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2020-12-14 紡織導報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發表時間:2020/2/20

宋錦起源於宋代,發源地在蘇州,被稱為「錦繡之冠」。它是在隋唐的織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高宗為了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大力推廣宋錦,並專門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後來隨著中國織錦藝術的不斷發展,宋錦也逐漸形成了用途不同、風格各異的三大類。




宋錦織造技藝是中國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宋錦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宋錦技藝不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概念,傳統宋錦的生產製作,工序很多,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前後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其產品的基本特點是採用了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應用了彩拋換色之獨特技藝,使織物表面色線和組織層次更為豐富。




宋錦多年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緻,質地堅柔,平服挺括;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豔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




宋錦不僅具有不菲的鑑賞收藏價值,它還解決了任何絲綢類手工藝品都無法滿足的實用性問題。宋錦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覆洗滌,適用範圍非常廣。




宋錦以國禮的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在2017—2019年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中,吳江市鼎盛絲綢有限公司以宋錦為載體生產的產品,兼具文化特色及時尚科技功能,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


纏枝蓮花防盜卡包

該產品的包面採用古典花型的宋錦面料,核心技術是通過織入特製的金屬纖維,運用法拉第籠原理,防止NFC設備及其他設備獲取IC銀行卡的基本信息,有效地保證銀行卡信息安全。產品圖案採用根根連續不斷的纏枝蓮紋,寓意福運相連,瑞合共生。簡單便利的開合式設計,沒有過多的修飾,低調而不單調。皮料透氣性能佳、耐壓力強、絕熱性高,與宋錦面料形成互補。




「匯流迎貴」宋錦晚宴包

該產品以精細的桑蠶絲為原料,將宋錦與緙絲兩種精湛的非遺技藝進行碰撞與交融,盡顯華貴質地;包身面料經納米整理,塑形持久,防汙、耐磨性俱佳;外觀圖案靈感源於杭橋、杭堤、杭州的山水以及錢塘江的湧潮,將具象景物通過簡筆藝術展現處理,運用漸變色設計,將波濤奔流入江的動態場景刻畫得更加生動;遠處的杭橋杭堤與濤紋一明一暗,形成對比,增添了視覺上的層次感,倒映效果雖未添一絲水紋,卻妙不可言,無形之中將源遠精深的水文化娓娓道來。




背景連結

受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委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自2017年以來持續3年開展了培育和推廣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工作,工作辦公室設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生產力促進部。該項工作旨在推動企業加快實施「三品戰略」,注重責任發展與文化傳承,倡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創新與創意設計,發揮創新產品的示範引領作用,樹立創新產品的品質滿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相關焦點

