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越努力越貧窮,越博學越沉淪?打工人的經濟哲學

2020-12-14 首席投資君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主人要出門遠行。臨走之前,他將僕人們叫到一起並把財產委託給他們保管。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個僕人五個塔倫特,第二個僕人兩個塔倫特,第三個僕人一個塔倫特。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開始經商,並且賺到了五個塔倫特;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僕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但拿到一個塔倫特的僕人由於本錢少做不了生意,就把主人的錢埋到了土裡。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了。

後面發生的劇情讓很多人措不及防,拿著較多的錢,賺到了更多錢的僕人得到了獎賞,獲得了更多的錢。而只有一個塔倫特的僕人由於沒有用錢生錢,所以連他僅有的一個塔倫特也被奪走了。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For to all those who have, more will be given, and they will have an abun dance; but from those who have nothing, even what they have will be taken away.

大家好,最近打工人的段子在網上火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多打幾份工可以讓你沒時間花錢」「只要我足夠的努力,老闆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說實在的,這些梗已經開始觸碰到階級理論的邊緣——甚至引發了剝削、剩餘價值,資本家與打工人的討論。

為什麼每天我們朝九晚五,卻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社畜?為什麼有人富的已經對錢沒有了感覺,卻還要孜孜不倦的教育我們996是福報?為什麼不少年輕人越努力越貧窮,越博學卻越沉淪?為什麼房價明明居高不下,但是宏觀調控就是不起作用?

首先,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8世紀60年代,由於歐洲技術的進步引爆了著名的工業革命。過去的各種純手工製作、小批量生產的VIP產品現在可以使用機器來加工生產了。工具革命帶來的效率提升,在大幅度增加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拉低的商品的成本。不懂經濟學原理也沒關係,直接腦補腦補一下,過去需要一個工人一個月工作量完成的產品,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個工人幾分鐘完成。於是在產能被高度釋放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大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需求了。但是和產能的爆炸相比,需求端並沒有展現出與之相匹配的發展。

1920年前後,資本家們斥巨資對美國的新工廠、新設備進行了巨額的投資,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建築業、工具機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僱用了大批工人,政府的就業數字十分的漂亮!胡佛總統的支持率空前高漲。但是由於消費品市場並不能無限的容納增產的商品,一段時間之後商品開始賣不動了。隨著商品的滯銷,資本減少了對生產端的投資。對於此時的工廠而言,一端是資本投入的減少,而另一端是銷售收入的減少,如果你是一個資本家,你會怎麼辦?產業轉型?消費升級?政府大規模刺激?別鬧了,當時的凱恩斯還在忙著賣保險,《就業通論》要等7年之後才會面世。所以,當時通行的作法是減少投資,節衣縮食,降薪、裁員、一苟到底。在大蕭條開始的那一年當中,整個美國的開工率不足80%,而消費者的購買力只有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72%。之後,全美的投資額從1929年的404億美元腰斬到1930年的274億美元,一年當中暴跌了32%,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到了1932年,這個數字剩下47億美元,僅相當於1929年的11.6%。

那之後,美國經歷了些什麼?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蔓延、街頭暴動、失業率激增、社會治安急劇惡化,整個國家走到在了內戰的邊緣。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小麥和玉米變成了冬季的燃料,大量被倒掉的牛奶把密西西比河變成了名副其實的milky way(銀河,一語雙關)。城巿中的「胡佛村」如蘑菇一般在各個角落冒出,許多過去富甲一方的商人和銀行家淪為了街頭的攤販和流浪漢。200—400萬中學生輟學;超過830萬人失業。貧窮導致了很多人長期營養不良,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無數人像畜生一樣的活著。許多人忍受不了對生活的絕望而自殺;對於當時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而言,能夠996真的就是福報。生活從此再也沒有了夢想和追求的遠方!只剩下眼前吃飯和穿衣的苟且。

