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第4章的第二段,開始在加利利傳道。
作者說,耶穌聽見約翰被捕入獄,就退回到加利利去,然後他又離開拿撒勒,來到靠海的、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邊界上的迦百農,就住在了那裡。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從那時起,耶穌就開始傳道,他說:你們要悔改啊,因為天國已近。
第三段,呼召四個漁夫。
作者說,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的時候,看到兄弟兩人在海裡撒網打魚,他們是在加利利海裡打魚為生的被稱作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耶穌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吧,我讓你們成為捕獲人(心)的漁民。他們立即就拋掉網,跟耶穌去。耶穌帶著兩人往前走,又見到兄弟兩人,那是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他們正同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又招呼了他們,他們也立刻下船與父親道別、跟隨耶穌而去。
第四段,向大眾傳道。
作者說,接著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的各樣病症,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敘利亞,那裡的人把所有生各種疾病的、得各樣疼痛的、被鬼附的、犯癲癇的、癱瘓的病人都帶來給他治,他把他們全部都治好。那時有很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的各地來跟從他。
本章完。
約翰被捕入獄,就是指施洗約翰被捕入獄。我們前面說過,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載,施洗約翰以傳道之名籠絡人心,希律害怕他帶領百姓造反,就把他抓起來。據說因為當時百姓將約翰稱為先知或救世主,希律顧及他民間聲望很大,一時也沒將他處死,所以這裡只說約翰被捕入獄,還沒有寫他被處死。他被處死的事寫在第14章,馬可福音則寫在第6章,路加福音寫在第9章。後面馬可福音給約翰被處死編了一個故事,或者是按民間傳說寫的,跟猶太古史記載的也能扯上一點點關係,這個我們到時候再細講。
作者說約翰被捕,耶穌就回到加利利傳道,這個情節跟現實中造反首領被抓後,另一人接過大旗繼續鬧革命有點相似,所以在這件事上,可能耶穌還有一個原型人物也說不定,只不過猶太古史和塔木得都沒有記載施洗約翰被抓之後他的信眾中有沒有接班人物出來,我們也不好斷定具體有沒有這個原型人物。我們前面說過,猶太古史關於耶穌的兩處記載都有後來者加入的嫌疑,除此之外,也沒有寫耶穌在約翰之後成為百姓的領袖,所以我們倒可以斷定,福音書裡關於耶穌在約翰之後獲得很大的名聲,甚至被民間和希律懷疑為約翰復生都是編造出來的、都是無稽之談,否則這事就應該會有記載。
約翰被捕之後,耶穌為什麼「回到」加利利呢,難道拿撒勒人本來不是在自己家中的嗎。經學家說接著上一段,耶穌受完魔鬼測試後,還在曠野跟天使們在一起呢,所以他聽到約翰被擄的消息,這才回到加利利去接著傳道。接受完測試他還在曠野幹什麼呢,難道像修道人一樣要在人少的地方清修,肚子餓了就用石頭變一點麵包吃吃嗎。
實際上這句話作者是抄自馬可福音1:14,在馬可福音中可沒有寫耶穌是「退」到加利利。經學家說耶穌退到加利利,這是「戰術上的撤退」。按照歷史資料,施洗約翰是在加利利被捕的,那麼施洗約翰被捕後,耶穌來到加利利接過「傳道」大旗,應該認為耶穌是前進才對,而不是後退。馬可福音作者應該也是這個意思,不過馬太福音作者可能不太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理解成耶穌「退到」加利利。