  • 金色史話:絲綢為何會成為古老華夏文明的象徵和載體?
    中國古代文化技術的結晶之一——絲綢,以它的七彩色澤與天生麗質,象條抖開的繽紛斑潮的長虹,光照著古代的世界。以至於西方人對中國的最早稱呼就是「賽裡斯」,意為絲國。一、蠶桑業的追溯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國就發現了絲織品。這同蠶桑業的興盛很有關係。神話中「伏羲化蠶」的說法把我國養蠶的歷史追溯到歷史前期。
  • 浙江畫家作品獲米蘭世博會絲綢錦織類「金獎」 絲錦繪蠶花
    浙江在線05月24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俞吉吉)久聞畫在絲綢上的《水鄉古鎮蠶花節》的大名,5月23日10時,在馬飛達位於杭州濱江區的家裡,記者終於見到了這件絲綢錦織的複製品畫卷。  6年前,馬飛達在絲綢上繪下的國畫長卷《水鄉古鎮蠶花節》,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並作為中國館永久收藏的畫作。
  • 絲綢最早的用途是什麼?5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已育蠶制絲
    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世界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絲綢起源一直是研究者十分關注的課題,我國絲綢的起源在哪裡?絲綢最早的用途是什麼?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河南鄭州滎陽青臺遺址舉行,今後,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入開展絲綢之源研究。
  • 四川鹽亭舉辦酬蠶節祭祖 酬謝「蠶神」 嫘祖
    相傳在人類的遠古時期,黃帝元妃嫘祖發明種桑、養蠶、抽絲、編絹、製衣,開啟了衣著文明,讓華夏民族由刀耕火種走上桑蠶並茂、豐衣足食的生活。為感恩先蠶嫘祖,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當地老百姓自發舉行祭祖活動。上午9時50分,在莊嚴的鼓樂聲中,祭祖大典正式開始。來自海內外華夏兒女相聚嫘祖陵,尋根祭祖,共同酬謝「蠶神」。「雍水湯湯,嫘山蒼蒼。巍巍嫘陵,源遠流長。
  • 一根絲上舞動的生命張力——看吳江絲綢紡織業如何精彩蝶變
    隨後絲綢業經過幾番改組,到1965年形成以新生、新華、新聯、新民等絲織廠,以及綢緞練染一廠、綢緞練染二廠和絲綢印花廠為骨幹的格局。盛澤人分別稱之為「四新」和「三染」。 起初,「四新」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欠缺之處,他們便四處取經,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立獅寶花紋(圖源:《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系列叢書)一、 蠶桑絲綢作為藝術題材蠶的一生確實讓人感到驚奇,它從蠶卵開始到幼蟲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蠶,蠶老之後又吐絲成蛹,蠶桑絲綢題材在宋代得到了更加的重視。南宋高宗時,臨安於潛縣令樓壽(王壽)繪製了《耕織圖》,其中的織圖反映的就是蠶桑絲綢生產的過程,後人稱為蠶織圖。目前現存最早的《蠶織圖》是有著南宋吳皇后題注的版本。耕織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到清代康熙年間,宮廷畫家焦秉貞又根據皇帝的意圖繪製了新的一套《耕織圖》,康熙皇帝親自為其題詩,成為有清一代所有《耕織圖》的範本。
  • 有絲便有路,有田便有糧,它們從遠古走來,成為兩個最中國的漢字
    最中國的漢字「絲」絲,考古發現,約在4700年前,中國就有了蠶絲製作的絲線、絲帶和其它簡單的絲織品。到了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用蠶絲織制的羅、綾、紈、紗、縐、綺、錦、繡等就有了批量產出,達官貴人們可穿著絲綢製作的衣物。到了2000多年前的漢代,中國的絲綢便遠銷到歐洲、古羅馬等地。絲,是古代中國的文明產物之一。相傳,最早是嫘祖教化百姓育蠶制絲。
  • 玩轉「絲綢+」:絲韻千年 雲端呈現
    多半人提起杭州,不僅被它的秀美風光所吸引,還對杭州絲綢充滿著別樣的情懷,在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的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萬千慕名而來的遊客,總是期望帶回白居易筆下「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描繪的高質量絲綢製品。當傳統絲綢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碰撞,插上數字、科技的翅膀,飛上雲端,讓越來越多的人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杭州絲綢的無限柔情。