當時美國的流行歌裡唱道:「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但是硬幣的另外一面,根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於1934年發表的針對大蕭條的研究報告顯示:從宏觀角度來統計,同時期全美的收入反而有所增長,其中富裕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隨著高收入人群在大蕭條當中對優質資產的收購和抄底,使得美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大蕭條時期,全美增加的社會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口袋中。看到這裡也許有小夥伴開始陷入了無法理解的懵圈狀態。沒錯,在大蕭條期間,全美的國家收入是增長的,富人的收入也是增長的,只有窮人每天掙扎在饑寒交迫當中,一步步走向一無所有。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斷循環,周而復始。每一次危機的循環都會讓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階級的天花板逐漸的形成,社會地位逐漸開始固化,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稱之為馬太效應。

而面對階級固化的天花板,有人隨波逐流,有人奮起直追;有人沉淪放棄,有人無病呻吟。放眼地球上70多億的人口,我們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每天有無數人老去,同時每天也有無數新生命誕生。生產、消費、進步、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當然還有戰爭,如同森林中的野火一樣,帶來死亡、破壞、痛苦、和毀滅,但是同時也會帶來變革、機遇、創新和空間。凡事都有兩面性,沒有黑暗,就不會有光明。沒有痛苦,就不會有喜悅。沒有黑白線條,怎會有色彩斑斕?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始終客觀的存在,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你得出的結論,往往取決於你觀察它的角度!如果你不甘心就此沉淪,一輩子只當一個死跑龍套的,那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英國的工業革命萌發於1733年,從最初的飛梭,到後來的蒸汽機、火車,科技的進步使得生產效率不斷的提升。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宣告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之後的一個世紀裡,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產階級在不到一百年中創造的生產力,比自然經濟時代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

在封建社會,奉行自然經濟。什麼叫自然經濟?就是我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我的生產,服務於我的需求。比如我們一提到非洲,就說他們領了工資就人間蒸發,錢不花光絕不回來上班。沒錯,這就是自然經濟。我有需求,才來賣自己,沒需求我把自己搞那麼累幹嘛?

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來了之後,邏輯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個萬惡的資本家,我追求的是啥?科技進步?世界和平?宇宙真理?普天同慶?統統不是!我在這裡引用我一個搞投資的師兄的原話來表述:盈利是企業最大的道德。說別的都是虛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是為買而賣。比如我們為了生存,得先去上班,出賣勞動力,掙回來工資,然後再去恰飯。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邏輯發生了變化。資本先支出貨幣組織生產,然後銷售產品,重新換回貨幣。

那麼這種新的商品流通模式會給社會帶來哪些新的影響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薩伊定律說起。在封建社會當中,生產量出而入,所以所有的危機都是由物資短缺引起的,你看歷代封建王朝,但凡要玩完的,不是趕上天災就是趕上人禍。標準姿勢,無外乎物資短缺,社會動蕩,饑荒遍地,流民四起。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之後,社會動蕩不再由物資短缺而引起,反而是由於物資過剩,流通不暢引起。你看大蕭條中被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被當成燃料燒鍋爐的糧食,都是這樣。在封建種社會裡,過剩性的經濟危機是沒法想像的,因為大家賣東西都是因為有需求。比如說為了買衣服,才會去賣糧食;為了買耕牛,才會去賣馬;為了想吃水果,才會去賣雞蛋;在這種流通模式之下,市場中有著充足的需求。在一筆銷售之後,必定會跟著另一筆購買;商品的流通過程不會中斷,也不會有大規模產品滯銷。既然有需求,就不會過剩——這個原理被稱為「 薩伊定律」,是對為買而賣行為的詮釋。在薩伊定律的時代,買是目的,賣是手段。《資本論》問世之前,「薩伊定律」被古典經濟學家奉若圭臬,但是從18世紀末開始,英國接連出現由生產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用行動實力打臉了撒伊定律。這讓古典經濟學家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很多全新的社會現象無法通過古典經濟學來解釋,困擾了歐洲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資本論》的面世。

