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品牌折扣平臺唯品會。

早在2013年,唯品會CFO楊東皓就提到:「中國一年4000億服裝庫存待清理,唯品會離天花板還早。」

2019年,唯品會創造了1482億元的GMV(平臺交易額)。按照一年4000億的服裝庫存來算,這個市場上還能容得下兩三個唯品會。

同樣是做庫存電商起家的愛庫存,根據企查查數據,其在2018年內完成4次融資,總金額超過10億人民幣。

愛庫存副總裁巨穎透露,愛庫存有150萬個小B,承接著品牌商的分銷。

不同於奧萊和唯品會直接面向C端的邏輯,愛庫存一頭承接著品牌商的庫存尾貨,中間通過無數個小B,連接到C端消費者。能實現這個過程,上遊的價格談判能力,下遊的銷貨速度都要強。

但隨著庫存尾貨的銷售渠道增多,品牌對於自身的折扣店和工廠店持續加碼,第三方銷售渠道的優勢會被減少。庫存電商並未建立明顯的競爭壁壘。

庫存電商的想像力

庫存的B面是機會。

曾經,電商還不發達,很多品牌把線上作為銷售庫存的渠道,將過季、過時的搬上去低價賣。

而今,天貓等電商平臺已成了品牌發布新品的主陣地。相應地,去庫存也分化出更多的銷售渠道。淘寶特價版,京東、拼多多都開始成為去庫存的通道。

反過來看,沒有企業願意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銷售渠道做不到獨家,難以承受巨大的庫存吞吐,也就導致了多元化。

沒有人能獨自吃下這塊蛋糕。決定因素是能觸達多少消費者。

淘寶連接了8.46億消費者,京東、拼多多緊隨其後。相比之下,唯品會活躍買家數只有3860萬。

當唯品會消化不了這麼多庫存,就有了其他的功能電商,他們還不能消化,就有了拼多多。

除了消費者帶來的變數之外,在中國做庫存,面對的是千萬個品牌。

不同於歐美企業的一體化經營,將某品牌庫存集中在商超、購物中心,實現單一渠道的買斷。中國的去庫存渠道更多地只是提供服務,庫存依然是品牌的,第三方渠道創造的是平臺價值,而非經銷商,要把庫存買入再賣出。

這條鏈路上,第三方渠道缺乏的是談判籌碼。

不過,巨穎告訴「電商在線」,庫存電商現在應該叫新電商,核心邏輯是人不動貨動,它跟傳統的平臺電商最大的區別在於,電商平臺是每一個品牌都去上面開店,消費者通過搜索找到店鋪、商品,是人找貨的狀態。但在愛庫存模式下,更多是通過店主推薦,消費者在社群中是被動感知的。