  • 只為織就更美生活——記萬事利絲綢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官方指定伴手禮品牌亮相,公司董事長李建華也應邀參會。 「千裡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西湖與絲綢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兩張歷史名片。從良渚時期的織絲到如今的定製化絲綢製品,絲綢一路見證著中國的輝煌歷史。
  • 嘉欣絲綢改良家蠶絲性能 黑寡婦仿生絲應用前景廣泛
    據悉,嘉欣科技近期頻頻引來機構調研,原因是公司投資的超絲科技通過家蠶和黑寡婦蜘蛛的基因組合改良家蠶絲的性能,培育的家蠶絲強度已比普通蠶絲強3.86倍,是國內唯一在超級仿生蜘蛛絲方面具有技術儲備與迅速量產能力的上市公司。  嘉欣絲綢互動易平臺回復資料顯示,公司技術由浙大鐘伯雄教授提供。資料顯示,鍾教授現為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絲路駝鈴響千年 中國綢都譜新篇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原料供應、織造、印染、服裝及家紡用品出口貿易產業鏈,織綢規模、綜合開發、蠶具生產等名列全國前茅。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絲紡企業92家,蠶桑絲紡服裝及相關絲綢文化旅遊實現銷售收入510億元、同比增長13.3%。今年,南充市迎來「中國綢都」創建十五周年。
  • 2020年8月絲綢行業要聞
    會上,全國絲綢標委會秘書處代表就《紡織品 絲綢術語》國家標準的修訂背景、意義以及主要原則做了介紹,與會代表對標準草案中的絲綢術語逐條做出細緻的討論,對術語及定義、排序方式、適用性等方面均給出修改意見和建議,為形成和完善標準徵求意見稿打下技術基礎。
  • 發展絲綢文化 弘揚絲路文明 聆聽一場絲綢之路上的紡織品對話
    浙江理工大學校副校長、黨委委員陳文華表示,首屆研討會以發展絲綢文化、弘揚絲路文明為主旨,為展開考古、科技、藝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圖片由主辦方提供研討會成果豐碩,報告內容涵蓋世界絲綢互動地圖的學術協作、絲綢文化傳播與絲綢之路、紡織考古與文物保護、絲綢遺產多元屬性與時空規律等領域。英國牛津獨立學者克里斯多福·巴克利深入分析了絲綢之路沿線的織機。他認為,絲綢之路沿線豪華紡織品貿易刺激了新織造技術的發展。
  • 酬謝「蠶神」、禮拜嫘祖!四川鹽亭舉行嫘祖故裡酬蠶節祭祖儀式
    10月31日上午,四川綿陽鹽亭縣,2020年中國(鹽亭)嫘祖故裡酬蠶節祭祖儀式在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千餘名華夏兒女相聚嫘祖陵尋根祭祖,共同酬謝「蠶神」、禮拜嫘祖,祈福中華。
  • 德配黃帝、輔成懷柔、養蠶治絲、澤被中華——黃帝元妃嫘祖
    軒轅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之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元妃是嫘祖, 黃帝和嫘祖生有二子,分別是玄囂、昌意。 玄囂之子蟜極,蟜極之子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昌意生高陽,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圖中之石像是黃帝和嫘祖。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
  • 古代皇帝龍袍專用的布料,現代技術織不出,如今8000元一米
    古代皇帝龍袍專用的布料,現代技術織不出,如今8000元一米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出無數輝煌燦爛的文明。經過不斷的傳承,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 新鄉一把梭的情懷:織出了近千年無數溫情歲月!太多人都有過!
    黃河畔 一把逾千年的梭子一把梭子,一部織機,承載的不只是衣裝被蓋原料的生產,更有別具意味的生活節奏和思緒。而粗布在新鄉也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粗布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同時使用黃河河底千年的河泥進行染色,所以封丘當地的粗布產品真正的是純天然的藝術精品,實現了傳統工藝和自然原料相結合的千年暢想,構造著華夏最美妙、最壯觀的織布傳奇。同樣作為黃河流域最早的產棉區之一,獲嘉縣是我國優質棉花生產基地。獲嘉縣的粗布工藝也經歷了千餘年的歷史。其中故道家紡就座落於豫北黃河故道獲嘉。
  • 關注國絲|一問Vol.3:織機究竟在哪裡起源的?
    中國絲綢博物館供稿/作者: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 趙豐「一問」系列推出後,我們陸續收到了不少提問,今天將要為您作答的問題是:西方的絲綢是中國傳過去的,那織機是哪裡開始的,或者說中西方人都想到用織機來織造面料嗎?問者的言下之意是在中國絲綢傳到西方之前,西方是否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