1876年,德國人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資本論為大家解決了許多問題。回到我們的開頭:為什麼大多數人越努力工作越窮?為什麼生產效率越高越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為什麼富人不幹活卻越來越富有?為什麼老闆總是鼓勵我們996?為什麼丈母娘要求我們一定要買房?為什麼,不少年輕人越受教育卻越沉倫?憑心而論,絕大多數的老闆,絕對不希望員工們閱讀和討論《資本論》,因為即使在今天,《資本論》讀起來,代入感依然十分強烈。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資本運行有四個階段:價值生產、價值實現、價值分配和價值增值。資本的運行,沿著這四個階段循環。生產商品,之後出售,把價值實現出來,而貨幣就是價值實現的標誌。貨幣少的人只能購買剛需品,但貨幣多的人則可以投資再增值。於是,這些投資出去的貨幣又開始了下一個循環,只要資本主義在,這個循環就是無限的。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改變了原來的生產方式,由單純的薩伊定律模式,變成了積累、擴大的再生產的滾動模式。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不是為了消費而生產,是為了利潤最大化而生產。商品流通的公式被顛倒了過來:

我們用W代表商品(Ware),G代表貨幣(Geld)。自然經濟當中,W-G-W的模式是,我生產出了商品W,拿到市場上交換回了貨幣G,然後再用這個貨幣,去購買其他的商品W。這其實就是普通人的生存路徑,努力生產,然後賣錢,再用賺到的錢,再去買其他需要的商品。

但是當把貨幣資本化的時候,這個流程出現了反轉,變成了G-W-G的模式。資本手裡有貨幣G,把貨幣G拿來購買商品W,然後再把商品W賣掉,換回貨幣G,流程變得截然相反。

那麼資本為什麼要反過來做呢?因為在買賣之間會出現一個差額,這個差額被稱為剩餘價值,如果把這個過程持續下去,積累的剩餘價值會越來越多直到成為天文數字。資本的複利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大部分人給別人工作,無論你的工資有多高,本質還是W-G-W。除了你生產出了更高級的產品,換回了更多的錢,可以去買更多更好的東西之外,並沒有質的改變。

但是資本的思路不是這樣的,我之所以用錢去購買產品,核心在於,我要把商品賣掉得到差價,用錢換更多的錢。所以每一次買,都是為了賣,這樣積累下來,錢就越來越多。有很多月光族的小夥伴們根本沒有可以拿來「生錢」的錢,每個月的所有收入都消費掉了,而且有很多都是衝動性消費,買了就後悔的那種。你的錢不能生錢,怎麼能不窮呢?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造成了買賣分離。只賣貴的,不賣對的,只生產擅長的,不生產需要的。調節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產量的不是社會消費水平,而是利潤率。很多資本家看到某個商品熱銷,就一股腦的開始生產。但是投產之後又沒法保證一定能高價賣出,這就會造成商品的積壓。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高過銀行利息時,資本就會快速湧入,直到市場飽和為止;而當行業的利潤率下降並低過利息時,資本又會快速抽離,回到銀行。利潤率就是這樣調節著資本的生產動機。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分工的不斷細化,生產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但銷售商品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你看商場裡賣的衣服,夏天上市的秋款賣的最貴,但是隨著銷量的增加,反而會越賣越便宜,到了真正需要穿的秋季,反而賣的要比根本穿不上的夏季要便宜不少,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這種趨勢就逼得資本家們在控制成本和打折促銷之間左右橫跳。打折促銷還好,畢竟一樣的東西,更便宜的價格,沒有人會拒絕,但是控制成本就一言難盡了。怎麼控制?不是剋扣供應商就是剋扣工人,反正羊毛不會憑空長出來。在沒有勞動法的時候,資本家們在工資不變的前提下,不斷強X給我們996的福報,讓我們被迫延長工作時間,白嫖我們的剩餘價值;而到了有勞動法的時候,資本家們在工資不變的前提下,不斷教育我們996的福報,讓我們自願延長工作時間,白嫖我們的剩餘價值。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資本家投資建廠後,工人一開始的工作,創造的價值只夠覆蓋資本的成本,而當積累到某個臨界點以後,再往後工作,才是剩餘價值。

