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2020-12-16 鮮花暢談歷史

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山東巡撫丁寶楨要想擅自處死他還是需要勇氣的,不過,真正要處死安德海的,並非丁寶楨,而是東太后慈安,有了東太后的首肯,丁寶楨才會放手在山東將安德海就地處決。

(大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政變前,安德海作為兩宮太后的信使,秘密安排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后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並在文宗皇帝梓宮抵達北京後成功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死或貶,兩宮太后一舉奪權,安德海也因立下此汗馬功勞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作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安德海卻居功自傲,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竟然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令同治帝經常被母后訓斥。安德海目無皇帝,胡作非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正是在安德海的挑撥離間下,同治帝性格變的越來越乖張,與慈禧太后的關係越發緊張,心中的鬱悶,他只能找嫡母慈安太后講,曾多次在嫡母面前痛斥安德海目無皇帝,無法無天。

(安德海在宮裡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訴)

同治帝十七歲時已到選後之年,兩宮太后各有理想的人選,慈安太后比較中意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卻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最後同治帝選擇了前者,堅持依嫡母之意,選阿魯特氏為皇后。這一件事,曾經被認為是慈安與慈禧兩位太后不合的分水嶺,但其實深入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向來教子嚴厲,動不動就對同治帝訓斥的慈禧太后,早已經與自己的兒子同治帝關係處於緊張狀態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還是因安德海而起,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太監,佔著慈禧太后的寵信,向來輕視年輕而無權的小皇帝同治,在慈禧太后面前肆意打同治帝的報告,導致小皇帝與母后的關係不斷惡化。

有清一代,對內廷太監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太監不僅不能干預朝政,更不能擅自出宮,但是一向目空一切的安德海驕橫慣了,竟因為一次出宮丟掉了性命。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借同治帝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久在宮闈的安德海,一出宮,如脫籠之鳥,立馬放飛自我,以欽命自居,一路招搖過市,不僅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一路上還抓差納賄,對地方官頤指氣使。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所經順天府衙、直隸總督衙門尚給予慈禧太后面子對其殷勤以待,但到了山東地界,碰上了鐵面無私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安德海的囂張氣焰立馬就被撲滅了。

(安德海影視劇照)

安德海一行人一進入山東地界,便被巡撫丁寶楨扣留,由於其並未攜帶任何公文,非公務出宮,再加上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他毫不遲疑,接報後即擬密折送京,列數安德海五大罪,罪罪都是死罪,原本這一份奏摺按正常的程序是最後呈給兩宮太后,該怎麼處置,還是由兩位太后說了算,但戲劇性的一幕卻出現了。

這一份加急奏摺先送呈軍機處,當時還是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不敢輕慢,立馬就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巧合的是,當時慈禧正好身體有恙不能視政,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可以全權總攬國政,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經廷議,眾人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慈安太后當場表示了要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看起來柔弱不問政事,但關鍵時候,她卻是雷厲風行,堅決果斷,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朝臣早就看不斷安德海一貫囂張跋扈的作風,廷議定罪,便刻不容緩,八百裡加急將上諭發往山東,安德海一行人八月二日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八日丁寶楨便接到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文中,嚴令「即行就地正法」,賦予了丁寶楨處決內廷太監之權,密諭即聖旨,更何況安德海擅自出宮鐵證如山,死罪難逃,丁寶楨經審訊後,即按諭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時距離安德海被抓不過五日,其處理之乾淨利落,恐怕知曉消息的慈禧太后想挽救安德海性命都來不及了。

安德海咎由自取,誰也救不了他,連慈禧太后都不行。

(京劇表演中的安德海)

首先,丁寶楨處決安德海,完全是按程序辦事,先擬折送京,列數安德海的種種不法之事,然後再等密諭送到後,即按上諭「即行就地正法」,整件事丁寶楨可謂處理的是有條不紊。

其次,安德海確實是死罪難逃,身為內廷太監,卻私自出宮,清朝宮廷管理章程《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即明確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而安德海當時還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仗著慈禧的寵信,在未知會任何部門的情況下,便違法祖制擅自出宮,在地方上招搖過市,幹出諸多不法之事,其罪之大,殺之不冤。

再者,下旨處決安德海的是東宮太后慈安,慈安太后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早就感到不滿,只是礙於他是西宮太后慈禧的心腹太監而選擇隱忍。如今安德海確實是違法了祖制擅自出宮,一路招搖,驚擾地方,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完全是犯了死罪,慈安太后以祖制辦事,下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

