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中國經濟·晴雨表|錢去哪兒了?——從「錢景」看中國經濟脈動

2020-12-18 中國山東網

  企業做「小生意」離不開錢,居民過「小日子」需要錢。今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有望新增近20萬億元。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

  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而疫情初期,因資金鍊緊張,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度遭遇復工難題,冰冷的機器設備擺在停工的車間裡「吃灰」。

  「要是幾個月前,我只能和你談『錢緊』,哪敢聊『前景』。」中新藥業副總經理燕雲飛告訴記者,多虧銀行及時提供了300萬元貸款,解了企業燃眉之急。在貸款支持下,企業很快復產銷售,預計今年全年能實現近15%的銷售增長。

  經濟受衝擊,金融在發力。今年以來,一系列應對疫情、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政策陸續出臺,貨幣信貸政策作用凸顯:

  前11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18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3月以來,廣義貨幣M2增速連續9個月保持在10%以上;前10個月,金融系統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全年可以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這些「萬億」的數目並非「大水漫灌」,而是通過一系列「精準滴灌」舉措、直達工具的出臺,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超18萬億元新增貸款都投向了哪裡?大頭投向了企業。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企業貸款累計新增近12萬億元。

  這其中,哪些領域備受各大金融機構青睞?先進位造業可以和新基建爭個高低。在9月末的時候,製造業貸款已較年初增加2萬億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2.6倍。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更是各家銀行「拼搶」的重點。

  而過去被銀行視為「香餑餑」的房地產貸款,此時已不再炙手可熱,增速連續20多個月出現下滑。

  企業發展需要的不只是短期流動資金,對於有長遠規劃的企業來說,長期資金可以給企業帶來有更多成長的未來。11月,企(事)業單位新增中長期貸款5887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1億元。

  今年以來,企業中長期貸款佔比不斷攀升,已佔到各項新增貸款的六七成。「獲得的長期資金較多,能更好地穩定企業的信心。中長期貸款增多有利於經濟恢復和進一步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說。

          

  獲得貸款的不僅有產業支柱型的大企業,也有「毛細血管」般的小微企業。它們不僅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更與咱們老百姓「吃吃吃」「買買買」的美好生活密切相關。

  「公司成立11年,今年拿到第一筆貸款。」北京九州漢邦物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保澤說。這家企業因缺少房產等傳統抵押物,貸款申請此前屢遭「閉門羹」。

  支持小微企業要從首貸「破冰」!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要求金融機構提高小微企業「首貸率」,普惠金融考核不斷加碼,各地「首貸服務中心」「首貸培植行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今年前7個月,已有160多萬戶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拿到了第一筆貸款,佔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的16%。

  金融似血脈,要及時打通堵點、暢通脈絡,方能讓金融「供血」真的給力,激發出中國經濟的活力來。首貸難、缺抵押、信息不對稱……金融部門和金融機構正花心思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面前的「攔路虎」。

  憑藉稅收、帳款、發明專利等信息為企業精準「畫像」;「黃瓜貸」「大棚貸」「拉麵貸」等量身打造的特色貸款陸續推出,「人才貸」「巾幗信用貸」等產品正探索解決不同創業群體的後顧之憂……

  截至9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融資新增3萬億元,同比多增1.2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128萬戶,同比增長21.8%。

  貸得到,還得成本低。

  「貸款額度從130萬元增長到300萬元,利率卻從5%左右下調到了3.85%,今年光利息就省了約3萬元。」北京澤浩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傑告訴記者。

  融資成本下降的背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和政策發力引導。作為各銀行新發放貸款的主要參考,今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兩次下調,目前1年期、5年期以上LPR較去年12月分別低了0.3個和0.15個百分點。