所以「延長勞動時間」就是資本榨取剩餘價值的重要方式。馬克思稱之為「絕對剩餘價值」。

996並不是什麼新玩意兒,早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就早早的享受到這種福報。每天工作12-15個小時,大量僱用婦女兒童;工作環境極其惡劣。男女多人混住,衛生條件極差。惡劣的環境加上超負荷的勞動,大量工人在三十歲左右失去勞動能力。後來,英國人開始呼籲立法保護工人利益,隨後工廠法應運而生,規定工作不得超過12小時,英國的工人才開始逐步解脫。

在洞察了資本運行的本質後,我們回到現代社會,你會發現,延長勞動時間,仍然是資本獲取更多剩餘價值的主要方式。今天,資本採用更軟性的方式來讓員工自願延長勞動時間。比如,「7點免費晚餐,8點免費水果,9點免費夜宵,10點免費打車」,這些看似福利,實則是吸引員工自願加班,方便剝削剩餘價值的蠅頭小利。把這些行為放在馬克思 G-W-G的框架下分析,都指向了一個方向——「延長勞動時間」。延長時間,意味著更多的剩餘價值、生產更多的W、換取更多的G。

我們再回到18世紀的英國,工廠法出現之後,資本又有新的花樣。既然不能增加勞動時間,那就增加勞動強度。隨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工業流水線等創舉應運而生。今天有很多人依然頑固的認為,在資本的推動之下,科技進步,機器普及,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推動人類文明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機器本應是為人類服務而生的,是為了減少人類工作量而誕生的。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機器的普及要麼讓工人們的工作變得更加繁重辛苦,要麼乾脆讓工人直接失業。英國實施工廠法以後,工廠主為了確保自己的資本增值,開始大力提高生產力,推動了資本和科技相結合。比如以前一臺機器需要3個人一起配合,而現在一個人可以管3臺機器。更少的人、更多的產量,以及更大規模的失業潮成為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標籤。所以機器的使命從來就不是讓工人輕鬆,而是讓資本對勞動力的開發和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化。很多人覺得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能夠解決所有社會問題,這其實是一種迷信。資本的創新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要創新,而是因為他們必須這樣做才能獲得或保住市場份額並確保其作為資本的再生產。

那麼提高生產效率,能帶來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引領人類社會跑步進入烏託邦嗎?很遺憾,並不能。由於生產效率提高的速度遠遠高於需求增長的速度,所以資本會想方設法的搞營銷,吸引人們購買,消費貸開始應運而生,刺激大量的超前消費。資本不白嫖你就不錯了,你還想白嫖資本的剩餘產品?別做夢了!當人工智慧大面積普及的時候,不出意外你會失業。而當你失業之後,你會節衣縮食,砍掉一切不必要的支出,每日領著政府的救濟苟延殘喘。放大到整個社會,消費將會變得極度萎靡。隨後,過剩性的經濟危機就會接踵而至。

隨著生產力的增速超過需求的增速,不僅沒有帶來更多的利潤,反而會導致利潤減少,造成了勞動者與資本同時過剩。生產變得越來越容易,勞動力卻越來越廉價。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越努力越貧窮的原因。今天的地產商可以在一年內蓋好一棟樓,而消費者卻要花幾十年的工資才能買的起其中的一套房。丈母娘為什麼要求一定要買房?因為丈母娘懂得,買了房的女婿可以讓女兒少奮鬥幾十年!

243年以前,當時的北美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本土工業化日趨完善,部分生產力溢出,流向殖民地。當資本開始在北美投資建廠時,遇到了一個問題。北美的勞動力非常缺乏,僱傭工人的工資比英國本土高很多。當時的北美地大物博,到處都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大家都忙著四處去圈地開荒,工廠即使開出高薪也很難招到工人。怎麼辦呢?於是資本想出了一招:以政府的公權力,對處女地徵稅,迫使想要開荒當自耕農新移民,在攢夠土地稅之前,必須先在工廠老老實實的做個打工人。為了把他們更長久的留在工廠裡,政府把土地稅定的極高,極大的延長了他們打工的時間。這樣一來,政府就有錢了,然後再拿這個錢再去從英國引進更多的勞動力來美國工作,直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逐漸趨於平衡。

