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推進新「三化」

2020-12-24 人民論壇網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戰略部署的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產業、農業生產的形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水平不斷進步、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各地探索實施的發展現代農業新業態不斷湧現,象科技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生物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以及休閒農業、都市農業、精準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健康農業,等等。隨之而形成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漸次興起,新的發展理念不斷普及,現代農業的內涵也有了新的解讀。

面對林林種種的各種農業形態,其實我們可以概括出最為根本的三個層次:在農業產業層面上,關鍵是農業產業鏈內部以及外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即農業產業生態化;在農業生產技術層面上,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即農業生產智能化;在農業產品層面上,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且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更應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和多樣化,即農業產品優質化。如此「三化」正好響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一輪農業技術革命以及健康中國建設的國家戰略。可以預見,農業產業生態化、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產品優質化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流趨勢。

農業產業生態化與生態農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農業是與自然結合最緊密的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顯然給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即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生態化的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包括城市現代化,也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之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更加美麗的鄉村」。習近平多次論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詮釋了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科學指南。

在資源和環境雙重壓力下建設現代農業,走生態化道路是促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業產業生態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基礎性條件。

首先,農業產業生態化表現為產業鏈內部的生態平衡,涉及農林牧副漁結構優化和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價值延伸。目前,隨著農產品結構的不斷豐富多元,應當逐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鏈中的佔比,提高農產品加工率,縱向延伸產業鏈,實現價值增殖;拓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鄉村旅遊、農業遊學、生態教育等新的功能型農業形態,橫向擴大農業產業的參與性、觀光性、娛樂性、文化性,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扶持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快速發展,尤其是農產品交易的在線化發展。

其次是農業產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整體協調和循環再生,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的均衡發展和綠色發展。曾經過度的農業大開發對自然生態帶來了嚴重傷害,如石油化能消耗大、資源利用效率低、農業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農產品汙染等,所以如何合理適度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減少農業產業對環境的汙染,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既要留住綠水青山,又要發展現代農業,走生態化道路是唯一選擇。要不斷探索和推廣種植、養殖、漁業等領域的生態模式和配套技術,開發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各種循環經濟模式和持續利用模式,提高農業產業與環境的適切性。還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修復、統一保護,通過耕地輪作休耕、河流湖泊休養生息,有序退出超載、超限的邊際產能,推動農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再次是源於自然的農業產業與工廠化農業之間的空間互補。伴隨著我國城市集群的發展,人口集聚效應已經顯現,佔地面積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成為這些城市集群的重要特徵,其對農業產品的依賴也因此而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在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的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農產品的供給會因空間距離形成阻隔。因此,在城市群間隙和周邊發展垂直型農業和工廠化農業,通過蔬菜生產工廠、動物蛋白製造工廠,作為城市農產品供給的補充,事實上也會減少資源損耗,利於環境保護。

農業生產智能化與智慧農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著高端農機裝備製造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5G、遙感技術、無人機與智能農機和農藝技術的結合,將衍生出更加智慧的農業生產方式。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新一輪農業新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體系和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促進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保護環境,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將數字鄉村作為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範和遙感技術應用」。可以預見,以農業生產智能化為核心的智慧農業將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一是基於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的農業生產,即通過對農業生產要素的實時信息採集並進行數據的轉換分析,進而精準遙控農業機械設備,在線遠程控制生產流程,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精準控制,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同時,在農產品的收穫、倉儲、物流、銷售等流通系統引入物聯網技術,可以完善農產品生命周期檔案,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和預警體系,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是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自動化的農機裝備,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操控各種農業機械,對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完全實現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建成全自動化的「無人農場」,將智能化的無人旋耕機、無人直播機、無人噴霧機、無人收穫機等,通過自動導航作業技術實現無人農場自主作業,促使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三是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智慧化的農業服務,將農業生產全領域的海量數據,包括氣象信息、管理信息、市場信息、作物與土壤信息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歸集整理,形成儘可能寬域的資料庫和分析平臺,面向政府主管部門、生產者、經營主體、消費者等,提供最優化的決策和更精確的服務。