最後再說到慈禧太后,她恐怕是無法為安德海開脫的,畢竟安德海擅自出宮是得到她的默認的,六品藍翎太監私自出宮,清朝開國以來未有之,慈禧太后當時政治地位還未穩固,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地位要在她之上,如果公然為安德海開脫,不僅置祖制於不顧,還激化了與慈安太后的關係,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在處理安德海事情上,慈禧太后的表現還算是公正的,雖然丁寶楨殺了自己的心腹太后,但慈禧太后並沒有對他進行報復罷免其官職,相反的,丁寶楨此後雖談不上是官運亨通,但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最後還做到了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之一的四川總督,這一幹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寶楨病逝於成都,慈禧太后充分肯定了這個忠心報國,剛正不阿的肱骨老臣,追贈太子太保,上美諡「文誠」。

相關焦點

  • 太監說:你們誰敢動我,我是太后身邊的紅人,巡撫:殺的就是你
    太監說:你們誰敢動我,我是太后身邊的紅人,巡撫:殺的就是你 在整個漢朝,外戚幹預朝政非常嚴重,甚至連皇帝都被外戚玩弄於股掌之面,而到了明朝,宦官、太監也是飛揚跋扈,還出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千歲太監」魏忠賢。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太后是怎麼樣報復他的?
    丁寶楨殺安德海,就是慈禧的授意!如果沒有老佛爺的默許,丁寶楨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砍了老佛爺的心頭好!而慈禧之所以要幹掉安德海,就是為了殺人滅口!丁寶楨從來就不是一個挑戰官場規則的人。他後來歷任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和山東巡撫一路高升,這固然是因為其個人能力出色,但沒有良好的官場關係,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再來看看安德海被誅一事。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是怎麼報復他的?
    慈禧不但沒有報復丁寶楨,還給丁寶楨升了官,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任四川總督一職。後來,丁寶楨在四川任職期間,慈禧太后還無比肉麻的親手為他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足見慈禧對他不但沒有報復,反而還有些「巴結」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還是有點複雜的。首先,丁寶楨殺大太監安德海的時機很好。
  • 太監仗著是太后身邊的紅人,不把巡撫放在眼裡,被巡撫一刀給砍了
    即使是自己的兒子,嬪妃都很難走進他的心裡。而一直伺候皇帝衣食起居的太監,就成了皇帝寵信的對象。而一些太監們便因此獲取了大量的權利。比如像秦始皇時期,著名的宦官趙高,獲得了權利後就禍亂朝政,什麼都不懂的太監,最終把帝國直接搞爛。不僅是在秦國,在後來的漢朝,唐朝,宋朝,明朝等朝代,都有很多宦官弄權的事例。特別是明朝末期,太監的權利越來越大,像劉瑾這樣的大太監更是禍國殃民的典型。
  • 宦官李蓮英全彩照片曝光,滿臉麻子的他,為何會贏得慈禧太后喜歡
    李蓮英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宦官,提到他就會想起慈禧太后,可以說他成為了慈禧太后的代言人了。那麼你知道李蓮英到底什麼樣子嗎?經過還原他本人的照片,用現代技術上了顏色後發現,原來他是一個一臉膿包的人,就這樣天天在慈禧太后面前,都沒有對他的長相感到厭惡嗎?其實原因很簡單,是李蓮英處處小心謹慎,有很強的心機。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一、處死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因為有慈禧撐腰,平時囂張跋扈,甚至對同治皇帝也不太恭敬,導致同治對他十分厭惡,將安德海比作明朝的奸宦魏忠賢。後來安德海以為皇帝置辦龍袍的理由出京招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緝拿,同治皇帝藉機在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等人的支持下,下旨讓丁寶楨將安德海斬殺。
  • 聯手扳倒八位顧命大臣,卻因誅殺一個太監,讓慈安和慈禧交惡
    安德海出了京城,乘船沿運河南下,一路風光招搖。說是奉命去辦密差,自稱欽差,身著龍衣,船上有日形三足烏旗,船旁有龍鳳旗幟,並帶有站官、標兵、蘇拉、僧人及妻妾、太監、女樂數十人。所到之處,招納權賄。對他無法無天的做法,沿途無人敢於阻止。進入山東地界後,安德海意外遭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打擊。丁寶楨先是派東昌知府程繩武前去攔截捉拿,程繩武尾隨三天不敢下手。
