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航天徐鳴:復盤美國商業航天發展史,來看銀河的未來|CEO專欄

2021-01-09 鈦媒體APP

在上一篇鈦媒體CEO專欄《進入倒計時,銀河航天首發星即將出場亮相 | CEO專欄》中,我曾預告了首發星即將出廠,11月25日,這一預告已變成現實,儘管這個階段性勝利放在歷史長河中顯得非常渺小,但卻有著令人歡欣鼓舞的理由,因為它是全球首顆Q/V頻段的低軌寬帶衛星。

值此契機,我想通過復盤美國商業航天發展史,介紹不同時代美國航天公司的研製模式特點,以及商業通信衛星的發展階段,來分析銀河航天未來的機會在哪兒?有哪些歷史經驗銀河航天可以借鑑與學習,有哪些疑難點需要我們共同去面對和攻克?

回顧美國商業航天發展三階段,還原其真實的一面

在復盤前,我們首先要釐清一個關鍵問題,即商業航天是什麼?

答案是商業航天是按市場規則配置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以盈利為目的、獨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動。緊扣這一定義,將有助於大家對商業航天發展史更充分的理解。

1965年,國際通訊衛星組織(Intelsat)在美國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商業通信衛星,正式為北美和歐洲之間提供通信業務,標誌著美國商業航天的大幕正式拉開。

總的來說,我認為美國商業航天公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如若按照整體特徵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1.0、2.0、3.0三個時代。

商業航天1.0時代的模式特徵是「國家任務+公司體制」,從開發、研製到試驗,全流程以國家任務為中心,在公司內部展開複雜的系統工程。那時候,波音、洛馬、休斯、雷神、諾格以及通用動力等軍火巨頭是時代的主角,是構建航天系統工程的先驅,研發了從火箭、太空梭到衛星的各類航天產品。

這些巨頭所打造的航天研製體系特點是「三高」——高可靠、高性能以及高成本。「三高「背後是:投資來自政府,管理項目靠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業公司負責研發製造。

太空梭是1.0時代繞不開的主題,洛馬、波音、軌道科學作為主要製造商共生產了5架太空梭,這些太空梭自身重量達78噸,最大載荷能力高達20-25噸,能夠飛出大氣層且無限飛行,是過去100年全球最偉大的科學夢想。然而,成本過高是其無法迴避的問題,135次任務,花費超過2000億美元,平均下來每次飛行花費近15億美元,這大部分都來自於美國政府資金支持。

現如今,美國早已決定終止太空梭項目,可見即使在龐大國家體系的支撐下,太空梭依然遇到了瓶頸,正如一開始我所提及的——商業航天終歸要回歸市場。

在商業航天1.0時代,商業通信衛星的發展也有著時代的烙印。從1965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第一顆國際通信衛星開始, GEO衛星就發揮了衛星覆蓋範圍廣的有利特點,成為商業通信衛星的絕對主力,典型GEO通信衛星(GEO為地球靜止軌道)重量在5噸~6噸,單顆衛星花費金額高達5億~6億美元,有著商業航天1.0時代「高造價、高可靠、高成本「的主要特徵,也需要 「國家任務+公司體制」模式作為保障和支撐。

事實上,在1.0時代是技術驅動商業航天的發展,因為在技術起步期,技術能力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國家任務的需求,從而驅動商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商業航天1.0時代中,有一個小轉折點,也是突變。

即臭鼬工廠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創新和敏捷開發能力,面向國家服務的航天系統工程能力也開始向商業機構輸出,為美國商業航天2.0時代奠定了基礎。

註:臭鼬工廠(英語:Skunk Works)是洛馬公司核心研發部門,創立之初處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散發著惡臭的塑料工廠附近,員工們稱之為「臭鼬工廠」。它以創新、靈活的模式,研製了洛馬公司的許多著名航天產品,「臭鼬工廠」佔據美國防部每年採購預算的重要位置,也使洛馬成為世界級軍火「巨頭」。