有的經學家說,約翰福音3:22-24寫約翰還沒有被捕入獄的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在猶大地施洗,約翰則在靠近耶路撒冷的哀嫩施洗。所以後來約翰被捕,耶穌回加利利去好像也沒毛病。約翰福音因為跟三對觀福音矛盾太大,所以經學家們說這話底氣也不是很足。按約翰福音,耶穌沒有經過魔鬼測試,受洗後就收了門徒,但按馬太福音,耶穌收門徒的事還在下一段呢。
作者說,耶穌回加利利後,又離開拿撒勒,來到西布倫與拿弗他利交界的迦百農。他說這是加利利海邊的一個地方,但是我們按約書亞記19:10-16給西布倫劃分的地界,西布倫的土地是在耶斯列峽谷中部的地方,離加利利海根本還很遠。迦百農在舊約中未曾出現,現在人們一般認定它在加利利海北部,那麼離西布倫就更遠。
馬可福音也有提迦百農,但是首先他沒有寫迦百農在西布倫與拿弗他利交界,第二,他是先寫耶穌收了四個門徒,然後再寫他來到迦百農的會堂教訓人,順序反了一下。我們前面說過,馬可福音的作者不知道加利利海在推羅南,他應該沒有到過猶太本地,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馬太福音的作者要不也沒有到過猶太本地,要不他就是對古書中寫十二支派怎麼分地界不熟。
第14-16句作者說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他說的以賽亞的話是指以賽亞書9:1-2: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性,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以賽亞書寫的加利利地,其實不是指新約中寫的加利利海西邊的部分,而是指加利利海東岸的一片區域,因為東岸才是外邦人的加利利地,西岸是以色列人的地。這片區域在列王時期都沒什麼名氣,舊約中提到比較少,因為列王時期的政治中心是在耶路撒為什麼和撒瑪利亞之間,加利利包括西布倫和拿弗利都是遠離中心的偏遠地區,都是人們所不喜歡的。但是在南北以色列都被滅亡之後,因為被大國管理,加利利慢慢成為地中海到西亞地區的貿易中心,各邦人都有住那裡做生意的。西布倫和拿弗利作為貿易通道的必經之地,當然也變得興旺發達起來。到新約時代,加利利海西岸邊因為貿易通道也成了重要的地區,所以新約才會把故事的主要場景地放在這裡。
以賽亞書這兩句話是要告訴被擄的以色列人,像加利利地那麼差的地方都會變好,所以人受痛苦折磨的人、住在死蔭之地的人、在黑暗中行走的人都不要絕望,到時必有大光照耀到他們,使他們不會再見到幽暗。這只是以賽亞書作者的一個美好願望。
馬太福音作者以這句話來說,是要想表達耶穌來了就給加利利地區帶來光亮,這當然是他歪曲以賽亞書的原意。以賽亞書作者生活的年代,加利利地區已經變得繁華,他是以此為例鼓勵所有被擄以色列人總有命運改變的時候,而不是預言以後將會有人在加利利地區傳道。
第17句說耶穌從那時開始傳道。他傳的什麼道呢,跟3:2寫施洗約翰傳道一樣:你們要悔改啊,因為天國已近。
施洗約翰是不是這樣傳道我們不能確定,不過就算他這麼說也沒什麼奇怪的。我們以前說過,新約中的天國或神的國的概念都是來自舊約以賽亞書第65-66章想出來的新天新地。自從有先知書後,幾百年來有很多以色列人都按裡面的「預言」裝神弄鬼、成為民間領袖,施洗約翰就是其中的一個。
按照馬太福音,施洗約翰被捕後,耶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傳道,不過猶太古史並沒有提到施洗約翰死後有弟子或什麼人繼承他事業的。我們可以想像,所謂耶穌傳道的事很可能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根據施洗約翰的事創作出來的。就像我們前面說過,梁羽生根據擂臺比武這件真實的事情創作出龍虎鬥京華這部小說一樣。當然,馬可福音的作者未必就是想出這些事的第一原創,有可能他也是聽說的。
