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美國的政治制度處於深刻危機 將其稱為「民主...

2021-01-20 瀟湘晨報

當地時間1月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以「我們即將重新評估美國所強加的標準」為題,在杜馬官網刊文評論美國日前的示威活動事件。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圖片來源:杜馬官網)

沃羅金認為,需要對美國大選引發的示威活動進行認真分析和評估。顯而易見,美國的政治制度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之中。示威活動發生後,將美國的政治制度稱為「民主典範」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即將重新評估美國向全世界輸出自己的民主觀和政黨制度時所推行的標準。那些在我國樂於視美國為標杆的人,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標榜為『先進』的觀念。」

沃羅金強調,從美國的社會團體、政黨到作為整體的國家——美國——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分裂。原因是多重的,包括激化的民族和種族問題、曾經發生過造成國家分裂的內戰、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和低效的醫療保健系統等。

在沃羅金看來,美國的政治制度不僅是封閉的,並且在過去的70年時間裡停滯不前。一個多世紀以來,兩黨一直壟斷權力,阻止其他政治力量管理國家。自去年美國的總統競選開始,美國的政治生活便伴隨著大量醜聞,如郵寄投票方式引發爭議、發生大規模提前投票、無視透明計票的要求、多次侵犯公民的選舉權利等。特別是,無法對美國大選進程進行國際監督和觀察造成了更多問題,美國一方面自我封閉,另一方面又以此為由,指責其他國家選舉不透明。

此外,美國的選舉制度已經成為「一套過時的工具」,完全不符合當今現實。沃羅金認為,"美國的選舉人制度早已過時,以至於完全不再反映民意。這已經不是第一場自證『腐舊性』的選舉。缺乏直接選舉使公民無法決定誰將是他們的政治領袖。替他們做決定的是極少數『模擬』政治競爭的政治精英」。

沃羅金認為,美國的當務之急是修正自身政治制度的缺陷。「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能夠快速解決內部的政治問題,並著手制定基於不幹涉其他主權國家事務原則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對於當今世界是不可接受的。」

(總臺記者 王斌 宋瑤)