四是基於雲計算數據處理技術實現集約化的農業資源平臺建設,在農業雲計算平臺上自主完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管理等數據的存儲和運算,全天候、快速地在線提供有針對性的、實用的反饋結果。比如可以建設省級農業雲計算中心,處理農業企業、設區市和縣一級提供的相關數據,使得大量的農業數據轉化為指導農業實踐的重要基礎。

五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信用化的農業管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食品安全追溯和數據「孤島」互聯互通問題。基於區塊鏈的不可偽造、無法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特點,可以為農業系統奠定堅實的信任基礎,再結合物聯網和大數據,農產品追溯、農業資源管控、農村金融、農產品供應鏈,甚至農業保險都記載到區塊鏈上,從而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透明度,提升農業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和規模效益。

當然,在實際應用場景中一般都是多項技術的集成,比如人工智慧自動化,需要物聯網和大數據支持;比如縣級或以上整體提供智能化管理系統,那麼這個系統將是以大數據和雲計算為支撐,藉助智能物聯網農機設備實現具體耕種管收,並可引入區塊鏈技術支持從播種到餐桌的全程供應鏈追蹤;又比如對墒情、苗情、蟲情、災情的監測系統,就是以無線傳感器、物聯網、雲平臺、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由數據採集、預警預報、專家系統、信息管理平臺組成,用戶可以通過客戶端訪問數據與系統管理功能,對作物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

農業產品優質化與健康農業

2020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要「強化全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追溯體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強調「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因此,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以現代科技創新為支撐,運用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手段,實現農業產品的安全、營養、健康、優質,讓健康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

第一,健康農業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曾經的石油農業、化學農業在為人類帶來豐富農產品的同時,也導致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環境嚴重汙染、農產品質量備受質疑,所以走生態化的農業產業之路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健康農業也就應運而生。

第二,健康農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然之舉。應當看到,我國農產品的供給階段性供大於求和供給不足同時存在,矛盾的焦點是農產品供給質量亟待提高。當然,時代的進步也會不斷強化公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健康農業成為實現農業產品優質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一些地區開展了健康農業試驗示範,健康種植、健康養殖等新業態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健康農業為人們帶來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的農產品,提高和促進了人們的健康水平,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第三,健康農業是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健全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監管格局,嚴守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民以食為天,健康的根基在土地、在農業,在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沒有健康農業就沒有安全、營養、健康的農產品,健康中國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第四,健康農業是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在農業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和農產品質量堪憂、品類單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消除農藥殘留、土壤汙染和水汙染,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等功能型新業態,開發參與性、文化性、娛樂性的農業消費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因此,以優質化、功能化為特徵的健康農業是治理環境汙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人民福祉的迫切需求。

疫情過後,我們確實需要反思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健康中國戰略等社會發展理念已經廣泛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的全產業鏈,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又強化了這些理念在農業領域的滲透。農業產業生態化、生產智能化、產品優質化,即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和健康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王振鵬:河北省邯鄲市農業學校副校長