這是否能成為商業壁壘,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唯品會帶來了機會,打開了折扣商品的大門,那麼這次疫情又一次激活了庫存市場的熱情,當去庫存成為熱點,市場的賽跑又一次拉開。千億級的服裝「庫存」,很有可能將創造下一個阿里、拼多多。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娜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成立12年,唯品會再造用戶增長新支點
    在此之後,唯品會保持了連續32個季度盈利的好成績。在多個電商從業者看來,唯品會是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具有品牌性、時尚感的商品,對用戶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雖然社交電商以及直播帶貨讓電商行業的競爭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低價買品牌商品從未失去吸引力,唯品會的特賣模式依然保持較強生命力。
  • 唯品會,如何抓住了喘息的機會?
    據唯品會CEO沈亞在財報分析會議上表示,未來唯品會還會根據用戶的需求來繼續擴大MP,假設去年6個點,今年有可能增長到8個點。除了模式優勢外,唯品會在履約成本上控制成效初顯。過去2年裡自建快遞(品駿快遞)的高投入以及高履約成本,影響了唯品會的淨利增長。去年三季度,唯品會把品駿分拆併入順豐之後,履約效率得到了顯著的上升。
  • 聚焦品牌特賣,唯品會如何搞定供應鏈?
    不過,在這種自保的情勢下,自營倒是可以為其每一個流程加一道保險,至於具體怎麼個保險法,則需要將每一個環節從全流程中剝離開來,分別剖析。疑惑二:所謂「全流程」嚴控假貨,真的全嗎?首先要清楚,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多數造假髮生在採購過程中。
  • 唯品會還能「浪」多久?老闆擅長精打細算,但全面戰場頹勢漸顯
    自2018年底再次聚焦品牌特賣、回歸服裝銷售以來,唯品會就開始鹹魚翻身,股價也連續6個季度上漲。人們都說垂直電商的時代早已過去了,而唯品會卻越來越堅挺,這背後自然有其獨特的優勢支持,但這一優勢也有明顯的天花板。
  • 618聚焦品牌特賣,唯品會如何搞定供應鏈?
    不過,在這種自保的情勢下,自營倒是可以為其每一個流程加一道保險,至於具體怎麼個保險法,則需要將每一個環節從全流程中剝離開來,分別剖析。疑惑二:所謂「全流程」嚴控假貨,真的全嗎?那麼唯品會為何會成為特例?疑惑三:保證正品的前提下,為什麼唯品會還能實現低價?全流程的正品保障可以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價格則能夠直擊消費者的癢點(即消費欲望),是成交率和轉化率的直接影響因素。
  • 「回頭路」難走 唯品會欲乘直播電商東風
    唯品會創始人兼CEO沈亞在財報後電話會議中表示:「最近我們也要嘗試去直播,比如說在抖音上,也準備要加大投入。因為現在是個好階段,希望把更多用戶吸引過來。」事實上,活躍用戶增長下降一直是唯品會的「心頭大患」。
  • 扛住「疫情盈利暫緩」,唯品會差異化營銷發揮關鍵作用
    但是,以穿戴、美妝為核心品類的唯品會,在第一季度淨利潤達9.861億人民幣,而這已經是唯品會連續30個季度持續盈利!是什麼原因,使唯品會能抗住疫情期間大盤下滑壓力,營銷逆勢上漲?02「買手制」強悍選品實力唯品會是一家以買手遴選品牌來管理供應鏈的國內電商,其在10餘個國家和地區組建買手團隊
  • 唯品會股價暴跌超20%,全賴CFO楊東皓宣布離職?
    剛剛在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刷了一波存在感的唯品會,股價突然暴跌超20%,唯品會怎麼了?財報數據顯示,唯品會第二季度淨營收達241億人民幣(約34億美元),同比增長6%;GMV突破384億人民幣,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7%。至此,唯品會已經保持了31個季度盈利。
  • 京東vs唯品會 哪只股票較優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細看這三個領域。 行業增長潛力作為具備經濟規模的先驅,唯品會在中國網上折扣零售市場佔據龍頭地位。中國折扣零售市場極度分散,頭20大零售商僅佔市場佔有率的7%,故唯品會在搶佔實體店市場佔有率方面可謂輕而易舉。
  • 新京報年度榜單揭曉 唯品會獲「年度品牌特賣平臺」獎
    唯品會的「特賣」模式,最初是聚集品牌庫存,後又發展為暢銷庫存與定製款結合,拿到線上,以電商方式觸達給消費者,因此也有很多人將唯品會形容為「線上奧特萊斯」。線上相較線下的優勢顯而易見,可以同時觸達到不同地域、不同圈層的消費人群,聚集起大量的需求側流量,以 19Q3 為例,唯品會訂單總量 1.276 億,平均客單價 248.4 元人民幣,活躍用戶數 3200 萬人。
  • 服裝品牌集體打折自救:後疫情時代的線上化和清庫存
    京東電商平臺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今年「618」作為疫後首個全民消費節,對於刺激消費、幫助品牌商家清庫存提高現金流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唯品會高層表示,折扣市場紅利最起碼持續到今年年底,因為唯品會確實看到庫存貨品數量巨大;另外,紅利也來自線上拿走更多線下市場的份額。