【來源:國際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主席:美國的政治制度處於深刻危機 將其稱為「民主典範」毫無意義
    當地時間1月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以「我們即將重新評估美國所強加的標準」為題,在杜馬官網刊文評論美國日前的示威活動事件。△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圖片來源:杜馬官網)沃羅金認為,需要對美國大選引發的示威活動進行認真分析和評估。
  • 戈巴契夫:華盛頓的騷亂給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命運提出了疑問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晚間報導,戈巴契夫還強調道,「新一代人明白,軍備競賽會(讓國家)走向死亡。」這位前總統回顧道,「當我籤署裁軍條約時,這絕非易事:有著強大的反對聲音。但我們之所以實現了這一目標,是因為我們想要和平。不希望戰爭的人將團結起來,他們的領導人將不得不尋找出路。」
  • 俄羅斯國家杜馬是一匹什麼馬?
    「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音譯,意為「議會」。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年爆發革命運動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9-10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並賦予一定權力,這相當於俄羅斯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立法機構。
  • 俄杜馬主席:俄羅斯衛生體系比歐美有效率
    人民網莫斯科5月8日電(記者 張曉東)「俄羅斯衛生體系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表現得要比歐洲與美國高效得多,而且美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主要問題是醫療服務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這是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8日對媒體表示的。
  • 美國民主政治走偏,拜登想重塑西方共識並不容易
    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以至於制度危機。可以說,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已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弊端更加凸顯。在疫情防控中,很多西方國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謊言謠言四起,反智主義盛行。種種亂象帶來的是無數生命的逝去以及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良政善治等西方價值觀核心理念的深深質疑與深刻反思。
  • 俄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西方國家指責中國隱瞞疫情實為反華宣傳
    當地時間5月3日,針對2日多家西方主流媒體指責中國政府蓄意隱瞞並銷毀新冠病毒擴散的相關數據的說法,特別是英國《獨立報》還報導了美國、加拿大等五國所謂聯合調查結果,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表示,西方媒體關於中國隱瞞新冠肺炎真實數據的報導是其反華政策的一部分。
  • 歐洲頭條丨「民主燈塔」崩塌 美國危機遠未結束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震驚,她呼籲美國實現政權和平有序交接。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在講話中用英文說,「發生在華盛頓的一切,絕不是美國」。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發表特別聲明。她表示,美國國會衝擊事件令人深感不安,這顯示出政治領導人持續蓄意歪曲事實、煽動暴力和仇恨的破壞性影響。作為美國制度象徵的國會遭到衝擊,也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
  • 俄羅斯聯邦
    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裡。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1度到零下50度,7月平均溫度為攝氏1度到25度。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15世紀下半葉,伊凡三世建立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老百姓通過投票來選舉國家領導,而想當領導的人必須千方百計去討好選民,有時還不得不在各路媒體的聚光燈下「裸奔」。普通民眾可以公開批評政府首腦,甚至可以笑罵國家總統。這樣的民主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問題是,經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是否真能代表人民利益。 在建國初期,美國人很重視社會道德,而且把道德與民主聯繫在一起。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美國2020年的總統大選真是讓世界人民開了眼,今年的大選可能會陷入一場『憲政危機』。」 「不管誰當選,其實都改變不了美國今天的困境。」 「它會不會有一個連鎖反應,讓其它的西方國家也出現政治體制的危機呢?」
  • 希臘史3:「六一漢」制度引發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光榮屬於希臘
    簡單來講就是古希臘帶來了民主政治,羅馬帶來了法律制度,這些都成為西方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基礎。而古希臘的這份光榮就起源於雅典城邦,雅典的工商業繁榮,民主政治發達,哲學、科學、藝術興盛。三、梭倫改革:臨危受命,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石梭倫(Solon,約前640年-約前558年),出身於貴族家庭,早年從事貿易,他對兩個陣營有著深刻的了解,在改革過程中,他沒有偏幫貴族,也沒有偏向於平民,而是致力於建造一個二者都能滿意的政治制度。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日益凸顯。
  •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杜馬議員中...
    2020-06-09 21:09:32來源:FX168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杜馬議員中感染新冠病毒者人數增加。
  • 普京的「孩子們」⑬|小普裡馬科夫:俄羅斯公共外交新掌門
    上任後,他積極貫徹重新確立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並在調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等國際熱點問題和地區衝突問題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改善了俄羅斯外交形象。葉爾欽執政晚期,俄羅斯政壇動蕩。1998年9月初,葉爾欽對切爾諾梅爾金的總理提名兩次遭到國家杜馬否決。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只要政治存在「可問責性」,那麼在什麼樣的意義上選民無法最終控制議程?在美國參議院委員會權力極大的時候,確實存在委員會主席可以操控政治議程的情況。而由於委員會主席是某州參議員,只需要對某州負責,因而某領域的議程便不在全體選民的控制之中。但是,委員會主席最終仍然是由多數黨決定,理論上,選民可以通過迫使多數黨參議員承諾置換某委員會主席的方式來控制議會議程。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原標題: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美國2020年大選的政治僵局令人印象深刻,但卻不算意外。畢竟選舉前夜,共和民主兩黨就都已經做好指控大選不公的準備。民主黨瞄準川普任命的郵政局長德喬伊拆除郵箱的舉措,認為這是要增加民主黨支持者郵寄選票的難度;現任總統則指控郵寄選票將帶來大規模的舞弊。
  • 日刊文章:身份政治加劇美式民主「窘境」
    文章稱,美國民主眼下的「窘境」或從「選舉投票」這一基本程序的難以推進中就可見一斑。著名政治評論員戴維·布魯克斯在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中稱,「如果人們喪失了對制度的信任,整個社會就將分崩離析」。由於在選舉中落敗一方的支持者無疑會產生對制度的不信任感,美國民主的危機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
  • 「小國」發揮大影響力 白俄羅斯危機,立陶宛為何「搶鏡」?
    據外媒26日報導,立陶宛計劃將包括盧卡申科在內的118名白官員列入制裁名單。這個波羅的海國家為何要表現得如此突出?在很長一段時間,它與白俄羅斯同屬一個國家,兩國至今保持著較為緊密的經濟聯繫,雙方的首都相距僅170公裡。然而,由歷史、地理、經濟等這些因素凝結而成的紐帶亦構成立陶宛聲援示威者的複雜動機。自蘇聯解體以來,立陶宛與白俄羅斯走上不同的道路,如今則分別處於俄羅斯與西方地緣政治對抗前線的兩側。
  •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元危機已過去
    「歐元危機已過去」曾經一度被稱為「偉大創舉」的歐洲統一貨幣「歐元」,自2008年起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在成員國冰島遭遇「國家破產」危機後,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相繼陷入國債危機之中,使得「歐元危機」的言論再次興起。作為歐元全面啟用的推動者,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歐元會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