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系統裡的,不止外賣員
朋友圈很久沒被一篇文章刷屏了。《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是個例外。
這篇2萬多字的長文,是《人物》團隊花了近半年時間調查的結果。
簡單來說,通過採訪十多位外賣騎手、配送環節的參與者、行業研究者,復原了外賣騎手如何在一臺精密系統的控制下,成為一個「不要命也要往前跑」的機器人。
在送餐路上,訂單超時、商家卡餐、電梯滿員……外賣員有太多需要跟「死神賽跑」的瞬間。
文章很長,推薦大家看下原文。
近日,相關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網友評論五花八門。
有人同情外賣小哥,說自己其實沒那麼在意配送時間,並表示作為普通人,惡劣天氣少點外賣就是積善行德。
昨天凌晨1點,餓了麼發布微博,問消費者: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
除了溫情點讚說願意的,也有人指出,餓了麼甩得一手好鍋,將原本屬於平臺的責任全部轉嫁給了消費者。「平臺太沒人性了!」
又有人表示,資本的本性就是不斷增殖擴張,導致這種結局的既不是平臺,也不是消費者,而是算法太先進的問題。
網友們又陷入了對「技術無罪」的辯解。
還有一些人則跳出外賣員的系統,看到了我們所有人,其實都被困在了系統當中。
高昂的房價,與房產、戶籍相綁定的教育和社保資格,讓年輕人無法不拼命工作。
而接受996福報的後果,就是以透支身體健康為代價,成為一名合格的社畜*。
(註:社畜,指很順從的工作,被公司當做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何解?無解,只有妥協
外賣員與我們所有人一樣,都面臨一個不可能完全解開的困境——競爭。
當我們試圖反抗系統時,系統對我們嗤之以鼻:你不幹,有的是人搶著來幹。
為了生存,當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35歲被裁員的網際網路弄潮兒都開始送外賣,一個一沒學歷、二沒技術的小小外賣員,他根本無力反抗,只能順從。
其它行業也好不到哪裡去。
世間絕大多數崗位的可替代性都很強,當年輕人一茬又一茬的湧入社會,他們便宜又好用,前浪隨時都被後浪打翻的危險。
另一邊,平臺同樣面臨激烈競爭。
如果市場上有一個外賣平臺,它充分保障外賣小哥的權益,那麼他們上門的速度會慢很多,每單外賣的配送費也會更貴。
你是消費者,這樣的平臺,你會選它嗎?
自然不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平臺才能贏,而這些平臺,其實是消費者親手選出來。
因此,只要競爭對手喊出「美團外賣,送啥都快,平均28分鐘送達」,餓了麼就不可能把配送時間延長到半個小時以上。
更何況,在美團和餓了麼之上,還有投資人,還有更高一層的資本家。
他們天天盯著平臺的財報數據,誰家業績下降了,誰家成本上升了,股價會給以最直接的反應。
所有人都被捲入了一場無休止的競爭。
我們寫過的搜狐曾經嘗試過反抗,張朝陽對員工很寬容,但市場並沒有對搜狐手軟。
聽起來很殘酷,但這就是事實。平臺不壓縮成本,就會被其他平臺超越,最終消失在市場上;作為社畜的員工不接受996福報,就會被更有拼勁的年輕人幹掉。
我們好像陷入了死循環。
有辦法解開這個死循環嗎?目前看起來沒有,只能通過各方各退一步的方式,讓大家稍微喘一口氣。
更糟糕的是當下的情況正在越變越差。當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一切都是小問題,當增速逐漸放緩,矛盾會變得難以調和。
技術的發展到底帶來了什麼?
有一段時間,所有人都為技術的發展感到歡欣鼓舞。
大家以為技術會解放生產力,我們未來不用工作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後來,有人開始問,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我失業嗎?
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不會。原因是技術的發展能提高生產效率,讓物質極大豐富。
但對方沒有回答的問題是,以後我能去幹什麼,靠什麼去分享這些物質財富?
今年很多人開始討論一個新詞——內捲化。
什麼叫內捲化?百科解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開始停滯不前的現象。
知乎網友「簡在我心」做了更形象的總結:大家越來越努力,越來越累,但是收穫並沒有增加,甚至實際上是下降了。
網際網路流量紅利見底了,平臺們只能互相搶市場,競爭越來越慘烈。
經濟增速已經達到高峰了,好的工作越來越少,大家只能很多人去搶同一個崗位。
一個普通文員的工作,本來大專生就能做。後來人才太多了,非211、985不要。到如今,不是海歸、碩、博士,可能連簡歷都不看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去送外賣,去搶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壞工作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毫無疑問,如今技術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富,我們也確實在享受著看似更便捷的生活,但是從存在的角度來看,我們活得更快樂了嗎?
好像並沒有。
作者:潘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