  • 消滅服裝尾貨,庫存電商正成一股新力量
    還有些企業選擇將庫存委託給線下賣場銷售,但這樣的銷售渠道較低端,大牌淪為批發市場的「地攤貨」,有時候甚至賣到5毛錢一斤,同樣會破壞品牌價值。 為了清庫存,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庫存電商。
  • 從「女性」到廣譜人群、從線上到全渠道 12歲唯品會的進擊
    與此同時,更為外界所關注則是唯品會落子合肥的首家線下城市奧萊,當傳統零售商加速上線進行數位化轉型的同時,以「線上特賣」為主的唯品會則開始布局線下商業綜合體。如今看來,無論是面向全年齡層人群的全新Slogan,還是「線上奧萊」向線下的主動出擊,12歲的唯品會也趕上了「出圈」的時髦,正式開啟了自己的乘風破浪之路。全新廣告、Slogan 從「姐姐」到大眾在二季度財報收穫全線增長後,唯品會開啟了下半年的全方位升級。
  • 消金牌照難成唯品會的「還魂丹」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在官網發布了「關於籌建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批覆,同意該消金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在申請所在地開展籌建,並自批覆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而唯品富邦消費金融的發起股東,正是主打「品牌特賣」的電商平臺唯品會。
  • 唯品會與順豐達成合作,唯品會旗下快遞品駿遭甩賣
    通過這一舉措,唯品會對此的期望是能將電商、金融、物流「三駕馬車」合力打造唯品會的基礎能力,打造好電商平臺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最後一公裡」。這在當時被不少業內人士稱「有點京東的味道」。品駿快遞採用全直營,不加盟管理模式。
  • 唯品會衣服便宜的原因,2折的百搭羽絨馬甲告訴你
    抱著好奇的心態,我也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唯品會的內幕,再加上跟同事們的閒聊之間讓我更清楚了其中的門道。原來唯品會之所以衣服賣得這麼便宜,是因它已經是一個有著十幾年服裝領域優勢的品牌特賣平臺,人們常把它比作網上的奧特萊斯,加上現在各大熱門綜藝都有冠名唯品會,所以唯品會的客流量是越來越大,對於這些品牌方來說,也就更願意在唯品會以薄利多銷的模式為自己品牌清理庫存了。
  • 產品體驗報告:唯品會如何實現連續30個季度盈利?
    在電商三巨頭的夾擊下,唯品會還能實現連續30個季度的盈利,實屬不易。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唯品會進行深度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唯品會打造的是中高端品牌專賣,以低折扣限時限量搶購的模式,以這一特點迅速鋪墊獲取用戶。直接競爭對手,淘寶,京東,拼多多。在電商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式下如何存活下去很重要。
  • 業績快報丨甩掉品駿包袱後,唯品會Q4業績超市場預期
    財報顯示,唯品會Q4淨營收293.2億元(下文貨幣單位皆為「人民幣」),同比增長12.4%,對比之下去年同期營收增速為8.3%。Q4營收高於277.34億美元的市場預期,也超出唯品會在第三季度財報中給出的業績指引區間。唯品會給出的第四季度營收指引為261-274億元。2019年唯品會全年淨營收總額同比增長10%至930億元。
  • 再看不懂唯品會 就晚了!
    唯品會抗住了疫情按下的暫緩鍵。  昨天,唯品會披露了2020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財報數據顯示,唯品會第一季度淨營收達188億人民幣(約合27億美元),GMV達289億人民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一季度服裝鞋帽、針紡織類商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2.2%,化妝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3.2%。
  • 唯品會閃跌200億背後:營收增長緩慢,上任九年CFO要辭職,「三駕馬車...
    連續31個季度盈利的唯品會(VIPS.US)最近也出事了:股價一夜大跌近20%,從超千億元市值跌落,還有上任九年的CFO將辭職……這些年的唯品會,到底經歷了什麼?公司財報同時公布,楊東皓因個人原因將辭任唯品會CFO,自2020年11月生效,公司任命楊東皓已出任公司非執行董事一職。唯品會已經在物色新的人選擔任CFO。資料顯示,自2011年起,楊東皓開始擔任唯品會CFO一職,時至今日已有九年。他曾對外表示,未來唯品會將形成以「電商、金融、物流」為支持的「三駕馬車」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