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扳倒八位顧命大臣,卻因誅殺一個太監,讓慈安和慈禧交惡

2021-01-09 奇有此理

導語:一直好端端的慈安太后暴崩歸天,重病纏身的西太后卻神奇康復,隨後登上獨裁寶座。慈安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是不是慈禧太后所害?我在上一篇《入宮之後謹小慎微,獨受恩寵卻遭受家法,哪件事讓慈禧時來運轉》文章中向讀者講述了慈禧太后因生子,而平步青雲,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促成了兩宮太后由情敵,到同盟,再到政敵的轉變?(文章4200字,請耐心閱讀)

大學生扮太監招徠生意

鹹豐帝的死亡,宣告了皇后與懿貴妃情敵關係的終結。

她們突然意識到,兩人間的關係因此驟變:面對嚴峻的局勢、共同的政敵,她們必須捐棄前嫌,攜起手來,結成同盟。

讓她們清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贊襄政務的八大臣。他們太不將兩位新寡的婦人放在眼裡。鹹豐帝死前,立懿貴妃懷中幼子載淳為皇太子,諭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贊襄政務,並將隨身攜帶的兩枚印章「御賞」、「同道堂」,分賜皇后和幼子(載淳的那一枚「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明確此兩印為未來小皇帝頒發詔諭的印信,「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訖。按照鹹豐帝臨終前所打的如意算盤,身後應該形成權力制衡的格局。鹹豐帝死後,幼主載淳即位,隨後尊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尊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按照兩宮太后理解,她們手上握有兩枚重要印章,在軍國大事上享有終裁權,凡她們同意的就蓋印,否則不蓋印。而八大臣則認為,他們拍板的事、擬定的諭旨和奏章,兩宮太后只管蓋印、不能更改。按此運作,兩位太后和小皇帝完全成為傀儡。

要換成一般的女人,可能只能聽任這幫權臣拿捏。偏偏西太后是個厲害角色,不願任人宰割。西太后勢孤力單,積極籠絡東太后,兩人為保權力和地位聯手對敵,並與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又頗具勢力、很有能耐的奕訢集團結成聯盟。

於是,鹹豐十一年(1861年)夏秋之際,大清國政治舞臺上,在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展開了一系列你死我活的較量。結果,兩宮太后勝出,將自以為是、大意輕敵的八大臣一舉扳倒。

共同的敵人消失後,東太后和西太后手拉手走出同盟營壘,進入兩宮垂簾的同治時代。

小皇帝載淳端坐在養心殿龍椅上,身後設八扇黃色紗屏,東西兩宮太后在紗屏後對坐。皇上才五周歲多一點,明顯是個擺設,當家作主的自然是紗屏後面的兩宮太后。

一國只能有一主,弄出兩人來必然要出問題。

現在,對這兩位女人而言,昔日的醋海風波、患難與共已退隱遠去,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擺在她們面前:到底誰是大清國第一主人?國事家事天下事誰說了算?

論身份,東太后要比西太后尊貴得多。東太后是以皇后身份被尊為皇太后的,西太后到鹹豐帝死時仍為貴妃,連皇貴妃的臺階都沒爬上去,只是因為肚皮比東太后爭氣,生了個當皇帝的兒子,以生母身份被尊為皇太后。況且,鈕祜祿氏主宰後宮這麼多年,一直凌駕於葉赫那拉氏之上,當慣了第一人,當然不甘居他人之下。

論本事,西太后無論在權謀方面還是理政方面,都要比東太后高出一籌。《清宮瑣聞》載:「初德宗之立,本非出慈安意,其後垂簾制起,雖東西兩太后同訓朝政,而實則處分一切,仍西後意為可否。」從西太后個性、為人和能力看,她愛拿章程,喜歡決斷,這是完全可能的。但東太后也是一個有心計、有主張的女人,平日話雖不多,甚至看似木訥,但柔中有剛,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不說則已,一說說到點子上,而且凡事拿捏定奪都比較中正妥帖,令朝中大臣心悅誠服。

一個要鞏固至尊地位,另一個渴望獲得至尊地位。歷史將兩位都很要強的女人推上了同一個舞臺。

兩位太后天天面對面垂簾聽政,要決策的大事千千萬萬,決斷處置起來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兩個人的明爭暗鬥也就成為必然。西太后骨子裡想獨把朝綱,表面上又不得不尊重身份比她顯貴的東太后,這使她很不痛快。