按照神理,我們可以跟經學家一樣,說耶穌後來的被捕和釘死是為了替萬民贖罪的偉大計劃,但是神為什麼要讓施洗約翰也被捕被殺呢。也有人問,施洗約翰被捕的時候,耶穌為什麼不救他呢。這點實在沒有好的解釋,經學家只得說,這是因為他的使命已經完成。難道神就是這樣過河拆橋,把完成任務的人就處死嗎。難道耶穌在出來傳道,施洗約翰就必須死嗎。
按客觀講,施洗約翰死和耶穌死都是必須的,沒有人也沒有神可以拯救。因為施洗約翰的死是真人真事,而且很多人都知道,這點不能做假。而耶穌呢,如果不把他編死,以後人們會問:耶穌在哪裡,耶穌許諾的天國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沒辦法回答,所以把他編出來的人也必須把他編死。
按基督教的傳說,耶穌的十二門徒都是到處去傳教,最後殉道而死,但是我們從聖經只可以看出保羅傳教。
說起門徒,本章第二段就講耶穌在加利利海邊收了四大弟子:西門彼得和安得烈兄弟,雅各和約翰兄弟。這就像唐僧要去西天取經,也要先收四個弟子一樣,都是編故事需要,因為一個人的戲太單調。
有人可能會問,西門彼得是怎麼回事,姓西門還是姓彼得。他不姓西門也不姓約拿,馬可3:16說,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意思是耶穌將他收為門徒之後,又給他起了個新名字,據說彼得在希臘文裡是巖石的意思,希望他成為教會的主心骨。馬太福音這裡說他是「被稱作彼得的西門」,與馬可福音的說法就有點矛盾,因為按馬太福音的說法,彼得這個名字本來就是西門的別名,而不是耶穌後來替他起的。
馬太福音16:17說: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巴約拿據說是約拿的兒子的意思,所以經學家們說彼得應該是約拿的兒子,可以說是姓約拿。不過聯繫上文的意思,馬太福音作者的原意未必說他是約拿的兒子,因為他在上面寫約拿的神跡(就是先知書裡說在大魚肚子裡呆三日三夜的那個),接著下面說「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是有福的」,他這麼說也許只是說彼得是有福氣而已。
另外約翰福音1:42、21:15又說: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聖經中文版備註說,按馬太福音他是姓約拿。估計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注意到馬太福音的那句話,所以編出了馬腳。這點要怪馬可福音的作者,他給雅各和約翰都編了父親,為何不給西門和安得烈編個父親呢,以致後面的人亂編,互相起了衝突。
以色列人通常把什麼好的就說成「為聖」,後來基督教給傳說中耶穌的弟子們也稱聖,所以彼得後世被尊稱為「聖彼得」。稱聖的除了他之外,常見的還有「聖約翰」、「聖保羅」,還有「聖馬太」、「聖雅各」、「聖安得烈」等這些則不大常見。
收四個門徒的故事馬太福音是照抄馬可福音,不過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就變化比較大。路加福音先寫拿撒勒人厭棄耶穌,然後寫耶穌來到迦百農趕鬼,又寫耶穌給西門彼得的嶽母治好熱病,再在革尼撒勒湖邊帶西門兄弟入湖打魚,因為耶穌顯示神跡打了太多魚,船都差點裝不下,所以他們兄弟倆和朋友雅各兄弟都棄船跟從耶穌去「打人」。他寫的順序與馬可、馬太福音相反,細節完全不一致。
約翰福音則可以說完全不同。他在第1章寫施洗約翰替耶穌施洗後,沒有魔鬼測試耶穌的事。第二天約翰的兩個門徒就就要跟從耶穌,其中一人是安得烈,然後他又去找哥哥西門,西門也跟了耶穌,並被賜名為「嘰法」,翻譯過來就是彼得。另一人是誰約翰福音沒有寫,我們也不必猜是不是雅各兄弟,約翰福音自始致終都沒有提雅各和約翰兄弟。按他的這個說法,應該安得烈或另一人是大門徒才對,彼得後加入的,就不能叫大門徒。接著約翰福音又寫,次日耶利遇見腓力、拿但業,又收為門徒。如果另一人不管的話,耶穌現在四個門徒分別是安得烈兄弟、腓力和拿但業。耶穌收徒的事,約翰福音不管人和事都與三部對觀福音書寫的完全不同。