無論波音還是洛馬,彼時都是以承接國家任務為主,如何進行良好地商業運營?是一個現實問題。

在歷經美國波音、洛馬公司以及臭鼬工廠的模式迭代後,技術驅動產業發展正在轉向商業驅動產業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通信巨頭摩託羅拉開始基於自身對通信網絡覆蓋的需求,率先布局低軌窄帶衛星星座,隨即銥星公司(銥星系統是1987年摩託羅拉公司提出、1998年建成的低軌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由66顆星組成,提供行動電話、尋呼和數據傳輸等業務)成立,美國迎來了商業航天2.0時代。

2.0時代在美國商業航天發展史上,充當著承上啟下的角色。

這一時期,銥星、ORBCOMM、Instelsat、Inmarsat、Globalstar等本身不具備研發航天產品能力的公司,以商業運營的角色出現。

以銥星為例,摩託羅拉為了滿足全球通訊覆蓋的問題,打算建低軌通信衛星的星座,找到了當時全球軍火巨頭洛馬公司,給出了巨額預算,1998年銥星星座建成時,時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還使用銥星行動電話撥出了第一個電話。

可見,商業航天2.0時代的模式特徵是「商業運營+第一代航天系統工程」,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利用外部的航天技術能力以及自身的商業運營能力來為客戶提供服務,但本身並不掌握航天領域的關鍵技術,只是將航天當作一個黑盒子,意欲在黑盒子裡訓練出新的猛獸,但這很難成功,儘管洛馬為銥星提供了先進技術,但是因為銥星本身不具備把技術轉換成可以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在燒掉巨額資金、歷經11年的漫長建設後,也僅僅存活15個月,以負債破產告終。

可以看出在商業航天2.0時代,商業通信衛星主要以大規模低軌窄帶通信星座的發展為主。

以銥星星座為代表的通信衛星星座系統,由於以移動通信為主要業務的定位錯誤、不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等問題最終走向破產,也宣示著該階段走向尾聲。但是2.0時代的通信衛星已經由1.0時代的幾噸下降到重1噸以下,單顆衛星的成本也由數億美元降低至7000-8000萬美元,也是這個時代的進步。

在此之後,以SpaceX、Oneweb、Blue Origin 為代表的企業正式開啟了商業航天3.0時代。

商業航天3.0時代的模式特徵是「新商業需求+第二代航天研製體系」,也就是說,這些公司有著新的商業需求, 同時掌握第二代航天研製體系相關技術,形成「技術突破+量產+低成本」特點。在3.0時代,美國政府項目的刺激對行業的發展同樣重要,其中最著名的是NASA空間站貨運項目,隨著太空梭的退役,NASA對空間站貨運的需求刺激產生了獵鷹9號和安塔瑞斯火箭,還有天鵝座、龍、追夢者和新航線飛船。

商業航天3.0時代,是商業需求驅動產業發展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再一次嗅到了通信變革的味道。自2010年後,商業通信衛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為滿足全球寬帶網際網路的需求,尤其是5G建設,對中低軌高通量衛星星座提出了迫切需求,億萬富翁開始投資近地巨型衛星星座, O3b星座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中軌道高通量衛星星座,其低成本構建並成功商業化運行驗證了中低軌高通量衛星星座的潛在發展前景。隨後OneWeb星座、Starlink星座、虹雲星座、鴻雁星座等相繼提出,推動了由數百甚至上萬顆衛星構成的巨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星座的發展,成為衛星通信商業化的核心方向。

銀河航天的機會在哪兒?又需要去面對和解決什麼?

銀河航天要毫不猶豫的借鑑和學習3.0時代的商業航天模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銀河航天有三類人——航天人員、網際網路人員及通信領域人員,這三類人共生成一個新的有機生命體,在保證既能完成對新商業多業態探索的同時,也深耕著技術的護城河。

儘管5G時代已經來臨,但全球仍有近40億人尚未接入網際網路,這是巨大的市場需求,銀河航天的願景就是通過「太空網際網路」來解決40億人不能上網的問題,但我也曾說過「這不是情懷,而是商業」,要實現商業上的成功,必須要有核心的技術作為支撐。

