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袁了凡善學思想的吳江實踐
袁了凡祖籍嘉善、出生嘉善,在吳江度過晚年。高祖袁順定居吳江,曾祖袁顥入了吳江籍,在煙波浩渺分湖之濱,有袁氏祖墳。吳江黎裡船長浜和蘆墟來秀裡也曾有他的舊居。「吳江楓落時,夕陽淡桑柘。悠悠有所思,獨坐青松下。」是他的理想生活。萬曆二十一年被罷官回鄉,歸隱在吳江蘆墟趙田村。「蘆花深處結幽居,苔滿空階日影紓。旋煮黃粱延野衲,白臨清澗放生魚。花明越嶠雲生野,楓落吳江月滿間。怪底年來繆通籍,遂令蘿薜混簪裾。」袁了凡的《村居》詩,是他十二年的趙田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凡善文化是吳江的特色文化之一,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下,突出了城市特色塑造,傳承著歷史文化基因,了凡善文化在吳江的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以傳承國學文化為主旨,讓了凡善文化不斷深入人心
國學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中國共產黨蘇州市吳江區第十三屆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王慶華書記報告中提出:「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好絲綢、古鎮、國學、南社等吳江特色文化資源和遺產,提升文化底蘊魅力,激活文化創造活力,打造高顯示度的吳江文化標識。」
從吳江的國學淵源來認識
吳江歷史悠久,人文薈翠。袁了凡晚年定居吳江,應該說與吳江的人文環境,與吳江的國學淵源不無關係。從古至今,吳江的國學研究中湧現了不少風雲人物,其有兩位傑中代表,宋代創立「震澤學派」的王蘋和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兩位都是勸人為善的典範。王蘋的師傅是理學大家程頤,王蘋所創學派被稱為「震澤學派」,提出了「人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盛德大業,由此而成。」提倡「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容天」,「欲傳堯舜以來之道但需擴充是心」。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融會了儒釋道與陽明心學,有專家說,震澤學派的觀點在伊川的基礎上面進行了發展,也影響到了陸象山(陸九淵)。陸九淵創立「心學」一脈,王陽明將心學發揚光大,或多或少受到了王蘋的有益啟發。袁了凡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袁了凡善學思想在吳江的傳播是有歷史淵源的。
從吳江善學思想的傳承來思考
了凡的善學思想自古到今都是吳江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知道,袁了凡祖籍吳江的起源是高祖袁順定居吳江,袁順為什麼會定居吳江,因為他逃亡到吳江被吳江人救了,吳江人的善良行為成就了袁氏一脈,善學思想是吳江國學傳承中的重要一脈。吳江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師曾到趙田會袁了凡,在袁家讀書三年。義子葉紹袁,一門風雅,名就文學家。南懷瑾先生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然後他與袁了凡先生一樣,晚年隱居吳江,在吳江度過晚年,南先生曾作過《日行一善是最起碼的》,他講中國有句老話:「為善最樂」,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純粹勸人的話。……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寫《了凡四訓》的袁了凡,他兩夫妻發願修持準提咒,日行一善。……所謂功過格,就從他那個榜樣來的;每天做的事,善事記錄一下,做了壞事也記錄下來,自己檢討。」南懷瑾創辦的太湖大學堂也是吳江的文化名片之一,學堂推薦兒童經典讀書書目,專門開設了「了凡四訓」課程。從這讓人了解了袁了凡善學思想的歷史淵源和現代傳播。
從了凡善學思想的重點內容來引導
我們成立了凡文化研究會,舉辦善學講座,傳播善學思想,也是在嘉善舉辦的嘉善、寶坻、吳江三地了凡善學思想論壇上,我們寫了一篇《對了凡文化的認識與思考》,其中談了我們認為的了凡文化的內涵的幾點: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志在天下,利國利民;知善知惡,存善去惡;鍥而不捨,至善窮理;知行合一,敢於擔當;重善重禮,仁心為質。善是其中重要一點。我們了凡文化的傳播,也是選擇性地,把握了一個「善」字,學校社區開展「日行一善」活動,使活動行之有效。在了凡文化的傳播中,特別是進學校,有選擇地宣傳。如汾湖紀委做展板和書籤,其中內容我作了修改,捨去了有關鬼神的內容,選擇了積極向善和學生能理解的內容。
作者:俞前(蘇州市吳江區了凡善學思想研究專家)
編輯:張詩筠
來源:最嘉善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