從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來看,這個思路確實厲害。而如果你換一個視角,在現代社會,為了讓大多數人好好工作,不瞎折騰,高房價應運而生。當房價處於大多數人需要努力工作很多年才能買得起的水平時,大多數人就會非常認真、自願、快樂地工作和加班了。你品,你細品,這和當年美國的土地稅是不是有點異曲同工的味道?關於年輕人是不是要買房,會有很多種視角,而馬克思的視角,我相信可以給多數人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今天,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初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這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月收入,而是整年的可支配收入。由於中國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貧富差距,大家的收入很容易被平均,所以收入中位數更具有代表性。中國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26523元,這意味著如果你每年淨得超過26523元,就已經超過了一半的國人!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一些,分別為67756元和69442元。這些數字就是當下大多數國人生活的現狀,也是屏幕前的你奮進的標尺!如果你想要過的比別人更好,這些數字就是你超越的目標。

看到這裡,片頭問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梗:聽懂掌聲!)聽懂掌聲!

今天知識依然是最大的產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越來越容易。同時,我們不知不覺間被洗腦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大量知識付費、知識服務的大行其道,而其本質卻是用信息私貨偷偷綁架我們的思考和分析,造就了一批思想上的無產階級。所以在資訊時代,知識的價值不僅沒有縮水,反而變得更為重要。有知識你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你不會在網上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你的行為和觀點也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綁架。

在《資本論》描述的世界裡,工人就是純粹的工具人,不能獨立謀生,不能獨立生產,不能獨立思考,必須依附資本。這種無產者,只是物質上的無產;而資訊時代,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精神上的無產者。知識資本主義的時代,會有很多人,喪失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而當你的獨立學習與思考能力被剝奪時,你關於世界的認知都將任由他人定義,這比物質上的無產更加可怕。18世紀的資本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的方式榨取無產階級創造剩餘價值,而在未來的資訊時代,資本將會通過洗腦割韭菜收智商稅,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不信?你看現在的新技術,有哪一個你能憑自己的本事獨立搞明白?你會不停地焦慮,不停地買課,不停地指望其他人給你手把手的講解。這種思考和依賴,反而讓你更加喪失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你看視頻區最火爆的內容是什麼?不是那些富於哲理的經典名著,也不是那些充滿價值的思考與啟迪。反而是那些靠著吹噓和煽動包裝的知識付費和那些靠著低俗和獵奇吸引人的低智娛樂。

沒有貨幣資本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慢慢的實現原始資本的積累。而沒有精神資本的韭菜除了任人收割又能何去何從?