因而,銀河航天的系統工程所要面對的是,解決從技術研製、工業生產再到商業落地的所有問題,這就需要構建「研製系統+工業系統+商業系統」三位一體的大系統,只有這個系統搭建堅實可靠,才能實現用技術支撐商業的成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要真正對標的是SpaceX這類新的公司組織模式,SpaceX公司的研發模式以自研為主,這是與2.0時代的商業航天公司最大的區別,換句話說,3.0時代的公司將會掌握更多的自研核心技術。

1.0時代和2.0時代的航天公司,在產品的研發方面負責的環節都是1-2個,而3.0時代SpaceX則趨向於全產業鏈模式發展,這也是銀河航天需要學習和對標的地方。

「低成本+高性能+量產」,這是第三代系統工程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這也與銀河航天的願景相一致。

實際上,我認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可以用橫縱軸進行表達——橫軸是科技,縱軸是商業。

從回顧美國商業航天發展的3個時代,可以發現從1.0時代到3.0時代的發展,是由「橫軸強、縱軸弱「到兩者皆強的過程。比如,在3.0時代,One Web以及SpaceX的星座計劃都是直接面向用戶提供商業服務的,它們讓商業機會這根縱軸變得更堅實,也為太空網際網路正式打開一扇門。

回到銀河航天自身的發展,經過500多個晝夜,我們已成功研發出全球首顆Q/V頻段低軌寬帶衛星,銀河航天正在使技術這根軸變得逐漸堅實,接下來,在不斷夯實技術軸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商業方面實現更多突破,只有把兩根軸都抓牢,才能站在時代風口上飛的更高、更遠。

(本文作者 | 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編輯 | 桑明強,來自鈦媒體CEO專欄)