東太后用心下了一著十分重要的棋子。她自己沒生育兒子,但深知要保持自己的地位,關鍵是依靠皇帝。小皇帝一旦成人,她與西太后都得撤簾歸政、交出權力,他就是大清國說一不二的人物。因此,她撫養載淳非常用心。懿貴妃生下載淳後,按照清朝宮內規矩,必須交由六宮之主皇后養育。皇后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對小載淳精心呵護,無微不至,充滿關愛。懿貴妃倚仗自己是載淳的生母,自是一副尊長做派,動輒教訓,面目可憎。小載淳自懂事起,先知道世上有個慈祥可親的「皇額娘」,後知道還有另一個厲害可怕的「額娘」。他遭了「額娘」的訓斥,就跑去找「皇額娘」。而「皇額娘」呢,總會溫言細語撫慰他的心靈。天長日久,在同治帝載淳的情感世界裡,反倒覺得生身母親是東太后,而不是西太后。隨著同治帝的逐步長大,他成為東太后在與西太后鬥爭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兩宮太后的無以數計的暗鬥事件,如同地下潛流隨著歲月悄然流走了。那些事大多高度隱秘,只做不說,官史不載,人們只能透過事實窺見一二。但有兩個事件沒能包藏得住,特別顯眼,將兩宮太后較量的尖銳複雜性暴露無遺。

劇照 清代妃子

一個是懲處安德海事件——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傳出安德海要下江南採辦御衣等物的消息,一時廷臣譁然。清朝有「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死無赦」的宮規,這一舉動豈不壞了這一世世相傳的規矩!

帝師翁同龢曾在日記中大發感慨,「又聞安姓太監將往江南查考採辦諸物價值」,稱此為「異事也」。然對這一大出格之事,竟沒有一人露頭勸阻。

安德海出了京城,乘船沿運河南下,一路風光招搖。說是奉命去辦密差,自稱欽差,身著龍衣,船上有日形三足烏旗,船旁有龍鳳旗幟,並帶有站官、標兵、蘇拉、僧人及妻妾、太監、女樂數十人。所到之處,招納權賄。對他無法無天的做法,沿途無人敢於阻止。

進入山東地界後,安德海意外遭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打擊。丁寶楨先是派東昌知府程繩武前去攔截捉拿,程繩武尾隨三天不敢下手。丁寶楨又急派總兵王正起發兵追緝,王總兵追到泰安將安德海一行拿下。安德海有恃無恐,被押到巡撫衙門後,厲聲咆哮,大鬧公堂,自稱奉皇太后之命前去辦事,誰敢如此待他等於找死。

丁寶楨不為所動,堅決要將他收監定罪,並奏報朝廷,請求處理意見。先有小道消息傳入京城,對安德海平日所作所為看不順眼者,無不拍手稱快。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聞太監安子行至濟南,為丁中丞執而下諸獄。……其家已查封矣,快哉快哉!」初六日下午,丁寶楨四百裡加急將上疏呈到同治帝手中。同治帝命恭親王奕訢領內務府大臣就此進行討論。

廷議一時意見分歧。那些懼怕西太后的人,以及得過安德海好處的大臣,尋找藉口為他開脫。但同治帝當下表態,諭曰:「此曹如此,該殺之至。」接著,軍機處承旨進行進一步討論,同治帝堅持原有旨意,恭親王奕訢等人也力排眾異,堅持嚴懲安德海,此事遂拍板定局。

於是,軍機大臣親書廷寄,下達處治安德海的命令:「指認明白,毋庸訊供,就地正法。」此令以六百裡加急飛寄直隸、山東、河南、江蘇。當晚,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清史列傳》對這一事件作了如下記載:「八年,太監安德海私出山東,矯稱採辦御衣。寶楨奏聞,即飭屬嚴拿,獲之泰安,訊實具奏,得旨就地正法,並隨從太監人役等,斬絞如律。」

這一史說,有幾處明顯疑點:

第一,安德海不可能「私出」山東,不經西太后首肯,他是不可能擅自出京的。安德海,是西太后在眾多太監中最寵愛的一個,直隸南皮人,入宮後人稱「小安子」。鹹豐帝死後,西太后與贊襄政務八大臣展開生死決鬥,小安子立下汗馬功勞。他冒殺頭之險偵探肅順等八大臣動向,探察東太后舉動,及時為主子決策提供重要情報。當時,身居熱河避暑山莊的西太后,實際已被軟禁起來,但她要發動事關生死榮辱的一役,必須迅速將一份重要情報,密送給遠在京城的恭親王奕訢。關鍵時刻,小安子成功扮演了一出苦肉計,挨了西太后一頓暴打後,拖著滿是鮮血的身子,脫離禁衛森嚴的避暑山莊,將重要情報送達目的地。西太后對小安子的耿耿忠心和精明能幹非常欣賞。鬥敗八大臣,西太后得勢,小安子也就更加得寵,紅得發紫。

小安子十分能耐,對西太后喜愛什麼、討厭什麼,無所不知,而且什麼事只要交他去辦,總能順著主子的心意辦得妥妥帖帖。他還善於表演,主子誇他,就會裝出感激涕零的模樣;主子斥責他,就會裝出痛不欲生的可憐相,而且裝得形同自然。隨著在宮內地位、權勢的急劇增長,他也就流露出仗勢欺人、目無綱紀的做派來。宦官跋扈,朝臣側目。但西太后仍寵愛他,她的生活中已經少不了小安子。他天天要侍奉西太后,別說離開很長時間,就是離開一天半日,西太后也會很快發現。這就是說,安德海這次違規出宮辦差,絕對是經過西太后同意的。

第二,東太后和同治帝對安德海違制出京未加勸阻,這很不尋常。太監出京辦差就是殺頭之罪,精明過人的安德海在宮裡混得這麼久了,不可能不知道這條要命的規矩。儘管他知道西太后寵著他,是他的靠山,但此事性命交關,光西太后一人為他撐著很可能玩不轉,這是他應該算計到的。按照他的精明老到,動身之前必會設法獲得皇上和東太后的同意。《滿清稗史》就說:安德海去南方辦差,是經同治帝點頭的。但同治帝點頭準許之後,轉身便向東太后獻計:安德海必出都門。出都門一步,即可斬。東太后見同治帝除安德海心切,也表示支持。同治帝問她:何人能除安德海?東太后答:汝欲求有肝膽之人,唯山東巡撫丁寶楨可恃。於是,同治帝急求東太后密告丁寶楨,伺機除掉安德海。

事實上,丁寶楨曾於上年十二月進京,受到皇帝、皇太后七次接見。他雖是以鎮捻有功受賞的名義得以覲見的,但連續被接見七次,絕非尋常。有人推測,很可能就與密商除掉安德海有關。

丁寶楨收監安德海之後,七月初三日,先將奏摺呈給恭親王奕訢。奕訢拿到這份與西太后密切相關的奏摺,沒有先送正在看戲的西太后,而是火速求見東太后。於是,「東太后立命誅之」;奏報同治帝,也下達同樣的旨意。在這個問題上,恭親王奕訢堅定站在東太后與同治帝一邊。

由於西太后獲知這一情報比他們晚,皇帝、東太后、恭親王三人力主斬殺安德海,加上廷議也附和,西太后一人再難翻天。在祖制和強大輿論的壓力下,西太后不得不在處斬安德海的諭旨上蓋上「同道堂」印章。

由此可見,這一事件是東太后與同治帝、恭親王奕訢精心運作的結果。

經歷這一事件後,西太后與同治帝母子關係進一步惡化。同治帝前去請安時,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與東太后熱熱乎乎,有說不完的話;與西太后冷冰冰的,有時說上一兩句話,也讓人看出,純粹為了應付場面。

礙於篇幅所限,上文只闡述了兩宮太后交惡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關注我,下文將還原為您還原慈安太后被毒殺的真相。