矛盾這麼大,要不都是假的,起碼也有一個是假的,總不能都是真的。實際上按我們的判斷應該都是假的,因為如果是有真事的總有一些是能符合的。這四部福音書裡唯一都提到施洗約翰要被捕,只有這點事是真的,而且有猶太古史作證的。
第23-25句說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的各樣病症,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敘利亞。他在加利利走,怎麼名聲傳遍整個敘利亞呢。不過加利利跟敘利亞隔壁,也勉強算他它得有理吧。只是他寫的這點跟馬可福音有點區別。馬可福音1:21-28寫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別人心裡奇怪:你是誰啊,在這裡教訓人。有個被汙鬼附著的人指出他是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幫他驅了鬼,於是耶穌的名聲就傳編了加利利的四方。可見馬太福音作者對馬可福音的原文不大滿意,所以就自己作了修改。
接著作者說那裡的人把各種病人都帶來給耶穌醫治,耶穌一一把他們治好,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的各地來跟從他。他前面既然說耶穌的名聲傳偏敘利亞,那麼後面說「那裡」的人應該就是指敘利亞的人。他把敘利亞的人病治好了,應該是敘利亞的人來跟他才對,怎麼又寫猶太地的人來跟他呢,顯然這故事也改得不太好。
古時很多人「傳道」都以行醫或者算命、做法術等為名,在塔木德裡,這些人一般都叫魔術師,我們前面說過,耶穌的原型就是幹這行的。
古時的醫術通常都是忽悠,算命和做法術則更是忽悠。我們知道忽悠是不可能真的把人病給治好、更不可能把癲癇、癱瘓的病人治好的,作者說耶穌把各人的病都治好,明顯是編造的,不可能是事實。如果真的有人曾經那麼厲害,正史野史肯定會有記載的,如果說耶穌的名聲傳遍敘利亞,那更是不可能沒有記載,但是這事偏偏沒有找到任何史料證據。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史料不記載這些事情,是因為這些事雖然我們想來不可思議,但是在古代其實是很常見的,個個裝神弄鬼的人都會。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少見到傳統賣藝的人,其實在三、四十年前,我們中國都還有很多賣藝的人,他們有的「氣功」卓絕,可以隔空擊斷遠處的磚塊,可以發功點燃碎紙,有的則「醫術」高明,治頭痛、癲癇、癱瘓的病人易如反掌,當場就能見效,發完功、治完病人後,他們一般接著要賣藥……。以前他們每次表演都能騙倒很多的人、騙到很多的錢,但是自從上世紀氣功大師和特異功能大師被揭穿之後,慢慢地就沒什麼人相信、再也騙不到錢。他們當場「治好」的病人其實都是跟賣藝的人一起騙人的,他們的病本來就是裝出來的。頭痛、癲癇、癱瘓這些病,都是能裝的,但不明白真相的人,看他們表演得很好,就容易受騙上當。
經學家說,因為約翰被捕,官方敵意甚濃,耶穌從約旦河邊「戰術性退卻」到加加利,傳道的方式也由給人施洗調整為巡迴講道和醫治病人,不再與約翰的活動相關。按這麼說的話,難道耶穌怕自己也步入施洗約翰的後塵被捕嗎,如果耶穌是神或者神的兒子,做事怎麼能這麼沒出息呢。實際上按猶太古典,施洗約翰就是在加利利被捕的,並不是在耶路撒冷被捕,捕他的人正是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後來處死施洗約翰的人也是希律。作者寫耶穌回到加加利,正是要營造耶穌是施洗約翰復生的說法。馬可福音6:14、馬太福音14:2、路加福音9:7說: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有人可能會問,約翰福音沒寫嗎。約翰福音沒有寫施洗約翰被捕和被殺的事情,只有3:24提到那時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