相關焦點

  • 銀河航天拿下新融資 CEO徐鳴:構建中國的網際網路衛星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樊俊卿】11月17日,中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頭部玩家銀河航天官方宣布,該公司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公司整體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表示:本輪融資後,銀河航天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銀河航天於2018年正式投入運營,經過兩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的領跑者。
  • 專訪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衛星網際網路是一場科創革命 商業落地不是...
    今年11月下旬,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成為我國商業航天以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而在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徐鳴表示,投資人、商業機構對於衛星網際網路賽道企業的支持,意味著商業航天的科創時代真正來臨。
  • 銀河航天CEO徐鳴: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加速,太空基礎設施時代來臨
    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稱,隨著技術的發展,衛星低成本批量化生產以及組網正在成為可能,一條條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太空「破土動工」,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建設。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稱,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加速,太空基礎設施時代即將來臨。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超級工廠對標SpaceX「星鏈計劃」
    銀河航天創始人兼執行長徐鳴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本輪融資後,公司將繼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今年1月16日,銀河航天首發星成功發射,成為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到24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也是我國目前由民營企業研製的唯一在軌運行的寬帶網際網路衛星。據銀河航天介紹,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顆寬帶通信衛星已進入總裝階段。
  • 銀河航天宣布完成B輪融資 投後估值近80億
    11月17日,民營航天企業銀河航天宣布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公司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首發星成功發射,該星不僅是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到24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也是我國目前由民營企業研製的唯一在軌運行的寬帶網際網路衛星。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成為我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
    中國財富網訊 據悉,衛星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公司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衛星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摩根史坦利報告指出,建造能夠提供低成本高速網際網路的衛星星座正在推動全球太空經濟增長。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將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
    來源:證券時報網11月17日,證券時報記者自銀河航天獲悉,民營衛星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據悉,銀河航天本輪融資由南通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混沌投資、經緯中國、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基礎設施基金等跟投,老股東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等持續跟投。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將培育衛星低成本批量製造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11月17日,衛星民企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公布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銀河航天創始人兼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銀河航天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形成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 點評:衛星網際網路具有可在廣闊的海上、空中、跨境或偏遠地區工作的特點,它是由衛星星座替代地面通信基站,實現全球範圍內全天候萬物互聯。
  • 銀河航天入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領先科技成果 未來將持續助力衛星互聯...
    此次發布活動緊扣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數字賦能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打造了一個頂尖科技與人文交流、數字經濟發展與抗擊疫情相互交融的平臺。發布活動共評選出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微軟等15項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領先科技成果。
  • 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誕生
    經過本輪融資之後,銀河航天總估值達到了10多億美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商業航天領域獨角獸企業。11月17日,民營衛星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創始人、CEO徐鳴表示,本輪融資後,公司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 #2020烏鎮時間#銀河航天高千峰:衛星網際網路時代正在到來 將向年產...
    今年以來,民營衛星企業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銀河航天)喜訊不少。  企業不僅實現了首星發射,而且衛星智能超級工廠也已開建,同時近期還宣布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企業。
  • SpaceX成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商業載人航天能力企業 30億美元太空旅遊...
    撬動萬億美元商業航天產業藍海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可分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五大方向,其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產業尚處於萌芽階段,整體規模較小,因此運載火箭、人造衛星以及與衛星發射相關的商業運載火箭產業構成了目前太空經濟的主體。
  • 中國商業航天未來幾何?宇宙生活指南尋找中國「馬斯克」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有的人看到了商業航天的美好前景,有的人見證了商業航天的履步維艱,有的人成為商業航天的領跑者,有的人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整個行業的前進。而不論你是旁觀者,還是局中人,商業航天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門大大的學問,讓行業內外關注它的人從不同角度看出門道。什麼是「商業航天」?商業航天跟以往的航天有哪些不同?商業航天的出路到底在哪?全球商業航天到底什麼樣?
  • 李會超:失去載人航天7年,美國為何把近地軌道交給商業航天
    【文/ 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李會超】 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執行了太空梭計劃中的最後一次飛行。自此之後,美國的國土上已經整整7年沒有起飛過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來往國際空間站需要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並以每年水漲船高的價格購買「船票」。在暫時失去載人航天能力的7年多中,美國一直在積極進行下一代載人航天載具的研發。
  • 火箭帶「福」字上天 我國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首發星
    我國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首發星2020年1月16日11時02分,命名為「快舟·富強福」號的快舟一號甲遙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一星」的方式,將銀河航天首發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2020年快舟火箭的第一次發射。
  • 一周投融資亮點:資本向自閉症康復領域傾斜;銀河航天晉升「獨角獸...
    從交易事件地域分布來看,本周活躍度最高的仍為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分別佔總交易量的21.7%、13.0%和12.3%。「銀河航天」估值近80億馬斯克與SpaceX的成功讓全世界看到了商業航天的巨大潛能。近年來,在技術與市場的驅動下,本土商業航天正在快速崛起,一批率先進入的人開始嘗到賽道的紅利。與此同時,資本也正加速布局。
  • 太空競賽 2.0: 這一次,為了商業,也換了主角
    三維信息高速公路 眼下,中國商業航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徵程,一批創業者進入到和馬斯克同臺競技的練習場,圍繞商業航天施展拳腳。其中不乏有和馬斯克一樣的非科班人才。 幹了 16 年網際網路的徐鳴,捕捉到商業航天潛在的機遇,在 2018 年一腳急剎,從獵豹移動總裁的位置離席,縱身扎進航天賽道,創立了商業衛星公司銀河航天。
  • 銀河航天首發星入選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名單
    銀河航天首發星的研製與衛星網際網路技術驗證入選該科技成果名單。據悉,這是第五次面向全球舉行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今年1月16日,銀河航天自主研發的通信能力達到24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銀河航天首發星成功發射,在國際上率先驗證了Q/V/Ka等頻段低軌衛星通信。
  • 站在水滴、銀河航天、猿輔導背後 IDG王辛如何看VC投資人的成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站在水滴、銀河航天、猿輔導背後,IDG王辛如何看VC投資人的成長作者:趙娜在中國的創投創業行業,猿輔導、火花思維、水滴、銀河航天等一批時下最為熱門的明星項目背後,都有同一家投資機構的身影——在中國深耕近30年的IDG資本。這些項目的背後也有同一位投資人,IDG早期投資團隊的王辛。
  •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11時許,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