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中郎將是怎麼回事?

2020-12-14 騰訊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讀過名著《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中郎將」這個詞不陌生——它出現的頻率實在太高了!

從小說的開頭,就有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個中郎將,領著軍隊,絕地反擊,把黃巾軍打得滿地找牙,給奄奄一息的東漢王朝強行續命。

而此後,隨著三國英雄們的出場,張飛、諸葛亮、龐統、曹丕、周瑜……雖然前綴不同,有的是「建威中郎將」,有的是「軍師中郎將」,有的是「五官中郎將」,甚至還有什麼「發丘中郎將」、「典農中郎將」的……

光從普遍性看,中郎將這玩意,在漢末三國時候,簡直就是一個爛大街的官職!既然這麼泛濫,一般想來這官位應該是不高、也不重要。

事實上,這官位很有意思:它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半大不大。到底咋回事?且看下面討論:

一、郎官和中郎

在古代,所謂郎官,其原始意義一般都跟皇室有關,比如什麼:議郎、中郎、侍郎、郎中,這都表示他們跟君主距離比較近。不過到後來,郎的意義被擴大化,秘書郎、著作郎、黃門郎等等,這些官位就讓郎官的含義更加寬泛了。

最早的郎官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為郎中。它的原意是王的直屬家臣,在走廊上擔任王身邊的警衛,當然,也會替君王處理一些政務。本來寫作「廊中」,後來因為「廊,通郎」,廊中就變成了郎中,再後來又演變成了中郎。

二、秦漢的中郎將

在秦朝,中郎將是皇家特種部隊的軍事統領,主要負責皇宮的警衛、安全,職責類比的話,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警備團團長。它的級別並不是特別高——是「比兩千石」,這放在今天大概就是副部級。但因為這個職位直接關係到皇室的安全問題,所以在秦朝,中郎將還是很有市場、很受歡迎的「實職」。

但到了漢朝,時代變了,中郎將的地位也就變了。首先西漢的中郎將變多了,具體來說就是一變三:原本單一的中郎將,變成了五官、左、右三個中郎將。至此,在《軍師聯盟》中曹丕曾擔任的五官中郎將已經出現了,雖然兩者的職權並不相同!但必須說,這個五官中郎將無論在西漢、東漢,還是三國,都是比較牛掰的。不過,西漢中郎將的主要職責還是統領皇帝近衛。

此外,中郎將畢竟是皇家衛隊的統領,一般來講,只有比較牛掰的人才能擔當這個職位。比如咱熟悉的飛將軍李廣,就因為功勳卓著、武功高強,在漢文帝時被招進皇宮當中郎將。

西漢的中郎將雖然一變三,但待遇品級基本不變——還是副部級「準兩千石」。

而自從有了一變三的先例,此後,中郎將就開始了分裂模式:漢平帝時又設置了統領虎賁軍的虎賁中郎將,再後來又設置了統領羽林軍的羽林中郎將。

在這一時期,中郎將雖然衍生出了新品種,但總體來講,還是皇家近衛統領屬性。

不過,隨著皇家業務的擴充,中郎將的業務範圍也擴大了。這個趨勢,其實在西漢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比如咱們熟悉的蘇武,他的職位就是使節中郎將,不過他這種中郎將,臨時性、象徵意味比較濃,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權力。

三、東漢的中郎將

而到了東漢,中郎將的屬性就更加明顯變化了。

這首先是由於東漢王朝的業務範圍擴大了,分出了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職位。

顧名思義,使匈奴中郎將的作用就是出使、安撫、護衛匈奴,原本跟蘇武的官位有點像,是個臨時官職,但到了後來,隨著匈奴業務量的擴大和現實的需要,它逐漸成了常設官位。再後來,使匈奴中郎將乾脆改名叫北中郎將。

這麼一改,別看只是一小改,但中郎將的意義卻從此變了!起碼,它的職權範圍不再限于禁衛統領了。

四、漢末的中郎將

而到了東漢末年,隨著黃巾起義和地方割據的出現,中郎將就更加泛濫了。

首先是黃巾大起義,催生了漢末三大著名中郎將:北中郎將盧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當然,還有個湊數的東中郎將董卓。