相關焦點

  • 富人越借錢越富 窮人越借錢越窮
    先來看一下人為什麼要借錢:第一是天災人禍的災難應對借款;第二是以獲得現在還無力支付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借款;第三是基於生產、貿易的經營性借款;顯然,企業和金融機構最希望消費信貸的規模越大越好,這符合他們的利益。消費信貸額度越高、規模越大是否符合個人和家庭的利益呢?一些算不清帳的年輕人覺得是符合的。消費信貸金融理論依據是未來現金流對現在貼現以及資源的跨期配置等等。
  • 為何越不受寵的孩子越孝順?網友:想證明自己,但越努力越心酸
    而在眾多偏心家庭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不管孩子多大,是孩童還是成年人,總是越不受寵的孩子越孝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網友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實經歷@雪花飄飄:我就是在父母不待見下長大的,之所以孝順一方面是感恩父母生養之恩,另一方面就是想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但越努力越心酸,父母根本看不見。@飛天小女警:我朋友就是,父母特別偏心,但朋友特別孝順,父母有什麼需求都滿足,可以看出來,她其實是缺愛。
  • 「窮」很可怕,擁有「窮人思維」的人更可怕,為什麼你越活越窮?
    現代的年輕人總是焦慮房價為什麼那麼高,工資為什麼那麼低。到底該做點什麼,才能實現財務自由?他們深知只靠「死工資」,既買不起房,還抵禦不了人生的風險。01 「窮精緻」讓你越活越窮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超前消費,沉浸在所謂的「窮精緻」中,他們熱愛「賺快錢」,更追捧「及時行樂」的消費觀。每月掙著幾千塊錢的工資,卻過著與他們收入不相符的「精緻」生活。工作幾年下來,不但錢沒攢到,有的甚至還負債纍纍。
  • 為什麼越有錢越容易生女兒?並不是封建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為什麼越有錢的家庭越容易生女兒呢?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封建迷信的說法,其實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1:孕婦年齡越大,生女兒的機率也越大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提倡「先立業,後成家」,大家都想努力打拼成為人上人,所以把大好的青春都放在了事業上。自然而然結婚生子時年紀也會相對大一些。
  • 越是學歷低的人,越喜歡幹這3個工作,年紀越大越被動
    越是學歷低的人,越喜歡幹這3個工作,年紀越大越被動 在如今這個社會上,想要找到一個工作尚且不容易,想要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那就更是難如登天了。 工作就是飯碗,就是你養家餬口的經濟來源,很多時候,有的人因為選擇錯誤,導致耽誤了大好青春,後悔不已。
  • 為何有的人越長越好看,有的人越長越難看?越長越醜是什麼原因?
    一個人的容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人容顏是越變越美,有的人則是越變越醜。有的人可能會驚奇地發現,年初的時候還會感覺自己挺好看的,但是到了年底,感覺自己就醜了許多。事實上,無論是越變越美,還是越變越醜,都和日常生活習慣有關,有些習慣會讓人在無形中,變得越來越醜,若你有,儘早改掉,可以再次美回來。哪些習慣會讓人在無形中變得越來越醜?我們人可以用鼻子呼吸,也可以用嘴巴呼吸,不過若你有用嘴巴呼吸的習慣,你會變得越來越醜。
  • 《瘋狂動物城》:越不被看好,越要努力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那部分。如果你看過《教父》,再來看這部電影,那就更有意思啦。越兇大威猛的熊是手下,而那麼那麼小的老鼠卻是大先生,瘋狂動物城裡的黑幫老大。這樣不按套路出牌的設定,實在是幽默得太有意思啦。所以啊,這部經典動畫我是當喜劇片來看的。
  • 鑽石王牌之越努力越優秀
    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天才的成功也需要努力。看動漫的時候就覺得御幸一也是個天才,聰明,又有很好的棒球天分。看動漫的時候看到各個年級的人都在練習揮棒,而御幸一也不是分析數據就是看資料。後來在後面的動漫介紹了,他是偷偷的練習,不讓別人看到,我不禁問自己,天才已經夠厲害了,還偷偷的努力。那麼身為平凡的我們,幹嘛不努力,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是連成功的機會也沒有的。東京王子成宮鳴也是個投球天才,但是也很努力的做基礎訓練,天天如此。每當看到這樣的例子時,這不正是映射了我們的生活,越是努力的人越優秀,成功的機率比不努力的人好許多。
  • 為什麼越窮困的人越愛國?
    這時,老婆大人便會大聲呵斥:「真是越窮越愛操心國家大事,還是花點心思在賺錢上吧!」越窮越愛國,這似乎是一條古今中外通行的鐵律,大學時候讀《射鵰》、讀《神鵰》、讀《天龍八部》。作為小說的背景,彼時的宋朝孱弱可欺,從遼到西夏到金國再到蒙古,始終面臨強大的外部威脅。
  • 楊晗參加了《年少有你》,「相信越努力的人會越幸運」
    人們常說,越努力工作,他就會越幸運,然而這樣的評論在楊晗中似乎特別不合適。經常看選秀綜藝節目的人對楊晗這個名字很熟悉,無論在《創造101》或《下一站,傳奇》舞臺上,她的身影只能是一個身影,不能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 越貧窮的家庭,孩子將來越沒出息,父母精神匱乏足以「毀掉」孩子