  其實不光企業享受著「量增、價降」的融資變化,不少老百姓也在不經意間成為「錢景」中的重要部分。

  經歷過疫情,北京市民王先生愈發看重健康,他用信用卡分期線上購買了一臺跑步機。「約4000元的跑步機,分12期,平攤到每天大約要還十多元,為了健康很划算。」

  正是看到了許許多多像王先生這樣的消費「潛力股」,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消費金融。這從今年各大銀行的半年報、季報中可見端倪,建行、農行、招行、郵儲等銀行個人消費信貸「蹭蹭」攀升。

  一筆筆貸款「破冰」,一個個堵點打通,一家家企業得到金融持續「補給」,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金融的「添油給力」中,穩穩起步,日益強勁。

  「金融支持給了我們發展信心,明年我們要抓緊新品的研發和申報,加快向現代化、智能化、專業化先進藥企轉型。」此時,解決了「錢緊」問題的中新藥業副總經理燕雲飛暢談起了公司「前景」……

  策劃:趙承、劉潔

  監製:張旭東

  統籌:劉錚、雷敏

  記者:吳雨、姚均芳

  海報製作:宋博

  動畫:吳雨、劉開雄

  新華社國內部 新華社攝影部出品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錢去哪兒了?——從「錢景」看中國經濟脈動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錢去哪兒了?——從「錢景」看中國經濟脈動新華社記者吳雨、姚均芳企業做「小生意」離不開錢,居民過「小日子」需要錢。今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有望新增近20萬億元。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而疫情初期,因資金鍊緊張,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度遭遇復工難題,冰冷的機器設備擺在停工的車間裡「吃灰」。
  • 信心、決心、恆心——從「三心」透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脈動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 題:歲末年初看經濟|信心、決心、恆心——從「三心」透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脈動新華網 李函林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5.6%,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1%。
  • 「瘋狂的箱子」點燃運價指數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一箱難求」   在航運市場上,運價指數扮演著「晴雨表」的角色。國際上有大名鼎鼎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作為貿易和航運大國,我國也有自己的運價指數——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最近,這個平時一向「低調」的指數突然火了。
  • 尋找中國經濟向上力量,推出「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聯名酒 看青花郎...
    據悉,藉助此次評選活動,郎酒不僅聯合新浪推出「青花郎·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聯名酒」,以此致敬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企業家,回饋為中國經濟發展拼搏的奮鬥者,讓大家能夠和中國頂級企業家共同品鑑高品質美酒,共同享受高品質生活。此外,為中國企業家和專家學者提供思想交流和合作互助的俱樂部平臺「新浪·中國郎俱樂部」也將成立。
  • 逆風破浪的中國經濟·晴雨表|春江水暖「機」先知——從「挖掘機...
    藉助工程機械車聯網系統,海量工程機械的應用數據,從萬千施工現場「流淌」到三一重工,每臺設備的定位、型號、開機時長等數據一目了然,一張實時反映中國經濟活力的指數地圖躍然屏上。這,便是三一重工創立的「挖掘機指數」,一個觀察經濟運行的重要參照。
  • 從工業企業數據看中國經濟晴雨表——增速負轉正 企業活力增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則認為,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形勢持續好轉、工業企業生產與銷售穩定回升,是推動工業利潤逐月穩定增長、累計利潤增速在10月由負轉正的主要因素;此外,減稅降費政策逐漸落實,也促使企業成本費用下降,盈利空間開始有效擴大;再加上投資收益增加等因素,推動了10月當月利潤大幅增長28.2%,這就彌補了1-9月同比下降2.4%的缺口,最終實現了累計增速由負轉正。
  • 從「零」到「五六七八九」:中國民營經濟的「量」與「質」
    (新中國70年)從「零」到「五六七八九」:中國民營經濟的「量」與「質」中新社北京8月16日電 題:從「零」到「五六七八九」:中國民營經濟的「量」與「質」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七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7.4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7.31萬億元
  • 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GDP增長降速的根源