至於為啥都是中郎將,嘿,這可能和東漢末年的軍事制度有關,當時凡是出徵的將軍,都給臨時封個中郎將。

筆者考慮,可能這職位,說大不大,既然不大就不太容易擁兵自重,從而導致尾大不掉。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比如漢廷處理盧植的時候,就很輕鬆。

當然,這官職也不小,在當時他是可以統領校尉的。注意:在東漢末年,校尉是可以統領兩千人的中級武官,兩千人放在今天基本就是一個團的兵力。

而中郎將,就成了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中高層統兵將領。如果硬要和今天類比的話,那麼可能有點像「準將」或者「大校」。

其次是軍閥割據的出現。漢末先後經歷了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等等,大漢王朝已經基本被打成了篩子,各路諸侯眼瞅著這混亂局面,紛紛拉山頭單幹,一轉眼諸侯就變成了軍閥。

這些個軍閥,級別高一點的是牧、刺史,級別低一些的則是太守、國相、將軍。

不過拉山頭嘛,也得拉人頭——人力資源建設那是必須的!他們的玩法也沒啥新意:封官許願,分原始股。

而他們最喜歡封的官職就是——中郎將!不大不小,很有面兒!

五、三國的中郎將們

比如董卓,就封了N多個中郎將。《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董卓)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

看到沒,光董卓一個人,就起碼封了董越、段煨、牛輔、呂布等人為中郎將。

再比如劉備,他在得到諸葛亮、龐統之後,給他們的官位都是——軍師中郎將。

此外,徐庶是右中郎將,劉封是副軍中郎將,關平是典軍中郎將,糜威是虎賁中郎將。

基本都是中郎將,不過大家可別嫌劉備吝嗇,劉備當時的職位是左將軍,他能封的最大官職基本也就是中郎將了。

此外,赤壁之戰孫權手下也有六大中郎將,他們分別是:蕩寇中郎將程普,中郎將韓當,昭信中郎將蔣欽、建威中郎將周瑜、徵虜中郎將呂範、橫野中郎將呂蒙。

當然,孫、劉都說了,老曹家自然也不能不提。曹操一輩子封的中郎將,那也多了去了,比如他兒子曹丕就曾任五官中郎將——這可是丞相的副手,基本算是最高級的中郎將了;此外,曹植曾經出任南中郎將,曹彰曾出任北中郎將。

而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封的幾個奇葩中郎將:發丘中郎將、典農中郎將、屯田中郎將。說起這幾個中郎將,簡直就是曹操的發家史。

先說惹人爭議的發丘中郎將,這官職雖然不見於正史——盜墓掘墳的事真上不了臺面。這名詞主要見於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這種表述,雖然沒得到史學界的廣泛認同,可奇怪的是,在抓住陳琳之後,曹操本人居然沒有對這事矢口否認。而且,在當時吧,盜墓掘墳這種缺德事在軍閥之間本身就很普遍,比如:董卓、呂布之流,那都是明火執仗公開挖掘;此外,據《廣交春秋》記載,孫權也曾盜挖過長沙王吳芮、南越王趙嬰齊的墓。

甚至於,在後世,不管老曹願不願意,盜墓祖師爺的名號都安排給了老曹。

至於典農中郎將、屯田中郎將這倆中郎將嘛,一看名字就知道:這都是幹農活的!在破壞嚴重的漢末,怎麼恢復生產一直都是個難題,而老曹就率先想到了解決辦法——屯田啊!而且為了鼓勵耕種,他還設置了一系列屯田相關的職位,其中就包含這典農中郎將和屯田中郎將:看到沒,即便種地種得好,也能官拜中郎將。

六、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雖然漢末、三國時期的中郎將多如狗、遍地走,但其實,既有曹丕這樣副國級的五官中郎將,也有劉封、糜威等並不入流的雜牌中郎將。