相關焦點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漳州專場在榕舉行
    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漳州專場在榕舉行  1月5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漳州專場在省廣播影視中心舉行。市委書記邵玉龍圍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奏響全面小康樂章」作主題發布,雲霄縣委書記王金獅、詔安縣霞葛鎮黨委書記呂自信、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宏益參加,分別介紹各級脫貧攻堅舉措及成效,並回答記者提問。
  • 平涼「一強三創」激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動能
    戚隴利近年來,平涼市聚焦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以「四抓兩整治」促重點提升,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範,融合推進以「強化政治建設,推進組織創先、機制創新、作風創優」為主要內容的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幹部人才優勢
  • 【理論|決戰決勝2020】關於我縣推進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
    為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微美肥西」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理論文章專欄,從多角度、多層面回望總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新跨越、新成就、新經驗,為決勝全面小康凝心聚力,貢獻肥西智慧。一起來看看今天推送的理論文章吧~~~
  • 加快現代智慧農業布局,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當前,推進佛山鄉村高質量發展,應加快對現代智慧農業的產業布局,推進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應用,開啟「萬物生長」的數造時代。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它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 決戰!決勝!醉美五島湖
    如何決勝全面小康?9月22日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題發布之漣水縣專題新聞發布會在淮安市行政中心會議中心召開。漣水縣委書記時勇作「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主題發布。淮安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孫清陽主持會議,漣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傑,副縣長李闊出席會議。
  • 聚焦智能化變革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聚焦智能化變革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020-12-16 2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王希錄/提供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農業+旅遊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王希錄/提供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於凱春 王希錄 記者 扈煒)今年以來,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思路,創新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產業合作,努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大產業良性融合發展。
  •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現代農業園區「五良」融合工作推進機制內容是什麼?
    ,經研究決定,建立現代農業園區「五良」融合建設工作推進機制。(二)協調解決「五良」融合推進中存在的問題,部署推進工作個階段重點工作。(三)加強園區「五良」融合督促指導,開展調查研究和技術指導。(四)總結推廣園區「五良」融合推進中典型經驗、成功做法,開展宣傳報導。三、工作機制(一)建立協調聯絡機制。
  • 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新寧河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寧河爭當...
    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區委二屆十三次全會也提到要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
  •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2020-11-18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雛鳳清於老鳳聲——安平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美了鄉村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安平鎮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力、強化社會凝聚力、築牢產業支撐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 繪就村美民富新畫卷——仙遊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決勝全面小康
    ▲產業興旺 培育發展新動能上月30日,寒潮來襲,在榜頭鎮光埔村的農業科學示範基地果園內,農戶們正在給蘆柑、桔柚、西梅等做防寒抗凍措施。村裡沒產業,山多田少,光埔村以往是個「空殼村」。仙遊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做優產業興旺文章,圍繞現代設施農業、生態畜禽養殖、壯大「四大名果」、水利建設、林業規模等主導產業,強化示範帶動,深入推進鄉村優勢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速邁入鄉村振興「快車道」。
  • 文山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原標題:我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近年來,文山州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實施「三創一育」,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
  • 決戰一百天決勝十三五丨中核環保:為決勝「十三五」點燃執行「助推...
    專項工作開展以來,中核環保本部深入推進提質增效,高起點編制「十四五」規劃,退休人員社會化、去機關化、內控體系建設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組織開展幹部雙向交流任職,幹部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強化。在國家相關部委支持下,成立處置場建設推進領導小組,牽頭組建成立國家放射性廢物集中處置合資公司。三是乏燃料公海鐵聯運體系取得新進展。10 臺運輸容器全部完成主體製造,首臺國產化容器即將迎來驗收;自主投資開展的 13 輛專用運輸車輛全部完成製造下線;海運合資公司完成入股,海運船舶完成製造即將交付;中轉碼頭建設方案進一步優化。四是強化核安全責任落實。
  • 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推進土地流轉 發展現代農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林少麗、趙麗蓉、記者羅勉報導 從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了解到,該鎮近年來以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確權為契機,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 【理論|決戰決勝2020】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為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微美肥西」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理論文章專欄,從多角度、多層面回望總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新跨越、新成就、新經驗,為決勝全面小康凝心聚力,貢獻肥西智慧。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原標題:丁小強到市農業農村局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調研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12月15日,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到市農業農村局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調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招商引資和新品種推廣等工作,並召開座談會。
  • ...新發展理念 堅持高質量發展 決勝初步建成國際一流飛航技術研究院
    ,研究部署2020年目標任務與重點工作,系統部署了「三個突出抓好,三個充分發揮」的工作主線,明確了「三個確保」的奮鬥目標和十方面重點任務,號召全院幹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決勝初步建成國際一流飛航技術研究院,書寫新時代飛航事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把「三個堅持」貫穿決戰脫貧攻堅全過程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時特別強調「堅持目標標準」「堅持精準方略」「堅持從嚴從實」的具體要求,為我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指明了方法遵循。堅持目標標準,確保目標不變、靶心不散。
  • 【央媒看開封】河南開封:凝心聚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凝心聚力再出發,決戰決勝收官年。開封將扛牢政治責任,凝聚強大合力,打好總攻戰、全面爭先進,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收官任務,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五個銜接深入推進。從培育特色產業向產業興旺推進,從基礎設施提升向生態宜居推進,從激發內生動力向鄉風文明推進,從依靠各級幫扶向治理有效推進,從「兩不愁三保障」向生活富裕推進,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