丁寶楨石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鹹豐帝死前共留下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六歲的同治皇帝,但是沒曾想這顧命大臣不給力,在鹹豐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慈禧等人聯手拿下,這場為時不過半年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1860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聯軍便直接率軍逼近北京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鹹豐帝急忙帶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以及一眾親信前往熱河避難。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 慈安太后如果真是個懦弱迂腐的傻白甜,為什麼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而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奕當時拿出了賜死、革職顧命八大臣的詔書,給了他們最後一擊。而皇帝的詔書的上面必須同時有皇帝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的「御賞」大印才能生效。這就說明,「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就是慈安。作為一國之母,慈安是被滿朝文武所承認、所尊重的。也只有她,能在暗潮湧動的朝堂上與顧命八大臣分庭抗禮。慈禧與顧命八大臣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 鹹豐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贏一個慈禧
    但是,鹹豐皇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后之間的關係,並加以控制。看得出鹹豐皇帝臨死前的確下了一番苦心,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輔政班子,來鞏固皇太子載淳的統治。
  • 鹹豐皇帝駕崩前, 安排的八個顧命大臣, 為什麼鬥不過26歲的慈禧?
    第一,鹹豐在去世前,有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就是把政務交給八個顧命大臣,卻把兩枚玉璽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交給了慈安和慈禧。  可能鹹豐皇帝去世前,還很得意自己的這一個安排。為什麼呢?因為那八個輔政大臣每次要有什麼政令發出來,都必須要找慈安和慈禧蓋章。慈安和慈禧不蓋章,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所以,八個輔政大臣,其實一切還得聽兩宮的。而兩宮,又只聽慈禧的。慈安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當皇帝的又不是她兒子,因此在說話上自然就矮了一截。而慈禧又善於在她面前演戲,裝「閨蜜」的樣子。因此,她不聽慈禧的,聽誰的呢?  可以說,安排兩宮掌印璽,是鹹豐的第一大敗筆。
  • 鹹豐在位時,慈禧為何鬥不過慈安?
    在晚清歷史上,有一個一直受到忽視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東太后慈安。在人們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無,她的垂簾更像慈禧的一個道具。其實,這是個致命的誤讀,慈安可一點都不簡單。慈安十六歲封皇后,二十五歲成為母后皇太后,參與了辛酉政變,開始垂簾聽政。
  • 鹹豐駕崩前留下8位顧命大臣,為何連慈禧都鬥不過?公道自在人心
    事實上,作為一個皇帝來說,鹹豐皇帝的資質可以說中等偏上,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極差的名聲,除了他不顧國難跑到避暑山莊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他臨終前的安排失誤,導致了慈禧太后登上了中國政治的舞臺。公元1861年7月15日,在承德避暑山莊奄奄一息的鹹豐皇帝將自己生前最為信任的八位大臣叫到跟前安排繼承和確立事宜。
  • 有密詔護身,卻未能震懾慈禧,最後一絲善良改寫了清朝的命運
    導語:一直好端端的慈安太后暴崩歸天,重病纏身的西太后卻神奇康復,隨後登上獨裁寶座。慈安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是不是慈禧太后所害?我在上一篇《聯手扳倒八位顧命大臣,卻因誅殺一個太監,讓慈安和慈禧交惡》文章中向讀者講述了慈禧,因親生兒子同治皇帝與東太后慈安聯手誅殺親信太監安得海,而跟後兩者交惡,那麼,手握「尚方寶劍」的慈安,為何抵擋住慈禧的「糖衣炮彈」呢?請欣賞本文《有密詔護身,卻未能震懾慈禧,最後一絲善良改寫了清朝的命運》。
  • 慈安太后是清朝歷史上最被忽視的女性政治家
    事實證明,雖然鹹豐的皇帝當得不咋地,可這位慈安皇后還是當得有聲有色。由於國事艱難,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英法各國列強,鹹豐帝個人能力有限,因而經常會打罵後宮的嬪妃和宮人。甚至於,鹹豐終日酗酒後還會眠花宿柳,到處撩騷,作為皇后的慈安總能及時規勸。鹹豐帝的身體很早就垮掉了,所以只有懿貴妃慈禧幸運地誕下了一個皇子載淳。