所以,雖然看名字,大家貌似都是中郎將,但彼此之間的差距,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漢末三國時期大量出現的官職:中郎將》、《漢末三國十大中郎將》、《漢末亂世時的「中郎將」到底是多大的軍官?》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黃龍二年(230年),所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臺灣)。
  • 《盜墓筆記》四大倒鬥門派中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由來
    最近火爆了一部盜墓電視劇《龍嶺石窟》,但只講了摸金校尉,那你知不知道發丘中郎將呢?顧名思義發丘就是發掘墳墓;摸金就是悄悄地拿取財物;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官職。一種說法是,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同屬一個門派,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為補充軍餉而設立。其證據是:袁紹攻打曹操為了出師有名讓大名士陳琳寫了一篇《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文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意思是說曹操設立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管職,專門研究和掘墳盜墓,所經過的地方所有屍骸都暴露出來。
  • 三國時期楊修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三國時期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就是楊修,他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後被曹操給殺掉了。說起楊修為什麼會被曹操殺掉,三國演義裡面說主要是他過於表現自己的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所以數次引起了曹操的不喜。而在最後的漢中戰役中,他就提前猜到了曹操想退兵的意圖並且表露出來,結果被曹操藉口給殺掉了。事實上,楊修之所以被殺,原因並沒有那麼多,主要就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立儲的爭奪戰。一般帝王對這個東西比較忌諱,所以很多書都說楊修要是不參與這件事情可能就沒事了。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為人狂傲,長相又極其醜陋。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態度傲慢而不予重用。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煙臺市一帶,除了太史慈還有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山東省煙臺市一帶雖然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就該地區來說,卻出現了幾位武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煙臺市一帶,除了太史慈還有誰? 由此,和劉備、劉表、劉璋等人一樣,劉繇也是漢室後裔,並且在漢末三國時期割據一方。東漢末年,劉繇最初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縣的縣令時,因拒絕郡守請託而棄官。後被徵辟為司空掾屬,除授侍御史,因戰亂而不到任,避居淮浦。興平元年(194年),劉繇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他先後與袁術、孫策交戰,一度被朝廷加授為揚州牧、振武將軍,但最終還是敗歸丹徒。此後,劉繇又擊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
  • 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
    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時間:2020-09-23 16:3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飛的次子張紹::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後被曹魏冊封為列侯 張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車騎將軍張飛次子。
  • 華容區、華容縣、華容鎮到底哪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華容古道?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經典章節「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從此讓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地方華容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麼歷史中的華容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對華容這個地區到底在哪現在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地方的爭議。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對「華容」是怎麼描述的。《資治通鑑》中描述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意思是走這條路可以到達華容,說明三國中所說的那個華容只是一條路而已。而當時真正的華容是古時監利的別稱,古縣城位於今縣城北60公裡,也就是現在的周老嘴附近。
  • 三國時期的封禪是什麼樣的?
    ……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中國封建王朝兩千餘年來,但凡朝代更迭、新政權建立,及新帝即位,必告拜天地,祭祀眾神,求天地諸神保佑其國泰民安,更顯其順命天意,受命於天的「合法性」。嚴氏採《蜀志·先主傳》中「為文曰:……。」輯為《為先主即皇帝位告天文》。