  • 李蓮英「上色照」曝光:面露陰狠,一臉膿包,為何還獨受慈禧寵愛
    說起到慈禧太后,就不得不說到他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老實說,此人在歷史上形象非常獨特,因為他是慈禧太后最親近的大太監,由於人們痛恨慈禧,所以很多人就給這位太監進行抹黑,使得這位太監的歷史形象面目模糊。在很多民間傳說中,李蓮英不僅如同一個惡棍,而且還曾經可能和慈禧有不正當關係。
  • 慈安太后是清朝歷史上最被忽視的女性政治家
    縱觀清朝歷史,最著名的太后莫過於慈禧,她實際掌權統治國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而幾乎同一時期,還存在著另一位太后,地位雖比她高,名氣卻沒有她大,這位太后就是慈安。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慈安,竭力還原她所經歷的那段歷史。
  • 慈安太后如果真是個懦弱迂腐的傻白甜,為什麼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在熱河行宮的這段時間,鹹豐帝一想到英法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就氣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還經常拿身邊無辜的宮女太監們撒氣。面對國家慘遭外夷折辱,自己卻無能無力,鹹豐帝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選擇自暴自棄,甚至還在寢宮裡寫下了「且樂道人」的牌匾,大臣后妃看到皇上如此消極,十分著急卻又不敢上前勸諫。只有皇后,在聽聞此事後極力勸諫皇上,還讓人把匾摘了下來,後來也是因為皇后的勸諫,鹹豐帝燥鬱的心情才有所緩解。
  • 李蓮英長期得到慈禧太后的寵愛,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太監呢?
    慈禧太后畫像插圖 李蓮英深得慈禧太后喜愛,長期伴隨在她身邊 此後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慈禧成為晚清時期的實際掌權者
  • 慈安45歲離奇暴死,兇手是不是慈禧?太醫哭著說了一句話揭開真相
    25歲的慈安太后晉升為「母后皇太后」,即東太后,同治生母慈禧則晉升為「聖母皇太后」,又稱西太后。慈安作為先帝鹹豐的正妻,聲望、資歷、影響力都高於慈禧。慈安太后性格低調,平常對朝政很少插手,但到了緊關節要之時,慈安就會顯露出大清朝女主人的真實身份,殺伐決斷,絕不手軟。
  • 慈禧最寵愛的太監李蓮英,主子死後過得怎麼樣?處世哲學不簡單
    按照《李氏族譜》記載「百日孝滿,出宮養老」,李蓮英在宮中為慈禧太后守靈百天,守孝期滿已經是1909年2月,此時後宮是隆裕太后在負責管理,李蓮英向隆裕太后提出退休申請。其實隆裕太后並不喜歡李蓮英,但是考慮到他曾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就大方地回復四個字「原品休致」。
  • 慈禧面前第一紅人,大太監李蓮英是怎樣一個人,最終有何結局?
    根據民間傳說,李蓮英權勢滔天,他不僅賣官求榮,而且還反對維新人士,甚至有人說光緒的死就與他有關,李蓮英在宮中度過了幾乎大半輩子,現實中的他果真如此嗎?那麼真實的他究竟是什麼樣子?與其說是一個下人,他更是像慈禧的一個"伴"。
  • 慈禧太后為什麼如此關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
    楊菊貞曾經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過下人,楊菊貞通過夏同善將伸冤的訴狀,遞到了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翁同龢手裡,翁同龢認為此案確有疑點,他在稟報給慈禧太后以後,由慈禧太后下旨,刑部令浙江巡撫楊昌濬重新審理。而浙江巡撫楊昌濬為了保全原來審理案件的各級官員的面子,仍以「通姦謀命」上奏朝廷。
  • 他是大清朝最愛國的太監,因冒死進諫被慈禧太后處斬!
    說起清朝的太監,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李蓮英和安德海。此二人皆是慈禧太后最寵信的近侍,凡事以慈禧馬首是瞻。但有一個例外,他原本也是慈禧身邊的太監,後被慈禧派去監視光緒皇帝,他就是——寇連材。
  • 慈禧太后為什麼敢向多國宣戰?慈禧:我大清天下無敵
    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主義又一次瓜分和掠奪中國的卑劣行徑,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發起這場戰爭的卻並不是各國列強,而是清朝政府主動宣戰,更確切地說是慈禧太后本人決定向各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