    表面上核算的是生產多少價值,消費多少價值,實質等於GDP增長又吸收了多少錢,又發行了多少錢,你看哪國的GDP不與M2高度一致呢?不發債印錢,哪國GDP還能增長!美國人發明的GDP,本身就是用美元衡量各國經濟產出,推銷美元。GDP的最初誕生,本就不是用于衡量福利或者幸福的,GDP裡沒有公平正義,沒有收入分配是否合理,GDP增長不講人性,也不講社會合理。
  • 中國經濟為什麼行——黃奇帆解讀中國經濟九大紅利
    在過去的40餘年裡,中國經濟長時期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1979年中國的GDP佔全球的1%。2019年中國的GDP超過全球的16%,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這個成績是怎麼得來的?答案就是改革開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40餘年發展的核心動力,而貫穿這個核心動力的一條主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下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諸多紅利。
  • 打通堵點 金融為實體經濟增長「添油加力」
    企業做「小生意」離不開錢,居民過「小日子」需要錢。今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有望新增近20萬億元。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
  • 中國經濟走向分歧前所未有 看高層智囊們怎麼說
    我們採訪的這批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態勢比較嚴峻,中國的實際增長率已經處在潛在增長率以下,而且從近期的一系列數據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經濟增速放緩——債務——通縮——企業投資意願低,這樣的壞循環恐已形成。
  • 青花郎攜手新浪:尋找為中國經濟貢獻力量的引領性企業家
    11月29日,由青花郎獨家冠名的「2020十大經濟人物評選」啟動儀式在赤水河畔二郎鎮的郎酒莊園舉行。連續第六年,十大經濟人物評選活動旨在尋找不斷奮進、大膽創新、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動能與力量的中國傑出企業家。
  • 從三一「挖掘機指數」看中國經濟乘風破浪!
    近日,《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和新華社客戶端刊發《春江水暖「機」先知——從「挖掘機指數」看中國經濟溫度》一文,通過分析三一「挖掘機指數」和挖掘機產銷情況,透視出中國經濟一片積極向好的火熱態勢。
  • 中國富人不懼經濟疲軟 十一去美國獵鹿歐洲賽車
    一名中國遊客走出倫敦的奢侈品商店  原標題:不懼經濟疲軟,中國富人仍愛出遊  晚報記者 朱靜遠 綜合報導  據路透社報導,儘管全世界都在擔憂如今的經濟環境,但對中國遊客、尤其是高端遊客而言,這並不會阻擋他們出行的腳步。
  • 美國經濟專家:只有中國才是世界經濟的「救世主」,絕不能失去他
    眾所周知,美國因疫情的影響,真的做到了「世界第一」,百年未有的大亂局給川普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對於川普政府而言,在7月底前能否成功扭轉不利局面似乎已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想要扭轉那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錢!
  • 存量質變:從青啤的變化看中國經濟的新空間
    我不善飲,參加啤酒節的最大收穫,是通過對中國酒業協會、青島啤酒公司的採訪,從存量和增量角度對中國經濟有了一些新認識。我的結論是,存量的質變,也將為中國經濟打開新空間。存量經濟不等於下行經濟,也能成為上行力量近年很多學者提出,中國的存量經濟特徵越來越明顯。
  • 中國經濟風雨無阻向前進(望海樓·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②)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中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現在,中國疫情防控局勢平穩,經濟運行基本恢復。下半年,中國經濟工作怎麼幹?
  • 打通堵點 金融為實體經濟增長「添油加力」_銀行業內動態_銀行...
    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  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而疫情初期,因資金鍊緊張,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度遭遇復工難題,冰冷的機器設備擺在停工的車間裡「吃灰」。
  • 姚洋: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與潛力
    他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發言整理。
  •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炒股先要看宏觀經濟
    對經濟現象、經濟現象規律的描述,一貫是眾說紛紜。但經濟作為股市的晴雨表,股價的變動不僅會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1 經濟發展的本質我認為經濟發展(或經濟進步)的本質包括四個方面:商品和服務種類的增加;商品和服務品質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勞動強度的降低;貧富差距的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