  •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三國時期最精彩的就是這些群雄之間互相爭奪的故事,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利不斷地向對方發起挑戰,如果能夠成功奪得的會是兩份權利,如果失敗,那麼這一輩子就不會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 三國時期,官場升職記,從士兵到將軍,攏共分幾步?
    偏將軍、雜號將軍和中郎將級別的升遷,校尉往上就是一些偏將軍,這類將領已經有將軍的稱呼了,統帥的部隊也能達到幾千人,而再往上就是雜號將軍,這時候的雜號將軍分這麼幾種情況,要麼就是手握實權的雜號將軍,要麼就是虛職,有的雜號將軍能帶兵達到上萬之多,有的只是朝廷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武官。
  • 三國時期,曹魏有總共六任前將軍,都是當世名將
    前將軍是三國時期的重要官職,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一般高於雜號將軍。三國時期魏國,設九品中正,品級設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可以說是十分高級的職務了,而三國時期的曹魏有六任前將軍,都是當世名將,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
  • 想當年|《終極三國》:中二時期的經典
    在破解危機的過程中,三人認識了極度耐打的開朗少年馬超(邵翔 飾),馬超的好基友、神射手黃忠(SpeXial宏正 飾),以及超級美少年趙雲(班傑 飾),六人結拜為兄弟。他們註定無法過著平靜的校園生活,一場制霸天下的爭奪之戰,即將展開……班傑《終極三國》的類型非常雜糅,它將歷史、穿越、奇幻、校園、偶像等元素全部組織在一起。
  • 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純屬笑話
    水鏡先生有過這樣預言「漢末將有四大名士,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其一便可得天下」!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分別是指漢末三國的諸葛亮、龐統、周瑜、司馬懿。臥龍——諸葛亮(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病逝五丈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死後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鳳雛——龐統(179年-214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 三國時期出現過哪些詭異的事?
    三國時期詭異的事情挺多的,也有記載。但是是否真實,就有待考證了。 孫權病,巫啟云:「有鬼著絹布,似是故將相。呵斥,初不顧,徑進入宮。」其夜,權見魯肅來,衣巾悉如其言。
  • 三國五虎將,關、張、趙、黃、馬,五人是怎麼死的?誰的結局最好
    眾所周知,五虎上將,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其實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並在文學作品、歷史書籍、個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記錄,在民間更是以藝術的形式被廣為流傳。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
  • 三國時期東吳霸主孫權,最後是怎麼死的?三國英雄一樣落寞
    這是後來人對孫權的評價,無一例外大多是讚美孫權的英雄氣,那麼同為三國中一方霸主的孫權,到底做過什麼,又是怎樣去世的呢?其實孫權在老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犯渾了,先是被反覆無常的公孫淵戲弄,之後更是斬了關羽人頭送給曹操,後來陸遜火燒連營打崩了劉備。在這一系列的事情發生之後,曹操、劉備相繼去世,三國時期的三位掌門人也只剩下東吳孫權了。
  • 三國時期,東吳發生的外星人預言事件,怎麼解釋才算合理?
    不過,中國歷史上卻有一些相關的記載,不少人因為這些記載而對外星人的存在持肯定態度,比如三國時期,東吳發生的「外星人預言」事件。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看看背後的真相應該是怎樣的。怎麼個異常呢?只見他穿著一身僕役才會穿的青衣,眼中光芒大盛,和他對視的人都覺得畏懼。他「長四尺餘,年可六七歲」,不知道從那個角落裡跑來跟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有點怕,追問他到底是哪家來的,那男孩說:「你們厭惡我對吧?我不是人,我是熒惑之星,來這裡是告訴你們一件事——『三公除,司馬如』。」接著「諸兒大驚,或走告大人,大人馳往觀之,兒曰:『舍爾去乎!』
  • 三國時期死得最冤的五位將軍:其中呂布被縊死,張頜被亂箭射殺!
    呂布是東漢末年一名驍勇武士,乃三國第一猛將。其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呂布被定性為一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驍勇悍將。但最後卻因太過於兒女情長,而命喪曹操之手。可憐一代名將,竟然被曹操縊殺!
  •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猛將如雲,正史中到底有哪些猛將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猛將如雲,由於演義的藝術創作讓我們知道了二十四名將,可是演義畢竟是演義,很多都有藝術創作的成分,演義中的武將都被誇大了一番。很多人心中一直存有疑惑,正史中三國時期到底有哪些猛將呢?
  • 三國時期,能多次擊敗姜維的陳泰,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前言:作為司空陳群的兒子,陳泰歷來被視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紈絝子弟,但是實則不然,在後三國時期,曹魏西線戰場上,陳泰與郭淮一樣,是為不可多得的名將。但是此人內心無朝政大局,一心只求安穩,導致了他的矛盾人生,於司馬家來說,他是無心成功臣,於曹氏一族來說,他是有心卻無力,最終悲憤而死,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