  • 年輕時的慈禧有多美?如何勾住鹹豐皇帝的魂?
    在鹹豐皇帝臨終前,他為同治皇帝選擇了八位顧命大臣,輔助年幼的同治處理國事,同時也能夠藉助輔政大臣來避免慈禧後宮幹政。按照鹹豐皇帝的預期,慈禧和輔政大臣分別作為平衡勢力,幫助同治皇帝治理天下。可惜鹹豐皇帝屍骨未寒之時,慈禧已經籌劃政變奪權,八大臣中的肅順負責護送鹹豐皇帝的靈柩,而慈禧和同治皇帝已經先行回到京城。
  • 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大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政變前,安德海作為兩宮太后的信使,秘密安排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后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並在文宗皇帝梓宮抵達北京後成功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死或貶,兩宮太后一舉奪權,安德海也因立下此汗馬功勞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 鹹豐皇帝在臨死之前有殺慈禧的想法嗎?
    鹹豐皇帝是一個比較懦弱的人,他的能力並不強,可是他還是力壓其他皇帝登上了皇位。這其中也少不了他爹道光皇帝的幫忙,在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後,身在北京的鹹豐非常的害怕。當時前朝、後宮分為兩派,前朝認為皇帝已經帶領大臣「北狩」,說白了就是想要逃離北京,避免皇帝受到洋人的侮辱。
  • 慈禧26歲開始守寡,她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太醫:說真話會被打死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位皇帝,從清兵入關算起的話,清朝享國268年,拋開民族恩怨不講,清朝無論是在人口、國土面積還是社會穩定方面,都堪稱是封建王朝時期的巔峰,奈何晚清時期,世界格局劇變,隨著西方列強工業革命的結束,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度,迎來了他最屈辱的一段時期
  • 鹹豐臨死前為什麼沒有處死慈禧,他這樣做是不是加速了大清滅亡?
    也是為了平衡和掣肘以奕訢為首的帝胤集團,鹹豐才特意任命了肅順和端華等顧命八大臣。不過,鹹豐認為這樣還不夠。奕訢和顧命大臣相爭,若是一方勝了,必然會趁機架空同治皇帝。於是,為了讓朝堂上的勢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鹹豐又把慈安和慈禧拉了進來。
  • 自稱婦道人家的慈禧太后,是如何從幕後走到臺前的?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因繼位的皇太子載淳尚年幼,為防止這八位顧命大臣日後心懷異志。鹹豐在病逝前,授予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並規定」凡事諭旨起首蓋『御賞』印章,末尾蓋『同道堂』印章,以同硃批之意。
  • 鹹豐的好逸惡勞,成為慈禧成功的臺階,最終接手大清江山
    鹹豐帝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好逸惡勞的平庸君主,在位期間總不能專心政事,反而貪圖享樂,愛好美色奢侈。後來某一天,這位鹹豐帝心裡萌生了要找個人幫他的想法,而他身邊當時最寵信以及喜愛的人非慈禧莫屬了,一方面因為慈禧本身精通書法,字寫得極為舒服好看,二來,鹹豐帝本身比較懶,政治天賦平庸,反而慈禧在政治的敏感度上極高,也感興趣。
  • 別再說慈禧是清朝最恨的女人, 其實, 慈禧和這個女人比起來就是小兒!
    在清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女人不得不說,她將皇權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她有能力得到皇權,卻沒有能力像武則天一樣做一個女強人!這個女人就是慈禧! 在人們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無,她的存在仿佛就是個錯誤,她的垂簾更像慈禧的一個道具,至多也就是個令人同情和可憐的角色。其實,這是個致命的誤讀。
  • 太監說:你們誰敢動我,我是太后身邊的紅人,巡撫:殺的就是你
    太監說:你們誰敢動我,我是太后身邊的紅人,巡撫:殺的就是你 在整個漢朝,外戚幹預朝政非常嚴重,甚至連皇帝都被外戚玩弄於股掌之面,而到了明朝,宦官、太監也是飛揚跋扈,還出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千歲太監」魏忠賢。
  • 鹹豐死前真的想殺慈禧嗎?臨終是否安排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鹹豐有沒有殺慈禧意思不得而知,但肅順肯定向鹹豐提議過鹹豐學漢武帝與鉤弋夫人事,殺其母留其子,但鹹豐沒有採納,自幼失去母親的鹹豐不想年幼的(6歲)兒子同時失去父親和母親。但最關鍵的是鹹豐小瞧了慈禧,顧命八大臣的無能也出乎了鹹豐預料,這一切都源於鹹豐遺詔的疏露。至於說加速滿清滅亡到談不上。誰在臺上都無法阻止滿清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