    總有人輕鬆地說著「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你努力學習,不光能改變自己的人生,還能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從小就給孩子傳遞這種觀念,讓孩子開始做夢,等長大了走出去看到大千世界,遇到風雨後才明白,有些事情並非努力就能改變的。
  • 越努力,越焦慮,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
    擺脫焦慮,就是要過好「當下」 「我太難了」成為了時下年輕人的網絡流行語。 阿倫·瓦茲是美國著名的大眾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受禪宗大家鈴木大拙的影響,但又博採眾長,將各類宗教、哲學、心理學中的道理與當代生活相結合,試圖找到當代人焦慮的病灶所在。
  • 喝茶解渴,為什麼有的人越喝越渴?
    在影視劇和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用茶水解渴,但是也有茶客反映,自己喝茶越喝越渴,貝葉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是怎麼回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很多飲料,因為太甜了,喝了它並不能解渴。茶水為什麼有解渴作用你喝一個東西,是否能起到解渴作用,關鍵在於,那個飲品與你身體體液的相對濃度。即,假如你身體極度缺水,體液濃度很高,那麼就算你喝鹽水,只要它的濃度是低於你體液的濃度,那麼理論上就是解渴的。
  • 稻盛和夫:越窮的人,越愛在3個方面大方,富人看破不說破
    但想要獲取更多的財富並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歷經一系列的磨難之後,才能得以實現。縱觀國內外那些富人和企業家們,不乏歷經諸多苦難才創造出巨大財富的人。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那為什麼窮人怎麼努力都還是個窮人呢?
  • 積極陽光的正能量句子,振奮人心的說說,四月,越努力越幸運!
    世界上什麼都不公平,唯獨時間最公平,你是懶惰還是努力,時間都會給出結果。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積極陽光的正能量句子,振奮人心的說說,四月,越努力越幸運!一、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四月,越努力越幸運!
  • 年輕人混的再沒出息,也別從事這3類工作,年齡越大越被動
    每個人都渴望找一份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大部分人理想的工作是:工資高、很體面、最主要是不用太累。雖然說夢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卻很「骨感」,因為聰明絕頂的人終究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管怎麼說,年輕人混的再沒出息,也別做以下3類工作,年齡越大越被動。
  • 越沒出息的人,越有這樣的特徵,但願你沒有
    王者永遠是擔當者的心態,自己選的路,自己負責走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便身陷低谷也要努力爬坡;抱怨者永遠是受害者的心態,自己有了今天都是別人造成的,要不是誰誰誰,自己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這就是為什麼,強者即便萬箭穿心,也會依然光芒萬丈,而喜歡抱怨的人,即便撿到一副好牌,也能打個稀巴爛。
  • 為什麼越有錢,婚姻越不幸福?
    文/雪落無塵最近聽朋友吐槽,抱怨還不如不結婚,婚後這生活越過越難過。每天看對方都不順眼,和老公也總是動不動就吵架。隨著吵架的次數變多,兩個人的距離也開始慢慢變遠。其實,很多夫妻都是這樣,有的夫妻剛剛在一起,條件還沒有那麼好時,感情反而甜蜜。可條件慢慢變好之後,卻感覺婚姻沒那麼幸福了。
  • 越高級的東西,越簡單
    越高級的東西,越簡單 簡到極致,便是大智 日常交往中,大家往往會有這種體會: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卻說了一番層次不明的廢話,而有些人,平時沉默寡言,一張口寥寥幾句,便簡潔、明了,總能把話說到點上
  • 長大以後才發現,越窮的家庭越容易四分五裂,原因很現實
    文|文兒人在小的時候,特別容易感覺到幸福。因為,孩子總會幻想著一家人永遠在一起,相親相愛,到死也不分離。父母能夠永遠在身邊保護自己,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可以永遠親暱。但是,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人生充滿了現實和無奈,家遲早會散,越窮的家庭越容易四分五裂。前段時間,我回農村老家發現,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現在變得人跡寥寥,很多村莊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鎮化。有些村莊也還是在的,但是裡面沒住幾戶人家,每戶人家也只有一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